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9章
中国的禅学进入世界的视野

长乐先生:

科学家沃克曾在他的著作中自问自答:能握住“禅”的那个把手在哪里?答案只有两个字:“去做”。抓住“去做”这个把手,你就能抓住禅,带着禅到任何想去的地方。我们把它握在手掌心,用我们闪耀着悟性光芒的眼睛去看,去做,困惑会慢慢消失,而答案就会到来。

星云大师:

所谓禅,往雅处说,就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往俗处说,就是“与众生同一鼻孔出气”。弗法禅意不向高远的地方追求,而在天真自然拙朴的这颗“平常心”中体证。生活中有了禅,可以把我们的烦恼妄想止于无形;一句难堪的言语、一个尴尬的动作、一段不悦的往事,在禅的洒脱、幽默、勘破、逍遥之中,都会烟消云散。

著名的哲学家方东美博士,平素喜爱游泳。有一次游泳时他忽然感觉身子在下沉。出于求生的本能,他拼命挣扎,但是愈挣扎愈沉得快。这时他平静一想:我是个哲学家,对于生死应该看开才是,如此贪生怕死的样子太难看了,死也要死得洒脱一点啊!如此一想,心情轻松许多,四肢也自然放松,结果反倒浮出水面而生还。

世间无常,要世界不改变是不可能的,只要自己的心不随外境改变就好;世间的人我是非,好坏有无,纷纭扰攘,要改变很难,只有改变自己才是最好的办法。所以,我平常喜欢跟信徒讲“小狗汪汪叫”的故事:有一个青年新婚不久,逄人就说结婚真好,因为每天下班回到家,妻子就忙着帮他拿拖鞋,小狗也亲热地围着他汪汪叫。三年后情况改变了,每天回到家,不是妻子帮他拿拖鞋,是小狗为他叼拖鞋;不是小狗围着他汪汪叫,而是妻子对他唠叨不停。他感到极为苦闷,就到寺院请教。法师听完他的倾诉后,说:“很好啊,你应该继续快乐才对,你的生活还是一样有拖鞋穿,一样有声音叫,你的生活并没有改变。再说,不管环境怎么改变,只要你的心不变就好了。”

长乐先生:

哲学家、神学家、神经学科学家、心理学家及物理学家都在企图解释“意识”——像大脑这么一小块物质,如何创造出感知能力?美国“意识科学”的开拓者沃克博士在他的著作《布罗卡哪里去了》里写道:“神经学权威布罗卡的脑子,漂浮在福尔马林瓶中,他的心灵,却没有人知道去了哪里。”

中国的佛学、禅学已经进入了世界级科学家、哲学家、管理学家的视野,并得到了深入的研究。一些中国、日本、美国学者已把佛教管理学思想具体运用于现代发展理论,更有许多企业家已把禅学的思想与智慧积极付诸管理实践。

星云大师:

近年来,现代管理学出现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趋势,不少东西方学者发现儒释道诸家学说中,蕴含着微妙的管理哲学,于是,出现了如“从《三国演义》看管理”“企业禅”,《古代帝王学》《庄子与现代管理》《心经与现代管理》等论题与书籍。许多领导人和管理学专家,纷纷投注员工的潜能开发,重视员工的道德观念、忠诚度、稳定性、抗压性和群我关系等等。在这方面,宗教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天保有十分钟的宁静

长乐先生:

据说慧能祖师当时作那首“菩提本无树”诗的时候并不识字,是他自己口述,别人代笔的。但是他却赢得了这个祖师的位子。

星云大师:

所谓“心行处灭,言语道断”,禅宗讲究参悟,完全是心的体悟,是心对真理的响应。所以禅门有“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说。古今的禅门公案皆是禅师考验或印证弟子悟道的对答,其实这种对答,就是一般人所谓的“考试”。不同的是,它是随各人的根性、时间、地点而变化,它没有明确划一的标准答案,也不是从思考理解得来的。所以,如果不是禅门的师徒,有时候很难明白其中的道理所在。禅宗讲究参悟,完全是心的体悟,是心对真理的响应。

长乐先生:

这让我想起印度“圣雄”甘地,他一生中很多时间都是在牢狱中度过的,但是,他却在困境中保持着内心的宁静、淡泊,即使居危也安稳无惧。

星云大师:

历史上许多高僧大德之所以受人尊敬,是在于他们甘于淡泊、不贪安逸、不务奢华。无欲无求,人格自然就高贵了;有了淡泊,心灵也就进入了宁静的世界。不过,所谓“宁静”,并不是指外在的一切运作都停止:飞机不飞,车子不跑,人们不讲话,等等,不是这样的;我们不必抹杀外在的一切声音,而要学会在喧闹中沉入内心的空寂境界,即使在热闹场所,心灵仍然澄澈灵明,丝毫不为所染。如此,在心灵的宁静和庄严下,道德可以完成,人格也可以升华。

当我们在蔚蓝的长空下静静独处的时候,宇宙是那么广阔,自然是那么静谧安详;当我们一卷在握,徜徉经卷之中时,上下古今,多少英雄豪杰与我们对语,风流千古,一切尽在心里,如此任意畅游在太虚之中,你能说我们不富有吗?生而为人,还有比这样的境遇更美好的吗?

所以,一天当中,我们起码应该保有十分钟的宁静,让精神有喘一口气的闲暇,有一个可以让阳光照进来的间隙。佛光山的丛林学院为什么规定每周放假一天?就是为了让学生有自己的生活,体会宁静的乐趣。所以我想,在一年当中,都市里的人们至少要有一个月的安静生活。否则,长期陷入浮躁、动荡、嘈杂的生活中,人们会迷失方向、不辨是非,被人趁乱牵着鼻子走。而沉静下来以后,才能真正面对问题,与自己对望,与佛与天地与古今圣贤交谈,才能最终达到“身心安泰”的平安境界。 2WZatA4mOFpUX9WwbYjyPygc5UsP0F9HiXaRpUdtEO4tvJBjviuwg2c8uaWUREO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