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国家理性

个体理性我们已经谈得足够多了。在世界政治中,设计制定大战略和试图管理危机的并不是单个政策制定者,而是国家,即政策制定者群体。所有参与决策过程的人当然会有他们偏好的理论,并将倡导由此产生的政策。决策者们摆到台面上的理论可能并不全部一样,也可能并不全部可信。然而,关键的问题并非特定个体的想法,而在于国家如何汇集他们的观点,以及最终采用何种政策。

如果一个国家的政策基于一项可信的理论或者多项可信理论的某种结合,并且经审议而产生,那么该政策就是理性的。那些缺乏可信理论支撑或者未经审议而产生的政策,是非理性的。

审议是由两个步骤构成的意见汇集过程,包括关键决策者进行激烈而无拘无束的辩论,随后由一位最终决策者做出最后的政策选择。仅仅展开讨论并不足以产生一项理性的集体决策。政策制定者必须以一种激烈而无拘无束的方式来交换意见,比较各自的优点。当然,他们可以有自身坚持的观点,但必须乐于倾听同事们的意见,并且权衡摆在面前的诸选项的优缺点。同时,他们不可以隐瞒或谎报相关信息,或者是通过威胁或强迫同事的方式来终止辩论。

虽然激烈而无拘无束的辩论是国家理性的必要特征,但只做到这些还不够。一个理性的国家还必须选择一项指导性政策。这意味着有三条途径通往理性的战略。

首先,包括最终决策者在内的大多数或者所有相关政策制定者信奉相同的可信理论,他们来到会议室中,一旦讨论完毕当前的情况,便能毫不费力地就合适的战略达成共识。

其次,主要决策者从不同的理论谈起,进行激烈而无拘无束的辩论,然后他们根据一项或多项可信的理论来确立一项指导性政策。实际上,这番讨论改变了相互竞争的选项之间的力量平衡,使得某一特定理论或多项理论胜出。有两种方式可以改变决策团队内部的力量平衡。最显见的做法是某项政策的倡导者可以说服他们的反对者改变主意,又或者新的信息可能会出现,促使双方就最佳政策达成一致。不论在哪种情况下,参与辩论过程的最终决策者正式认可了大家达成的一致,使一致意见变成了政策。

政策制定者在会议室中进行了一场激烈而无拘无束的辩论,但并未能就某项战略达成一致意见。在这种情况下,最终决策者来拍板决定前进方向。陷入僵局是司空见惯的。个体决策者经常固守自己信奉的理论,而且学术界和政策圈子对于如何将可信的理论划分成三六九等也拿不出一致意见。除此以外,在人们思考辩论政策议题期间,虽然总是有新信息会涌现出来,但这些信息鲜少是具有决定性的。然而,人们必须做出决定。这一责任落在最终决策者身上,他必须对辩论做出裁决,而不是简单地认可大家达成的共识或一致意见。

有人可能得出结论认为,这第三种途径是非审议性的,因而是非理性的。这么想就错了。首先,其间并不缺少人们就相互竞争的可信理论的优点展开的辩论。再者,它具备明确的做出决定的机制,这是理性的过程所必然要求的。事实上,决策的必要性是国家以层级制度组织起来的关键原因之一。 QrEYSCMO0CpB9dgPcaArhCQ5z0cCI+PKFaoauKUnEIlllqjWm2fYEBalhQWgfzT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