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翔: 泡泡玛特是消费升级还是消费降级?
王宁: 我们在本质上肯定是一个升级类产品,因为潮玩本身是一个非实用类产品,它本来就是精神类消费。
我觉得品牌是有代差的,就跟科技是有代差的一样,有时候审美、生活方式,包括我们对品牌的很多理解,都是有代差的。前段时间我还在内部分享,我在伦敦出差的时候,看到一个电视采访,采访中有人很随意地说了一句话,让我感觉还挺不一样的。他用了一个词,我觉得这一个词就代表着我们对品牌的理解有代差。
现在这个时间点,我们用得最多的词是“生活方式”,我们解决了温饱问题,然后开始追求各自的生活方式;也有些人会用“活在当下”,这是咱们最近几年最常用的词;还有一个我们用得很多的词是“享受生活”。这些是最主流的,无论你说高端品牌也好、消费升级也好,或者要犒劳自己也好,都会讲“活在当下,享受生活”。但是他用了一个什么词呢?他用的是celebrate life,意思是“庆祝生活”。我突然就特别感动,这是个更高维度的生活态度。
李翔: 确实是。
王宁: 在国内很少有人用这个词去描述品牌,或者说去描述我们的生活。我们从来不说,或者也很少说要庆祝我们的生活。享受生活都已经很不容易了,我们还没有达到要庆祝每一天,庆祝这一顿饭,庆祝我们的生活状态。所以听到这个词的时候,我突然就觉得,消费也好,审美也好,品牌也好,是有代差的。
这个词很高级,很特别。你今天劝别人买东西的时候会说:“哎呀,别想那么多了,享受生活吧,多买几瓶酒。”但是其实庆祝的时候,你更不在乎,可能你买的酒更多。这就是人家对品牌的理解,比我们高一个维度。
李翔: 我最近也感觉到,欧洲确实有一种跟中美都不同的生活方式。最近大家会转发一个段子:美国人给欧洲人发邮件说,我们的经济增长比你们好,我们的失业率也比你们低,所以我们又赢了。美国人收到的是欧洲人的自动回复:对不起,我现在正在休假,没有办法马上回复你的邮件。
王宁: 什么叫代差,我在内部还分享过一张用手机拍的照片,我走在法国一条普通的大街上,看到天桥底下有很多流浪汉。他们没有家,只能在桥底下搭帐篷,但他们会花时间用一些花花草草装饰那个帐篷,我觉得这是我那段时间在法国拍到的最具正能量的一张照片。这就是生活观念的代差。
我觉得我们未来也会更多地去追求精神上的消费,或者说非刚需性的消费会更成熟,大家会花大量的时间去博物馆、美术馆,去听音乐会、看歌剧。我觉得人生应该是这样的。
李翔: 但是欧洲这么多年来并没有诞生特别多的、很抢眼的新品牌,是吧?
王宁: 全世界最好的品牌都在欧洲,像优秀的奢侈品品牌几乎都在欧洲。
李翔: 你在欧洲,本地人对你们这个品牌会有什么感知吗?
王宁: 我们在英国有一家40平方米的店,年销售额可以做到2000万元,是我们全球坪效最高的门店之一。我去法国门店巡店,也让我挺感动的,因为放眼望去,你发现店里面90%以上的顾客都是外国人。也就是说它不像中餐馆,即便开在欧洲,来这儿吃饭的大多还是中国人。并且,买我们产品的绝大多数外国人不是因为便宜才购买。我们的同事说:“外国人的第一反应是,这东西为什么这么贵?”
李翔: 很贵吗?
王宁: 在欧洲应该比国内贵一倍左右吧。然后我们的同事会告诉他,这是一件艺术品,然后他就发出“噢”的一声,开始欣赏。他们属于那种愿意为你的设计和艺术买单、为IP买单的消费者。还有第二个问题,他们会问:“你们是不是一个日本品牌或者韩国品牌?”当我们的店员说这是中国品牌时,他们会无比惊讶,说:“中国还能做这样的东西?”
欧洲人的平均收入在世界范围内肯定是较高的,但是平均每个人两万人民币的月薪,也支撑不了他们经常跑到中国旅游。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就跟我们不太了解阿根廷人或者墨西哥人的生活状态一样,也许我们很多人这一生都不会去一趟墨西哥,所以大家对很多国家、地区和产品的认识都是很片面的。他们会惊讶中国可以做出来这么精致丰富、有设计感和艺术感的产品。我觉得在这个层面上,我们还挺骄傲的。
其实能出海的中国消费品牌很少。餐饮品牌会多一些,比如奶茶、中餐等。但是像中国本土的服装品牌,你到海外能开几家店?国外消费者能不能认同你?
李翔: 一些中国的电子消费产品在东南亚做得也不错。
王宁: 至少我在欧洲看到的中国品牌很少。我们今年(2023年)在海外估计至少能做10个亿的生意,明年至少还会翻一倍。给我们几年时间,我觉得我们应该是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能够出海成功的消费品牌,而且是很有文化属性的消费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