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田(Michel Eyquem de Montaigne)开创了散文体裁的先河。或者说,他开创了“essai”,这个词在法语中的意思与英语稍有不同。在法语中,它意味着一种尝试、探索或者测试,而英文中的“essay”,至少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这意味着一篇结论清晰的文章,其中的论点及论据用以支持所得结论。通常这种文章带有某种评估的目的,检验你所学的知识以及组织好材料的能力。然而,对于蒙田而言,文章只是一种探索形式,并不一定具有结论性。他在写作中探索思想,结合古典作家的作品对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古怪之处进行描述。与大多数写论文的学生不同,他很乐意让人知道自己才疏学浅,也乐于描述自己生活的细节,这种描述实诚得让人惶恐,因为描述中还包含他的性生活,而在当时很少有人愿意公开这种隐私。流传下来的随笔中,有107篇的主题是关于死亡、怀疑主义和食人主义等。有一些探讨出结论了,而另一些则行文散漫,偏离正题。
蒙田与之后的哲学家康德并不相同,康德在他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详见第十四章)中高度概括了他的思想,即所谓的“理性建筑术”。而反观蒙田,他坦言自己毫无计划,书的编排也是随心所欲。那种规整的排版、系统化的内容既不能体现出蒙田的生活方式,也不能体现出他的思想。如果你想理解生活的混乱、细节的堆叠以及明显毫无联系的事物并为之喝彩,那么蒙田的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康德把自己当作知道答案的人之一,并且或多或少会客观地告诉你答案是什么,而蒙田的散文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探索答案的伟人,他视问题为儿戏,揭示了他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一面,即这个伟人并不急于得出结论,也不过多地关注结论。
蒙田的散文中包括题外话、大量的引语(通常是拉丁语)以及参考,甚至有时候在一篇散文中还会出现自相矛盾的观点。这些散文的重点通常都偏离了既定主题,即题外话也可以变成主要论题。尽管如此,蒙田的散文还是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他们甚至觉得,就算蒙田已经逝世了几个世纪,但只要一读起他的散文,蒙田就会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且不说内容有多么具体,蒙田在其开放的心态和敏锐的自我发现意识下发现了有关人类生活方式的深刻事实,这些想法仍能与当今的人们产生共鸣。那时他的散文都是自传体,但当时自传还没有成为广为人知的文学形式,也就是说,这并不是人们惯于用来谈论哲学的方式。蒙田认为,在某种意义上,他写下的散文都是自己的缩影,因为这些散文展现出了他本身,也给予了他安静的一隅,以让他在写作过程中发现自我。他认为写作的行为也涉及自我发现的过程,而这个过程让他活得与众不同,更加精彩。他因此变得更加关注周围发生的事情,更加热爱思考。
当蒙田直言要讨论哲学的时候,他的思想也并非原创,而是如他自己所说,借鉴了古代斯多葛主义和怀疑主义的想法,其中主要借鉴的是诸如普鲁塔克(Plutarch)和塞内卡(Seneca)这样的古罗马时期作家的思想,而这些想法则得益于他们之前几个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蒙田的原创性体现在其独特的文风、敏锐的观察以及自传体的使用上,尤其体现在他对私生活所持有的开放心态上,比如他会说到自己的性倾向,也会提到不管是国王还是哲学家,抑或淑女名媛,都会排便的事实。但他写作的终极目的是弄明白这些事情对于人类的意义。与苏格拉底一样,他认真思考“认识自己”这句古训,并且努力思考应该如何生活以及如何为死亡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