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拜占庭时代的战争
——贝利撒留与纳尔西斯

公元前45年,恺撒在蒙达大获全胜后,元老院授予他罗马及罗马世界的“终身独裁权”。这一事件具有决定性意义,标示着罗马宪法的灭亡,为罗马从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变铺平了道路。帝国这一体制注定了罗马会走向灭亡,但过程是缓慢的——从长远来看,也可说是渐进的。从恺撒获胜到罗马土崩瓦解,中间经过了长达五百年的时间。但罗马瓦解后,“罗马帝国”在另一个地方又延续了一千年。原因有二:一是君士坦丁大帝在公元330年将首都从罗马迁到了拜占庭,也就是君士坦丁堡;二是罗马世界在公元364年正式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的国祚更长,而西罗马帝国则在野蛮人的攻击和渗透下逐渐衰微。到公元5世纪末,高卢、西班牙和非洲的部分地区纷纷独立,意大利也随之建立了独立王国,名义上的西罗马帝国皇帝彻底被废黜。

然而,在6世纪中叶,得益于东罗马帝国的强盛,有一段时间西罗马帝国再度复兴。在查士丁尼统治君士坦丁堡期间,他的部将收复了非洲、意大利和西班牙南部地区。最大的功臣是贝利撒留,他的战役因两大特点而非同寻常:第一,他打赢这些影响深远的战役所使用的资源极少;第二,他始终运用防守战术。一直不主动出击却能取得一系列胜利,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更瞩目的特点是,他的军队以机动部队为基础——主要是骑兵。贝利撒留并非缺乏胆量,只不过他的战术是允许或诱使对方先行出兵攻击。他的这一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的兵力在数量上处于劣势,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在战术和心理方面都有着精妙的计算。

他的军队与传统罗马军团的形式大相径庭,更接近中世纪的形制,但比那个时代的军队要先进得多。对恺撒那个时代的士兵来说,贝利撒留的军队根本不像是一支罗马军队。不过对于曾跟随小西庇阿出征非洲的士兵来说,这种演变趋势倒不是那么令人惊讶。从小西庇阿到恺撒之间的这段时期,罗马从城邦变成了帝国,军队也从一支短期服役的公民部队转变为一支长期服役的职业部队。

不过,尽管扎马一战已显示出了骑兵的优势,但罗马帝国军队仍以步兵为主。虽然他们的马在品种上有了很大改良,体型和速度都有了较大提升,但骑兵仍然只是附属部队,就像与汉尼拔作战的早期阶段那样。由于边防需要更大的机动性,骑兵的比例逐渐上升,但直到378年罗马军队在亚德里亚堡大败于哥特骑兵,罗马军队才根据这一教训进行重组。在随后几代人的时间里,罗马军队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狄奥多西统治时大量招募野蛮人骑兵,快速扩大了机动部队的规模。后来,步兵与骑兵的比例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纠正,同时也变得更加系统化。到查士丁尼和贝利撒留时期,主要的军队类型已经变成了重骑兵,他们着盔甲,持弓箭和长矛。这样做显然是想让罗马重骑兵兼具匈奴或波斯骑射兵的机动火力和哥特长矛骑兵的冲击力。装备轻便的骑射手会辅助重骑兵作战。这样一种组合,无论在形式上还是战术上,都是现代轻型和重型(或中型)坦克联合作战的前身。步兵也分轻重两种,但配有重长矛、队形紧密的重型步兵只是为骑兵在战斗中提供一个稳定枢纽,使骑兵得以围绕其进行各类机巧行动。

在6世纪早期,东罗马帝国岌岌可危。在与波斯的边境冲突中,帝国军队一次次遭遇惨痛的失败,这使得帝国在小亚细亚地区的影响力遭受重创。有一段时间,由于匈奴人从北方入侵波斯,东罗马帝国暂时得到了喘息的机会,但在525年左右,战争在边境上再次爆发,不过比较分散。正是在这次战争中,贝利撒留赢得了他的第一个荣誉。他指挥骑兵数次突袭波斯统治下的亚美尼亚,后来又在波斯人占领了一个边境城堡后进行了一次激烈的反击。他的表现与其他统帅糟糕的表现形成了鲜明对比,于是查士丁尼任命他为东部军队的最高统帅,而此时他还不到30岁。

530年,一支约四万人的波斯军队向达拉斯要塞进发。贝利撒留前往迎战,但他只有波斯一半的兵力,且大部分还是刚到的新兵。然而,他决定采取冒险的策略进行抵抗,而不是被动防守。他精心制定了防御性进攻战术——利用波斯对拜占庭的蔑视以及波斯在人数上的优势,诱使波斯首先发起进攻。他命令士兵在达拉斯城墙前挖了一条又宽又深的横向壕沟,沟离城墙不远,便于城墙上方的火力辅助沟里的士兵阻挡敌军入侵,并将不太可靠的步兵安置在此沟中。在这条横沟的两端,贝利撒留又挖了两道垂直向外延伸的壕沟,并在这两道垂直沟的尽头各自再挖了一道横沟通向山谷两侧的山丘。这两条宽阔的横沟形成侧翼,贝利撒留将重骑兵部署在此作反突击之用。匈奴轻骑兵则被安排在两个内部直角处。这样一来,如果侧翼的重骑兵被驱赶回来,轻骑兵就可以绕到敌后袭击敌人以减轻正面的作战压力。

波斯人到达后,他们对贝利撒留的布阵显然感到困惑。在第一天,他们仅仅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小规模战斗。第二天早上,贝利撒留给波斯指挥官写了一封信,建议通过和谈而非战争来解决争端。据普罗柯比称,贝利撒留在信中说:“和平是最大的福祉,所有稍具理性的人都会认同这一点……因此,最伟大的将军应能化干戈为玉帛。”贝利撒留当时尚且年轻,在取得伟大胜利的前夕竟能说出如此名言,实属难得。但波斯统帅回信称罗马人的诺言向来不可信。他认为贝利撒留的信和躲在战壕后的防御态度表露了贝利撒留的恐惧,于是发动了攻击。波斯人小心翼翼,避免掉入中间明显的陷阱中,但他们过度的谨慎正中贝利撒留的下怀。因为这不仅意味着波斯的力量被分散了,而且意味着贝利撒留两翼的骑兵足以应对任何攻击。骑兵是贝利撒留最可信赖的武器,且在人数上与波斯骑兵相差不多。与此同时,贝利撒留的步兵射箭袭击敌军,为骑兵提供支援。拜占庭军队的弓箭强于波斯军队,波斯的盔甲无法阻挡拜占庭的箭,但拜占庭的铠甲则可以抵挡波斯的箭。

波斯骑兵首先从左翼进攻,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躲在山后的一小队拜占庭骑兵突然从后面袭击他们。这一击出乎意料,再加上匈奴轻骑兵出现在他们的另一侧,波斯骑兵不得不撤退。在另一边,波斯骑兵朝达拉斯城墙推进,越走越深,导致他们的前翼和行动缓慢的中心部队之间出现了缺口——贝利撒留调动所有可用的骑兵从这一缺口反击波斯军队。他首先攻击波斯薄弱防线上的骑兵,迫使他们四散而逃,然后攻击中部暴露在外的波斯步兵侧翼。最终波斯彻底失败,这是波斯几代以来第一次败于拜占庭之手。

几经失败后,波斯国王开始与查士丁尼的特使就和约条件进行谈判。在谈判进行的过程中,波斯的盟友撒拉逊国王提出了一个间接袭击拜占庭的新计划。他认为,与其攻击重兵把守、设防牢固的拜占庭边境,不如出其不意,这样才能获得更大的利益。他建议波斯组织一支机动性最强的军队,从幼发拉底河向西穿过长期以来被人认为不可逾越的沙漠,猛攻东罗马帝国最富有的城市安提俄克。

波斯采纳并充分实施了这一计划,证明了只要有一支适当的军队就能穿越沙漠。然而,贝利撒留的部队也非常机动,且由于他在边境建立了有效的情报系统,他及时从北方赶来打败了波斯军队。消灭威胁后,他仅将入侵的波斯军队驱逐回去便收了手,这使他的部下对他的克制态度感到不满。

贝利撒留听到部下的抱怨后,试图说服他们:真正的胜利是以最小的代价迫使敌人放弃目标。只要能取得这样的结果,便没有必要通过战争取胜。“穷寇莫追”,否则可能有失败的风险,使帝国面临更危险的入侵。将一支撤退中的敌军逼上绝路,只会让他们决心以死战来对抗。

然而贝利撒留的说法过于理性,嗜血的士兵根本听不进去。为了避免上下离心,贝利撒留放任他的士兵去追击波斯军队——结果他遭遇了唯一一次失败,证明了他的警告是正确的。波斯人虽然战胜了拜占庭追兵,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于是不得不继续撤退。

贝利撒留在东部成功地抵御了波斯的入侵后,不久就被派往西部执行进攻任务。一个世纪前,汪达尔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占领了罗马统治下的非洲地区,并在迦太基建立了首都,从而结束了南迁。他们从那里出发,进行了大规模的海盗活动,并派出突袭远征队掠夺地中海沿岸的城市。455年,他们洗劫了罗马城。东罗马帝国曾派出大军进行征讨,却无功而返。然而,几代人之后,奢侈的生活和非洲的阳光不仅使他们的举止变得温文尔雅,而且使他们逐渐丧失了活力。

在531年,汪达尔国王希尔德里克被他好战的侄子盖利默废黜并监禁。希尔德里克年轻时曾是查士丁尼的朋友,因此查士丁尼写信给盖利默,要求他释放自己的叔叔。盖利默拒绝了这一要求,于是在533年,查士丁尼决定派贝利撒留率领一支远征军前往非洲攻打盖利默。然而,这支远征军只有五千骑兵和一万步兵。尽管他们都是精锐部队,但面对据说近十万的汪达尔士兵,胜利的希望微乎其微。

然而,当远征军抵达西西里岛时,贝利撒留接到了令人振奋的消息——汪达尔军队中最强的一部分兵力已被派去处理撒丁岛领地的叛乱,且盖利默本人此刻并不在迦太基。贝利撒留迅速做出响应,不停航行,直奔非洲。他成功地避开了汪达尔的舰队,并在约九天后登陆,距离迦太基只有咫尺之遥。一得知这个消息,盖利默急忙下令,要求各个特遣队到阿德西姆附近的一个峡谷会合。阿德西姆是通往迦太基的主路上的第十个里程碑,盖利默希望在那里围剿贝利撒留的军队,但他的计划被打乱了。贝利撒留行军迅速,同时动用舰队威胁迦太基,因此汪达尔人的军队尚在集结时就被包围了。一系列混战使汪达尔人的军队陷入混乱,他们不仅失去了打败贝利撒留的机会,而且四散而逃,从而使贝利撒留顺利地进入了迦太基。当盖利默重新集结军队,并从撒丁岛召回远征军准备再次进攻时,贝利撒留已经修复了迦太基的防御工事,而此前,汪达尔人对这些防御设施毫不关心,任其年久失修。

在迦太基固守数月后,贝利撒留发现汪达尔人并未展开进攻,他推测汪达尔军队士气低落。考虑到即使遭遇失败,他也能撤退至城内,贝利撒留决定冒险发动攻击。他将骑兵安排在前方,在一条小溪后面的特里卡梅隆营地遇到了汪达尔军队,还没有等他的步兵跟上来就开始了战斗。他的想法似乎是,通过展现自己的数量弱势,他可以诱骗汪达尔人发起攻击,这样他就可以在他们渡过小溪时反击。但他的挑衅和假装撤退都没能诱使汪达尔人越过小溪。于是,贝利撒留利用汪达尔军队的谨慎,派大量兵力越过小溪,没有受到任何阻击。

他首先对汪达尔军队的中心发起攻击,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然后向整个战线发起全面攻击。汪达尔军队很快就放弃了抵抗,躲进了自己的营地。夜间盖利默自己逃跑了,他失踪后,他的军队作鸟兽散。贝利撒留取得了胜利,随后追击并最终俘获了盖利默,结束了这场战争。虽然重新夺回罗马在非洲的领地看上去像是一场没有希望的冒险,但实际执行过程却出人意料地顺利。

在轻松取得胜利后,查士丁尼试图在535年用尽可能小的代价将意大利和西西里岛从东哥特人手中夺回。他派出一支小部队从达尔马提亚海岸登陆,并许诺给法兰克人一笔财富,说服了他们进攻北方的哥特人。以这些行动为掩护,他派贝利撒留率领一支1.2万人的军队远征西西里岛,并命他在到达后放出消息称自己要去迦太基。如果到时他发现西西里岛很容易被占领,就可以占领它;如果不行,就重新上船。事情进展极其顺利,贝利撒留轻易地占领了西西里岛。尽管西西里岛的居民受到了东哥特人的善待,但他们仍将贝利撒留视为拯救者和保护者,欣然欢迎他的到来。小规模的哥特驻军没能阻挡贝利撒留的进攻,不过在巴勒莫,贝利撒留使用计谋才攻下了这座城市。与他的成功截然相反的是,入侵达尔马提亚的行动以灾难告终。但是,一支拜占庭军队随后增援了在达尔马提亚的军队,重新开始行动以转移敌人的注意力,这使得贝利撒留得以越过墨西拿海峡入侵意大利。

得益于哥特人内部的分歧和其国王的疏忽,贝利撒留穿过了意大利南部,一直走到了那不勒斯。那不勒斯的防御非常坚固,有精兵把守,驻军规模与贝利撒留的军队相当。贝利撒留在此停滞了一段时间,最终找到了一条废弃的渡槽,计划从渡槽进入城中。他挑选了一队精兵穿过了狭窄的渡槽,在晚上从后方袭击敌人,配合从正面用云梯攻击的部队,攻下了这座城市。

那不勒斯沦陷的消息在哥特人中引发了强烈抗议,以至于他们发动起义推翻了哥特国王,由维提吉斯这位强健的将军取而代之。但是维提吉斯的军事思想非常传统,他认为需要先结束和法兰克人的战争,然后再集中力量对抗新的入侵者。因此,他在罗马留下了他认为足够的驻军,然后向北进军去对付法兰克人。但是罗马人民并不配合,在这种情况下,哥特驻军认为没有人民的帮助他们不足以保卫这座城市,于是在贝利撒留接近时就撤退了,因此贝利撒留毫不费力地就占领了这座城市。

维提吉斯十分后悔,但为时已晚。他用黄金和领土收买了法兰克人,召集了一支15万人的军队以夺回罗马。贝利撒留只剩下一万名兵士防守,但在维提吉斯围城前他还有三个月的时间。他改善了城市的防御设施,并囤积了大量食物。此外,他采取了积极防御策略,频繁地进行适当的攻击。战斗时,他充分利用己方骑兵的弓箭优势,如此一来,他们可以射到敌人的骑兵,而敌人却无法伤到他们,或者可以戏弄哥特长矛骑兵,让他们盲目冲锋。虽然贝利撒留的防守兵力不足,面临很大压力,但围攻者的力量消耗得更快,尤其是疾病加速了这一过程。为了进一步消耗敌人,贝利撒留冒着风险,从他本就不足的兵力中派出了两个分遣队,出其不意地夺取了蒂沃利和泰拉奇纳镇,切断了围攻者的补给线。增援部队到达后,贝利撒留将机动突袭扩大到亚得里亚海沿岸,直逼哥特人在拉韦纳的主要基地。最终,哥特人在一年后放弃了围困,向北撤退。拜占庭突袭部队占领了里米尼的消息更加速了他们的撤退,因为里米尼距拉韦纳很近。当哥特军队的后半部分挤在莫尔维安桥上时,贝利撒留向他们发动了临别袭击。

当维提吉斯向东北方向撤退到拉韦纳时,贝利撒留派部分兵力和舰队,沿着西海岸占领了帕维亚和米兰。他带着剩下的三千人骑马穿至东海岸,在那里与刚刚登陆的七千援兵会合——这支增援部队由宫廷内侍总管纳尔西斯领导。然后,他急忙去解救他派到里米尼的分遣队,他们已经被维提吉斯围困在里米尼。哥特人在奥西莫要塞留下了2.5万人驻守,贝利撒留偷偷绕过这个要塞,两路分进,一部分沿海行进,另一部分向里米尼进发。他特意分三个方向朝里米尼前进,以此误导哥特人以为他的军队非常强大。为了加强这种错误印象,他在晚上点燃了一长串营火。他的计谋成功了,由于他威名在外,敌人非常恐惧,于是在他接近时,规模比他大得多的哥特军队惊慌失措地逃跑了。

现在,贝利撒留一边留意在拉韦纳的维提吉斯的动向,一边计划攻下阻碍他与罗马之间交通的敌军堡垒——先前他急行军时绕过了这些城堡。由于他的兵力很少,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他的方法是孤立和集中攻击特定的堡垒,同时派出分遣队赴远处使任何潜在的敌军救兵都只能待在自己的驻地,分身乏术。即便如此,这项任务也耗费了相当长的时间,而且不断向后推迟,因为他的一些将军想要攻打更容易和更富庶的目标,而且这些将军在宫中有人为他们的不服从辩护。与此同时,维提吉斯向法兰克和波斯派遣大使,提出了一个有吸引力的建议,即三方共同攻击拜占庭帝国。由于现在拜占庭的军队很分散,如果协同进攻就有机会遏制拜占庭的扩张。对此,法兰克国王的回应是派遣大军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

但一直期盼他们到来的哥特人却首先遭殃。哥特人让法兰克军队通过了帕维亚附近的波河——当时哥特人正在此处和拜占庭军队作战,但没想到法兰克人突然倒戈,同时攻击他们和拜占庭军队,他们不得不撤退,占据了附近的乡村。由于哥特军队几乎全由步兵组成,可供觅食的范围有限,结果导致数千人很快因饥荒而死亡。他们愚蠢的行为束缚住了他们的手脚,面对机动性很强的对手,他们不敢行军。贝利撒留轻而易举地说服了他们撤军。随后,贝利撒留加强了对拉韦纳的控制,并最终让维提吉斯投降。

正在此时(540年),贝利撒留被查士丁尼召回,表面上是为了让他去对付波斯人造成的新威胁——这个理由并非空穴来风,但更深层的原因是查士丁尼忌惮贝利撒留。因为查士丁尼听到流言说,哥特人视贝利撒留为西罗马帝国的皇帝,并因此向贝利撒留求和。

贝利撒留在回程的路上时,波斯的新国王霍斯劳派出军队重走之前没有完成的沙漠穿越路线,成功地占领了安提俄克。在掠夺了这座城市和其他叙利亚城市的财富后,他接受了查士丁尼每年支付大笔钱款以求和的请求,签订了新的和约。在他回到波斯及贝利撒留回到君士坦丁堡后,查士丁尼就撕毁了和约,保住了自己的财富。因此,只有百姓遭了殃——这正是战争通常会有的结果。

在接下来的战役中,霍斯劳国王入侵了黑海沿岸的科尔基斯,并占领了拜占庭的佩特拉堡垒。与此同时,贝利撒留到达了东部边境。他听说霍斯劳已经远征,尽管不知道其具体方位,但贝利撒留立即抓住机会突袭波斯。为了扩大影响,他派阿拉伯盟友沿底格里斯河突袭亚述。这种适时的推进无意识地证明了间接路线的价值。因为这一行动威胁到了入侵科尔基斯的波斯军队的基地,于是霍斯劳匆忙返回,以免交通补给被切断。

不久之后,贝利撒留再次被召回君士坦丁堡,这次是因为国内的麻烦。在他离开东部的这段时间,霍斯劳再次侵入巴勒斯坦,试图占领耶路撒冷。自从安提俄克被摧毁后,耶路撒冷就成为当时东部最富有的城市。得到消息后,查士丁尼派贝利撒留前去阻击敌人。这一次,霍斯劳率领了一支庞大的军队,估计有20万人,因此他不能走沙漠路线。他不得不沿着幼发拉底河进入叙利亚,然后向南进攻巴勒斯坦。由于确定了霍斯劳必须走的路线,贝利撒留将他现有的、虽少但机动性强的部队集中在幼发拉底河上游的卡舍米什,在那里他们可以趁敌军南下时攻击他们的侧翼,那是他们最脆弱的时候。霍斯劳得知这一消息后,派了一个特使去见贝利撒留,名义上是为了讨论缔结和约的条件,真正的目的则是为了摸清贝利撒留的力量和状态。事实上,贝利撒留的力量不到霍斯劳的十分之一,甚至可能还不到二十分之一。

贝利撒留猜到了他们的目的,上演了一出军事“戏法”。他挑选了最优秀的兵士,包括被俘虏后投诚的哥特人、汪达尔人和摩尔人,派他们到波斯特使将要经过的岗哨去站岗,这样波斯特使就会认为连前哨都如此厉害,贝利撒留的军队必然非常精锐。士兵们也被命令在平原上分散移动,让他们看起来人数众多。贝利撒留轻松自信的神态和军队无忧无虑的行为更加深了波斯特使的错误印象——好像他们不惧任何袭击。霍斯劳相信了特使的报告,认为在侧翼有如此强大的敌军的情况下,再继续前进会非常危险。接着,贝利撒留派骑兵沿着幼发拉底河进一步活动以迷惑敌人。波斯军队果然被唬住了,匆忙撤退过河返回了波斯。这样一场规模巨大的入侵本应无法抵挡,但贝利撒留却以如此经济的方式将其击退了,这在历史上绝无仅有。这一奇迹般的结果是通过使用间接路线而取得的,虽然看似是通过威胁敌军侧翼而成功的,但实际是纯粹的心理战。

贝利撒留的声望日益升高,让查士丁尼再次陷入猜忌,他再一次被召回君士坦丁堡。不久,由于对意大利的事务管理不善,拜占庭岌岌可危,查士丁尼不得不派贝利撒留到意大利稳定局势。然而,出于吝啬和嫉妒,查士丁尼只拨给了贝利撒留极少的兵力来完成这项任务,但当贝利撒留到达拉韦纳时,意大利的情势已非常危急。在新国王托提拉的领导下,哥特人逐渐重建了他们的军事力量,夺回了意大利西北部的全部地区,并向南发展。那不勒斯已经落入了他们的手中,罗马也受到了威胁。

为了拯救罗马,贝利撒留进行了一次大胆但失败的尝试,他带着一支分遣队绕着海岸航行,并强行在台伯河上开辟了一条航道。然而,托提拉迅速摧毁了贝利撒留的防御工事,留下了大约15000人的部队在海岸上牵制住贝利撒留的7000人,然后向北进军,想要趁贝利撒留不在的时候占领拉韦纳。但是贝利撒留绕过了他的防线,悄悄进入了罗马。所有哥特人都无法拒绝罗马的诱惑。在托提拉率领军队返回之前的三周里,贝利撒留修缮了罗马除城门外的所有防御工事。哥特人的两次进攻都被抵挡住了,他们损失惨重,信心大减。在他们第三次尝试时,贝利撒留进行反击,使他们陷入了混乱。第二天,他们放弃了围困,撤回了蒂沃利。

但是,尽管贝利撒留一再求援,查士丁尼也只是零星地派了一点增援部队。因此,贝利撒留的兵力不足以重新收复整个意大利,他只好花了几年的时间在堡垒和港口之间进行游击战。最后,他意识到出于猜忌,查士丁尼不会再给他足够强大的军队,于是他在548年获得许可后,放弃了这项任务,返回君士坦丁堡。

四年后,查士丁尼后悔了,决定进行一次新的远征。但他不愿让贝利撒留领兵,以免他夺权篡位,于是最终把指挥权交给了纳尔西斯。纳尔西斯长期研究战争理论,直到贝利撒留的第一次意大利战役,他才有机会证明自己的实战能力。

纳尔西斯充分利用了这个难得的机会。首先,他向查士丁尼提出请求,得到了一支实力强大、装备精良的军队。他带着军队沿着亚得里亚海海岸向北行进。哥特人认为他必然会选择渡海进攻,因为崎岖的沿海道路和无数的河口对他来说太难行军。这个错误的估计为纳尔西斯创造了优势。纳尔西斯安排了大量船只与他的陆上军队同步前进,在必要时用船只组成了浮桥,出人意料地迅速到达了拉韦纳,且没有遇到任何阻击。他抓紧时间向南推进,绕过路上的各种敌军要塞,目的是在托提拉的部队集结完成之前发起攻击。托提拉控制了穿越亚平宁山脉的主要关口,但纳尔西斯从一条小路穿了过去,在塔吉那遇上了托提拉。

在此战役中,纳尔西斯在力量上胜于哥特人,而贝利撒留在以前的战役中则一直在力量上处于劣势。然而,尽管纳尔西斯此前采用进攻型战略获益匪浅,但在与托提拉的这场决战中,他决定采取防御策略。他期望哥特人本能的“攻击性”使他们率先发起进攻,并为他们准备了一个陷阱,这个陷阱的设计与八百年后英国在克雷西对抗法国骑兵的战术十分相似。他根据哥特人对拜占庭步兵的合理蔑视——认为拜占庭步兵无法抵挡他们的骑兵冲锋——进行了设计,将一批骑兵放在了队伍中间,但不让他们骑马而让他们持长矛步行,这样敌人会以为他们是一群长矛步兵。他将步行的弓箭手安排在军队中部的两翼,呈新月形前行,如果敌军攻击中心部队,他们就可以进行侧面反击。大部分骑兵则跟在他们的后面。另外,他精心挑选了一支骑兵,让他们埋伏在左边的一座小山下,在两军深入交战后,从后方突袭哥特人。

哥特人如预料中般上钩,陷入了纳尔西斯精心设计的陷阱。他们的骑兵冲向了看似最弱的拜占庭步兵阵中心。在冲锋中,侧翼不断袭来的箭矢让他们死伤惨重。当他们企图向前冲锋时,拜占庭骑兵阻挡了他们,而弓箭手则继续向他们的侧翼逼近,使死伤人数急剧上升。而哥特步兵因为害怕被纳尔西斯派在侧翼小山附近的骑射手攻击,犹豫不决,不愿上来支援。一段时间后,哥特骑兵徒劳无功,心灰意冷地开始撤退。趁此机会,纳尔西斯派出了后备骑兵进行决定性的反击。哥特人彻底失败了,以至于纳尔西斯收复意大利时几乎没有遇到更多的严重抵抗。

纳尔西斯及时征服了哥特人,使他得以腾出手来对付法兰克人的入侵。由于收到了哥特人绝望的求援,法兰克人出兵入侵意大利。这一次法兰克人比以前推进得更深,直至南方的坎帕尼亚。纳尔西斯计划通过“给他们一根绳子让他们自杀”的战术对付法兰克人,即避免交战,让艰苦的行军和痢疾消耗他们的力量。然而,当他于553年在卡西利努姆向法兰克人发动战斗时,他们仍然有8万人。在此战中,他针对法兰克人的战术特点设计了一个巧妙的陷阱。法兰克人的军队是步兵,以长长的纵队发起攻击,依靠重量和势头取胜。他们的武器也都是近距离作战武器——长矛、投掷斧和剑。

在卡西利努姆,纳尔西斯将持长矛和弓箭的步兵放在中心位置。法兰克人的冲锋令这些步兵退了回来,但接着纳尔西斯指挥两翼的骑兵向法兰克人的侧翼逼近。这使法兰克军队停了下来,他们立即转向两侧,准备迎接冲锋。然而,纳尔西斯并未接近他们,因为他知道他们的队形太坚固了,不会被冲锋打破。相反,他令自己的骑兵留在法兰克人投掷斧的射程之外用弓箭射击,使法兰克人不得不破坏自己的紧密队形以进行反击。最后,法兰克人为了躲避箭雨,打破了自己的队形,向后方挤去。纳尔西斯抓住机会及时冲锋,击溃了法兰克军队,几乎没有放走一个人。

初看之下,贝利撒留和纳尔西斯的战役似乎更多地在战术上引人入胜,而非战略上。因为他们的许多行动直接引发了战斗,且与其他的伟大统帅相比,更少精心策划切断敌人的交通与补给。然而,更深入的观察会改变这个视角。贝利撒留研究出了一种新型的战术工具,只要他能在适合其战术的条件下诱使敌人主动攻击他,他就可以以少胜多。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的人数劣势——只要不是太明显——反而有利于他,特别是与大胆的直接战略进攻相结合时更是如此。因此,他的战略更多是心理上的而不是物质上的。他知道如何激怒西方的野蛮人军队,诱使他们放任本能直接攻击。面对狡猾和有技巧的波斯人,他起初利用他们面对拜占庭人时的优越感,后来当他们敬畏他时,又利用他们的谨慎在心理上打败他们。

他极其擅长将自己的弱势转化为优势,而让敌人的优势变成弱势。在这一点上他堪称大师。他的战术在本质上也具有间接路线的特点——令敌人失去平衡,然后攻击他们裸露的弱点。

当贝利撒留开始他的第一次意大利战役时,朋友们私下问他为何有信心能战胜人数远超过他的敌军。他回答说,在第一次与哥特人交战时,他一直在观察他们的弱点。他注意到,哥特人的军队由于人数过多,行动不协调。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哥特军队人数过多,难以有效控制;二是哥特的骑兵没有经验,不像他自己的骑兵那样训练有素。哥特骑兵只使用长矛和剑,而其步兵弓箭手习惯于跟在骑兵后面,在骑兵掩护下移动。因此,除非近距离作战,哥特骑兵无法有效发挥作用。如果敌方骑兵在他们的作战范围外向他们放箭雨,他们就没有办法自保;至于哥特的步兵弓箭手,他们绝不会冒着被敌人骑兵抓住的风险前去支援。结果,哥特骑兵总是试图靠近敌军,容易进行不适当的冲锋,而步兵则在无法跟上骑兵的情况下选择后撤。这样骑兵和步兵之间就产生了空隙,在侧翼的敌人就可以立刻进行反击。

在之后的几个世纪里,西欧进入了所谓“黑暗时代”,但贝利撒留的战术体系和防御性进攻战略却使拜占庭帝国保住了地位并延续了罗马传统。在两本伟大的拜占庭军事教科书——莫里斯皇帝的《战略》和利奥的《战术》中,我们可以看到后人对贝利撒留方法的运用,以及参照这些方法进行的军队重组。事实证明,贝利撒留的体系足够强大,能抵挡住野蛮人从多方施加的压力,甚至抵挡住了将波斯帝国吞灭的穆斯林征服浪潮。虽然拜占庭帝国丢失了一些边疆领土,但其主要堡垒始终保持稳固,并且自9世纪巴西尔一世统治起,失地逐步收复。11世纪初,在巴西尔二世的统治下,拜占庭帝国的实力达到了查士丁尼以来的顶峰,且比查士丁尼所在的五百年前的时代更加安全和稳定。

半个世纪之后,拜占庭帝国的命运岌岌可危,在几个小时内前景就变得一片黯淡。长久以来的和平状态导致其军事预算逐年削减,士兵人数下降,军队实力衰退。然后,自1063年起,阿尔普·阿尔斯兰苏丹领导的塞尔柱突厥的崛起使得拜占庭终于意识到了重整军备的必要性。为了应对威胁,在1068年,罗曼努斯·戴奥真尼斯将军被立为皇帝。他未曾花费时间训练军队以使其恢复昔日的效能,而是过早地发起了进攻。

在幼发拉底河的初步胜利让罗曼努斯受到鼓舞,他率领部队深入亚美尼亚,在曼齐刻尔特附近遇到了塞尔柱的主力军队。面对规模庞大的拜占庭军队,塞尔柱苏丹提议进行和平谈判,但罗曼努斯坚持要求他先拔除营地并撤退,再进行和谈。苏丹认为这样有损颜面,于是拒绝了。罗曼努斯立即发动了进攻。他打破了拜占庭的军事传统,越走越远,徒劳地试图靠近躲躲闪闪、机敏矫健的敌人,而敌方的骑兵不断阻碍他前行。到黄昏时,他的部队已经精疲力竭,队形变得松散,他最终下令撤退。但突厥人现在包围了他的侧翼,在这种压力下,他的军队溃散了。

拜占庭帝国彻底失败了,突厥人很快就占领了小亚细亚的大部分地区。因此,因为罗曼努斯的愚蠢——没能很好地判断局势就头脑发热地进攻,拜占庭帝国遭遇了灾难性的打击,一蹶不振。但凭借极强的韧性,拜占庭帝国在国力衰微后又存活了四百年才最终灭亡。 7mGp421nJ5Eh2gBVYFacULn2Z3hjmZ4Tnf4dBjMgZr36kgtyRKRgfKd3kMSMCr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