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8 “如影随形”陈友谅

1358年,朱元璋微调了自己的战略部署,原本他是打算继续向东追击张士诚,把他赶到海里喂鱼,后来却发现张士诚已经抱上了元廷的大粗腿,于是决定向南进军,蚕食元廷和张士诚的其他地盘。

同年三月,朱元璋攻克被张士诚占领的建德,并打算以建德为基点,继续向东推进。像这样从两个方向同时出兵,看准机会还是有把握灭掉张士诚的。但就在朱元璋刚拿下建德不久,他就接到了常遇春送来的紧急情报:“徐寿辉突袭池州,战场形势不容乐观。”这封奏报刚送到应天府,常遇春就因所部伤亡过重而导致兵力捉襟见肘,最终只能趁夜色率残部突围,池州失守。

应天府大帅府邸,当常遇春的奏报送到朱元璋面前时,他愤怒地砸碎了一个瓷器,随后还不解恨,又狠狠地抽出佩剑,朝着满屋的家具砍去。他大骂:“徐寿辉你这个混蛋!好好说话你不听,非逼着我和你决战吗?你派明玉珍攻打重庆的时候我都没出兵,现在你跟我玩这招!不死不休对你有什么好处啊?”

朱元璋的愤怒有一定道理。1357年,徐寿辉的部将明玉珍准备攻战重庆,当时就有人向朱元璋提议,趁着徐寿辉集团注意力西转的空隙,找机会偷袭他们。朱元璋左思右想,放弃了这个打算,原因是他打算先收拾张士诚,因为张士诚率先动手,朱元璋有足够的理由反击。而徐寿辉几乎没有主动招惹过朱元璋,更没有与元军媾和。虽然徐寿辉与刘福通不在一个系统内,但朱元璋还不想过早地与他决裂,这与既定计划和现实利益不符。

既然暂时不打算翻脸,朱元璋就打算把面子工作做到极致,于是他派人联系了徐寿辉,并向他做出保证:“重庆你爱怎么打就怎么打,把兵全调过去都没事,我要是出兵打你,将来必遭天谴!”

面对朱元璋的善意,徐寿辉自然也做出了些许表示,承认朱元璋的吴国公身份,更希望双方能够互通有无、加深合作,共同推翻无道的暴元。

在朱元璋看来,徐寿辉和张士诚都属于同一类人,就是看上去威风凛凛,实际上是“守成有余、进取不足”的人,他们没有乱世枭雄那种睥睨天下的野心与霸气,更缺乏一点赌性。

对于这种人,朱元璋从内心深处是看不上的。可就是这个朱元璋看不上的人,却给他玩了一出“声东击西”。重庆刚打下来,就想着对朱元璋下手。

虽说池州距离朱元璋的核心控制区域较远,在朱元璋的战略规划中属于可以反复争夺的地盘,丢了以后再抢回来就行,不是多大的事,可徐寿辉的这种表现完美地骗过了朱元璋。原本以为他只是志大才疏的曹爽,却没想到这货居然是老谋深算的司马懿。

面对张士德失算一回,面对徐寿辉再次失算,朱元璋这个脸可丢大了。事实上,朱元璋对徐寿辉的判断并没有错,但他还不太了解徐寿辉集团的内部情况。此次出兵的主导者并不是徐寿辉,而是徐寿辉名义上的部将,天完政权的实际掌控者——陈友谅。

我在前文谈及毛贵、关先生和李喜喜时,别说普通历史爱好者了,就是略微了解元末历史的人都未必知道这几个人。他们虽然也是名动一时的大人物,却由于没能笑到最后,所以名声不显。陈友谅就不一样了,别说是略微了解元末历史的人,就是普通历史爱好者都很少有不知道他的。这位爷堪称朱元璋称霸道路上最大的一块绊脚石,他起家的经过同样极富传奇色彩。

陈友谅出生于沔阳黄蓬(今湖北仙桃沔城)的一个渔夫家庭,是家中的老三,原名陈九四。一听这名儿您就该知道,陈友谅的出身和朱元璋那是半斤八两,只不过陈家比朱家富裕一些,所以陈友谅的童年要比朱元璋的童年幸福,至少他能进学堂念书,还有老师传授他武艺。

陈友谅不仅家世比朱元璋强,起点也比朱元璋高。

1352年,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刚见面就被绑起来敲诈勒索不说,进了军队还得从大头兵开始干起。

1355年,陈友谅正式起义,进入天完政权担任簿书掾(文职官员),成为丞相倪文俊的直属部下。

1355年,郭子兴病逝,他的次子郭天叙和内弟张天祐也于同年兵败被杀,朱元璋集团内部基本肃清了反对派,开始走上迅速扩张的道路。

1357年,天完政权的丞相倪文俊和皇帝徐寿辉开始火并,倪文俊夺权失败,于是逃到了属下陈友谅处,却被陈友谅一刀砍掉脑袋,军队也被兼并了。

随后,陈友谅自任平章政事(等同于丞相),并开始尝试着控制操纵实力大损的天完皇帝徐寿辉,于1358年取得了显著成效。

从这个时间线来看,陈友谅虽然比朱元璋晚三年起步,但发展步骤和间隔时间几乎一致,甚至可以说是如影随形。朱元璋和陈友谅之所以会发展得如此迅速,只因为这两人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同样阴险狠毒,同样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但这只是两人的内在相似处,从外在来看,两人毫无相似处。朱元璋为人热忱,陈友谅为人阴沉;朱元璋受人爱戴,陈友谅让人畏惧。

从现有的史料来看,郭子兴病逝与朱元璋毫无关系,郭天叙和张天祐战败被杀也只能说朱元璋有重大嫌疑,却没有定论。但陈友谅可不是这样的。倪文俊被陈友谅亲手所杀,这是确凿无疑的;后来的徐寿辉也被陈友谅亲手所杀,这也是板上钉钉的。

对于朱元璋而言,他完全可以用“表面君子,背后小人”的那套手段慢慢对付张士诚和徐寿辉,各种歪招、邪招、怪招、狠招使出来,张士诚和徐寿辉未必抵挡得住,可对手一旦换成陈友谅,这事儿就难办了。从突袭池州这件事来看,陈友谅的做事手法基本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而且可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为人处世的下限比起朱元璋来要低得多。

正当朱元璋为陈友谅头痛时,门口的卫兵传来信息:李善长求见。李善长进来以后,发现屋内一片狼藉,朱元璋拿着宝剑站在中央,一副余怒未消却又彷徨无奈的样子。

李善长还从未见过朱元璋如此模样,他也不敢拿捏语调,所以直入正题:“大帅,可是在担忧陈友谅的西线攻势?”朱元璋答道:“现在兵力都铺开了,我们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东线,但陈友谅弄这么一出,实在是令我感到恼火!”

李善长一听这话就放心了,朱元璋还是在尽最大可能地克制自己,他没有因池州的失守而胡乱出招,目前最重要的是如何在不动兵戈的前提下解决西线陈友谅的威胁。

朱元璋在等,他在等李善长给他一个答案。李善长果然是老谋深算,只见他沉吟片刻,张口说出了一个名字:“赵普胜。”

朱元璋听明白了,沉吟片刻之后,缓缓地点了点头。此次突袭池州虽然出自陈友谅的授意,但领兵之人并不是陈友谅,而是天完政权的另外一位大将,此人名叫赵普胜。据说他武艺高强,善用双刀,人送外号“双刀赵”。

在赵普胜攻陷池州的同月,陈友谅也攻占了龙兴(今江西南昌部分地区),后又继续向东北方向进军。从表面上看,陈友谅已经基本把朱元璋的西线锁死,只要继续施加压力,势必会逼着朱元璋回师与自己决战。

如果陈友谅真打算对付朱元璋,那么这将是最好的结果,因为朱元璋的主要兵力此时被拖在浙东,自己只要加速行军,完全可以用闪电战的方式让朱元璋首尾难顾。我们甚至可以大胆提出设想,如果陈友谅能够与赵普胜两路并进,最终在宣城至芜湖一线击溃朱元璋仓促集结的军队,天完大军就能顺流而下,直取应天府。

但就在这个当口,赵普胜派使者送了一封信给陈友谅,说此时长江水流湍急,且朱元璋早已秘密将东部的军队全部调回,并不适合继续进兵,应该稍事等待。看完赵普胜的信,陈友谅的表情十分精彩,套用一句现在流行的话就是“像雾像雨又像风”。赵普胜信中所写的内容,怎么看都像是在扯淡,但赵普胜的意思很清楚,就是不希望陈友谅继续推进。

对于赵普胜的所作所为,主流观点认为这是他不满陈友谅擅杀倪文俊,在赵普胜看来这是忘恩负义,所以他拒绝向前推进。我不敢说这种观点不对,赵普胜在天完政权中始终处于半独立的状态,他跟倪文俊也没有多少私交,要说这种人会出于义愤反对陈友谅,多少也有点不可思议。而最合理的解释就是,赵普胜担心陈友谅伺机坐大,最终把自己也给吞并了。

在倪文俊被陈友谅杀死之后,整个天完政权实际上已经分裂成了五部分,分别是:徐寿辉部、陈友谅部、赵普胜部、明玉珍部和欧普祥部。

经过一年的努力,陈友谅几乎掌控了徐寿辉;明玉珍打下重庆,远离了权力旋涡;欧普祥在江西西部,赵普胜在安庆一带,基本都处于默默经营自家势力的状态。

陈友谅这人有个习惯,那就是在内部问题没有完全解决时,就没有对外扩张的动力,或者说他对外扩张的原因其实都是为了解决内部问题。

陈友谅命赵普胜突袭池州,其实就是在给赵普胜下套,只要朱元璋改变作战计划,向西进攻赵普胜,他就有充分的理由率军进入赵普胜的辖区。这事儿办好了就是联合赵普胜一起战胜朱元璋,在此过程中自然可以玩一手“假途灭虢”(泛指用借路的名义而灭亡这个国家)的把戏,顺便把赵普胜一起解决;这事儿办砸了就是没能顶住朱元璋的进攻,但此刻赵普胜顶在前面,倒霉的也不会是自己。

陈友谅这一手玩得很是漂亮,但赵普胜也不傻,他自然不愿意给陈友谅当炮灰,更不愿意成为陈友谅集权的牺牲品,于是他给陈友谅讲了一个“狼吃鬼”的故事,意图蒙混过关。

对于赵普胜的这种表态,陈友谅自然是极为不满的,但赵普胜始终摆出一副半死不活的样子,好像是在对陈友谅说:“你这样强迫我攻打朱元璋,难道就不怕我临阵倒戈,和朱元璋联合起来收拾你吗?”

面对滚刀肉一般的赵普胜,陈友谅暂时也没有什么办法摆平他,于是双方各退一步:赵普胜将主要兵力东移到池州,顶住朱元璋可能到来的报复;陈友谅向西部或南部发展,不得掺和东部战线的相关事宜。

这个结果能让陈友谅满意吗?恐怕很难,因为此时的赵普胜本该成为三明治中间的煎蛋,可随着事态的发展,赵普胜却摇身一变,借助朱元璋的威势,成了随风摇摆的墙头草。

陈友谅恨赵普胜那是恨得牙痒,却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他不再想着向东进军,转头扎进江西,先去找欧普祥的麻烦。

陈友谅和赵普胜之间是什么关系,双方目前处于一个怎样尴尬的局面,李善长可谓是一清二楚,他对朱元璋说出赵普胜的名字,目的就是引导朱元璋朝着天完政权内部斗争的方向思考,而不要被其表象所迷惑。

西部的陈友谅已经不再是威胁,赵普胜也要防范陈友谅与朱元璋达成一致来坑害自己,短期内恐怕也不会有所动作,朱元璋趁着这样的一个时间差,攻下了由元将石抹宜孙镇守的婺州(今浙江金华),彻底打通了进军浙东的通道。 8i+l0i+aVFDUL4wyQnFw0S4hsMTq2WFK2YpOwKf6k6u2CRaW5Wo0hehjOe1BWaJ2



09 “可怜巴巴”方国珍

张士诚投靠元廷暂时不好惹,陈友谅领兵入江西,朱元璋便将下一个攻略目标定在了“海精”方国珍的身上。

自渡江以来,朱元璋的日子并不算好过,主要原因在于他周围的敌人实在是太多了:刚渡江时没招谁没惹谁,张士诚突然跑过来攻城;好不容易反打一波,眼看就要把张士诚赶进大海喂鱼了,元廷又跑出来装模作样地主持正义;自己正想办法继续从元廷和张士诚手里抠好处呢,陈友谅和赵普胜又跳出来刷存在感,还把池州给夺了。

现在张士诚、陈友谅和赵普胜都暂时消停了,朱元璋立刻就想着把没和自己结仇,又在浙东有较大影响力的方国珍拉进己方阵营。

和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三人不同,方国珍并不曾拥有一个“数字曾用名”,他以前叫方谷珍,可见老方家与前面那三位有阶级上的不同。但不管老方家祖上有多少荣耀,到了方国珍这一辈都已经没落了,他和张士诚是同行——以贩卖私盐为业。

方国珍有个外号叫“海精”,据说这个外号来自台州地区的一句民谣“洋屿青,出海精”。这句民谣里包含着当地民众对元廷高压管制的极度不满:“现在洋屿山都被你们给薅青了,海精很快就会出来收拾你们!”

我们可以将上述四人的家乡做一下对比。

朱元璋的家乡人民大概是比较老实的,虽说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有人饿死,但咱也没听说濠州有什么了不起的反元武装,只是在天下大乱之后,才冒出郭子兴等五位豪帅。

陈友谅的家乡人民应该也挺友善的,首先是没什么灾祸,所以一直等到天完政权的倪文俊带兵打过来之后,陈友谅才正式宣布起兵反元,其实这也属于被逼无奈。

张士诚和方国珍的家乡人民可就厉害了,他们靠海吃海,受灾祸的影响较小。但对于习惯每天跟大海搏斗的人而言,与天斗是他们的日常,对于元廷的恭敬度和忠诚度都比较有限,所以这两人的家乡人民几乎都是主动杀官造反。

尽管出身相似,但张士诚和方国珍这两人的性格却有极大的不同。对于张士诚来说,天大地大面子最大,只要你肯给我老张面子,哪怕我吃点亏也行,这使得张士诚在家乡的威望极高。从这个角度来看,张士诚有点像《水浒传》里的托塔天王晁盖。

对于方国珍来说,天大地大面子最大,只要你肯给我老方面子,那么我一定会带你混个前程出来。所以当方国珍决定造反时,他不但拉着自己的三个兄弟同生共死,还软硬兼施地鼓动了数百人跟他一起行动。从这个角度来看,方国珍就有点像《水浒传》里的及时雨宋江。

在梁山上,晁盖虽说一直是大哥,但他这个大哥经常被手下的众兄弟忽视,等他决定出山时,其权势已经被宋江挖得不剩多少了。在元朝局势中,像晁盖的张士诚则被朱元璋打得捉襟见肘,最后不得不抱着元廷的大腿苟延残喘;而像宋江的方国珍则带着一队人马逍遥于海上,当起了名副其实的浙东之王。

都说韩山童和刘福通是“元末的陈胜、吴广”,因为他们首倡义兵,其实这个说法是可以讨论的。这二人起兵所造成的影响最大,正是由于他们的揭竿而起,才打开了元末群雄并立的新局面,从这个角度来看,说他们首倡义兵,是“元末的陈胜、吴广”并无不妥。可如果单从起兵时间来看,方国珍起兵反元是在1348年,比韩、刘二人起兵的时间更早。这一年他率领数千之众出没于东海,经常前往温州洗劫百姓和富商。只不过由于方国珍的起义并未对全局造成多大的影响,他的这支武装又有十足的流寇性质,所以谈及元末首倡义兵者,通常都没有方国珍什么事儿。

朱元璋打算对付方国珍,却也要考虑方国珍的江湖地位——尽管他捞不到“首倡义兵”的头衔,但方国珍集团依然是元末资历最老的起义军之一。要是方国珍一门心思地和朱元璋在海上打游击,像海贼那样时不时地骚扰沿海城市,朱元璋恐怕要被他烦死。

对于这种人,招降才是最稳妥的。可方国珍是个海贼,想让他诚心归附,恐怕也不是件易事。见利忘义对海贼是家常便饭,朱元璋如果开启“撒钱模式”,方国珍自然会巴巴地跑过来跪在地上叫土豪,但等到朱元璋不愿继续撒钱时,就是方国珍反水的时候了。

而且就算是双方处于“蜜月期”,朱元璋也休想让方国珍给自己当炮灰,朱元璋只要敢触动方国珍的核心利益,方国珍必然会当场翻脸。关于这一点,洞悉人心、洞察人性的朱元璋心里肯定也是有数的,他不奢望方国珍会被自己的“王霸之气”所震慑,但他相信方国珍是个聪明人。只要自己拥有绝对的压制力,方国珍就肯定不会做傻事。

朱元璋是在赌,如果能在短期内暂时摆平方国珍,让他别在关键时刻站出来捣乱,甚至能帮忙从海上给张士诚捣捣乱,那就再好不过了。

既然想通了,那就开始干。但具体该怎么干呢?难道直接派个使者到方国珍那里耍个威风?不行,这样太粗暴了,效果还未必好。朱元璋想了想,决定还是用自己的老方法,派社会名流出马。

在渡江之前,朱元璋无论是打滁州还是打和州,都会尝试与当地的社会名流建立交情,在建立自己统治秩序的同时,也充分尊重他们的既得利益。但是渡江之后,朱元璋就没怎么用过这一招,因为实在是忙不过来。现在好不容易有了喘息之机,再加上刚打下的婺州还没消化,于是朱元璋决定把“消化婺州”和“招揽方国珍”这两件大事合而为一。

在这种背景下,婺州著名的才子和大儒,如范祖干、叶仪和许元等三十余人纷纷收到了朱元璋的邀请,让他们在婺州开课讲学,读圣贤之书,行仁义教化。

与此同时,朱元璋还将婺州更名为宁越府,并开仓放粮赈济贫苦百姓,这可谓下了血本。朱元璋的付出自然是有回报的,整个宁越府被他建设得犹如人间仙境一般,士农工商提起朱元璋来,莫不由衷地表示崇敬与赞扬。

朱元璋为什么要在宁越府如此兴师动众呢?前文我说过,这个宁越府就是现在的金华市,属于浙东,它正处于方国珍的影响力辐射范围之内。朱元璋在此地行善,敏锐的方国珍肯定会接收到这股来自朱元璋的善意。

据野史记载,当方国珍所部听说朱元璋在宁越府日行数善时,其手下部分出身于宁越府的海贼都想改邪归正,回到家乡重新当一个安善良民。这把方国珍气得不行,最后大开杀戒,以致整个方国珍军中出身于宁越府的海贼数量变得极为稀少。

这段记载我是不相信的,野史之所以会这样写,目的是为方国珍日后的反复无常埋一个伏笔。实际上,以方国珍的聪明,他就算再不喜欢朱元璋,也不可能用如此明目张胆的方式与朱元璋作对。但这则野史至少说明一个问题:当朱元璋在宁越府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时,方国珍是可以感受到的。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朱元璋将“消化婺州”和“招揽方国珍”这两件大事合而为一的做法是多么高明。

经过一系列铺垫之后,朱元璋正式出招:1358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朱元璋派遣使者到方国珍处,希望方国珍能够接受北方小明王韩林儿的册封。朱元璋目前依然是小明王名义上的臣子,他要求方国珍接受小明王的册封,自然不可能真将方国珍的相关信息送到北方去给小明王过目,而是用这种方式要方国珍低头,接受自己的领导,毕竟自己是小明王亲封的吴国公,他完全有资格领导归附于小明王的方国珍。

在面对朱元璋的招揽时,方国珍表现得很暧昧。他一面表示自己早就仰慕吴国公的威仪,一面又说自己随时都会处于元廷的打击之下,日子过得苦不堪言,吴国公能否看在自己身为小弟的分儿上,先赞助个仨瓜俩枣?

从表面上看,方国珍简直就是个钱串子脑袋,朱元璋的使者刚到,他就迫不及待地开口要钱,吃相极其难看。可如果我们从方国珍的表述来看,他其实是隐晦地向朱元璋表示:我愿意接受小明王的册封,也愿意给你当小弟,但如果你镇不住局势,可别怪我背信弃义。

当然了,话不会说得这么直白,但意思就是这么个意思。当使者带着方国珍的复信回来交差时,朱元璋又开始踱步了。方国珍首鼠两端的态度并未出乎他的预料,但方国珍有些过于滑头了,自己带给他的威胁是不是还不太够呢?

李善长得知这一消息后便对朱元璋说:“大帅您先前一直在宁越府施行德政仁政,却始终不愿意使用武力威胁方国珍,无非是认为方国珍不会在乎步兵和骑兵的威胁,可现在看来好像不是这么回事。”李善长这话说得很隐晦,但朱元璋一下就听懂了。

方国珍的优势主要在海上,他的确不担心我的步兵和骑兵会威胁到他。但我之前打张士诚功败垂成,面对陈友谅和赵普胜又处处忍让,要是再不展示一下我的肌肉,恐怕真会给人一种好欺负的错觉。想通了的朱元璋顾不得此时正是冬天,他立刻命令各路将领集结,准备出兵攻打浙东诸地,但结果很不理想,打了半天一块地也没打下来。

朱元璋得知这一消息后,再次召集众将开会,并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我要求你们努力练兵,就是希望你们能够在困难的攻坚战中获得胜利。可你们有些人呢,总以为自己有多了不起,总想着攻下城池之后炫耀自己的武力,这是不对的。我们更应该宣扬的是与民秋毫无犯,从不滥杀无辜。我不是在跟你们讲大道理,而是希望你们能够为后世子孙积德。”

很多朋友都跟我抱怨过,领导开会说的话都是大话和套话,根本听不懂。事实上,如果能做到“听话听音”,如果能仔细琢磨领导话中的内涵,对我们在职场上的帮助将会非常大。

朱元璋这番话的意思就是说:我在宁越府创造了一个人间天堂,现在又让你们去攻略浙东,你们居然都没领略到我的意图,真是让我太失望了。现在是冬天,我怎么可能让你们硬桥硬马地去攻城呢?多带上几个宁越府的读书人和老百姓,找机会让他们混进城去做做思想和宣传工作,那不是事半功倍吗?

众将恍然大悟,还是大帅想得周全。没过几日,胡大海攻克诸暨的消息传来,随后几日尽是捷报。在这严寒的冬日里,整个浙东却迸发出一股与气候全然不符的热情。面对此情此景,方国珍有些慌了。

朱元璋对方国珍非常了解,其实方国珍对朱元璋也很了解。如果双方的实力处于对等状态,那么他们就会信心十足地为自己留底牌,因为他们可以充分估算出对方的实力。可如果其中一方明显比另一方强大,事情就没有这么简单了。

朱元璋比方国珍强,所以朱元璋可以在心中为方国珍锁定一副框架:你方国珍不管怎么蹦跶,反正也出不了这个框,那么我就以这个框为范围,慢慢地和你玩。而方国珍呢?由于他的实力弱于朱元璋,所以他没法在心中为朱元璋锁定一副框架,因为他不知道朱元璋的实力会不会突然暴增,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他也不确定自己能否承受得住代价。

朱元璋手握主动权,他知道自己不可能将浙东全部打下来,因为这会把方国珍逼成真正的海贼,这并不符合自己的利益。所以朱元璋的目标并未改变,就是希望方国珍能够放下敌意,尽量听话。可这是朱元璋的底线,方国珍并不知情啊。

在方国珍看来,自己当初婉拒了朱元璋的册封,会不会使得朱元璋对自己丧失信心,然后把“宁越府模式”一比一复刻在浙东,逐步断掉自己的根基呢?如果双方实力相当,方国珍自然敢哈哈一笑:“放心吧,绝不可能,姓朱的没那个实力。”可现在诸暨等地先后失守,谁知道那帮社会名流和儒生与朱元璋达成了什么协议呢?这协议里面是否包括自己的项上人头呢?方国珍越想越烦,到最后都开始失眠了。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尽管丧失了主动权,但方国珍还是不想就这样认输。1359年正月底,方国珍给朱元璋写了一封信,声称自己一向爱好和平,不想看到浙东遍地烽烟,只要朱元璋同意罢兵言和,自己情愿把温州、台州和庆元(今浙江宁波)全部奉上,同时还把自己的二儿子方关送到朱元璋那里去,方便每日接受“教诲”。

朱元璋一看到信,脸立刻就黑了。方国珍,这家伙未免也太贼了!方国珍这番话可信吗?不可信。且不说温州和台州对方国珍有多重要,单说庆元就不可能,因为庆元是方国珍最重要的据点之一,如果把庆元给了朱元璋,恐怕方国珍就真的只能下海当海贼了。

方国珍这招叫作“以退为进”。你姓朱的不是喜欢浙东这块地吗?你也别费劲打了,我全部给你,包括我的治所庆元都给你,我下海去喂鱼。如果你觉得还不解气,我把我儿子给你一个,踢着玩,打着玩,削着玩你随意,行不行?

朱元璋敢接吗?不敢。他就怕方国珍一不做二不休跟自己死硬到底,怎么可能如此逼迫方国珍呢?但朱元璋越想越气,自己好不容易营造起来的气氛,居然被方国珍用这种无厘头的方式给化解了!

当方国珍的二儿子方关被送过来时,朱元璋写了一封回信,命方关带着信滚回去。在信中,朱元璋措辞严厉地指责方国珍:我早就说过,只希望你接受小明王的册封,你却始终怀疑我要兼并你,现在又开始意气用事。如果你是真心归附,就别跟我提什么人质,以后一心一意为我大宋(小明王韩林儿建立的国家国号为宋)效力即可。

看到朱元璋这封表面措辞严厉,实则色厉内荏的回信之后,方国珍笑了,笑得很开心。

在朱元璋和方国珍的初次较量中,朱元璋始终占据体量优势,又有变婺州为宁越府的妙招。但方国珍也不白给,他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釜底抽薪,彻底试探出了朱元璋的底牌,双方最终还是貌合神离地展开了所谓的“合作”。 RW51HEr8ChBpbfNy8wdgCvzgn/QsyKg+1B7Zdd/c1E4RILMcGy2HS5tHf/hplYxa



10 徽州鸿儒

在与方国珍的博弈过程中,朱元璋花大功夫改善了宁越府的民生水平。为此,他甚至率领亲兵卫队常驻宁越府,这是极为罕见的。要知道,朱元璋是一个崇尚勤俭节约的人,自他渡江以来,只是在应天府搞了一番面子工程,进行了大修大建。

这也可以理解,因为应天府是朱元璋的大本营,他自然愿意为此付出大量心力,而宁越府又有什么特殊之处,可以得到朱元璋的额外关照呢?在我看来,但凡是志在天下的逐鹿者,都会对宁越府另眼相看的。

在宋末元初之时,宁越府(当时还叫婺州)出现了四位嫡传自朱熹的大贤,他们分别是何基、王柏、金履祥和许谦,人称“北山四先生”。受“北山四先生”的影响,宁越府一直拥有理学研究的火热气氛。自元朝建立以来,这里就一直都是理学的中心,被称为“小邹鲁”。而理学,是元朝的官方正统学术。要想夺取天下,除了要抓牢“枪杆子”和“钱袋子”,还必须掌握“笔杆子”,这恐怕也是朱元璋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

在上一章节中,我对建设宁越府的相关事宜只是一笔带过,因为上一章节的主角是方国珍,不能弄出第二个主角来喧宾夺主。

对朱元璋而言,与方国珍结盟固然重要,但在建设宁越府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另一个对他而言同样重要的人。此人生于1299年,比朱元璋大二十九岁,徽州人,他的名字叫朱升。

不熟悉元末、明初历史的朋友可能对这个名字不太熟悉,但他所说的一句名言,大家应该都听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如果说李善长只是一个有些许文化的读书人,那么朱升就是一个货真价实的饱学鸿儒。朱升的人生道路一直走得比较顺畅,他少年时便随名师江敏求和金斋谕学习;到十七岁时,朱升拜在休宁县霞瀛开馆讲学的陈栎老先生门下;到十九岁时,朱升就已经考上了秀才。如果按照正常的轨迹发展,朱升应该继续进学,逐步成为举人和进士,踏上漫漫为官之路,可年轻的朱升却在考上秀才之后选择了“不务正业”。

朱升似乎将兴趣转移到了诗词歌赋和文章注解上,他开始舞文弄墨,专注于在文坛上打拼。熟悉朱升的人在提起他时总会摇头叹息,仿佛在感叹一颗政坛新星的提前陨落。但我在读到朱升的这段早年经历时,眼前却跳出了一个少年老成的形象:当大家都以为他在肆意挥霍天分时,他却敏锐地预感到了一些不太美妙的未来。

当时的元朝正值爱育黎拔力八达(元仁宗)在位,这位皇帝是从哥哥海山(元武宗)手里接过的皇位,兄弟两人还约定:爱育黎拔力八达将来必须把皇位还给海山的儿子。这种“哥哥传位给弟弟,要求弟弟以后传位给侄子,弟弟却最终传位给自己儿子”的桥段,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很多次,最早可以上溯至春秋战国,比如宋国大名鼎鼎的“十世之乱”。

朱升熟读史书,他认为元廷内乱将起,自己现在出仕祸福难料,不如先想办法夯实自身基础,静待其变。果然,到了1320年,爱育黎拔力八达病危,他没有按照约定,将皇位传给哥哥海山的儿子和世㻋,而是传给了自己的儿子硕德八剌(元英宗)。

面对这种局面,和世㻋自然不服,于是元廷内讧正式展开,双方你来我往好不热闹,一直到妥懽帖睦尔(元顺帝)扳倒权臣伯颜之后,这股内讧风潮才算逐渐平息。而此时已经是1340年,朱升也已经四十一岁了。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之后,朱升发现元顺帝似乎已经坐稳了皇位,于是在1341年考上了进士,并于1351年成为池州路学正,一个负责教育的九品小官。我在写朱元璋时就说过,三年的行脚僧生涯是朱元璋人生发生蜕变的转折点。对于朱升而言,从1318年考上秀才到1341年考上进士的这二十三年间,也是他人生发生蜕变的转折点,其并不像主流观点所认为的那样,只是写写诗词,注释经典。

1352年,徐寿辉将战火烧到了徽州,而此时的朱升恰好就在家乡,以他的眼光,自然看不上徐寿辉这位天完政权的草莽天子,于是找了个偏僻的小山头开始隐居,此时的朱升已经五十三岁了。

在隐居数年之后,朱升不但没有被众人遗忘,名头反而越来越大,以至于朱元璋都听说了这位奇人的种种传说。于是在1357年底,朱元璋在攻下徽州之后,专门派邓愈前往朱升隐居的石门山,诚心诚意地请他出山辅佐自己。

对于朱元璋的邀约,朱升一再表示自己非常想去,但由于年老多病,已经成了一个废人,实在是有心无力,还望朱大帅另请高明。据说,朱升似乎是觉得这样贸然拒绝朱元璋很不礼貌,于是给了邓愈一个锦囊并对他说:“我听说大帅即将攻打婺州,如果战事不顺,可以打开锦囊,里面有破城妙招。”

果然不出朱升所料,婺州非常难打,朱元璋几次强攻都无法奏效,灰头土脸很不开心。这时邓愈就在一旁提醒朱元璋:“大帅,朱先生不是给了您一个锦囊,说战事不顺可以打开。”朱元璋想起此事,立刻打开锦囊,看过之后欣喜若狂,立刻按照锦囊所写的方式部署军队,终于找到了婺州的弱点,然后顺利拿下婺州。

大家有没有觉得这个桥段非常熟悉?没错,这样的桥段频繁出现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最喜欢玩这招。我非常怀疑罗贯中在写诸葛亮的锦囊妙计时,恐怕就是听说过朱升的这个故事,并以此为原型进行了改编。

尽管“锦囊妙计”的故事很神奇,但这个故事的关键内容却被忽视了。战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谁也不敢说自己可以在今天预料到一个月后会发生什么事,指望一个锦囊救命,岂不是刻舟求剑的做法?

锦囊内写的肯定是破城妙计,但这个妙计大概率与军事无关,而是朱升在告诉朱元璋,一旦战事不顺,谁可以帮助你从内部破城。朱元璋依计行事,果然找到了那个可以帮助他破城的人(或团体),最终顺利地进入了婺州。当朱元璋习惯性地开始复盘时,自然会发现朱升的用处:一个小小锦囊就能令婺州城破,这个人的能量实在是太大了。

于是,朱元璋再次派人去请朱升,一再表示自己的仰慕之情,希望朱升能够出山指导自己。我同样怀疑:罗贯中在写刘备三顾茅庐时,恐怕也是因为听说过朱元璋两次邀请朱升的事,于是化用到小说当中。

当朱元璋的使者再次来到石门山时,朱升动心了。在这段时间里,朱升已经通过各种隐秘渠道,将朱元璋的背景资料调查得十分清楚,知道他出身穷苦却十分尊重文化人,李善长和胡惟庸等大批文人都得到了重用。

此时是1358年,朱升已经五十九岁了,如果再不找一位值得投奔的明主,自己这辈子也差不多了。按照史书记载,朱升摇着羽扇飘然来到朱元璋的军营,给他留下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九字箴言。朱元璋在得到这九字箴言之后大喜过望,眼前的重重迷雾仿佛被轻轻拨开,光明未来就在眼前。

可实际上,类似的道理朱元璋早就知道了。刚渡江时,手下就建议朱元璋称王,可朱元璋反复权衡利弊,最终还是决定接受小明王韩林儿的册封,只称吴国公。是朱元璋没野心吗?不是,朱元璋的权力欲非常强,这个特点贯穿了他的一生。是朱元璋实力不足吗?初期也许确实不足,但在击败张士诚之后,朱元璋便已经拥有了称王的实力。归根结底,还在于朱元璋此时非常清醒,他知道不能高调树敌,更不能得意忘形。

朱元璋之所以会大喜过望,并不是因为这九字箴言有多么难得,而在于朱升所表达出来的用意非常难得。正如朱元璋盛赞李善长是“萧何在世”一样,其本意并不在于李善长本人有多少能力,而在于李善长站在朱元璋一边所能造成的影响有多深。

朱升在宁越府一带的影响力非比寻常,否则也不可能用区区一个锦囊就拿下一座城。现在,这个影响力非比寻常的大儒站在了朱元璋一边,而且积极地建言献策,这比任何宣传都更重要。

正是因为有了朱升的加入,才有了范祖干、叶仪、许元、叶瓒玉、胡翰和吴沉等三十余人先后接受朱元璋邀请,为朱元璋大搞宣传的事。这里顺便说一句,大明的首位太子太傅——宋濂就是宁越府人,只不过他此刻并未接受朱元璋赐予的官职,只是在宁越府郡学当了一名专职传授五经的教师。

宋濂号称神童,又是“浙东四先生”之一,初次受聘就是当五经教师,后来还接受朱元璋的征召,成为其长子朱标的老师,大明建国之后更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尽管宋濂履历惊人,但这个“文臣之首”依然有些奇怪。历朝历代都是评选开国功臣,从来就没听说过评选开国文臣,朱元璋可算是为宋濂开了先河。

朱元璋之所以会这样做,主要还是为了感谢宁越府理学界对自己的大力支持。或许有人会问:“当初为朱元璋出大力的人明明是朱升,他为什么偏要感谢宋濂呢?”这是因为朱升在朱元璋集团一向低调,以至于史书对他的记录都不太多。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朱升就找机会告老还乡了。

1370年,也就是大明建立的第三年,朱升病故,享年七十一岁。虽说朱升可能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原型,但观其所作所为,却总会令我想起那个在《三国演义》中戏份不多,却在《三国志》中鼎鼎有名的人物——贾诩。一样的明哲保身,一样的健康长寿。

值得一提的是,李善长和徐达等多位开国功臣的制诰文字都是由朱升执笔书写,这大概也是朱元璋给予朱升的一份敬意吧。 RW51HEr8ChBpbfNy8wdgCvzgn/QsyKg+1B7Zdd/c1E4RILMcGy2HS5tHf/hplYx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