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5 周礼和井田制

朱允炆继位之后,南方官僚集团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可越是接近权力中心的人,就越是能够敏锐地感受到北方利益集团的咄咄逼人,以及南方功臣集团的极度不满,朱棣的骄横表现更是令有些人感到不安。

在齐泰和黄子澄看来,朱允炆是朱元璋亲自选定的接班人,这帮人无论再怎么不满,又能怎么样呢?如今的大明国泰民安,人心思定,敢有小动作的人必然是自寻死路。齐、黄二人的自信也不是没有道理,此时的大明带甲百万,从兵力对比来看,朝廷对地方有着明显的优势,在这种强弱对比明显的环境下,无论是北方各藩王还是沐王府,如果他们胆敢图谋不轨,迎接他们的都将是朝廷的雷霆之威。

而此时的北方各藩王还需防范北部边境的外敌趁火打劫,沐王府则需要提防西南少数民族的叛乱,他们都很难做到一心二用。朝廷唯一需要担心的边患是东部的倭寇,但那也只是疥癣之疾。

问题就是那些问题,但不同的人得出的结论自然是不一样的。齐、黄二人对局势充满自信,方孝孺却比较悲观,他认为动乱将起,必须想办法将危险扼杀在摇篮之中。

建文元年(1399年)二月上旬的某一天,方孝孺单独求见朱允炆,君臣二人从早上开始交谈,一直谈到黄昏时分,方孝孺才略显疲惫地从皇宫中出来,表情是兴奋中又带着点失落。方孝孺和朱允炆谈了什么?正史没有记载,但就在几天后,朱允炆下令追尊自己的父亲朱标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册封朱标的第一任太子妃常氏为孝康皇后,尊母妃吕氏为皇太后。册太孙妃马氏为皇后,立皇长子文奎为皇太子。封三弟朱允熥为吴王,四弟朱允熞为衡王,五弟朱允熙为徐王。除此之外,还升六部尚书为正一品,设左、右侍中,位在侍郎之上。改都察院为御史府,都御史为御史大夫。罢十二道为左、右两院,左曰拾遗,右曰补阙。改通政史司为寺,大理寺为司。詹事府增置资德院,翰林院复设承旨。改侍读、侍讲学士为文学博士。设文翰、文史二馆,文翰以居侍读、侍讲,文史以居修撰、编修、检讨。殿、阁大学士并去“大”字,各设学士一人。改谨身殿为正心殿,增设正心殿学士一人。

这份诏令的内容略长,我们可以分两部分来看。第一部分是正名,朱标生前只是太子,还没等到继位就病逝了,朝堂上对其的称呼一直是“懿文太子”。此次朱允炆将朱标追尊为皇帝,并尊母妃吕氏为皇太后,就是为了强化自己继位的合法性:朕是由皇祖父(朱元璋)亲自选定的接班人,朕的父亲也是皇帝,朕的母亲是皇太后,朕就是名正言顺的大明第三代皇帝(其实是第二代),同时还册立皇后和太子,彻底坐实自己“大明唯一接班人”的名头,意在断掉北方各藩王的妄想。除此之外,朱允炆还封三位弟弟为王,这更像是顺手而为。哥哥当皇帝了,弟弟当个王也是理所应当,只不过三位王爷年龄还小,暂时不需要讨论将来是否封藩的问题。

第二部分是复古,拉拉杂杂的一大堆官职改革几乎都是方孝孺的建议,他认为应该按《周礼》恢复古代官职和礼仪,朱允炆表示赞同。复古还有一大好处,就是增设官职。很多人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官职总会越来越多,这个说法其实是有待商榷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的职能部门虽然越来越多,但同部门内部的官职却会越来越少。比如,夏、商、周时期的太史令除了要观测天文,还要编纂史书,当时为太史令配备的助手就会更多。而明朝时的太史令已经没有了编纂史书的工作,这部分的助手自然可以省略。

朱允炆按《周礼》恢复古代官职,其实就是给明朝的太史令配备更多的助手,但实际工作并未增加,从国家层面来看这是极大的失策,因为这会增加冗官和冗员,但对官僚集团而言,能增加一些官位,他们便可以加深对国家的控制,所以这项政策一出台,肯定会引来一片赞誉之声,放在台面上说就是:“古之圣王莫过于此!”

明白了这个道理后,再看朱允炆的复古行为,则更像是督促南北官僚集团紧密团结在自己身边,警惕并消灭一切可能到来的威胁,否则换个皇帝,就没人对你们这么好了,你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时光啊!

从权力博弈的角度来看,如果朱允炆能够用这两个办法解决隐患,那肯定是大赚特赚。可在方孝孺看来,朱允炆做事不够果决,没能完全理解自己的意图,只能算是差强人意。能全盘接受按《周礼》恢复古代官职和礼仪的建议,却始终不愿意完全满足方孝孺,那么方孝孺究竟说了什么呢?

答案石破天惊:方孝孺建议朱允炆恢复井田制。在被朱允炆拒绝后,方孝孺还在自己的文集《与友人论井田》中谈及此事,并且一再宣称井田制才是目前最适合大明的制度。在《与友人论井田》中,方孝孺还隐晦地表示,朱元璋本人就有恢复周王朝时期格局的想法,因为老朱溺爱儿子,希望每个儿子都能家传万世。如果皇帝不争气,各地藩王当中的贤明之人就可以进京接替皇位。

我认为这种说法很可能是真的,因为朱元璋本人的确有诸多在旁人看来异想天开的举措,但无论朱元璋是否赞同,朱允炆都会有自己的考虑,而不是盲从自己的皇祖父。

什么是井田制?天子将土地分给诸侯,诸侯将土地分给大夫,大夫将土地分给士,士将土地分给庶,当土地产出粮食后,再由庶开始逐级上交。这是一种商、周时期流行的土地私有制度,换言之,那是奴隶时代的产物。大明所处的是什么时代?从后世角度来看,那是封建王朝的巅峰,更有资本萌芽的迹象。方孝孺现在弄出来一个奴隶时代的制度,只要朱允炆拥有不低于正常人的思维能力和智商,就不可能答应这种事。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一个饱读诗书的大才子,方孝孺的思维能力和智商肯定也不会低于正常人,那他为什么会提出恢复井田制这样离奇的建议呢?朱允炆和方孝孺都是聪明人,他们所讨论的事情并不是井田制好不好的问题,摆在他们面前的现实情况是:北方眼看就要失控,是不是该想个办法把北方官僚集团拉拢过来?只要北方官僚集团能被稳住,北方功臣集团就不敢轻举妄动。

朱允炆认为,只要一手大棒一手甜枣就可以了,所以他追尊自己的父亲朱标为皇帝,又通过种种手法来夯实自己继位的合法性,其目的就是告诉北方官僚集团:无论你们推谁出来当代理人,他的合法性都比不过朕。朕的祖父是皇帝,朕的父亲是皇帝,朕自己是皇帝,朕的儿子将来也会是皇帝,北方那帮藩王谁有这种底气?

在展示过大棒的威力后,朱允炆又按《周礼》恢复古代官职和礼仪,那也是明白无误地告诉北方官僚集团:朕的内心深处始终是偏爱你们的,官员、士绅们喜欢什么,朕就喜欢什么,现在你们不过是和南方的各位同僚闹出了一些误会,千万不要走极端,将来大家心平气和地坐下来把话说开,一切问题不就都解决了吗?

而在悲观的方孝孺看来,此时大明的天下已经危如累卵,朱允炆这颗甜枣的诱惑力还不够大,应该更彻底一些,比如恢复井田制。所谓的恢复井田制,其实就是给北方官僚集团一个合理合法攫取利益的机会,也可以趁机拉拢北方功臣集团,更可以安抚北方的各藩王,让一切潜在威胁全部消失。

在周王朝时期,井田制大行其道,大家想想周王朝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朝代?周天子作为名义上的天下共主高高在上,一群诸侯拱卫在周天子身边,诸侯国内的事情自行做主,诸侯国内部又有各自的组织结构,大夫和士也能够参与管理诸侯国的事物。

井田制为什么会崩溃呢?因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民间开发的私田越来越多,百姓拥有了更多的私田,所以不再依赖天子下发的土地。这种做法就是在事实上将大明领土重新划分。比如,北平那块地名义上还是朝廷的,但实际上由燕王说了算,北平当地的官僚和功臣扮演大夫和士的角色,他们关起门来搞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行了,燕王实在没必要冒险造反。

至于生产力发展导致天子下发的土地无人耕种这种事,在大明也很好解决,朱元璋在位时把“数据化”工作做得太到位了,再有新开发的土地,可以随时收归朝廷所有。只要天子随时拥有一支足以威慑全天下的军队,这种制度就不会崩溃。

行文至此,许多人难免会觉得荒谬,进而质疑方孝孺是否真发表过类似的言论,这不会是朱棣后来栽赃陷害的吧?可根据我对官僚集团的了解,他们绝对有可能提出类似的观点,很多人不相信,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官僚。

什么是官僚集团?他们与士绅集团的关系密不可分,他们最在乎的始终是自己的利益,最深的执念也是乡土,大一统对他们而言是最没有吸引力的。如果没有朱元璋的高压,苏、松士绅集团为什么要拿出真金白银去补贴朝廷财政呢?朝廷又不是没钱,结果你们非要拿去恢复北方经济,北方人是死是活和他们有什么关系呢?

明朝末期,许多晋商光明正大地和后金(大清的前身)做买卖,全然不顾这种行为是否会对大明造成危害,因为在他们看来,危害大明又怎样呢?反正没危害到我们山西。你跟这帮家伙谈论什么大一统、家国天下之类的言辞,不就是对牛弹琴吗?摆在台面上讲大道理,他们比任何人都在行,可要是关起门来打小算盘,他们比任何人都无耻。

这就是皇权与官僚集团的根本矛盾所在:官僚集团根本不会在乎皇权的威严,他们所思所想只有自己的小日子,可皇权是要君临天下,皇帝怎么甘心只给一小撮人当领导呢?朱允炆需要的是一个繁荣、稳定、团结的大明,只不过他的基本盘是以南方官僚集团为主,所以在短期内,他只能捏着鼻子吃哑巴亏。再过几年,如果朱允炆有机会将官僚集团、功臣集团和藩王整合到一起,他绝对会像自己的皇祖父朱元璋那样,想方设法搞权力制衡,这才是皇权的本能。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看朱允炆拒绝恢复井田制,自然就能明白这根本不是开不开历史倒车的问题,更不是井田制落后与否的问题,而是朱允炆身为一个皇帝,他对皇权的执念更甚于官僚集团对自身利益的执念。朱允炆或许会允许官僚集团多吃多占,允许功臣集团枉法,允许各地藩王擅权,但他决不会允许大明的大一统格局破裂,这才是他拒绝恢复井田制的根本原因。

有时也不禁感叹,如果朱允炆真的赞同了方孝孺的观点并恢复了井田制,靖难之役或许根本不会爆发,朱允炆也不至于落得个生死不明的下场,但后世的中国则很有可能会像西欧那样,分裂成很多个小国家,而非统一的东亚大国。

很多时候,我们听到或看到某条政策时,如果满篇都是乏味的专用术语,往往会习惯性地略过,因为不懂。事实上,越是这种大众难懂的东西,背后所蕴含的信息量往往越是惊人。比如朱允炆在建文元年(1399年)二月的这封诏令,背后就有方孝孺代表南方官僚集团再度试探朱允炆,甚至打算分裂大明的惊天大事件。

但无论大明朝廷有多少大事件,都始终无法改变大明即将天雷勾动地火的严峻事实。同年三月,朱允炆往北平周围调集重兵,并派人潜伏于北平城内,收集了大量朱棣图谋不轨的证据;同年四月,湘王朱柏自焚而亡,南方官僚集团和南方功臣集团彻底反目。事情到了这一步,无论是齐、黄、方,还是南北官僚集团,抑或是南北功臣集团,他们都变得小心翼翼,因为到了这时,哪怕是神经再粗的人,也该感觉到不对劲了,北平城似乎变成了一座活火山,随时都可能爆发。 WmNTwnFPvdoNdLXRwoYvU+l4oY1PN3n92QTODSqqNK7m7Tw384HDGRVWM59bmUj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