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3 一意孤行

南方官僚们在朝堂上兴风作浪,一会儿废除南北科举分区,一会儿打压功臣集团,折腾得不亦乐乎,朱允炆为什么会听之任之呢?除了受齐、黄、方等人的影响,还在于北方不停地出乱子,这也从侧面坚定了朱允炆要好好收拾北方利益集团的想法。

朱允炆刚登基没多久,坊间就有传闻:“燕王朱棣认为当今圣上是个昏君,我们大明将来要亡在他手里。”

朱允炆听到这一传闻后,整个人都懵了。朱元璋的好几个儿子都不是善茬,朱允炆对此心知肚明,他对这几位皇叔的观感并不好,但经过南方官僚集团的长期洗脑后,朱允炆的态度也逐渐软化。当朱允炆还是皇太孙时,朱元璋肯定会不止一次地跟他说:“不要偏听偏信,官僚们没一个好东西。”这种说辞必然对朱允炆造成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所以当他继位之后,始终对自己的基本盘——南方官僚集团抱有警惕之心。

南方官僚集团大吹翻案风,朱允炆是能顶则顶,顶不住就装傻充愣。南方官僚集团努力了一段时间后,虽然在“南北榜案”上开了个口子,但大体上还算安分,可见当时的朱允炆依然时刻牢记朱元璋的教诲,不愿意被南方官僚集团牵着鼻子走。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齐、黄、方三人每天都在对朱允炆造成影响,南方大多数地区一天一个喜讯,三天一份捷报,这就给了朱允炆一种错觉:“看来是皇祖父过于敏感了,这帮官员团结在我的身边,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哪有什么危及国家的举动呢?”

可就在这时,朱棣的“昏君言论”传到了朱允炆的耳朵里。朱允炆先是一愣,继而满脸阴沉。在朱允炆看来,绝大多数皇叔都是不错的,但总有那么几个长期在边疆驻守,身边也没个贤臣教他们礼法,居然有了向野蛮人靠拢的返祖迹象,这还了得?

朱允炆左思右想拿不定主意,于是立刻派人把齐、黄、方三位名师请了过来,当面询问对策。齐、黄、方三人都是德才兼备的大贤,听到朱允炆谈及此事后,第一反应就是痛斥朱棣,以表自己的忠心,同时又轻车熟路地痛骂北方利益集团整天只知道做小动作,质疑朝廷的决策。

朱允炆听到这些言论后未置可否,而是坐在皇位上思索着什么。齐、黄、方三人面面相觑,不知道这位小皇帝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许久,朱允炆才用一种不确定的口吻轻声地发出了自己的疑问:“是不是朝廷最近的政策有什么失当之处,让北方的各位皇叔有所不满呢?”

此言一出,齐、黄、方三人顿时胆战心惊。年轻人最大的优点是什么?从善如流。年轻人最大的缺点是什么?心机单纯,好忽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从善如流和好忽悠是可以画等号的。

齐、黄、方三人仗着自己是托孤重臣,整天在朱允炆耳边大讲特讲文人士大夫的气节,刻意模糊和淡化了他们在追逐利益时的丑恶嘴脸。这种做法在短期内非常有效,因为小皇帝最喜欢任用贤臣,以彰显自己的英明神武。可随着小皇帝的年龄和阅历逐年增长,他肯定会发现不对劲:“既然朝堂上是一众贤臣,那为何民间总是传来刺耳的声音呢?”

这种时候,如果是有担当的臣子,自然会向皇帝坦诚:“陛下您说得对,我们的政策绝不是完美无缺的,在具体落实时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主要是我们的原因,请您责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个大方向是对的,只需在某些小细节上花功夫改善就是了。”

此话一出口,小皇帝就能感受到几位重臣的坦诚:“他们并没有因我年纪小而打马虎眼,反而坦率地承认了不足,同时也给出了比较靠谱的调整方案,把国事交给他们处理,应该是没错的。”

可问题就在于,齐、黄、方三人并不是什么有担当的臣子,面对小皇帝,他们会不自觉地拿出一种所谓的“长者威严”:“我们是对的,错的都是别人,你要保持对我们的信任。”

正是有了这种思维方式,才使得齐、黄、方三人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齐泰率先表态:“陛下,朝廷诸位贤臣制定的国策尽善尽美,如果有人对此表示不满,那就说明他在以前那种畸形的政策中获利,现在他没机会获利了,自然要满腹牢骚。”

黄子澄紧随其后:“陛下,分封藩王本就是一种不恰当的做法,只不过先帝溺爱自己的儿子,再加上立国之初边患频仍,所以我们并未多说什么。现在看来,藩王确实有尾大不掉之势。”

齐、黄两人表完态,方孝孺却迟迟没有说话,反而站在那里神游物外。朱允炆眼见方孝孺状态不对,于是主动发问:“方先生,您有什么要教导我的吗?”

眼见朱允炆发问,方孝孺才缓缓说道:“齐、黄两位大人已经把该说的道理都说透了,我再跟着说也没什么新意,只不过我现在正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因利益而反目成仇呢?燕王是您的皇叔,一家人为什么会闹到这个地步呢?”

这个话题就有些大了,在场其他人一时半会儿都不太好接。方孝孺似乎也没打算等谁接话,只是自顾自地往下说:“在臣看来,上古最完美的时代莫过于周天子时期,那真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老百姓只尊重有学识的人,而厌恶穷兵黩武、崇尚武力的莽夫。先帝立下诸多规矩,其目的就是让我大明重回上古时代,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不直接向周天子学习呢?”

齐、黄二人有点儿懵,现在是商量解决朱棣的问题,你方孝孺干吗离题万里?就算要解决你所说的“大问题”,那不也得先解决眼前的“小问题”吗?眼见方孝孺有些不在状态,于是齐、黄二人并没有就他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而是不动声色地把话题拉了回来,和朱允炆一起反复磋商并制定具体的战略,惩处大逆不道的朱棣。

朱允炆的意思是直接要求朱棣进京请罪,但齐泰和黄子澄明确表示反对,他们认为此时不宜与朱棣翻脸,毕竟新君登基的时日尚短,根基还不牢固,不如先找其他藩王的麻烦,等朱棣发现自己的兄弟们全都心悦诚服,自然也不敢继续挑刺。

朱允炆接受了他们的建议,没有搭理思绪早已飞到天外的方孝孺,而是继续研究应该从哪个藩王开刀。人选很快被议定,就是周王朱橚。

周王是朱元璋的第五个儿子,从生平介绍来看,他擅长辞赋,同时还是一位医学爱好者,并且在这两方面有颇多建树。按照常理判断,这种人并不会对朱允炆的皇位造成威胁,可这位老兄还有另一个身份,他是朱棣的同母弟。所以,打击周王的真实目标是指向谁,懂的人都懂。

就这样,很快就有另外一则流言传出,说周王早年曾被先帝责罚,险些被赶到云南去,周王对此一直耿耿于怀,于是就有了谋反的打算。

当言官上疏弹劾周王时,朱允炆勃然大怒,令太子太傅李景隆前往开封,对周王实施抓捕。抓捕行动很顺利,因为周王根本没有谋反的打算。李景隆突然到来,二话不说就把他绳捆索绑,周王直到成为阶下囚,也没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只是一味地冲着李景隆破口大骂:“你这臭小子居然敢对我不敬,你知道我是谁吗?我是大明的王爷!”

当周王被带往南京见到朱允炆后,立刻表现出非常愤怒的样子:小皇帝真不是个东西,先帝刚走没多久,你就对他心爱的儿子们动手了,你对得起他老人家吗?

朱允炆要他交代谋反事宜,周王则表示根本没这回事,朱允炆说:“你的长史王翰可以作证。”周王表示,王翰就是个神经病,自己出于人道主义关怀让他回家休养,没想到他居然胡乱咬人。

想当初,朱元璋命锦衣卫构陷蓝玉时,那是一派轻松写意,蓝玉几乎没怎么挣扎,就老老实实地按照朱元璋拟定的罪名供认不讳了,可朱允炆面对周王却始终是“狗咬刺猬,无处下口”。

眼见事情要僵,黄子澄立刻暗示朱允炆:别问了,直接给他定罪吧,然后扔到云南给沐王府管教去。朱允炆立刻会意,把“图谋不轨”强加到周王身上,并把他贬为庶人,迁徙至云南蒙化(今大理巍山)。

朱允炆二话不说,就以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干脆利落地收拾了周王,这使得朱棣顿时危机感剧增:“这个毛孩子刚继位没几天,怎么突然就对藩王动手了?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事实上,朱棣根本没说过朱允炆是昏君,这番话更像是南方官僚集团杜撰出来构陷他的,究其原因,还在于朱棣此人过于危险。按照正史记载,朱棣的母亲就是朱元璋的正妻马皇后,但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可靠,很可能是朱棣夺位之后给自己脸上贴金的行为。朱棣和周王只是母亲早逝,从小由马皇后抚养长大,尽管不是生母,朱棣兄弟俩却也享受到了其他藩王所享受不到的待遇。

历史学界的主流看法是,马皇后抚养了五个儿子,其中太子朱标是接班人,地位无比尊崇,其他四子虽然没有机会接班,所封的藩却都十分重要:秦王就藩于西安,这是秦王朝龙兴之地;晋王就藩于太原,这是唐王朝龙兴之地;燕王就藩于北平,这是辽、金龙兴之地;周王就藩于开封,这是宋王朝龙兴之地。

朱元璋活着的时候,肯定也考虑过儿子们起兵造反的可能,而最有可能造反的,莫过于上述四位藩王。朱元璋心疼儿子不假,但他也同样心疼自己一手建立起来的大明王朝,所以他肯定不愿意在自己百年之后,儿子们效仿历史上的西晋诸王,整出一个大明版“八王之乱”,把国家祸害到灭亡的地步,所以在分封诸王时,朱元璋同样在搞权力制衡的把戏。

首先,朱棣与周王是同母兄弟,这两人拆不散,所以把相对地理位置较差的开封给周王,这样一来,他对朱棣的帮助就十分有限。其次,朱棣所在的北平虽是个好地方,但此处离北元的军政中心也很近,如果他有不臣的念头,还需要顾虑北元是否会趁火打劫。再次,秦王与晋王看上去关系不错,而晋王与朱棣关系较差,兄弟俩经常互相较劲。如果朱棣打算起兵造反,晋王肯定会踩着这位弟弟的人头,向朝廷表忠心。最后,如果秦王或晋王有不臣之心,朱棣和周王肯定也不会坐视不理,秦王和晋王未必会同心协力,这种联盟注定没前途。

应该说,朱元璋的手腕确实不错,但出乎他预料的是,秦王和晋王都很短命,根本没机会制衡朱棣。秦王比朱元璋早去世三年,那时朱元璋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再加上晋王还在,朱元璋觉得这个权力制衡的格局还算靠谱,就没有继续折腾。可就在朱元璋病逝的前三个月,晋王也去世了,这种局面让朱元璋如何处理呢?他本人已经卧病在床,哪还有时间和机会重新布局?

秦王和晋王的病逝,使得朱棣在大明北部基本没有了约束,真要按概率计算,他造反的可能性最大。朱元璋布局失败,我们能看得到,当时的南方官僚集团没理由看不到,他们想要把持朝政,自然要想办法打压北方官僚集团,而打压行动的重点,就是要防止他们找代理人和朱允炆打擂台。

如果北方官僚集团真要找代理人,大概率只会找朱棣,其他藩王要么没他那样的条件,要么没他那样的资历。这就是“燕王昏君论”流传于世的原因,也是我认为南方官僚集团构陷朱棣的原因,他们的初衷或许并不是致朱棣于死地,但必须要适当打压,只有这样南方官僚集团才能高枕无忧。

说起来可能过于琐碎,详细梳理一下顺序应该是:朱允炆顺利继位、南方官僚集团逼迫其取消南北科举分区、“燕王昏君论”出炉、周王被逮捕,这一系列事件在短短三个多月的时间里接连发生,朝堂上的变化令人目不暇接,给人的感觉就是:北方官员怎么突然靠边站了?藩王怎么突然沦为野心家了?

周王倒台之后,齐王朱榑(朱元璋第七子)、代王朱桂(朱元璋第十三子)和岷王朱楩(朱元璋第十八子)接连中招,成为朝廷严厉打击的对象。

这就有些过分了,如果说朱棣有可能成为北方官僚集团推出的代理人,南方官僚集团构陷他、打击周王还勉强说得通,可上述三位藩王没有这样的实力和资历,南方官僚集团又为何如此扩大打击面呢?

齐王被打击,是因为他曾与朱棣一同北伐,两人有着深厚的交情;代王被打击,是因为他与朱棣是连襟:朱棣是徐达的大女婿,代王是徐达的二女婿;岷王被打击与朱棣关系不大,而是沐王府的首位黔国公沐晟看他不顺眼,朱允炆便给了沐晟一个面子,捎带着把这位藩王也打翻在地。

接二连三的胜利,加上北方利益集团鸦雀无声,大大助长了南方官僚集团的嚣张气焰,以致他们认为“皇帝在手,天下我有”,逐渐不再把南方功臣集团放在眼里,沐晟和耿炳文也逐步退至权力舞台的边缘。

在南方功臣集团逐步退却的时候,湘王朱柏出事了。周王、齐王、代王和岷王都是北方藩王,唯有湘王的封地在南方,湘王与朱棣没什么交情,敢对他下手,证明南方官僚集团已经肆无忌惮了。据说,湘王得知自己即将被逮捕的消息后悲愤异常,认为南方官僚集团挟持朱允炆,把巍巍大明搞成了一个“昏暴之朝”,自己身为先帝子嗣,决不能蒙受被捕下狱的羞辱,于是自焚而亡。

史学界对湘王自焚的研究颇多,但无论有多少内幕,我们都必须承认一点:湘王之死可以看作南方利益集团分裂的标志。南方官僚集团对南方功臣集团大打出手,此时朱允炆继位还不到一年的时间,而大明的和平景象即将不复存在。 onSROwaS+naSj4nBuuFxuIpAPS39PdZMUy9qKxIa/7CpQgj8w2tH5M0EZRRQFSM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