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1 翻案风潮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十日,朱元璋驾崩,同年闰五月十六日,皇太孙朱允炆在南京奉天殿登基,年号建文,史称建文帝。

当年轻的小皇帝坐在宝座上,看着下方朝拜的群臣时,心中难免会有一种“天下为我所有”的畅快:“这一天终于来了,这个国家注定要在我的手中走上巅峰!”但等朱允炆回过神来仔细梳理自己目前的境遇时,却发现问题一个接一个,不但琐碎,而且难以解决。

朱元璋是开国皇帝,威望和能力都是一等一的强,这就使得朱元璋治下的明朝有非常明显的“强人政治”特色。所谓“强人政治”,就是在朱元璋执政期间,其实各种弊端一点都不少,可老朱凭借自己强大的威望和能力,把一切不和谐的声音都压到了最低点。整个明朝,我们再也找不出像朱元璋这样杀伐果断的皇帝,也找不出像朱元璋这样军政大权一把抓的皇帝。

作为这样一位强势帝王的接班人,朱允炆所面临的局面是极其尴尬的。大家都玩过弹簧吧?弹簧被压得越狠,反弹的力度就越大。“强人政治”的特色就是把各种矛盾死命往下压,现在这位强人消失了,你说这反弹的力度得有多大呢?面对这种局面,朱允炆并没有太好的办法,他只能通过各种措施加以安抚,希望各方不要失控。

朱元璋为政严苛,朱允炆就施以宽宥;朱元璋乱杀乱砍,朱允炆就多方调和。总而言之,如今是新朝新气象,大家不要把事情做绝,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这就是大多数人所理解的“建文新政”。在新政初期,朱允炆主要为江南地区减赋,让这些被朱元璋压制已久的南方官僚获得喘息之机。按说朱允炆的选择没错,因为这些人是他的基本盘,上位之后加以笼络可以理解,但总有人认为他做得还不够。想当初朱元璋在位时,有不少人被压制得过于难受,现在新君登基,他们手握拥立之功,自然希望获得反攻倒算的机会。比如,在洪武朝各大冤案中受尽“冤屈”的同僚们,是不是该昭雪平反?比如,朱元璋核查土地时对地主、士绅造成的“伤害”,是不是该得到抚慰?

如果站在平民的立场看,我们自然会觉得这种说辞厚颜无耻;可如果站在官僚、士绅的立场看,我们同样得承认这种说辞理所应当:“我们官员和士绅才是国家真正的管理者,你老朱家也要依靠我们才能立国安稳,如今我们要点特权怎么了?”

如果是在朱元璋时期,哪怕借给他们几个胆子估计也没人敢如此放肆,但朱允炆新君登基,官僚集团自然会想尽办法试探一下这位新皇帝的水准和魄力,如果朱允炆是“缩小版朱元璋”,那么官僚集团肯定也不敢奓刺。可他们上看下看,左看右看,发现这位新皇帝怎么看都像汉惠帝,那是标准的“柔弱之主”啊!既然如此,那咱还客气什么呢?

这也从侧面揭示了官僚集团的一个特点:这帮家伙就像非洲大草原上的鬣狗一样,遇到狮子、老虎通常只能落荒而逃,但如果狮子、老虎不把它们当回事,它们又会跑到近前,试图抢夺狮子、老虎的猎物。如果它们发现狮子、老虎已经年老体弱,就会立刻一拥而上,把狮子、老虎给吃了。

面对官僚们的诉求,朱允炆其实挺难办的。在继位之前,朱允炆短暂地接受过一些帝王教育,也有一些执政经验,但这些是不够的,他欠下的功课实在是太多了。想当初,朱元璋二十八天不上朝,愣是用这种“歪门邪道”给朱允炆笼络了一大批支持者,他们与皇太孙朱允炆之间有几分默契和坦诚呢?答案恐怕不容乐观。

现在,朱允炆为了巩固地位而打算改变国策,当初拥立他上位的官员们真的会赞同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官员们看来,朱允炆施行宽政自然是好的,但朱允炆应该在官员们的“辅助”下开始施政,而不是抛开官员们自己重新建立全新体系,或者说他们认为朱允炆做得不够彻底,程度还得再猛烈一些。

客观地说,这帮官僚的做法实在有些过分,可问题是,朱元璋当初用速成的方法为朱允炆构建班底时,有没有料到会有这一天呢?我的答案是有。

朱元璋出身底层,官僚们什么德行,他再清楚不过了。可如果不用他们,朱允炆就有可能立不稳,那对大明而言才是最致命的。有鉴于此,朱元璋也只能硬着头皮信任这个以南方人为主的官僚集团,把难题留给了孙子朱允炆。

左右为难的朱允炆是依靠官僚集团上位的,他不便在这个时候与他们撕破脸,估计朱允炆也没这个底气,所以他打了一通太极,试图把局面搅乱。朱元璋去世前明确表示行丧三天即可,不必大动干戈。可朱允炆刚一上台就表示要行丧三年,以示对太祖皇帝的尊敬。

得知这一结果后,群臣纷纷表示应该以日代月:当然了,行丧三天是说不过去的,我们把三年三十六个月简化为三十六天,其实已经充分表达了对太祖皇帝的敬意。一向柔弱的朱允炆却异常坚持,非要大家行丧满三年,同时还对群臣说:“我不是要让你们哭三年的丧,只希望你们上朝一律穿孝服,退朝之后再穿回普通衣服,吃喝方面也不会对你们提太多要求。”

从表面上看,朱允炆的这种做法符合自己一贯的人设——孝顺,可如果我们深究起来就会发现,朱允炆这是标准的“拉大旗,作虎皮”,他在试图用朱元璋的名头来压服各股势力。朱允炆要求大家行丧三年,就是希望朱元璋的余威能帮自己镇三年场子,等三年时间一过,自己肯定已经有足够的机会和方法制服各大利益集团。在为太祖皇帝行丧期间,大家做事情总要有所顾忌吧,谁也不忍心在这种时候惹出大乱子吧,否则你的政敌就有可能借大逆不道的名头来攻击你,说你在太祖皇帝行丧期间欲行不轨。这样一来,朱允炆就可以轻松地团结大多数,攻击那些跳出来找事的刺儿头。

单从这件事来分析,可以说朱允炆真是一个聪明人,居然能想出这种法子来延缓矛盾爆发的时间,如果给他三年时间,说不定大明真能在他手中继往开来。可“树欲静而风不止”,朱允炆虽然聪明,但他到底还是太年轻,驾驭群臣的手段也不够娴熟,所以很快就有人跳出来尝试破局了。由于朱允炆的下场并不好,所以他在位期间的诸多史料已经被明成祖朱棣篡改得差不多了,所以我们很难完整还原朱允炆与官僚集团的博弈过程,但通过旁证,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些结论。

在朱元璋执政晚期,他亲手处置了蓝玉、傅友德和冯胜,而这些人名义上都是皇太孙朱允炆未来的班底。杀光了老臣、宿将,总不能把位置给空着吧,所以朱元璋用另外三个书生填补了朱允炆身边的空缺,这三人分别是齐泰、黄子澄和方孝孺,江湖人称“齐黄方”。

齐泰是朱元璋委任的托孤大臣,老朱希望他能发挥李善长的作用;黄子澄是朱允炆的伴读,朱元璋希望他能成为新君身边的杨宪;方孝孺则是才华横溢的贤臣,朱元璋认定他有刘伯温之才

身边有了李善长第二、杨宪第二和刘伯温第二,治理国家还有何难?不得不说朱元璋的想法还是很美好的。在朱元璋看来,齐、黄、方三人受自己大恩,哪怕官僚集团向朱允炆出招,他们也应该向着皇帝才对。可出乎朱元璋意料的是,齐、黄、方三人在朱允炆和官僚集团暗战时,似乎只是在不停地和稀泥,并没有旗帜鲜明地站在朱允炆一方。

朱允炆正打算踌躇满志地干一番大事业时,却发现齐、黄、方三人都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德行,自己逼得急了,他们就站出来说一些片儿汤话,把小皇帝朱允炆恶心得不行。恶心也没办法,人家是李善长、杨宪和刘伯温再世,自己顶多就是缩小版朱标,虽然从地位上来看,皇帝至高无上,但在权力博弈的过程中,除非皇帝打算用暴力破局,否则皇帝这个身份非但不是优势,反而是一种负担。

比如,当小皇帝与托孤老臣发生争执时,旁观者会不自觉地站在托孤老臣一边。朱允炆之所以能做皇帝,不过是因为他投胎投得好,而托孤老臣之所以能坐上那个位置,是因为人家能力和资历齐备。两相对照,谁更值得信任,还用说吗?也别拿皇位竞争胜利者来形容朱允炆,他是怎么上位的,别人不清楚,难道官僚集团还不清楚吗?要是没有官僚集团的力荐,朱元璋或许早就册立其他儿子了。

正因为上述道理,所以很多人纷纷上疏劝告朱允炆:“老臣是国家的财富,陛下万不可轻慢”“陛下年轻识浅,还是应该多听大家的意见”……

经过一番较量,朱允炆打算为朱元璋行丧三年的意见不了了之,官僚们给了他一个教训,又给了他一点面子,这事儿就算是过去了。接下来,自然还是要回归正题:太祖高皇帝时期有那么多冤假错案,我们是不是应该想办法一一纠正呢?

话题绕来绕去又回到老路上,朱允炆烦不胜烦,但又不敢明着顶回去,毕竟自己就是被他们推举上位的,现在新班底未成,如果没有这帮官僚支持,恐怕自己就真成孤家寡人了。可朱允炆真敢翻朱元璋的案吗?如果他真敢这么做,驻扎在边疆的藩王们就有足够的理由进京勤王了:我爹才死几天,你们就敢翻他老人家定过性的大案要案,再给你们几年工夫,恐怕连建立大明的不世功勋都要被你们独占了。

眼见朱允炆无动于衷,官僚们更是蹬鼻子上脸,他们唯恐小皇帝又想出什么稀奇古怪的招数来破局,所以干脆先发制人。这一次,他们把目光瞄准了“南北榜案”。

我在卷一中讲过,“南北榜案”其实是南方官僚抱团啃食教育系统、排挤北方官僚、围攻皇权的行为,从性质上讲,完全可以与“洪武四大案”并列,但由于朱元璋此时已年老体衰,再加上要给朱允炆的基本盘留一点面子,所以他并未大开杀戒。

朱元璋认为自己是手下留情,可“鬣狗”似的南方官僚们却认为朱元璋已经是老狮子一头,“南北榜案”并没有像“洪武四大案”那样斩尽杀绝,可见有非常大的可操作空间。如果能从“南北榜案”上凿开一个口子,循序渐进,早晚能把洪武年间的各大“冤案”全部翻过来。

力荐朱允炆上位的官僚大多是南方人,他们为“南北榜案”翻案可不会有什么不好意思。就这样,立刻就有人向朱允炆上疏,希望朝廷能废除南北科举分区的举措。给出的理由也很光明正大:我们都是大明的子民,凭什么北方学子的试卷难度要比南方学子低?这不是歧视南方学子吗?您可千万别说南北差异,北方回归大明怀抱之后,南方一直在给北方输血,粗略估算也有三十年左右了。三十年的时间,还不够他们发展吗?如今还拿学习环境说事儿,是不是太强词夺理了?

这种话粗听起来很有道理,可教育的发展并不是短短几十年就能带来成效的,而是需要历经几代人的积累,才能有一个较好的成果。上疏的官僚们不懂这个道理吗?他们比谁都明白,但他们就是喜欢“揣着明白装糊涂”,言外之意就是告诉朱允炆:“你不废除南北科举分区也行,那你能不能把南方多交税供给北方的政策废除了?我们凭什么每年都要给他们援助呢?”

朱允炆看到奏折后,整个脸都青了。朱元璋执政期间的确一直偏帮北方,但那是为了团结大多数。北方土地面积比南方大,战略意义也比南方更重要,南北的关系本就是唇亡齿寒,如果北方发展不起来,南方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可现在就是有人只顾眼前利益,而不管国家大局,就是要欺负朱允炆这个小皇帝初登大位,基础不牢。朱允炆是如何应对这种局面的,史书没有给出明确答案,但从结果来看,朱允炆应该是在与南方官僚集团的对抗中失败了。因为建文二年(1400年),也就是朱允炆继位的第二年,科举考试虽然也有北方学子的身影,但人数极少,大明的科举又回到了南方压制北方的老路上。与此同时,朱允炆还陆续停办了北方多地的官学,在此次交锋中,南方官僚集团大获全胜。

南方官僚们弹冠相庆,自以为取得了一次辉煌的胜利。可他们万万没想到,随着时局的发展,南北矛盾愈来愈大,以至于当燕王朱棣忍不住动手掀桌子时,大批北方士人抱着双手在一旁看热闹,无视南京朝廷的死活,整个大明在顷刻间乱作一团。 LJ0exd0ZEuEt79JF2mlVim+UOUGSbu7lsI8soGg9WQyIQxuZdXqN5TzVGaVU7VG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