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1 幼主立,暗战起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三,明朝第五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病逝于北京,享年三十八岁。

朱瞻基的身体一直不太好,从病重到病逝拢共也没几天,这就留下了一个大问题:应该由谁来接班呢?朱瞻基的接班人是他的长子朱祁镇,据说朱瞻基在病重之后还任命杨士奇、杨荣、杨溥、张辅、胡濙五人为辅政大臣,希望他们能够协助朱祁镇管理好国家。这事本来也没什么波折,但坏就坏在朱瞻基仓促去世,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布局。他任命辅政大臣时虽然没人说什么,但在朱瞻基去世之后,他的母亲张太后却提出了异议,认为朱祁镇年纪太小,国家出现这样一位小皇帝不利于长治久安,应改立年长的贤者。

张太后所说的年长的贤者就是她的小儿子,也就是朱瞻基的五弟襄宪王朱瞻墡,这位王爷的风评极佳,朝堂上下一致认为这个人非常不错,无论公德还是私德,都挑不出什么毛病,按说张太后的这个提议也不能说有多离谱,但以杨士奇为首的五位辅政大臣却强烈反对。

辅政大臣们反对的理由也很正当:“先帝(朱瞻基)临终前有遗命,接班人是朱祁镇,现在先帝尸骨未寒,我们就贸然更改他的遗命,这是大逆不道,我们为人臣子哪能干这种事呢?”

张太后听后没什么表示,只是让大家先回去休息,自己会好好考虑。事后,杨士奇等人细细一盘算,发现问题似乎变得严重了:先帝让我们五人辅佐朱祁镇,现在太后跑出来横生枝节,这叫什么事儿呢?于是他们再次上疏:旧主已逝,新君必须尽快登基,希望太皇太后能让我们见见陛下。

“太皇太后”和“陛下”这两个称呼很有意思。张太后是朱瞻基的母亲,朱祁镇是朱瞻基册立的太子,张太后希望改立朱瞻墡,就是想保住太后的称谓,辅政大臣们直接改口,这等于是造成一个既定的事实,如果张太后不反对,那么这事就定下来了。

面对咄咄逼人的朝臣,张太后很快就妥协了,原因很简单,因为她拥立的接班人朱瞻墡不想当皇帝,或者说不敢当皇帝。张太后为什么要拥立朱瞻墡呢?因为她想获得更多的权力,而不是让五位辅政大臣当权,自己成为太皇太后,被高高挂起,当吉祥物。说白了,仁慈柔弱的朱瞻墡就是她选定的“工具人”:你当台面皇帝,我做幕后主使。

朱瞻墡拒绝的理由也很简单,这位亲王深谙自保之道。据说早在汉王朱高煦造反时,就曾表示自己是清君侧,素有仁名的襄宪王朱瞻墡应该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承担更多责任。朱高煦这话虽没有明说,但明眼人都听得出来,这是打算让朱瞻墡带头反对朱瞻基。面对这种传言,朱瞻墡连夜求见朱瞻基,表示自己没有任何野心,只想当个太平王爷,同时也不认为朝堂上有奸臣,大家都是一心为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不要中了离间计。朱瞻基也没多说什么,只是好言安抚,然后御驾亲征平定了朱高煦的叛乱。朱高煦被抓后,朱瞻基也没有在事后找朱瞻墡的麻烦,但朱瞻墡还是感到诚惶诚恐,所以在朱瞻基执政的这十年里,朝臣们几乎看不到朱瞻墡的身影,这位王爷一直在生病,病刚好接着又病,实在病无可病,就进宫找自己的皇兄,询问自己什么时候能就藩,京城的风水实在是不对劲,自己待在这里总是生病,实在太不舒服了。

就这样,宣德四年(1429年),朱瞻基命朱瞻墡就藩长沙府。从表面上看,这是一次集体行动,因为朱瞻基不只是命朱瞻墡一人就藩,而是让他的弟弟们集体就藩,可就在这一年,朱瞻基一反常态,反复强调不孝罪,一直从年初讲到年尾,这导致当时就有一些小道消息传出:陛下反复强调子女要尽孝,可转头就把弟弟们赶到外地就藩,这显然是在打击报复,其他王爷可算是倒了大霉,被襄宪王朱瞻墡连累了。

在这种背景下,朱瞻墡等人如果毫无表示直接就藩,各种流言蜚语就会迅速流传:张太后尚在,你们这些当儿子的接到离京就藩的任命为什么不据理力争一下呢?可见你们都是不孝之人。如果朱瞻墡等人据理反驳,就等于打了朱瞻基的脸,皇帝按照祖制办事难道有错吗?你们这些藩王居然还敢讨价还价,是不是觉得皇帝好欺负?

朱瞻基这一手非常阴险,朱瞻墡等人同意也不是,反对更不行,就连面见母亲时也不敢流露出难舍的表情,否则该怎么说呢?难道说“儿臣舍不得母亲,但皇命在身无可奈何”吗?那不就等于在说是朱瞻基把他们赶出京城的吗?几位王爷不敢分辩,于是灰溜溜地前往外地就藩了。

客观地说,这也不是什么大事,朱瞻墡也不会因为这种事情落下话柄,但这件事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朱瞻基并不像表面上那样对朱瞻墡毫无芥蒂,只要有机会,他很乐意看到自己的弟弟出洋相。朱瞻基的这种态度被朱瞻墡敏锐地捕捉到了,所以他到了封地之后依然活得战战兢兢。

如今朱瞻基去世,朱瞻墡对皇位有没有想法呢?这个不好说,他那个强势的母亲张太后想让他出面争夺皇位,谨小慎微的朱瞻墡一开始也没有反对,而是想看看朝臣的态度,但是以杨士奇等人为首的五位辅政大臣立场鲜明、态度坚决,这立刻让朱瞻墡感受到了一丝凉意,他实在没有与官僚集团斗法的底气,所以无论张太后说什么,朱瞻墡都是一副窝囊气十足的模样。

张太后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女强人,但她也架不住朱瞻墡不顶事,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接受了太皇太后的称号,但她并不愿意彻底放手,而是打算利用已经去世的儿子朱瞻基再想办法捞点权力回来。

朱瞻基是一个注重享乐的皇帝,所以在后宫里有不少新奇的玩意儿,好看的、好玩的应有尽有。据史书记载,在朱祁镇登基之后,张太皇太后立刻开始整顿后宫,认为朱瞻基执政期间做的事情实在是太不像话,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不务正业,自己这个做母亲的也有一定的责任,现在自己把这些奇技淫巧全毁了,免得好孙子(朱祁镇)遭到祸害。随后张太皇太后顺势表示,我是当奶奶的,理应勇敢地承担起引导小皇帝走上正路这份重任。于是,未经同意,张太皇太后就开始堂而皇之地以“皇帝监护人”的形象露面。

张太皇太后屡次破坏官场潜规则,非要站在前台和朝臣们争权夺利,这种行为令杨士奇等人非常恼火,但人家毕竟是太皇太后,朝臣们可以硬顶一次,却不能每次都硬碰硬,否则就会落人话柄:“老妇人不过是想让小孙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有什么错?你们是不是想学霍光,把我们逼上绝路?”

官僚集团是爱惜颜面胜过一切的生物,如果真把张太皇太后逼到这个份上,那他们在史书上恐怕也留不下什么好形象。可问题就在于,官僚集团不只爱惜颜面,他们也爱惜利益,如果任由张太皇太后自行其是,万一她得寸进尺,非要把皇帝牢牢捏在手里,自己再垂帘听政,又该怎么办呢?官僚集团势必大受损失。

就在这时,一个阴阳怪气的声音从某个角落传来:“教导陛下走正路当然是对的,但陛下的亲生母亲(即朱瞻基的皇后孙氏)还在呢,太皇太后这个当奶奶的居然胡乱插手,算怎么回事呢?”

这些话到底是谁说的,史书没有给出确切答案,但这种想法很快在朝堂上达成共识,杨士奇等人认为,既然关系到朱祁镇的成长问题,那就不能由张太皇太后独断专行,朱祁镇的亲生母亲孙太后也必须站出来承担责任。

一个家庭中,最难理顺的就是婆媳关系,张太皇太后和孙太后这对婆媳虽然不会因为柴米油盐而心生嫌隙,但由权力纠纷引发的争端只会更加恐怖且难以调和。张太皇太后一向喜欢打压孙太后,在她决定出面干政时就曾表示孙太后整日沉浸在丧夫的悲痛之中,身心憔悴正在静养,暂时无法尽到管教小皇帝的职责,所以自己才被迫站在前台。

对于张太皇太后的这种说法,孙太后没有太多表示,她的父亲只是一个县级文职官员,在家族势力上没法给她任何助力,又加上朱瞻基刚刚去世,如果此时出来争权夺利,别人会有不好的看法。张太皇太后资历老,她愿意顶在前面吸引火力,这是最好不过的。

和张太皇太后相比,孙太后最大的资本就是年龄,朱祁镇登基的这一年张太皇太后已经快六十岁了,而孙太后还不到四十岁。垂帘听政可不是什么轻松的活计,让张太皇太后在前台顶几年,等她后继乏力时孙太后再出手接盘才是更好的选择。可现在倒好,杨士奇等人公开要求她出面承担起辅佐小皇帝的重任,孙太后该怎么办呢?

孙太后的想法肯定是按兵不动,你们爱怎么争就怎么争,我坐山观虎斗。可还没等孙太后表态,突然又有小道消息传出:“太皇太后管得挺好的,为什么还要拉出其他人?当今天子究竟是谁的儿子,这话还得两说呢。”

明代从初期向中期过渡的这段历史之所以有趣,正是因为正史的记载相对简略,所以我们很难通过正史还原一些重大事件的全貌。可相关的野史笔记却非常丰富,各种五花八门的记载都有,这些内容是否可信呢?史学家会告诉你:绝对不可信。而我要对大家说的是:野史笔记的内容是否可信,不该用“一刀切”的方式,只要仔细研究当时各方的反应,就能得出一个大致的结论。

朱瞻基的后宫有许多女人,但大多数都为他殉葬了,我们找不到太多与这些可怜女人身世相关的内容,史料相对丰富的只有四位:胡皇后、孙皇后、吴贤妃和郭嫔。吴贤妃之所以有记载,是因为他的儿子朱祁钰在后来当了八年皇帝,这一段我们以后再讲;郭嫔早亡,对后世的影响也不大;最有趣的,是胡氏和孙氏这两位皇后。

胡皇后是朱瞻基为皇太孙时的正妃,后来逐步从太孙妃升级为太子妃乃至皇后,人生之路一帆风顺,但在这风平浪静的背后,是其他妃嫔赤裸裸的觊觎,为什么呢?因为胡皇后无子。按照朱元璋定下的传承制度来看,立嫡以长是毋庸置疑的,皇太子必须是嫡长子,否则合法性就会遭受质疑。所谓嫡子,就是皇后生的儿子,妃嫔生的儿子叫庶子,一般情况下没资格继承皇位。朱瞻基在位期间大明国力强盛,基本不会出现特殊情况,所以他的接班人就必须是皇后生的大儿子,可胡皇后接连生了两个女儿,就是生不出儿子,大明将来应该由谁来接班呢?

从乐观的角度来看,自然是生不出就接着生,直到生出儿子为止,可大家要明白一件事:朱瞻基在位的时间只有十年,而且也不是平安健康的十年。翻开《明实录》,我们可以频繁发现“帝恙”“上病”“上病愈”“帝不适”等词汇,可见朱瞻基的病肯定不少,他真有时间等待胡皇后生下儿子吗?恐怕谁也不敢打包票。

就在这种微妙的时刻,朱祁镇诞生了,他是朱瞻基的长子,可惜是庶长子,因为朱祁镇的母亲孙氏是贵妃,她生的儿子没资格当太子。对于这种局面,孙贵妃很不满意,她认为胡皇后既然生不出儿子,就不应该继续赖在皇后的位置上,而是应该让给自己这个为皇帝生出儿子的“有功之臣”。

我们很难判断这种床帷之争究竟是由谁起的头,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朱祁镇的诞生大大提高了孙贵妃在朱瞻基心目中的地位,他开始逐渐冷落胡皇后,并在数月之后下定决心废掉她的皇后之位,改立孙贵妃为皇后。

对于朱瞻基的这个决定,张太后表示反对,她认为,除了没有生出儿子,胡皇后从哪个角度看都比孙贵妃强,这样贤良淑德的皇后打着灯笼也难找,你这皇帝才当了两三年,没必要太早考虑接班人的问题,最好还是再等两年,胡皇后连生两个女儿,可见其生育能力还是很强的,再给她一些机会吧。张太后不说这话还好,她刚把话说完,朱瞻基就立刻表示:朕这样做是为了国家安稳,早点确立太子,对所有人都好,胡皇后的确是贤良淑德,所以她肯定能理解朕的苦衷,这事就这么定了。

朱瞻基为什么要急吼吼地换皇后呢?正史没有给出答案,野史和笔记的说法是朱瞻基好色,而胡皇后总会约束他,这让朱瞻基感到十分厌烦,所以他趁着孙贵妃生下皇子,想把这个烦人的皇后给换了,省得她整天啰哩啰唆的。那么问题来了,难道孙贵妃就不会约束朱瞻基吗?答案是肯定的,孙贵妃在朱瞻基面前乖得像猫一样,基本上朱瞻基说什么她就听什么,哪怕朱瞻基说的是错的,她也照听不误。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某日,朱瞻基和孙皇后在花园里观景聊天时表示自己最近胃口不太好,御厨把菜做得太清淡了,一点味道都没有。朱瞻基那段时间身体不太好,所以吃的东西都比较清淡,他只是发发牢骚。可孙皇后听完后却对朱瞻基说:“那些厨子哪会像我这样了解您的口味呢?从下一顿开始,您不要吃东西,等我含在嘴里嚼烂了以后再喂给您,这样是不是就有味道了?”朱瞻基听后哈哈大笑。

这种八卦故事的真实性存疑,但基本把孙贵妃的性格特点描绘了出来,如果是胡皇后听到这番话,肯定又会像老妈子那样规劝朱瞻基:您现在身体抱恙,是该吃点清淡的,病好了就可以吃好吃的东西啦。孙贵妃却不这样办事,她抓住一切机会讨好朱瞻基,甚至说出了在旁人听来有些恶心,在情侣之间又小有情趣的话。

据史书记载,朱祁镇出生之后,朱瞻基曾与孙贵妃有过这样一段对话,他说这孩子是我的长子,应该立为太子,你觉得呢?朱瞻基这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或许是:我想把胡皇后废了,让你当皇后,你生的儿子当太子,你觉得好不好?第二层意思或许是:胡皇后没有儿子,但我依然很爱她,你生的这个儿子能否过继给胡皇后呢?

如果是第一层意思,那么孙贵妃自然会大喜过望;可如果是第二层意思,恐怕她只会欲哭无泪。所以孙贵妃巧妙地回复道:“皇后最近身体不太好,陛下应该多关心她,肯定很快就会有下一个皇子出生,我的儿子顶多就当个藩王。”这就等于委婉地告诉朱瞻基:如果您打算立朱祁镇为太子,就请立我为皇后,否则的话,您还是保佑胡皇后能为您生个儿子,既然我只是贵妃,那我的儿子安心当个藩王就好。

一桩桩一件件,无不表明一点:孙贵妃绝不是省油的灯,她早就觊觎皇后之位,朱瞻基之所以会废掉胡皇后,她的枕边风功不可没。

我们能分析出来,朱瞻基的母亲张太后心里肯定也有数,所以在胡皇后被废之后,张太后对她的恩宠不减反增,经常邀请她来自己的居所小住。后宫但凡有大宴小聚,只要张太后、胡废后与孙皇后三人同时在场,座次必然是张太后居首,胡废后居次席,孙皇后排第三。按说这不合礼法,可张太后给出的解释是,胡氏被废以后已经出家,是方外之人,所以不必在意后宫的礼节,只需注意长幼顺序即可。这令孙皇后非常不开心,但她也没办法,不敢得罪张太后,所以只能坐在第三的位置上赔笑。

张太后和孙皇后貌合神离是公开的秘密,所以在朱祁镇出生之后,立刻就有传言说朱祁镇根本不是孙氏的儿子,而是朱瞻基在某个醉酒的夜晚临幸某位宫女所生,孙氏封锁消息以后,把朱祁镇抢了过来,当成自己的儿子。

这个说法虽出自正史,但史学界的主流意见认为相关内容靠不住,是好事者瞎编出来抹黑孙皇后的。这也不奇怪,根据上述几个事例我们可以大致得出一个结论:在废后风波中,孙贵妃不但得罪了贤良淑德的胡皇后,更得罪了精明强势的张太后,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恃宠而骄的狐狸精,这种女人无论在史书上还是在生活中,都属于风评极差的那一类,她要是真干过抢别人儿子的蠢事,张太后第一个不会放过她,胡皇后为了摆脱被废的命运,肯定也会把她往死里整。

现在张太后已经升级为张太皇太后,摆出一副“慈祥奶奶”的面孔跳出来刷存在感;孙皇后升级为孙太后,被朝臣们拉到前台来和张太皇太后打擂台,一个经不起推敲的谣言却突然传遍大街小巷,幕后操纵者到底是何居心呢?从表面上来分析,这件事应该是张太皇太后所为,就算不是她干的,至少她也有在其中推波助澜。可如果我们静下心来细想,这事又透着一丝诡异,不太可能与张太皇太后有关。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张太后想另立接班人保住自己的太后头衔,结果被朝臣逼得步步后退,最后不但“荣升”太皇太后,还被迫看着杨士奇等人在朝堂上吆五喝六。随后她虽然借着朱祁镇年幼为名捞到了一点监护权,但与杨士奇等人一对比,张太皇太后显然是弱势的一方。身为弱势一方,自然要想办法拉来更多盟友共抗强敌才是,她又怎么会在这个节骨眼翻旧账找孙太后的麻烦呢?

张太皇太后和孙太后之间的确有许多龃龉,但作为老辣的政治人物,她很清楚目前的形势,这时候团结孙太后比什么都重要,只要她俩能够精诚协作,在朝堂上的话语权自然会大增。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认为放任谣言蔓延的人绝不会是张太皇太后,而是杨士奇等人的离间之计,他们希望用这种方法激起孙太后的怒火,彻底瓦解二人联盟的可能性。

这个离间计不算高明,孙太后应该也能看出来,但那又如何呢?如果孙太后敢不听杨士奇等人的话,这个谣言就会愈演愈烈。这虽然不至于对孙太后造成影响,但官僚集团又不是只会一招,若论玩下三烂的把戏,他们个个都是行家里手,到时候绝对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孙太后就只能整天忙于应付这些破事,根本没办法在利益角逐中捞到好处。届时如果真把后宫的名声毁得像瓦舍一样,国家颜面何存?那时张太皇太后还有什么借口再出来干政呢?您老人家连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都管不好,皇帝陛下的成长您还是别费心了!

我不知道张太皇太后和孙太后之间有没有沟通过,但就在这则谣言广为流传之时,张太皇太后却突然选择了偃旗息鼓,给人的感觉是她似乎选择了认输。杨士奇等人非常得意:搞党争我们才是最专业的,你们这些女人啊,还是窝在后宫里安享晚年吧!

官僚集团当然有资格得意,但在滥用这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时他们忘了一点,这种做法或许会收到奇效,却也一定会得罪孙太后。张太皇太后真的认输了吗?孙太后真的咽下了这口窝囊气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她们用另一种方式与官僚集团展开了新一轮的角逐。这一轮她们不会亲自上场,一个奇人将会站在政治舞台的中央肆意表演,成为新的主角之一。 3h6dn6LtoEhHmkdN/Day1mgD9EHjjMARpTyYyyiB5hpoqnStXazT9zGqLYcuspp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