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6 双管齐下的整顿

攻下集庆之后,朱元璋将其改名为应天府,也就是现在的南京。此刻元廷将主要精力都用于平定北方叛乱,朱元璋在长江南岸所受到的压力相对较小,但此处也不是任由朱元璋拿捏的软柿子。

在长江中下游,除了有各路官军之外,还有徐寿辉和张士诚的两支义军,他们的实力都比朱元璋强,所占的地盘也比朱元璋大。尽管外部强敌环伺,但对于此时的朱元璋集团而言,最大的危机并不在于此。他们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内部的各种矛盾,比如说义军的腐化该如何处理,论功行赏的尺度该如何把握,已经到手的利益该如何转化为战斗力,等等。

前文我也说过,义军之所以能刺激底层民众跟着他们造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放任抢劫,这不但可以释放人性最深处的恶,还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强令底层百姓缴纳投名状,通过这种方式把他们绑在身边,更可以让他们借此跨越阶层。

但在义军形成一定规模之后,再这样做就有问题了。常言道:“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固然有不少的说教意味,但有一点我们无法否认,如果一支军队永远像蝗虫一样,每到一处就大搞“三光政策”,那么这支军队无论有多么强大,等待着他们的都将是老百姓的反抗。从古至今,无论中外,还没有哪一支军队能够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最终的胜利。都说元廷残暴,但他们之所以能够建立统治秩序,必然有不少人在与他们合作的过程中得到了好处,否则这个政权根本建立不起来。

对于朱元璋而言,拿下应天府也只是成功之路刚刚起步,如果就此放肆、堕落,那么他们早晚会丧失民心。如果应天府真被这帮骄兵悍将搞成了人间地狱,朱元璋还能放心地把此地当作大本营吗?肯定是不能了。因为当地不甘压迫的底层民众必然会自发地组织起武装力量,专门找朱元璋控制力薄弱的环节下手。如此一来,朱元璋的统治成本就会变得非常高,原本几个士兵就能轻松控制的县城,现在可能要放几百个士兵才能勉强控制。到那时,朱元璋能勉强维持住应天府的统治就已经不错了,哪里还有继续扩张的实力呢?

可问题就在于,如果不允许军队抢劫,士兵会不会有一种受骗的感觉呢?想当初,你朱大帅忽悠我们参军的时候可是说了,只要拿下集庆,饭管饱,钱管够,把我们刺激得两眼直放光。现在集庆拿下来了,你还正儿八经地改了个名字叫应天府,却跟我们大谈军队纪律建设,整天令行禁止,这也太欺负人了吧?

一旦军队有了抵触情绪,他们就容易在训练时装模作样,然后在战斗中出工不出力。到那时,朱元璋拿什么打天下呢?

摆在朱元璋面前的难题就是:当军队和百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我该支持谁?朱元璋对此的应对方法是分两步走。

第一步就是告诉军队:抢劫百姓是不对的,我们也是老百姓,不能自相残杀。

打下应天府之后,朱元璋准备立刻攻打镇江,但在大军即将出征时,却发生了一件大事:原本被任命为攻打镇江的总指挥徐达,突然因违反军纪被朱元璋抓了起来,眼看就要开刀问斩。

原来,在攻下应天府之后,徐达嫌朱元璋给自己的封赏太少,整天满腹牢骚,给部下的承诺迟迟无法兑现,对于徐达本人的威望更是一种打击。在这样的背景下,徐达的部队就出现了各种违法乱纪行为,而徐达对此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由于徐达是朱元璋的发小,更是朱元璋最为倚重的心腹大将,所以负责纪律监察的官员惹不起徐达,对于这种行为也不敢管,只得悄悄地上报给朱元璋。

朱元璋得知这一消息之后气坏了,立刻把徐达叫过来大骂了一顿。面对朱元璋的责骂,徐达也很委屈,他仗着自己和朱元璋从小相熟,那是大嘴一张,什么难听的大实话都说出来了。翻来覆去就是言而无信、对不起兄弟、让自己没面子之类的话。

朱元璋就这样静静地听着,结果却越听越失望。朱元璋心想:“徐达你有难处是不假,可你有没有站在我的角度上思考过问题呢?永远都是一种打工仔思维,这样的人能有大局观和大视界吗?这样的人真值得我委以重任吗?”

朱元璋这样想,但他没说出来。过了许久,徐达的牢骚也发得差不多了,朱元璋心里的想法也大致成型了:“明天我会把你收监,五天后我会对你发起公审,最终的定刑是两百鞭,你挺住了,我会命人手下留情的。”

徐达顿时就呆住了,本以为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结果怎么是“小事化大,大事化炸”呢?

徐达毕竟还是一员不可多得的战将,于是朱元璋只能按下心中不满,耐心地给他解释:“咱哥俩是什么关系?现在我需要有人为我分忧,你能做到吗?”

甭管是领导还是发小,朱元璋把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徐达自然只能忙不迭地点头。朱元璋又说:“你觉得违反军纪没什么大不了的,别人也会这么想,长此以往,我们义军的纪律就得不到保证,战斗力也会衰减。到时候,我们所有人都会被其他集团淘汰,最终是什么下场呢?干别的事业被淘汰了,我们或许还能回家种地,但如果在争霸天下的过程中被淘汰,恐怕我们都要成为孤魂野鬼啊。为今之计,我只能‘杀鸡儆猴’,如果我从重处罚你,别人看我对你这样的心腹都如此心狠手辣,他们就不敢再违反军纪了。你放心,这次你受了委屈,下次我会找机会补偿你的。”

朱元璋的说法自然是有道理的,可这样一来,坐蜡的就是徐达了。原本是朱元璋最重要的手下,现在却被当众鞭笞,哪怕朱元璋明确表示这只是做做样子,但谁敢保证别人不会有其他看法呢?再者,如果徐达手下的士兵发现,带领自己冲锋陷阵的徐大将军被当众处刑,他们又会有什么想法呢?

朱元璋的意思就是:徐达,把你的面子和里子全部丢光,成全我们这支义军的美好未来吧!想想过去,想想现在,再想想未来,徐达面色阴晴不定,但最后一咬牙一跺脚,还是点头答应了下来。他不答应也没办法,朱元璋随时可以给他玩一手假戏真做,难道徐达还敢火并朱元璋吗?

就这样,在即将出兵攻打镇江的节骨眼,总指挥徐达却被绑在木桩上,一左一右两个行刑者手握皮鞭,一下接一下地朝徐达身上抽去。

这件事给整支义军带来了极大触动,他们发现朱元璋并不是在开玩笑,而是动真格的。连徐达这样的心腹都挨了鞭子,其他人犯事恐怕要搭上自己的小命。

大棒挥了下去,下一步就该给几个甜枣吃,所以朱元璋的第二步就是告诉军队:跟着我,升官发财指日可待。

在攻下镇江之后,朱元璋又派邓愈攻下了广德。随后,朱元璋在众人的拥戴下称“吴国公”,设江南行中书省。很多人或许会奇怪,朱元璋称公,跟下面人有什么关系呢?在乱世之中,很多反贼都喜欢在事业初成的时候搞出各种大新闻,今天你称个公,明天我称个王,后天他称个帝,反正怎么开心怎么来。

老大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下面的小兄弟们看着也开心。老大称公,我们就是县级功臣;老大称王,我们就是市级功臣;老大称帝,那可太好了,我们就是王级功臣!大家穿上一身官服,戴着显赫的头衔荣归乡里,岂不美哉?

对于朝堂上那帮官僚而言,如果征伐对象只是某座山的山大王或者某个水泊里的贼头,那他们通常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对方不惹出大事,官军通常不会以他们为首要目标。官军最喜欢剿灭的就是那种势力弱小,却又整出一大串头衔的反贼,这样向朝廷邀功时也好说:某年某月某日,我军浴血奋战,剿灭自称某某王的反贼朱老头,斩首数万。该反贼势力东到浙江,西至湖南,北达长江,南抵广东,极其庞大。

实际上,这所谓的某某王就是个拥众数千的小贼头,其中还有八成是妇孺,他只是不自量力地弄了个王级头衔过干瘾;所谓的势力极其庞大,只是曾在这些地方流窜过而已。但皇帝不知道这些弯弯绕呀,他还真以为有个王级反贼被剿灭了,于是大量封赏,这些“劳苦功高”的官军们一个个喜笑颜开。至于官军是如何从拥众数千的小贼头身上拿下万人首级这件事嘛,周围不是有老百姓吗?就用他们的脑袋将就凑数吧!黑暗吗?这就是现实,杀良冒功一向是封建军队升官发财的不二法宝。

而对那些与朱元璋实力相当,地盘又相距不远的反贼而言,朱元璋这个反贼团伙也是不受待见的。大家都还顶着草寇的头衔四处劫道,你朱元璋居然敢自称公?你是不是觉得没官军注意,你心里不踏实啊?你是不是觉得我们这儿的英雄好汉早晚都会跪在你面前叫你大哥啊?既然如此,我们不如先联手把你给灭了,省得你在这儿找不自在!

看明白了吧?有多大实力叫多大号,千万别眼大肚小惹人厌,弄不好就把小命给丢了。

都说元末官军的战斗力差,那也得看是跟谁比。就全天下的义军而言,元军的确没本事把他们全部剿灭,可如果元军打定主意,就盯着其中某一股义军狠揍,那么这股义军的命运必然会十分不妙。

比如说徐寿辉,那绝对是元末义军的旗帜性人物,无论资历还是实力都是上上之选。早在1351年,徐寿辉就在蕲水(今湖北浠水)称帝并建立天完政权。什么叫天完呢?就是在“大”字上面加一横,“元”字上面加个宝盖,处处压了大元一头,够嚣张吧?结果呢?徐寿辉称帝不到一年,就被元军打得抱头鼠窜。因为南方元军不管不顾,只盯着他一家打,徐寿辉哪顶得住这个压力啊?

比如说张士诚,那也是元末义军中大名鼎鼎的人物,虽然在当时比不上徐寿辉,但在南方基本也是坐二望一。1354年,张士诚在高邮称王,元朝名相脱脱亲自率军围剿,张士诚被重重围困,也是险些被打得万劫不复,但最终因脱脱被解职而侥幸击溃元军。

朱元璋称公时已经是1356年,此时的他有没有足够的实力称公呢?我认为是有些勉强,但对于此时的朱元璋而言,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毕竟军队和臣僚都需要安抚。朱元璋就是用这件事,向众多属下传递一个信息:只要能让大家获得好处,我哪怕是冒着生命危险,也绝不会退缩,因为我相信,你们会保护我。

当然了,朱元璋称公也是韩林儿的意思,毕竟此时的朱元璋还是龙凤政权的臣子,自然也不好违拗“陛下”的旨意。 xH3f4xgTP1CxLa4Xzak/OOkHhLEJJcOCN/Der9xJ+Y6uv80goYSWkXX9REYEEe7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