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5 历史广角下的元末

从二十五岁投奔郭子兴,再到二十八岁将核心班底打造完毕,这三年对于朱元璋的重要程度丝毫不亚于他当行脚僧云游天下的那三年。可如果我们以历史的大广角来看,朱元璋的人生经历似乎也谈不上有多神奇。

比如,“首倡义兵”的刘福通手下有个名叫毛贵的人,他接到刘福通的命令后单独领兵出征,一路横扫山东与河北的大部分地区。

比如,刘福通手下有一个名叫关先生的人,他接到刘福通的命令后单独领兵出征,从山西一路北上,最终直接荡平了元廷的中都(今河北张家口),后又一路向东北杀入辽东。

比如,刘福通手下还有一个名叫李喜喜的人,他接到刘福通的命令后单独领兵出征,一路向西杀入关中,并最终攻入甘肃和宁夏。

从当时的形势来看,上述三人可比朱元璋威风多了。

刘福通所部主要在北方活动;南方最大的起义军则是徐寿辉和彭莹玉一系,这一系除了两个头领之外,还出现了陈友谅和明玉珍两位乱世枭雄。

明玉珍父子称雄巴蜀近二十年,绝对是标准的一方诸侯。陈友谅就不用多说了,这个人堪称朱元璋夺取天下的最大对手。

刘福通和徐寿辉、彭莹玉这一南一北两大造反集团非常强大,其他一些相对较小的叛乱集团同样也不含糊,比如称雄浙东的方国珍、称雄苏中的张士诚、称雄福建的陈友定和称雄徐州的彭大等。这些人随便哪一个实力都比当时的朱元璋强,还有人在未来对朱元璋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其实他们都和朱元璋一样,只是突然站在了元末乱世的风口上,获得了一步登天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在当时取得如此赫赫战功,可见其利益集团在事业初起阶段,绝不比朱元璋集团差,甚至犹有过之。

在两极分化十分严重的社会中,当某位带头大哥组织起上百名底层百姓,决定杀入县城抢粮、抢物的时候,这位带头大哥和跟随他的上百名底层百姓就有了第一次实现阶层飞跃的机会。只要他们能够成功,这个县城所管辖的军事资源、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都将归他们所有,这也是他们宝贵的学习机会。

如果他们能够在这个县城站稳脚跟,自然就有机会设定更大的目标。为了完成这个目标,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壮大自身,包括但不限于给贫民发粮、号召贫民加入他们等方式。

一支上百人的小部队,逐渐成长为成千上万人的部队;一些连土地管理权都没有的底层百姓,逐渐成长为村级、乡级乃至县级领导。

不可否认,他们之所以能够实现阶层飞跃,是因为他们站在了时代的风口上,但时代的风口也不是什么人都能站住的,因为稍有不慎就可能会被吹走。

我们来假设一个场景:上百个底层百姓在带头大哥的带领下攻占了一座县城,现在要选一个能够帮助带头大哥搞定县财政的副县长,那究竟该选谁呢?如果按照盛世的标准,那自然是选择一个在财务方面有特长的人就行;可在乱世,一切都要凭军事实力说话。

听说你财务水平不错?行,我去当这个主管县财政的副县长,你给我当师爷。什么?你说你可以绕过我,自己当这个主管县财政的副县长?你就不怕我半夜给你一刀,送你去见阎罗王吗?告诉你,这是个吃人的世道,敢不听我的话,你保证活不过今晚!

面对这种狠人,你就是拥有注册会计师资格证又有什么用呢?那个主管县财政的副县长职位根本轮不到你。就算你所在的团队中没有这种狠人,难道你以为自己就有机会了吗?同样也很难。

比如在竞选之前,一位平时就颇有威望的长者级人物越众而出,态度明确地要争这个位置,你一个年纪轻轻的毛头小子拿什么跟人家争?人家点名要你去打下手,不去就会被团队排挤,你敢不去?

无论在什么时代,机遇都只会青睐那些勇气、运气、智商、情商都极高的人。如果一个人在盛世都只能当一个唯唯诺诺的小人物,那么他即使穿越到乱世,最好的结果恐怕也仅仅是苟延残喘。

乱世的确有许多改变命运的机会,有许多站在时代舞台上呼风唤雨的机会,但那些机会通常都不是为普通人准备的,至少不是为大家所认为的普通人准备的。

这些都是在乱世中司空见惯的事,也是乱世的魅力所在。但我们也不能光见贼吃肉,不见贼挨打。乱世的确有独特的机会,但乱世的风险也数倍、数十倍乃至数百倍于盛世。

当韩山童和刘福通密谋造反失败后,韩山童被杀,刘福通强行起兵大获成功。可当反应过来的元廷政府军大举出动时,刘福通立刻一败再败,差点被打得销声匿迹。在此过程当中,有许多与朱元璋实力相当,甚至比朱元璋实力还强的乱世枭雄在刘福通手下效力,却在这一轮轮的打击中灰飞烟灭了。

后来刘福通卷土重来,更是干得惊天动地,直接与元廷政府军主力硬碰硬地干。结果呢,刘福通自然是取得了很多次胜利,但他的军队也损失惨重。在此过程当中,同样有许多不逊于朱元璋的乱世枭雄在刘福通手下效力,最终也在这一轮轮的争斗中黯然离场。

毛贵、关先生和李喜喜这三人其实是比较幸运的,因为他们毕竟在史书上留下了自己的姓名。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元廷一轮又一轮的打击中,有许多和他们类似的人,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消失了,最终连个名字都没能留下。

如果不开前后眼,就凭朱元璋目前的这点底牌,谁敢说他一定能笑到最后呢?想要在乱世出人头地,朱元璋还需继续努力才行。

1355年,正当朱元璋春风得意时,他的岳父郭子兴病逝了。对于郭子兴病逝这件事,朱元璋的心情是极为复杂的。首先,是郭子兴发现了朱元璋,并且破格提拔了他,这叫“知遇之恩”,朱元璋对郭子兴必然有一份感激之情;其次,郭子兴对朱元璋是既拉拢又防范,对朱元璋的军队也没停止过分化瓦解。

早在朱元璋攻下滁州时,郭子兴就以各种名目强行干涉朱元璋的人事任免,后来因为与濠州另外四位豪帅的矛盾逐渐加剧,他干脆借着“不与驴骡同槽”的理由,光明正大地入驻滁州,夺了朱元璋的兵权。

朱元璋则表现得极为顺服:我朱元璋的一切都是岳父给的,别说是军队,就算是要我朱元璋这条命,那也就是一句话的事。

面对朱元璋这样赤胆忠心的表态,郭子兴自然是一副老怀大慰的样子,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对朱元璋也表现得十分亲善。但就在这种其乐融融的氛围中,一股微妙的情绪开始生根发芽,朱元璋与郭氏父子之间的裂痕开始慢慢扩大。

究其原因,还在于郭子兴打算调拨朱元璋的军队时,却发现士兵和军官们总是一副阳奉阴违的惫懒样子。面对此情此景,郭子兴当时就火了:就凭你们这种水准,到底是怎么打下滁州的?

见郭子兴大发雷霆,统兵的将领们不但没有畏惧,反而立刻借着这个由头向他诉苦:“当初朱大帅带领我们打滁州的时候可是说过,他会继续带我们向南行军,所缴获的物资大部分都会分给我们。可当朱大帅听说您要来,立刻就把储存物资的库房给锁了,说是等您来统一调配。您来了以后,把库房钥匙一收,咱们啥也没捞着,底下的兄弟们都有怨言,只是看在您是朱大帅岳父的分上暗气暗消了。现在您打算调动我们,我们自然是不敢反抗的,可我们也要斗胆问一句:‘您是不是带着我们继续向南进军?下次缴获的军需物资能有我们的份儿吗?’”

此话一出口,郭子兴傻眼了。郭子兴为什么要控制这支军队?他根本就没有继续向南行军的打算,而是准备带着这支攻过城、见过血的精锐之师往北走,杀回濠州去干掉那四个总跟自己较劲的宿敌。

等拿下濠州之后,郭子兴舍得把军需物资分给这帮大头兵吗?显然是舍不得的。郭子兴要真有这种眼界和魄力,他也不至于缩在濠州和别人内斗,更不至于来抢夺朱元璋的劳动果实。

对于眼前这种尴尬的局面,朱元璋一直冷眼旁观。眼看郭子兴要下不来台,他立刻主动出面递梯子:“岳父,您尽管在滁州安坐,有机会咱们再杀回濠州。我现在愿意继续向南扩张,咱们努力发展势力,将来别说区区一个濠州,就连整个淮泗都将成为我们的囊中物!到了那个时候,我们就有充裕的物资给军队发福利了。”

郭子兴也知道朱元璋能干,更知道如果没有朱元璋,自己恐怕也玩不过这帮骄兵悍将。于是他做出了妥协,自己坐镇滁州,暂时不想北上攻打濠州的事,同时分一部分兵给朱元璋,让朱元璋去攻打和州,只要打下来,朱元璋就可以把和州当成大本营,自己保证绝不会再夺朱元璋的军队和地盘。

就这样,朱元璋攻下和州之后,便打算在这里长期驻军;郭子兴则远离了濠州那片是非之地,在滁州当土皇帝,双方逐渐相安无事。

没过多久,郭子兴病逝,他的儿子郭天叙对重回濠州没有丝毫兴趣,反而认同朱元璋南下渡江的战略,认为这才是义军发展的正确方向。从表面上看,郭天叙的职位高于朱元璋,但朱元璋的军事水平更高,郭天叙对此心知肚明,所以他在保证了自己的地位不受朱元璋威胁之后,愿意全力支持朱元璋。毕竟目前还处于打天下的阶段,不能干出让部众寒心的事。

从气度上来讲,郭天叙比他爹郭子兴还是要强一些的,但郭天叙显然低估了朱元璋的野心,更低估了朱元璋的狠毒。

1355年夏,朱元璋所部顺利渡江。在经历了几次小型战役之后,朱元璋将目光对准了太平城。太平城的守将叫陈野先,是一个颇有谋略的军事人才,朱元璋几次强攻都未能奏效,最终还是由于天降大雨,汤和带着敢死队员从城外的排水管道爬了进去,这才最终攻下太平城。

朱元璋十分欣赏陈野先,就劝他投降,陈野先大概也有些贪生怕死,于是就顺势投降了朱元璋。可陈野先这个人是正规军出身,又有着光明的前途,他根本看不上朱元璋的草头班子,所以总想找机会重回元廷。

据史书记载,1355年秋,朱元璋命郭天叙、张天祐(郭天叙的舅舅)二人率军进攻集庆,同时派陈野先为郭天叙助阵。理由是陈野先熟悉集庆一带的地理环境,也与集庆(今江苏南京)守将相熟,说不定可以在攻打集庆的过程中再立新功。

陈野先此刻想的根本不是什么再立新功,而是想找机会用郭天叙和张天祐两人的人头作为进身之阶。郭天叙是义军的都元帅,张天祐是义军的右都副元帅,这两个职务都是红巾军大佬刘福通亲封,含金量十足。

在这种“有心算无意”的背景下,陈野先邀请郭天叙和张天祐来帐中饮宴,席间趁两人不注意,玩了一手“酒杯落地,帐外闪出五百刀斧手”的把戏,郭天叙和张天祐就这样人头落地了。

当朱元璋得知郭天叙和张天祐二人被杀的消息之后,那是当场就放声号啕:“我家岳父最爱的就是郭天叙这个儿子,现在因为我用人不当错信陈野先,导致天叙哥被杀,将来我还有什么颜面去九泉之下见我的岳父啊!”

悲痛欲绝的朱元璋立刻整顿兵马,打算找陈野先算账,然而他却突然得到消息:陈野先不知道被从哪里冒出来的一伙毛贼给杀了。后来有人说那不是一伙毛贼,而是金坛县某位地主的私人武装,具体是哪位地主也不知道。然后又有人说都不对,是驻守在集庆的元军杀了陈野先,打算用这个背叛元廷的反贼人头来邀功呢。

总而言之一句话,陈野先死了,被谁杀的?说不清楚。

首次攻击集庆失败,再加上现在已经快到冬天,又得到了陈野先被杀的消息,所以朱元璋的情绪大概是缓和了一点,于是他决定暂时罢兵,整顿人马。

到了1356年春,朱元璋亲自率军出征,先是在采石大败元军守将海牙,又在攻打集庆的过程中活捉了陈野先的儿子陈兆先。陈野先被杀之后,他的部将被陈兆先所整合,现在都被朱元璋俘虏,总人数约为三万六千人。

按理说,如果朱元璋真心痛郭天叙的阵亡,就绝不会轻易放过陈兆先,这是仇人之子啊!可朱元璋在活捉陈兆先之后,先是好言安抚,然后又委以重任,并从陈兆先所部的三万六千俘虏中挑出五百人,充任自己的护卫亲随,完全看不出他对陈兆先有多仇视。

当然了,我们有充足的理由为朱元璋开脱:比如说这三万六千俘虏人心不稳,如果不加以安抚就会如何如何。这种说法当然是正确的,但我想强调的是,如果朱元璋真打算为郭天叙报仇,以他的聪明才智,完全可以找到两全其美的办法,可朱元璋并没有这样做。

后来,陈兆先在鄱阳湖水战中为朱元璋尽忠,朱元璋还为其落泪,并追封为颍上郡侯,上演了一出“君臣相得”的大戏。至于郭天叙……谁是郭天叙?

顺便多说一句,郭子兴有三个儿子,长子早死,姓名不详;次子郭天叙,于1355年秋天被陈野先谋杀;三子郭天爵,据说打算除掉朱元璋,于1356年,也就是郭天叙被杀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被朱元璋处死,破格提拔朱元璋的郭子兴就这样绝了后。

朱元璋的手段够狠,但我们似乎也不该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他,那毕竟是一个人人争先的乱世,焉知郭天叙对朱元璋的信任不是为了麻痹他,将来找机会夺权呢?

朱元璋的所作所为只是“先下手为强”,这样才能让权力更多地集中在自己一人身上,从而保证整个集团的行动一致性,保证该集团在利益分配方面的高度统一。这对有志于在乱世逐鹿的枭雄而言,显然是利大于弊的。 X1HpV4Qn6f3sy3pdJ7kC0vZQ/vp+94Xrgp3K+YYVcJ7kBFqI4xnAsCa308woS/D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