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9 “可怜巴巴”方国珍

张士诚投靠元廷暂时不好惹,陈友谅领兵入江西,朱元璋便将下一个攻略目标定在了“海精”方国珍的身上。

自渡江以来,朱元璋的日子并不算好过,主要原因在于他周围的敌人实在是太多了:刚渡江时没招谁没惹谁,张士诚突然跑过来攻城;好不容易反打一波,眼看就要把张士诚赶进大海喂鱼了,元廷又跑出来装模作样地主持正义;自己正想办法继续从元廷和张士诚手里抠好处呢,陈友谅和赵普胜又跳出来刷存在感,还把池州给夺了。

现在张士诚、陈友谅和赵普胜都暂时消停了,朱元璋立刻就想着把没和自己结仇,又在浙东有较大影响力的方国珍拉进己方阵营。

和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三人不同,方国珍并不曾拥有一个“数字曾用名”,他以前叫方谷珍,可见老方家与前面那三位有阶级上的不同。但不管老方家祖上有多少荣耀,到了方国珍这一辈都已经没落了,他和张士诚是同行——以贩卖私盐为业。

方国珍有个外号叫“海精”,据说这个外号来自台州地区的一句民谣“洋屿青,出海精”。这句民谣里包含着当地民众对元廷高压管制的极度不满:“现在洋屿山都被你们给薅青了,海精很快就会出来收拾你们!”

我们可以将上述四人的家乡做一下对比。

朱元璋的家乡人民大概是比较老实的,虽说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有人饿死,但咱也没听说濠州有什么了不起的反元武装,只是在天下大乱之后,才冒出郭子兴等五位豪帅。

陈友谅的家乡人民应该也挺友善的,首先是没什么灾祸,所以一直等到天完政权的倪文俊带兵打过来之后,陈友谅才正式宣布起兵反元,其实这也属于被逼无奈。

张士诚和方国珍的家乡人民可就厉害了,他们靠海吃海,受灾祸的影响较小。但对于习惯每天跟大海搏斗的人而言,与天斗是他们的日常,对于元廷的恭敬度和忠诚度都比较有限,所以这两人的家乡人民几乎都是主动杀官造反。

尽管出身相似,但张士诚和方国珍这两人的性格却有极大的不同。对于张士诚来说,天大地大面子最大,只要你肯给我老张面子,哪怕我吃点亏也行,这使得张士诚在家乡的威望极高。从这个角度来看,张士诚有点像《水浒传》里的托塔天王晁盖。

对于方国珍来说,天大地大面子最大,只要你肯给我老方面子,那么我一定会带你混个前程出来。所以当方国珍决定造反时,他不但拉着自己的三个兄弟同生共死,还软硬兼施地鼓动了数百人跟他一起行动。从这个角度来看,方国珍就有点像《水浒传》里的及时雨宋江。

在梁山上,晁盖虽说一直是大哥,但他这个大哥经常被手下的众兄弟忽视,等他决定出山时,其权势已经被宋江挖得不剩多少了。在元朝局势中,像晁盖的张士诚则被朱元璋打得捉襟见肘,最后不得不抱着元廷的大腿苟延残喘;而像宋江的方国珍则带着一队人马逍遥于海上,当起了名副其实的浙东之王。

都说韩山童和刘福通是“元末的陈胜、吴广”,因为他们首倡义兵,其实这个说法是可以讨论的。这二人起兵所造成的影响最大,正是由于他们的揭竿而起,才打开了元末群雄并立的新局面,从这个角度来看,说他们首倡义兵,是“元末的陈胜、吴广”并无不妥。可如果单从起兵时间来看,方国珍起兵反元是在1348年,比韩、刘二人起兵的时间更早。这一年他率领数千之众出没于东海,经常前往温州洗劫百姓和富商。只不过由于方国珍的起义并未对全局造成多大的影响,他的这支武装又有十足的流寇性质,所以谈及元末首倡义兵者,通常都没有方国珍什么事儿。

朱元璋打算对付方国珍,却也要考虑方国珍的江湖地位——尽管他捞不到“首倡义兵”的头衔,但方国珍集团依然是元末资历最老的起义军之一。要是方国珍一门心思地和朱元璋在海上打游击,像海贼那样时不时地骚扰沿海城市,朱元璋恐怕要被他烦死。

对于这种人,招降才是最稳妥的。可方国珍是个海贼,想让他诚心归附,恐怕也不是件易事。见利忘义对海贼是家常便饭,朱元璋如果开启“撒钱模式”,方国珍自然会巴巴地跑过来跪在地上叫土豪,但等到朱元璋不愿继续撒钱时,就是方国珍反水的时候了。

而且就算是双方处于“蜜月期”,朱元璋也休想让方国珍给自己当炮灰,朱元璋只要敢触动方国珍的核心利益,方国珍必然会当场翻脸。关于这一点,洞悉人心、洞察人性的朱元璋心里肯定也是有数的,他不奢望方国珍会被自己的“王霸之气”所震慑,但他相信方国珍是个聪明人。只要自己拥有绝对的压制力,方国珍就肯定不会做傻事。

朱元璋是在赌,如果能在短期内暂时摆平方国珍,让他别在关键时刻站出来捣乱,甚至能帮忙从海上给张士诚捣捣乱,那就再好不过了。

既然想通了,那就开始干。但具体该怎么干呢?难道直接派个使者到方国珍那里耍个威风?不行,这样太粗暴了,效果还未必好。朱元璋想了想,决定还是用自己的老方法,派社会名流出马。

在渡江之前,朱元璋无论是打滁州还是打和州,都会尝试与当地的社会名流建立交情,在建立自己统治秩序的同时,也充分尊重他们的既得利益。但是渡江之后,朱元璋就没怎么用过这一招,因为实在是忙不过来。现在好不容易有了喘息之机,再加上刚打下的婺州还没消化,于是朱元璋决定把“消化婺州”和“招揽方国珍”这两件大事合而为一。

在这种背景下,婺州著名的才子和大儒,如范祖干、叶仪和许元等三十余人纷纷收到了朱元璋的邀请,让他们在婺州开课讲学,读圣贤之书,行仁义教化。

与此同时,朱元璋还将婺州更名为宁越府,并开仓放粮赈济贫苦百姓,这可谓下了血本。朱元璋的付出自然是有回报的,整个宁越府被他建设得犹如人间仙境一般,士农工商提起朱元璋来,莫不由衷地表示崇敬与赞扬。

朱元璋为什么要在宁越府如此兴师动众呢?前文我说过,这个宁越府就是现在的金华市,属于浙东,它正处于方国珍的影响力辐射范围之内。朱元璋在此地行善,敏锐的方国珍肯定会接收到这股来自朱元璋的善意。

据野史记载,当方国珍所部听说朱元璋在宁越府日行数善时,其手下部分出身于宁越府的海贼都想改邪归正,回到家乡重新当一个安善良民。这把方国珍气得不行,最后大开杀戒,以致整个方国珍军中出身于宁越府的海贼数量变得极为稀少。

这段记载我是不相信的,野史之所以会这样写,目的是为方国珍日后的反复无常埋一个伏笔。实际上,以方国珍的聪明,他就算再不喜欢朱元璋,也不可能用如此明目张胆的方式与朱元璋作对。但这则野史至少说明一个问题:当朱元璋在宁越府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时,方国珍是可以感受到的。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朱元璋将“消化婺州”和“招揽方国珍”这两件大事合而为一的做法是多么高明。

经过一系列铺垫之后,朱元璋正式出招:1358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朱元璋派遣使者到方国珍处,希望方国珍能够接受北方小明王韩林儿的册封。朱元璋目前依然是小明王名义上的臣子,他要求方国珍接受小明王的册封,自然不可能真将方国珍的相关信息送到北方去给小明王过目,而是用这种方式要方国珍低头,接受自己的领导,毕竟自己是小明王亲封的吴国公,他完全有资格领导归附于小明王的方国珍。

在面对朱元璋的招揽时,方国珍表现得很暧昧。他一面表示自己早就仰慕吴国公的威仪,一面又说自己随时都会处于元廷的打击之下,日子过得苦不堪言,吴国公能否看在自己身为小弟的分儿上,先赞助个仨瓜俩枣?

从表面上看,方国珍简直就是个钱串子脑袋,朱元璋的使者刚到,他就迫不及待地开口要钱,吃相极其难看。可如果我们从方国珍的表述来看,他其实是隐晦地向朱元璋表示:我愿意接受小明王的册封,也愿意给你当小弟,但如果你镇不住局势,可别怪我背信弃义。

当然了,话不会说得这么直白,但意思就是这么个意思。当使者带着方国珍的复信回来交差时,朱元璋又开始踱步了。方国珍首鼠两端的态度并未出乎他的预料,但方国珍有些过于滑头了,自己带给他的威胁是不是还不太够呢?

李善长得知这一消息后便对朱元璋说:“大帅您先前一直在宁越府施行德政仁政,却始终不愿意使用武力威胁方国珍,无非是认为方国珍不会在乎步兵和骑兵的威胁,可现在看来好像不是这么回事。”李善长这话说得很隐晦,但朱元璋一下就听懂了。

方国珍的优势主要在海上,他的确不担心我的步兵和骑兵会威胁到他。但我之前打张士诚功败垂成,面对陈友谅和赵普胜又处处忍让,要是再不展示一下我的肌肉,恐怕真会给人一种好欺负的错觉。想通了的朱元璋顾不得此时正是冬天,他立刻命令各路将领集结,准备出兵攻打浙东诸地,但结果很不理想,打了半天一块地也没打下来。

朱元璋得知这一消息后,再次召集众将开会,并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我要求你们努力练兵,就是希望你们能够在困难的攻坚战中获得胜利。可你们有些人呢,总以为自己有多了不起,总想着攻下城池之后炫耀自己的武力,这是不对的。我们更应该宣扬的是与民秋毫无犯,从不滥杀无辜。我不是在跟你们讲大道理,而是希望你们能够为后世子孙积德。”

很多朋友都跟我抱怨过,领导开会说的话都是大话和套话,根本听不懂。事实上,如果能做到“听话听音”,如果能仔细琢磨领导话中的内涵,对我们在职场上的帮助将会非常大。

朱元璋这番话的意思就是说:我在宁越府创造了一个人间天堂,现在又让你们去攻略浙东,你们居然都没领略到我的意图,真是让我太失望了。现在是冬天,我怎么可能让你们硬桥硬马地去攻城呢?多带上几个宁越府的读书人和老百姓,找机会让他们混进城去做做思想和宣传工作,那不是事半功倍吗?

众将恍然大悟,还是大帅想得周全。没过几日,胡大海攻克诸暨的消息传来,随后几日尽是捷报。在这严寒的冬日里,整个浙东却迸发出一股与气候全然不符的热情。面对此情此景,方国珍有些慌了。

朱元璋对方国珍非常了解,其实方国珍对朱元璋也很了解。如果双方的实力处于对等状态,那么他们就会信心十足地为自己留底牌,因为他们可以充分估算出对方的实力。可如果其中一方明显比另一方强大,事情就没有这么简单了。

朱元璋比方国珍强,所以朱元璋可以在心中为方国珍锁定一副框架:你方国珍不管怎么蹦跶,反正也出不了这个框,那么我就以这个框为范围,慢慢地和你玩。而方国珍呢?由于他的实力弱于朱元璋,所以他没法在心中为朱元璋锁定一副框架,因为他不知道朱元璋的实力会不会突然暴增,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他也不确定自己能否承受得住代价。

朱元璋手握主动权,他知道自己不可能将浙东全部打下来,因为这会把方国珍逼成真正的海贼,这并不符合自己的利益。所以朱元璋的目标并未改变,就是希望方国珍能够放下敌意,尽量听话。可这是朱元璋的底线,方国珍并不知情啊。

在方国珍看来,自己当初婉拒了朱元璋的册封,会不会使得朱元璋对自己丧失信心,然后把“宁越府模式”一比一复刻在浙东,逐步断掉自己的根基呢?如果双方实力相当,方国珍自然敢哈哈一笑:“放心吧,绝不可能,姓朱的没那个实力。”可现在诸暨等地先后失守,谁知道那帮社会名流和儒生与朱元璋达成了什么协议呢?这协议里面是否包括自己的项上人头呢?方国珍越想越烦,到最后都开始失眠了。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尽管丧失了主动权,但方国珍还是不想就这样认输。1359年正月底,方国珍给朱元璋写了一封信,声称自己一向爱好和平,不想看到浙东遍地烽烟,只要朱元璋同意罢兵言和,自己情愿把温州、台州和庆元(今浙江宁波)全部奉上,同时还把自己的二儿子方关送到朱元璋那里去,方便每日接受“教诲”。

朱元璋一看到信,脸立刻就黑了。方国珍,这家伙未免也太贼了!方国珍这番话可信吗?不可信。且不说温州和台州对方国珍有多重要,单说庆元就不可能,因为庆元是方国珍最重要的据点之一,如果把庆元给了朱元璋,恐怕方国珍就真的只能下海当海贼了。

方国珍这招叫作“以退为进”。你姓朱的不是喜欢浙东这块地吗?你也别费劲打了,我全部给你,包括我的治所庆元都给你,我下海去喂鱼。如果你觉得还不解气,我把我儿子给你一个,踢着玩,打着玩,削着玩你随意,行不行?

朱元璋敢接吗?不敢。他就怕方国珍一不做二不休跟自己死硬到底,怎么可能如此逼迫方国珍呢?但朱元璋越想越气,自己好不容易营造起来的气氛,居然被方国珍用这种无厘头的方式给化解了!

当方国珍的二儿子方关被送过来时,朱元璋写了一封回信,命方关带着信滚回去。在信中,朱元璋措辞严厉地指责方国珍:我早就说过,只希望你接受小明王的册封,你却始终怀疑我要兼并你,现在又开始意气用事。如果你是真心归附,就别跟我提什么人质,以后一心一意为我大宋(小明王韩林儿建立的国家国号为宋)效力即可。

看到朱元璋这封表面措辞严厉,实则色厉内荏的回信之后,方国珍笑了,笑得很开心。

在朱元璋和方国珍的初次较量中,朱元璋始终占据体量优势,又有变婺州为宁越府的妙招。但方国珍也不白给,他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釜底抽薪,彻底试探出了朱元璋的底牌,双方最终还是貌合神离地展开了所谓的“合作”。 gTRaDZtPqjX0eqbtOw9w10z8NASR8If1rM3j+NBf12ZaYKiftxKY9xmi7e+WqLR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