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8 “如影随形”陈友谅

1358年,朱元璋微调了自己的战略部署,原本他是打算继续向东追击张士诚,把他赶到海里喂鱼,后来却发现张士诚已经抱上了元廷的大粗腿,于是决定向南进军,蚕食元廷和张士诚的其他地盘。

同年三月,朱元璋攻克被张士诚占领的建德,并打算以建德为基点,继续向东推进。像这样从两个方向同时出兵,看准机会还是有把握灭掉张士诚的。但就在朱元璋刚拿下建德不久,他就接到了常遇春送来的紧急情报:“徐寿辉突袭池州,战场形势不容乐观。”这封奏报刚送到应天府,常遇春就因所部伤亡过重而导致兵力捉襟见肘,最终只能趁夜色率残部突围,池州失守。

应天府大帅府邸,当常遇春的奏报送到朱元璋面前时,他愤怒地砸碎了一个瓷器,随后还不解恨,又狠狠地抽出佩剑,朝着满屋的家具砍去。他大骂:“徐寿辉你这个混蛋!好好说话你不听,非逼着我和你决战吗?你派明玉珍攻打重庆的时候我都没出兵,现在你跟我玩这招!不死不休对你有什么好处啊?”

朱元璋的愤怒有一定道理。1357年,徐寿辉的部将明玉珍准备攻战重庆,当时就有人向朱元璋提议,趁着徐寿辉集团注意力西转的空隙,找机会偷袭他们。朱元璋左思右想,放弃了这个打算,原因是他打算先收拾张士诚,因为张士诚率先动手,朱元璋有足够的理由反击。而徐寿辉几乎没有主动招惹过朱元璋,更没有与元军媾和。虽然徐寿辉与刘福通不在一个系统内,但朱元璋还不想过早地与他决裂,这与既定计划和现实利益不符。

既然暂时不打算翻脸,朱元璋就打算把面子工作做到极致,于是他派人联系了徐寿辉,并向他做出保证:“重庆你爱怎么打就怎么打,把兵全调过去都没事,我要是出兵打你,将来必遭天谴!”

面对朱元璋的善意,徐寿辉自然也做出了些许表示,承认朱元璋的吴国公身份,更希望双方能够互通有无、加深合作,共同推翻无道的暴元。

在朱元璋看来,徐寿辉和张士诚都属于同一类人,就是看上去威风凛凛,实际上是“守成有余、进取不足”的人,他们没有乱世枭雄那种睥睨天下的野心与霸气,更缺乏一点赌性。

对于这种人,朱元璋从内心深处是看不上的。可就是这个朱元璋看不上的人,却给他玩了一出“声东击西”。重庆刚打下来,就想着对朱元璋下手。

虽说池州距离朱元璋的核心控制区域较远,在朱元璋的战略规划中属于可以反复争夺的地盘,丢了以后再抢回来就行,不是多大的事,可徐寿辉的这种表现完美地骗过了朱元璋。原本以为他只是志大才疏的曹爽,却没想到这货居然是老谋深算的司马懿。

面对张士德失算一回,面对徐寿辉再次失算,朱元璋这个脸可丢大了。事实上,朱元璋对徐寿辉的判断并没有错,但他还不太了解徐寿辉集团的内部情况。此次出兵的主导者并不是徐寿辉,而是徐寿辉名义上的部将,天完政权的实际掌控者——陈友谅。

我在前文谈及毛贵、关先生和李喜喜时,别说普通历史爱好者了,就是略微了解元末历史的人都未必知道这几个人。他们虽然也是名动一时的大人物,却由于没能笑到最后,所以名声不显。陈友谅就不一样了,别说是略微了解元末历史的人,就是普通历史爱好者都很少有不知道他的。这位爷堪称朱元璋称霸道路上最大的一块绊脚石,他起家的经过同样极富传奇色彩。

陈友谅出生于沔阳黄蓬(今湖北仙桃沔城)的一个渔夫家庭,是家中的老三,原名陈九四。一听这名儿您就该知道,陈友谅的出身和朱元璋那是半斤八两,只不过陈家比朱家富裕一些,所以陈友谅的童年要比朱元璋的童年幸福,至少他能进学堂念书,还有老师传授他武艺。

陈友谅不仅家世比朱元璋强,起点也比朱元璋高。

1352年,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刚见面就被绑起来敲诈勒索不说,进了军队还得从大头兵开始干起。

1355年,陈友谅正式起义,进入天完政权担任簿书掾(文职官员),成为丞相倪文俊的直属部下。

1355年,郭子兴病逝,他的次子郭天叙和内弟张天祐也于同年兵败被杀,朱元璋集团内部基本肃清了反对派,开始走上迅速扩张的道路。

1357年,天完政权的丞相倪文俊和皇帝徐寿辉开始火并,倪文俊夺权失败,于是逃到了属下陈友谅处,却被陈友谅一刀砍掉脑袋,军队也被兼并了。

随后,陈友谅自任平章政事(等同于丞相),并开始尝试着控制操纵实力大损的天完皇帝徐寿辉,于1358年取得了显著成效。

从这个时间线来看,陈友谅虽然比朱元璋晚三年起步,但发展步骤和间隔时间几乎一致,甚至可以说是如影随形。朱元璋和陈友谅之所以会发展得如此迅速,只因为这两人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同样阴险狠毒,同样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但这只是两人的内在相似处,从外在来看,两人毫无相似处。朱元璋为人热忱,陈友谅为人阴沉;朱元璋受人爱戴,陈友谅让人畏惧。

从现有的史料来看,郭子兴病逝与朱元璋毫无关系,郭天叙和张天祐战败被杀也只能说朱元璋有重大嫌疑,却没有定论。但陈友谅可不是这样的。倪文俊被陈友谅亲手所杀,这是确凿无疑的;后来的徐寿辉也被陈友谅亲手所杀,这也是板上钉钉的。

对于朱元璋而言,他完全可以用“表面君子,背后小人”的那套手段慢慢对付张士诚和徐寿辉,各种歪招、邪招、怪招、狠招使出来,张士诚和徐寿辉未必抵挡得住,可对手一旦换成陈友谅,这事儿就难办了。从突袭池州这件事来看,陈友谅的做事手法基本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而且可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为人处世的下限比起朱元璋来要低得多。

正当朱元璋为陈友谅头痛时,门口的卫兵传来信息:李善长求见。李善长进来以后,发现屋内一片狼藉,朱元璋拿着宝剑站在中央,一副余怒未消却又彷徨无奈的样子。

李善长还从未见过朱元璋如此模样,他也不敢拿捏语调,所以直入正题:“大帅,可是在担忧陈友谅的西线攻势?”朱元璋答道:“现在兵力都铺开了,我们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东线,但陈友谅弄这么一出,实在是令我感到恼火!”

李善长一听这话就放心了,朱元璋还是在尽最大可能地克制自己,他没有因池州的失守而胡乱出招,目前最重要的是如何在不动兵戈的前提下解决西线陈友谅的威胁。

朱元璋在等,他在等李善长给他一个答案。李善长果然是老谋深算,只见他沉吟片刻,张口说出了一个名字:“赵普胜。”

朱元璋听明白了,沉吟片刻之后,缓缓地点了点头。此次突袭池州虽然出自陈友谅的授意,但领兵之人并不是陈友谅,而是天完政权的另外一位大将,此人名叫赵普胜。据说他武艺高强,善用双刀,人送外号“双刀赵”。

在赵普胜攻陷池州的同月,陈友谅也攻占了龙兴(今江西南昌部分地区),后又继续向东北方向进军。从表面上看,陈友谅已经基本把朱元璋的西线锁死,只要继续施加压力,势必会逼着朱元璋回师与自己决战。

如果陈友谅真打算对付朱元璋,那么这将是最好的结果,因为朱元璋的主要兵力此时被拖在浙东,自己只要加速行军,完全可以用闪电战的方式让朱元璋首尾难顾。我们甚至可以大胆提出设想,如果陈友谅能够与赵普胜两路并进,最终在宣城至芜湖一线击溃朱元璋仓促集结的军队,天完大军就能顺流而下,直取应天府。

但就在这个当口,赵普胜派使者送了一封信给陈友谅,说此时长江水流湍急,且朱元璋早已秘密将东部的军队全部调回,并不适合继续进兵,应该稍事等待。看完赵普胜的信,陈友谅的表情十分精彩,套用一句现在流行的话就是“像雾像雨又像风”。赵普胜信中所写的内容,怎么看都像是在扯淡,但赵普胜的意思很清楚,就是不希望陈友谅继续推进。

对于赵普胜的所作所为,主流观点认为这是他不满陈友谅擅杀倪文俊,在赵普胜看来这是忘恩负义,所以他拒绝向前推进。我不敢说这种观点不对,赵普胜在天完政权中始终处于半独立的状态,他跟倪文俊也没有多少私交,要说这种人会出于义愤反对陈友谅,多少也有点不可思议。而最合理的解释就是,赵普胜担心陈友谅伺机坐大,最终把自己也给吞并了。

在倪文俊被陈友谅杀死之后,整个天完政权实际上已经分裂成了五部分,分别是:徐寿辉部、陈友谅部、赵普胜部、明玉珍部和欧普祥部。

经过一年的努力,陈友谅几乎掌控了徐寿辉;明玉珍打下重庆,远离了权力旋涡;欧普祥在江西西部,赵普胜在安庆一带,基本都处于默默经营自家势力的状态。

陈友谅这人有个习惯,那就是在内部问题没有完全解决时,就没有对外扩张的动力,或者说他对外扩张的原因其实都是为了解决内部问题。

陈友谅命赵普胜突袭池州,其实就是在给赵普胜下套,只要朱元璋改变作战计划,向西进攻赵普胜,他就有充分的理由率军进入赵普胜的辖区。这事儿办好了就是联合赵普胜一起战胜朱元璋,在此过程中自然可以玩一手“假途灭虢”(泛指用借路的名义而灭亡这个国家)的把戏,顺便把赵普胜一起解决;这事儿办砸了就是没能顶住朱元璋的进攻,但此刻赵普胜顶在前面,倒霉的也不会是自己。

陈友谅这一手玩得很是漂亮,但赵普胜也不傻,他自然不愿意给陈友谅当炮灰,更不愿意成为陈友谅集权的牺牲品,于是他给陈友谅讲了一个“狼吃鬼”的故事,意图蒙混过关。

对于赵普胜的这种表态,陈友谅自然是极为不满的,但赵普胜始终摆出一副半死不活的样子,好像是在对陈友谅说:“你这样强迫我攻打朱元璋,难道就不怕我临阵倒戈,和朱元璋联合起来收拾你吗?”

面对滚刀肉一般的赵普胜,陈友谅暂时也没有什么办法摆平他,于是双方各退一步:赵普胜将主要兵力东移到池州,顶住朱元璋可能到来的报复;陈友谅向西部或南部发展,不得掺和东部战线的相关事宜。

这个结果能让陈友谅满意吗?恐怕很难,因为此时的赵普胜本该成为三明治中间的煎蛋,可随着事态的发展,赵普胜却摇身一变,借助朱元璋的威势,成了随风摇摆的墙头草。

陈友谅恨赵普胜那是恨得牙痒,却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他不再想着向东进军,转头扎进江西,先去找欧普祥的麻烦。

陈友谅和赵普胜之间是什么关系,双方目前处于一个怎样尴尬的局面,李善长可谓是一清二楚,他对朱元璋说出赵普胜的名字,目的就是引导朱元璋朝着天完政权内部斗争的方向思考,而不要被其表象所迷惑。

西部的陈友谅已经不再是威胁,赵普胜也要防范陈友谅与朱元璋达成一致来坑害自己,短期内恐怕也不会有所动作,朱元璋趁着这样的一个时间差,攻下了由元将石抹宜孙镇守的婺州(今浙江金华),彻底打通了进军浙东的通道。 lyYAqtJRRcdYfbDzGc0aKTnFCqJYCqFf039ieFcIpNEZn9/Gj/GUdo+ucm806Cs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