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蔡邕:一张古琴透射出的性情
——素心才识焦尾琴,一闻音律知杀声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饮马长城窟行》

读《释诲》,发觉蔡邕满身都是直线条,道德之气盈身,但上面这首诗却把浪漫的诗人之气体现得淋漓尽致。尽管研究者对这首诗的作者仍然存有争议,但我却相信是他作的。他以一个女性的口吻写了这首诗,把一个妻子内心的思念和温情描绘得极为真切。他在《释诲》中说,不我知者,谓之迂也。一个不了解他的人,的确会把他当成一个迂腐的人,光是因董卓而下狱,就够被误解的了。不过,一个人身上的光辉,是不会被轻易掩盖的。总有那么一些人,值得后世反思。

焦尾琴是我国古代四大名琴中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一张琴,它在四大名琴中诞生最晚,却最具传奇色彩。制作它的人叫蔡邕,正是他赋予了这张琴传奇色彩。据说这张琴从东汉末期始,辗转流传,数易人手,直到明朝时才不知所终,流传时间长达一千余年。

蔡邕生于公元133年,这是汉帝国走向衰弱的时代。他是陈留人(今属河南开封),祖上多人为官,其中六世祖蔡勋较为出名,是蔡邕之前蔡氏宗族中最显赫的人物,曾当过地方官,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西汉末王莽篡权,群雄并起,蔡勋辞官隐居,是很出名的隐者,也是当时的大名士。到了蔡邕这一代,蔡家仍然拥有较大的社会影响。据说蔡邕出生时,大科学家张衡刚刚去世不久,因此人们竞相传说蔡邕是张衡转世。史载,他“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这就使这个传说被传得更加神乎其神。

蔡邕像

不论蔡邕是否张衡转世,他的才气绝不输于张衡。他的品格也备受尊崇。他是个出了名的大孝子,母亲病卧在床三年,他亲奉汤药,日夜在床前侍候,若非季节交替、天气发生变化,他从不脱衣入睡。母亲去世后,他在墓旁盖了一间房子,为之守墓,一举一动都非常注意,害怕惊扰了母亲在地下安眠。他和叔父从弟等一大家子住在一起,三世不分家,也不分财。古人以此认为他才德很高,能保持一家人的平静而无纷争。他对母亲的孝心令人很感动,但是不分家的做法并不令人赞同,后世的很多名家对此也颇有非议。一大家子人住在一起,是农业社会的一种现象,它尽管能说明人的品性,但实际上背后却包含了很多忍让、压抑和委曲求全。这种东西不仅和品德无关,更让人始终离不开家长制的套索。

蔡邕是著名的大学者,很多当权派都想拉拢他,让他出来做官,其中大反派徐璜、左悺都曾拉拢过他。他们对皇帝说,蔡邕是个音乐奇才,不如叫他来京城开个人演唱会。接到政府的文件后,蔡邕本无多大兴趣,可是看到文件上血红的大印,他还是去了。去是去了,可是走到半路他又撒谎说身体欠佳,撒丫子回家过起了隐居生活,闭门谢客,拒绝一切社会活动,搞得宦人徐璜、左悺很没面子。

蔡邕《熹平石经》拓本

尽管蔡邕为人架子很大,但是宰相桥玄仍然很看重他,亲自出马,请他到国家的最高文献机构来工作。由于这项工作很符合他的爱好,于是建宁三年(公元170年)蔡邕终于出来做官了,担任议郎,在汉政府的大型图书机构“东观”负责校书。他认为,由于时代久远,加上当时的印刷设备落后,经典著作谬误很多,因此给皇帝打报告要求校订被公认为“圣典”的六经。不久报告获得批准,蔡邕领衔,和堂溪典、杨赐、马日、张驯、韩说等人开始了这项文化工程。校订结束后,为了让这次校订的书起到示范作用,汉灵帝命人将校订过的六经刻在最高学府太学门外的四十块石碑上,这就是中国古代最浩大的碑刻石经——《熹平石经》。当时的学子们听说国家统一的教科书出版了,纷纷赶到太学门外抄写,结果发生了严重的堵车事件,史载:“车乘日千余两,填塞街陌。”由此可见,蔡邕也是古代最受崇拜的明星级教授,其编定的教材大受学生青睐。

蔡邕当着明星级教授,日子过得非常滋润。皇帝对他也很器重,顺带还任命了一批和蔡邕一样爱发牢骚的文人骚客为官。由于这帮人自诩正派,因此逐渐和那些被称为“公公”的人产生了矛盾。蔡邕认为国家日渐腐败,主要坏在这帮公公们身上。加上当时地震、蝗虫、冰雹等自然灾害频发,为了提高自己的影响力,蔡邕就说这是上天的责罚,只要让宦官们下岗,上天自然会息怒。六神无主的皇帝也不辨真假,就说你是专家你看着办。蔡邕当即一挥而就,制定出了一个改革方案。在把方案递上去的时候,蔡邕深知太监们能量巨大,因此要求皇帝保密,否则改革就会胎死腹中。皇帝看了方案后,发现自己的那些“知音”统统被下岗,实在很郁闷。原来皇帝的知音就是那帮太监,把太监当知音,也可见这皇帝是个什么货色。

就在皇帝去洗手间的时候,大太监曹节偷看了蔡邕制定的“下岗方案”,随即将内容透露了出去,那批在宫里混饭吃的太监听说后,无不对蔡邕恨之入骨。恰好这时候蔡邕和宰相刘郃发生矛盾,他的叔叔蔡质又和将作大臣(建设部部长)阳球不和,叔侄两人都得罪了上司,这就被痛恨他们的人抓到了把柄。他们的政敌指使人在皇帝面前狠狠告了一状,说他们诬蔑国家高级“公务员”。状子递上去,皇帝也糊涂,居然就判了杀头。幸亏太监吕强知道这件事的利害,若是真要杀蔡邕,那就会引起对此案的彻查,那么顺藤摸瓜,这件案子的指使人,以及背后的所有幸灾乐祸的人都会暴露在阳光下,因此蔡邕是万万不能动的。他向皇帝说情后,皇帝想起往日给自己充当文学导师的蔡老师,也就后悔了,因此改判为全家流放。

阳球这个人恩仇必报,是整人不过夜的主儿。史载,他还是少年时,郡中有一个官员侮辱了他的母亲,他当即纠集了十几个不良少年将该官员杀死,这还不解恨,又将该官员全家杀光。我不知道,汉代的法律是怎么规定的,阳球这个凶犯后来居然爬上了政府高级“公务员”的位置。蔡邕得罪了这么个杀人不眨眼的屠夫显然是没有好果子吃的,果然阳球嫌流放不解恨,暗暗买通几个黑社会分子,命他们在流放路上刺杀蔡邕。令人称奇的是,这几个杀手颇有侠士本色,虽然干的是拿钱杀人的勾当,但是一听说刺杀对象是蔡邕,纷纷予以拒绝,原来他们都是蔡邕的粉丝。看来蔡先生真不是浪得虚名,连黑社会中都有他的崇拜者。

《蔡中郎集》书影

白骨精害人,一计不成又来一计,阳球正是此辈。阳球贿赂掌管刑司的官员,让他们在饭菜中下毒害死蔡邕。但蔡邕名声实在太大,连狱吏中也有他的粉丝,不但未在饭菜中下毒,还告诉了他实情。如此再三,阳球的毒计最终未能得逞。关于这段历史是这么记载的:“球又赂其部主使加毒害,所赂者反以其情戒邕,故每得免焉。”

读史至此,每每击案浩叹:这是什么?这就是道德的力量,一个人的魅力到了这种程度,确实没什么可说的了。

九个月后,大赦天下,蔡邕一家获得了赦免。在离开五原郡的时候,太守王智为之饯行。由于王智是大太监(中常侍)王甫的弟弟,因此蔡邕对这个人很看不上,就在王智起身跳舞的时候,蔡邕一声不吭,以一种蔑视的态度看着其人丑态。王智一贯飞扬跋扈,难得有这么高的热情为一个人送行,没想到蔡邕丝毫不给面子,让其非常恼恨,说:“小小囚犯敢轻视我?”蔡邕也很不客气,一挥袖子起身走人。王智立刻发动自己的关系诋毁他,蔡邕原来得罪过的那些人也到处煽风点火,告他的黑状。蔡邕知道后,只干了一件事:逃。

史载,他亡命江湖,跑到了今天浙江一带,当时这里还是相对较为蛮荒的地方。他在这一带的山水间一待就是十二年。在流浪期间,蔡邕常常随身带着一张琴,正所谓“食可以无肉,居不可无竹”,虽在天涯漂泊,但是音乐是不会丢弃的。他寄居在吴地时常常弹琴自娱,一天他刚刚弹完一支曲子,正沉思时,突然听到隔壁的厨房里,传来一阵木头的爆裂声。他一跃而起,直奔厨房,只见灶膛中一节木头正在火中燃烧,发出清越的爆裂声,好像在哀鸣。他不顾火势正旺,扑过去从火中将木头抢了出来,又扑又打,很快将火熄灭。原来这是一节桐木,是制作琴的上佳原料,由于他抢救及时,这节桐木还算完整。他将木头带回自己的房间,经过精心设计、雕琢,终于制成了一张琴。由于尾部被烧焦,因此命名为“焦尾琴”。用这张琴弹出来的曲子如同天籁,异常美妙。加上制作琴的人有盖世之才,这张琴遂成为至宝,后世凡称赞名琴,都美其名曰“焦尾”。

不但人需要知音,一幅画、一张琴也需要知音。在凡夫俗子的眼里董其昌、徐渭的画不过是泼在纸上的墨渍,张旭的草书不过是涂鸦,但是在方家的眼里却是价值连城的至宝。在普通人的眼里,那节桐木只不过是烧火的柴而已,和地上的枯枝败叶无异。但是在蔡邕的眼里,那可是绝世罕见的木料,所以说蔡邕是这节桐木的知音。可惜的是,汉灵帝不是蔡邕的知音,只能让他流落在吴地的山水间。话说回来,若蔡邕真受到重用,那么也只是封建时代多了一名官吏,却少了一位文化大师。所以说,上帝在开玩笑的同时,也制造另一出喜剧。

和“焦尾”齐名的另外三大古琴是:号钟、绕梁、绿绮。在这里也顺便说说这三大古琴的故事。据说“号钟”是周代的琴,最早弹奏这张琴的名人是伯牙。后来,此琴落到了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手中。齐桓公通晓音律,尤其喜欢弹琴,收藏了很多名琴,其中最喜欢“号钟”,常在举行大型公共活动时弹奏此琴,伴着牛角、钟鼓之声,奏出悲壮苍凉的曲子。部下闻琴无不泪流满面,很能显示齐桓公一代霸主的英雄情怀。由于齐桓公对这张琴的钟爱,遂赋予了这张琴特殊的地位,使它成为早期知名度较高的乐器。

晚于“号钟”的“绕梁”属于楚庄王,它是华元献给楚庄王的礼物。华元曾是宋国的右师(宋政权机构的核心人物),属于小枭雄级别的人物。据说楚庄王得到这张琴后,非常迷恋,常常弹奏。有一次,楚庄王居然连续七天不理国家大事,只顾弹琴。从这张琴的名字“绕梁”,我首先想到了一个典故“余音绕梁”。此典出自《列子》,说周代诸侯国韩国的女歌手韩娥去齐国,在齐国的雍门花光了钱,情急之下在那里开了一场个人演唱会。她的歌声如同长空雁鸣,令人落泪,演唱完之后三天,余音还在梁间环绕,因此留下了“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成语。从这个成语可以看出这张名为“绕梁”的琴魔力有多大。

楚庄王沉迷于音乐,荒废了国家大事,不但大臣们着急,就连他的小老婆樊姬也着急了,劝告他说:“君上,你过于迷恋音乐了。过去夏桀迷恋妹喜导致亡国,纣王迷恋妲己江山毁弃,你迷恋‘绕梁’,就不害怕亡国吗?”楚庄王听完樊姬的话,如同醍醐灌顶,忍痛割爱,命人用铁如意将“绕梁”琴砸得粉碎,至此此琴成为绝响。

读到此处,恐怕所有的读者都会为之叹息了。古代的君王荒淫无度,不反省自己缺乏自制能力,却把罪名加在外物上,凡是亡国的,没有一个在自己身上寻找原因的,无不把罪名安在女人、奸臣、宦官、美酒,甚至于一张琴上。古代的史官也都糊涂,大多把罪责往女色、音乐、美酒上推。要知道,美的东西乃是上帝所造,它无错,错的是人。人有了欲望,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反而归罪于物,实在荒谬之极。

第三张琴名曰“绿绮”。这张琴和前两张琴相比更悲惨,因为它的主人是司马相如。司马相如成名之前家徒四壁,但他颇有才华,曾为梁王作赋,梁王大为赞赏。为了表示自己的谢意,就拿自己收藏的一张古琴“绿绮”相赠。这是一张从上古传下来的传世之物,琴上的铭文说它是“桐梓合精”,琴身是由上等的桐木和梓木制作而成,这种完美的结合在古琴中是罕见的。司马相如得到这张琴后,如获至宝,非常钟爱,加上他高超的琴艺,从而使“绿绮”名动天下。

“绿绮”的出名,司马相如的风流倜傥,必然会演绎一段浪漫的故事。他在富商卓王孙家里演奏时,遇到了卓家大小姐文君,一曲《凤求凰》打动了姑娘的芳心。文君小姐不顾家人的反对,也不嫌司马相如贫寒,夜奔而去,做了他的妻子。像卓文君这样为了爱情不顾一切,又具有远见卓识的奇女子是人间罕见的。但是,司马相如实在算不上什么奇男子,他并不是一个忠诚的男人。他后来离家赴长安,受到汉武帝的赏识,终于功成名就。但是,他却成了天下第一负心汉,他常常用武帝赐的金子迎娶长安市最美的女子,风流之后立即抛弃。之后,反复演绎这等绝情故事。卓文君听闻后,曾写下著名的《白头吟》,司马相如看后惭愧不已,最终回心转意。相如文君的故事固然是千古佳话,可是相如的人品实在有些令人不齿。纵使他才华绝代、功成名就,对于一个女子来说,一旦背叛爱情,他所拥有的一切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所以说,相如虽然拥有“绿绮”,却非“绿绮”的知音,真正的知音是文君。所以我说这是一张悲剧之琴,还不如像“绕梁”那样被砸碎了好。

四大古琴的故事中,也就蔡邕堪称是琴的知音。到了蔡邕的时代,其他三大古琴均已消失,只剩下美丽的传说,而蔡邕依旧弹奏着他的“焦尾”,流连于山水之间。

有一天,蔡邕在陈留,一个朋友请他去吃饭,他走到门口的时候听到里面有人在弹琴。他仔细一听,大吃一惊。原来屋子里虽然是喝酒喧哗的声音,琴声里却传来一股令人心悸的杀意。他以为是主人要杀他,所以赶紧掉头往回走。朋友正奇怪他怎么失约,仆人对主人说:“蔡先生刚来了,到门口却回去了。”因为蔡邕的名声很大,所以主人急忙追上去问他原因,蔡邕详细地把情况告诉了主人,大家都非常吃惊。琴师解释说:“我刚才弹琴时,看见一只螳螂伺机捕杀一只蝉,蝉差点就要飞走,螳螂随着蝉进退。我担心螳螂抓不到蝉,所以内心也跟着紧张。这难道就是杀意在琴声中体现的原因吗?”蔡邕笑着说:“由此可以看出你是一个高明的琴师啊!”

蔡邕这个人的道德文章固然符合统治者的需要,但是他身上还有另外一面,那就是不羁,这和他身上的艺术气质分不开。《酒颠》记载了一些关于他的故事,说他虽然被称作道德君子,但是却恋酒,每饮无拘,常饮至一石,而且喝醉了就躺在大街上睡,被称为“醉龙”。这些故事加起来,他身上可爱的一面就活了起来。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汉灵帝刘宏死翘翘了。野蛮人董卓带着西凉兵进入了都城,从而开了军阀掌控国家政权的先例。原来的内阁倒台,蔡邕终于不用到处流浪了,他虽不情愿在董卓手下做官,但是面对带血的屠刀,他最终还是去了,担任了最高学府的校长和教育部长(祭酒)。董卓这个人虽然杀人很多,是地地道道的屠夫,但是对蔡邕却很敬重,且不论这种敬重的真假,总之使蔡先生有些飘飘然。他先后担任补侍御史、持书御史,后来还被任命为中央政府的长官之一尚书。史载:三日之间,周历三台。由其可见,董卓对蔡邕确实有些知遇之恩,无怪乎董卓死后,蔡邕会掉几滴眼泪。

初平元年,蔡邕被拜左中郎将。董卓强令汉献帝迁都到长安,由于蔡邕有追随之功,因此被封为高阳乡侯。封侯拜相,蔡邕可以说都做到了,这在汉武帝的时代恐怕是很难的。因为武帝时代,只有军功才能封侯,那些拼命半生的官员,尽管劳苦功高,但要是想封侯却不容易。所以说,蔡邕这个侯实在来得容易,虽然只是个乡侯。

董卓倒行逆施并未持续多久,就被司徒王允等一干人杀掉。这时候,蔡邕干了一件错事——同情董卓,结果被抓入狱中。很多人曾为他求情,希望让蔡邕用余生完成《汉史》,但王允坚持己见。不久蔡邕病死。当时的大学者郑玄曾感叹:“汉世之事,谁与正之!”

素心才识焦尾琴,一闻音律知杀声。人人争说蔡中郎,史中犹传琴铮铮。作为一个时代的操琴圣手生命终结了,但他的风骨留了下来。鄙视也罢,敬仰也罢,真实的蔡中郎只有那张琴知道。 PG2H9ZeHYHj8EoUr6yvH4BAhQPm7upyf489Zcaio9RK8ISOzQnsEiWMemhU/til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