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章
CHAPTER 3

避免自我设限

在设定目标这件事上,人们似乎“天赋异禀”,能很轻易地设定出令人热血沸腾的目标,然而在行动过程中却常常稍微努力一下就放弃,就像不得已的“挣扎”一样,如图3-1所示。这一般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没有危机感,虽然想向上发展,但保持现状也并非不可接受;二是不敢挑战自我,不能对抗固有的习惯和行为,顺应惰性。

图3-1 难以实现目标的“挣扎式努力”

经常陷入“挣扎式努力”的人,总是认为自己已经尽了力,认为无法实现目标一定是因为不可控的外部因素,然后告诉自己只能认命,长此以往,很轻易就会对自己说:“我不行,我做不到。”

亨利·福特说:“如果我们认为自己不行,如果我们认为某事不可能成功,那不管我们怎么努力,我们也不可能成功。”正确的做法是,相信自己“现在也许不行,但只要努力一定能行”,避免自我设限,然后对“解决问题的能力怎样才能提高”进行具体、深入的思考,只有这样,通向光明未来的大门才会打开。

那些在职场发展中能不断跨越并最终实现目标的人,并非一蹴而就的,他们同样会遇到逆境和低谷期,但总体趋势始终长期向上,如图3-2所示。

图3-2 理想路线与实际路线

“理想路线”指实现目标的理想化的直线路径,但实际上,实现目标的路线往往是曲折的,过程中不断出现的低点容易让人陷入低迷。具备“自我发展的智慧”的人明白,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从自身出发,他们总能从现状中发现改变的良机,对于将来,他们总能坚决地设定目标并一直前进, 因此他们总能历经低点却让曲线始终保持总体趋势向上。

如何才能开启自我发展的智慧呢?首先,要自我觉察,知道自己面临的现实限制,发现可以提升之处,我称之为“要认命也要不认命”。其次,要认识到职场发展是逆水行舟,没有可以停下来的“稳定”,要具备从危机中获取动力的能力,才能迎接契机来临。

自我觉察:要认命也要不认命

人要认命,也要不认命 ,这是发展道路上重要的自我觉察。

认命,是要看到自己的所能和所不能,避免好高骛远。谁都想做一番大事业,笔者也曾梦想创业,创办伟大的企业,虽然一直很努力(或者说真的竭尽全力),但在年龄、能力、资源的制约下,现在不得不认命,很清楚地知道自己不可能达到这个目标,就开始思考要做到什么样才是自己内心认可和满足的,不再在不可能的方向上耗费精力。

不认命,这是对自己生命的探索精神,把注意力投入到能产生价值的方向上。比如我创办不了伟大的企业,但可以选择在知识赋能领域去帮助更多的人,这是我有能力做好且可以永无止境地提升的道路。作为人,就应有精神之火,它是否被点燃,取决于你如何选择。

要把握好“认命而又不认命”,我认为需要做到三个方面,包括: 避免自我设限、找到“不认命”的方向、竭尽全力

避免自我设限

我在对职场人的调研中发现,不少职场人并不清楚该如何达到让自己满意的职场状态;大多数职场人对现状表示“勉强接受”“尚可”和“不满意”。其实他们并非缺乏长远目标,而是内心缺乏“赢”的信念。虽然每天都在忙碌工作,甚至疲于奔命,却把对自己的期待深深藏起来,最终自我设限。

“完成工作”和“赢”是截然不同的,“赢”会让你有“两眼放光”的感觉。说到这里,你可能会突然意识到自己没能成为工作和生活的主导,而是被人际关系、制度和流程、社会角色、经济压力等因素控制着,被它们反客为主,不过一切还来得及,你需要重塑“赢”的思维。

自我设限是指在一定的经历之后形成的大脑中对自己、他人及这个世界的评价,甚至是信念,人们会按它的引导来行事,即使它的存在对发展造成阻碍。正如马克·列克劳在《出众,从改变习惯开始》一书中所写:“我们必须意识到,生活不是外界强加给我们的,生活是信念、思想和期望的结果。要想改变生活,我们首先必须改变信念和思维模式。”

《当幸福来敲门》这部电影呈现的就是避免自我设限从而获得成功的典型案例,男主角克里斯·加德纳是一名医疗器械推销员,每天奔波于各家医院,但医生们对他的产品根本不感兴趣。妻子撇下他和5岁的儿子出走,父子二人因为付不起房租而被房东扫地出门,有时甚至要在地铁的卫生间里过夜。

克里斯决心转行成为有机会获得高收入的证券经纪人,但他得向证券公司经理争取面试机会。他厚着脸皮跟着经理上了出租车,看到对方一直在玩魔方却不得其法。克里斯想起儿子在家里玩魔方的场景,就跟经理说自己想试试,实际上他从来没玩过。经理觉得克里斯不可能玩好魔方,表示如果在自己下车前能拼好就给他面试机会,克里斯竭尽全力进行多次尝试都不成功,但在经理等得不耐烦要下车的那一刻,他拼好了魔方!

人生已经到了最低谷,还有什么是不可以挑战的呢?这并非虚构,而是以黑人投资家克里斯·加德纳为原型。如果他当时想:“受过高等教育的证券公司经理都不能拼好魔方,我怎么可能,”那他就不可能成为20名实习生之一,更不可能后来成为投资家。

避免自我设限的关键在于两方面: 增加信念强度 打破专业局限

首先,你真的坚信自己可以做到吗?答案往往是模糊的,“希望”和“坚信”是截然不同的状态,只有具备高强度的信念,达到“无论如何非这样不可”的状态,才会产生有效的行为。

尤其在受到他人的影响和干涉时,就更需要信念,毕竟你的目标不一定会得到他人的认同和支持。在《月亮和六便士》里,思特里克兰德一心沉浸在画画这件事上,狠心抛弃其他所有对他来说是“累赘”的身外之物。身边的人都认为他不可理喻,甚至冷嘲热讽,他却从来感觉不到任何恶意,因为他的心里只有画画这件事,别的因素无法左右他对于目标的坚持。

并不是对什么目标都能产生高强度的信念,一个在事业上很成功、言出必行的人也可能在戒烟或锻炼身体这种事情上失败。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追踪的吸烟者的数据显示,每10位吸烟者中,有7位表达过彻底戒烟的愿望,而且一半的人在过去一年里曾尝试至少戒烟一天,但最后在想戒烟的1900万人中只有300万人坚持了下来,也就是说,在想要戒烟并真正制定过戒烟目标的人之中,大约85%的人最后失败了。

具有高水平的信念强度,用稻盛和夫的话来讲,就是“怀有渗透到潜意识的强烈而持久的愿望,以此来实现自己定下的目标”。愿望如果强烈,就会深深渗入潜意识中,这种潜意识中的愿望,不管是在睡觉时,还是似乎什么都不考虑时,都一直在活动,促使人们采取行动,直到愿望实现。

其次,对专业局限的突破。现今职场对人的要求越发多元化了:研发需要懂市场需求分析,人力要对市场经营和产品有所了解,销售还得懂点儿财务知识……只要你想赢,就不能局限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融入更多的元素才会在组织中更具价值。要打破专业的局限,需要强大的学习能力,根据环境的不同、所遇问题的不同、事物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学习不同的内容,绝不能仅用固有的能力来面对未来。

《打胜仗》这本书提到了蒙古帝国的诞生和强大的学习能力分不开,这是打破专业局限的好例子。从专业上来讲,蒙古军队以骑兵为主,擅长野战,不擅长攻城。后来在对中原用兵的过程中,蒙古军队的最大收获是学到了中原地区的攻城技术。蒙古军队为了弥补自身攻城能力的不足,凡攻占一地,对于被俘虏的工匠都给予特殊的优待,将他们集中起来专门制造兵器战具。金哀宗曾经说:“蒙古所以常胜者,恃北方之兵马力,资中原之技巧耳。”

找到“不认命”的方向

一个人不管到了什么时候,都不要丧失对自己的认可,“天生我材必有用”,上天给每个人都有能表现卓越的方面,只是你没有找到它而已。

请不要用当下遇到的困境否定自己的人生,要找到让自己不认命的方向,它是你内心深以为然,真正认为有价值的事情。对下面三个问题的回答可以判断你是否找到了“不认命”的方向。

问题1:对选择的方向是否达到热爱的程度

那些能不断突破、走向成功的人,必然是在心里热爱所选择的方向,所以才有持久的动力去坚持。热爱是深刻在心里的,让人每时每刻都想去实现。

一定要问清楚自己到底想要实现什么,往往你嘴里说想要的,或者所从事的,不一定是自己热爱和激发自己去全力以赴的。有很多这样的情况:程序员并不热爱编程开发,销售人员并不热爱与客户沟通,财务人员并不热爱资金规划,管理人员并不热爱团队……当一个人把工作仅仅当作一个谋生手段时,就不会有发展之心。

也有人说:真的想不到自己热爱什么,该怎么办?对此的建议就是调整心态,你要选择是应付工作还是创造价值。心态不同则结果截然不同。很少有人一开始就热爱自己的工作,连稻盛和夫也是如此,但他在调整心态后开启了成功之路,用他的话来说:“即使做不到很快就热爱工作,但至少厌恶工作这种负面情绪必须从心中排除。我决定倾注全力先把眼前的工作做好再说。”

问题2:是否具备相应能力

我认识一位年轻人,他认为自己这么年轻,有着无限可能,一个亿的小目标不够,这辈子得挣三个亿。他很认真地写下来贴在办公桌上,天天提醒这是自己的目标。

可是,这个看起来极具吸引力的目标并没有给他带来动力,更没有让他采取有效的行动,反而让他对当下的工作和收入产生不满,每天都处在现实和理想的巨大差距之中,变得眼高手低且充满抱怨,最后因为绩效不佳被公司淘汰。

这并非说普通人就不能有远大的目标,无论三个亿还是五个亿,并非不可能,但要让定下的目标不成为笑话,关键在于确定“不认命”的目标之后,不能站在原地空想,必须认知到现状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并着手准备弥补差距所需要的能力,实现高远目标的过程也是能力不断升级的过程。

问题3:所选方向是否具备高价值

具备高价值的方向会让人产生持续的内动力,使人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不会摇摆不定和退缩。什么是具备高价值的方向呢?从个体范畴来看:你会因为什么样的自己而自豪?个体的高价值方向往往是远远高于自我利益的利他价值,想明白这一点,就会找到源源不断的内动力,确定方向的准确性。

●销售人员因为售出的产品能帮助客户赢得市场而自豪;

●招聘人员因为引进的人才给公司创造价值而自豪;

●基层管理者因为团队的成长而自豪;

…………

现在,你已经成功开启自我发展的智慧,应该能意识到,能让自己“不认命”的方向,并非人们通常在意的职位、薪酬、奖励机会等,这些的确有刺激作用,但实际上是目标实现后的附属成果,一味追求它们会伤害内在动机。正如《内在动机》一书中所写:“会让一项本身令人愉悦的活动转变为一项有助于奖赏的活动。一旦人们开始获得奖赏,就会对这项活动失去兴趣,然后,当没有奖励时,他们的表现就大不如从前。”

只有聚焦价值,你才会有持续的力量,心理学家理查德·德查姆斯指出,人们希望成为自己行为的“本源”,而不是被外部力量操纵的“棋子”。

竭尽全力,撑大你的能力阈值

“竭尽全力”难道还需要训练吗?每天工作筋疲力尽不就是竭尽全力吗?当然不是,你应该想想自己有多久没有在一件事情上尽全力了。这是指你为了把事情做好而触碰到能力的极限,而不是疲惫的意思。

在对职场人士的调研中,我发现影响许多人发展的不是没能力,也不是没机会,而是没有真正地尽过全力。

其实如果不逼自己一次,都不知道自己的潜力有多大。为了避免把“竭尽全力”误解为人们口头常说的“尽力”,可以从《干法》的这段话中获得理解:“问题是真的已经‘尽人事’,已经竭尽全力了吗?你自己身体里的力量真的已经用尽了吗?你真的已经将自己的魂魄注入产品中,并且坚持不懈地付出了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吗?所谓‘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不是说‘到这种程度就可以了’,而是没有终点、永无止境的努力。”

有一次出差,我一大早驱车两个小时赶往客户公司,会议从上午九点持续到了下午三点,当我正与客户高层讨论的时候,旁边发出“嘭”的一声,吓了我们一跳,原来是助理困得睡着了,头垂下来撞到了桌子。

助理很自责地说今天六点半出门,实在太困了,客户很宽容,我也没有责怪他,可是他并不知道我在前一晚工作到两点多,而且当天是我开车,一路他都在闭目养神。

问题出在哪里呢?助理不是不敬业,也不是没有工作激情,关键是他没有过这样强度的工作经历,承受不住,但这对我来说却不算什么,因为我在职业生涯中比这辛苦数倍的经历太多了,承受压力的阈值比他高。

可以通过回答以下问题来检查自己的工作投入状态:

●这项工作,我是想差不多就可以,还是想做到最好?

●为什么知道工作还有可优化之处,却觉得“这样做就可以了”?

●我的能力达到极限了吗?制约它们提升的因素是什么?

●这项工作对我有什么挑战?我对挑战的理解是收获还是痛苦?

每个人的能力是有阈值的,当尽全力去做好一件事时,就会触碰到自己的能力边界。如果你有10分力气,但每次都只用7分、8分,甚至更少,久而久之,不论事情多么重要,都不懂得如何去全力以赴,因为每次“差不多可以”的习惯将人拖在了低水平上。那些能迅速成长的人则受益于竭尽全力,即使是习以为常的工作,也会不断琢磨如何能做得更好,他们总是通过挑战极致来不断撑大能力阈值,从而产生让职场价值曲线不断攀升的支撑力量。

无路可退:利用危机意识激发动力

《爱丽丝梦游仙境》里红桃皇后说:“你只有努力奔跑,才能一直留在原地。”职场发展不进则退,适当的危机意识会推动人前进。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意识到危机的存在,压力和危机经常被混淆,压力会促使人们提升现有工作模式里的强度,例如加班、增加工作量等,试问,那些被“35岁危机”击倒的人哪个不是经常在加班,哪个不是把绩效考核当作头等大事呢?他们的问题恰恰在于有压力却没有改变的动力,而真正的危机意识会刺激人们思维和行为的转变。

正如《左传·襄公十一年》中所云:“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危机意识是对可能到来的危机进行主动性的自我调整的意识。虽然会出现避无可避的“黑天鹅”事件,但危机意识让人以“时刻准备着”的姿态来面对,这样就会在面对挑战时淡定且游刃有余。

“35岁危机”到底是什么

源自互联网行业的“35岁危机”这一概念可谓人人皆知,但危机绝对不是因为达到某个年龄而产生的!如果把危机都归罪于年龄增长这种无法抵抗的因素,就会使得人们忽略内在的提升,找不到真正应对危机的办法。

企业团队建设的目标从来都不是保留所有人员,而是留下那些能持续为企业贡献更多价值的人才。

要扭转危机,首先需要有两方面的认识。

第一,职场是现实的

帕蒂·麦考德在《奈飞文化手册》中指出:“公司是一个团队,而不是一个家庭。企业领导者也需要持续不断地搜寻人才,对团队进行重新配置。招入谁和解聘谁的决定必须完全建立在团队绩效的基础上,目的是确保公司成功。如果对员工进行培训并培养他们担任新的角色是最好的选择,我们会完全支持,也会帮助管理者让员工学习这些技能。但我们也希望管理者仔细考虑,最佳选择是否也包括招入新的拥有理想技能的高绩效者,即便这意味着现有的团队成员不得不从公司离开。”

首先,没有永远稳定的岗位。商业企业的核心目标就是盈利,它需要岗位能力的不断升级换代,而不是为了让员工稳定。

其次,组织永远在思考谁会更合适。即使你现在是最合适某岗位的人,但这绝非永恒不变的,你真正需要做的,是不断增强自己在这个组织中的不可替代性,增加组织的替换成本。

最后,还需要明白,经验不是完美保障。经验也需要升级,否则面临新情况时就会失效,进而可能被代替(例如组织引进智能系统或者培训新人)。意识到没有“躺平”的可能,才会让你致力于提升,而不是在熟悉的环境里享受暂时的稳定。

第二,可替代性强弱,决定了是否会遇到危机

将经验丰富的“老人”替换为新人,必然会增加培养成本和犯错成本,但如果组织认为这些成本可以接受,并且远低于现在付给“老人”的成本,就会倾向于使用新人。

新人虽然在能力和经验上有劣势,但优势也一目了然:

●薪酬相对低,需较长的时间才会增长到老员工的现有水平;

●对获取工作任务及挑战性机会的欲望更强;

●执行力更强,更能听从上级的指示;

●可塑性强,更有发展潜力,对工作开展更具有创新性;

…………

这些优势是否成为老员工被淘汰的理由呢?当然不是,老员工如果能始终保持学习和成长、能力始终领先于组织的需求、自我迭代速度(意识、知识、技能等)超过组织的发展速度,那在组织里一定是不可替代的!其实企业从来就不是因为员工“老”而淘汰,淘汰的是做不到以上几点的人。

许多人没有觉察到,自己长期在做低价值甚至无价值的工作,例如,对于每年都要做的项目,虽然做了新的工作计划,实际上执行中却是按部就班,没有根据新的情况来调整和创新!职场危机就在这样的情况中悄悄酝酿,只要选择专业基础合格的新人,经过一定时间的岗位培养,就可以准备替代“老人”了。

因此,要提醒的是:当你觉得一项工作变得熟练和得心应手时,就是该小心的时候了!

职场中从来没有绝对的稳定

很多人在潜意识里认为,只要自己完成每天的工作并且不出错,就会稳定下去,但实际上,职场中从来都没有绝对的稳定。

一位重点学校毕业的大学生,进入了稳定且待遇优厚的单位,可是半年不到,就对“稳定”的工作丧失兴趣,他的思维开始变得机械,不会思考“为什么”,不会想“还能怎么样更好”,反正工作很稳定,不需要担心什么。几年后,这个原本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开始进入发展停滞的状态,“35岁危机”正在前方迎接他。

人在稳定舒适的环境里待久了,结果就是在稳定中“死”去。追求所谓的稳定,不仅会让人失去发展动力,更要命的是会让思维变得固化。研究大脑神经网络的科学家们发现,人在18岁的时候,就达到了心智的顶峰,这个时候的神经连接所带来的语言能力和形成概念的能力,足够大多数人顺利度过余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心智模式和习惯、情感模式以及应对各种人和事物的方案。因此不少人在处理问题时,总是习惯用过去的思维模式,这其实是根植在脑海深处的惰性,只是在复制过去而已。

壳牌公司前CEO菲尔·卡罗尔说过这样一句至理之言:“世界是混乱的,如果我们想继续停留在企业阶梯的顶端,就必须投身于混乱之中,并学会在混乱中工作。”这里的混乱,是指迅猛的变革趋势和随之产生的不确定性。VUCA时代,市场环境、职场环境都不再清晰可控,更难以预测,这意味着我们无法靠过去的成绩、经验、思维方式等来安然度过一生,更无法靠这些赢得未来的发展。如果没有危机意识,不去重构认知,我们就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会在“稳定”中被淘汰。

至少在一个方面达到优秀水平

发展停滞的人往往存在两个关键问题:一是缺乏突出的优势,各项工作都还做得不错,但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而不被重视;二是对优秀的定义过于狭窄,自认为优秀的观点束缚了自己。优秀是比较出来的,一旦扩大范围来比较,例如从公司扩大到行业,也许“优秀”仅仅是正常水平。

一次沟通时,下属跟我说:“经历了这两年的项目锻炼,明显感觉到自己提升了很多,甚至是蜕变。”我希望他能更好地发展,告诉他:“你感受到了成长和蜕变,这很好,但不等于达到了优秀水平。这只是在跟过去的你对比,如果跟更优秀的同龄人和行业里的人比,就会看到差距。你要在哪个方面达到足够优秀的水平?这是下一步的重要功课。”

虽然进步要被认可,但要崭露头角这还远远不够,优秀的人一直在努力,如果稍微放松,差距会被不断拉大。

对于普通职场人来说,“至少在一个方面达到优秀水平”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不要一开始就追求全方面的优秀,这会造成精力涣散而无处着力。各方面都仅仅合格是没法赢得组织的青睐的,务必追求至少在一个方面达到优秀的水平,这会支撑你的竞争力和不可替代性,并且让你产生信心。

建议用可视化的方法来督促自己去实现“至少在一个方面达到优秀水平”,如图3-3所示,可以明确看到自己的状况。

图3-3 团队所需能力图谱

把你所在团队需要的核心能力列入图中,然后客观判断自己对这些能力的掌握程度,从“未掌握”到“优秀水平”。当你看到自己没有一项“优秀水平”的能力,以及应该掌握的能力却“未掌握”时,这份图谱就是对你的职场危机提醒。拥有多项“良好水平”的能力,也不如拥有一项“优秀水平”的能力那样容易得到组织的重视。

即使你已经“至少在一个方面达到优秀水平”,本书仍然要提醒的是,要警惕能力的变迁。随着企业的发展,现在达到优秀水平的能力以后也许就成了必备能力甚至不再重要。另外,只在单一能力上具备优势也有副作用,会让人过于重视它而无法看到更多的可能。要长期维持高水平的职场价值,最好能在未来建立两到三个方面的优势。

本章小结

(1)不要给自己设限,无论起点高低、资源多寡,你都可以有自己的舞台。对抗固有思维,逼迫自己成长才会摆脱危机,限制你的只有自己。

(2)要具备“认命而又不认命”的自我发展智慧,一方面是基于现实能力来设定目标,避免好高骛远;另一方面则要找到自己能做好的方向去竭尽全力,最终获得价值提升。

(3)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明星人物,但不能给自己找停步不前的理由,即使永远在基层岗位上工作,永远都拿不到令人羡慕的高收入,你也依然要找到自己的价值点,在内心深处要有一个地方是令自己骄傲的。

(4)职场跨越的第一阶是内心认知的跨越,避免自我设限尤为重要。 U6MJNPHoxAD5PNRI3lG8Uw8scfq5SMOrSJjpkx1lXEu4CtOrJGaEqw4LgLmaAyL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