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落实国家软件发展战略相关要求,扎实推进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工作,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研究制定了《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指南(试行)》。聚焦国家软件产业发展重点,在关键基础软件、大型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软件、新型平台软件、嵌入式软件等领域,培育建设全国首批33所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在此背景下,“追根溯源”工业软件的发展历程,“提纲挈领”工业软件的定义与分类,“研几探赜”工业软件的四大基石,“登高望远”工业软件的国内外态势。第1章工业软件开启了本书内容,针对国内一些关键工业软件受制于人的困境,提出工业软件的新引擎、主战场、主场景,投石问路,提出软件定义新型工业化,“柳暗花明又一村”。第2章数字工程“开门见山”,界定了面向工业软件的数字工程实质、定义和内涵,阐述了数字工程全球发展态势,详述了美国数字工程的背景、目的、构想和战略,以及面向国产工业软件的数字工程的目标和重点领域。
本书比较宏观地概述了面向工业软件的数字工程,并在此基础上,引出重点内容——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BSE),主要介绍MBSE方法论、MBSE数据互操作性规范(流程用例和数据交换标准)、MBSE建模语言(SysML)、SysML建模工具开发技术、SysML行为仿真技术、SysML的规则定义及自动语法校验、MBSE实践等。
本书融入思政教育元素,聚焦自主可控的国产工业软件发展,系统地介绍了工业软件、数字工程及MBSE的理论、方法和应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坚定报国之志。本书全面深入地剖析了SysML建模语言,包括语法、规则、校验、行为仿真等,可帮助读者深入掌握和熟练运用SysML进行系统建模,为国内工业软件的自主研发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撑。本书在电子科技大学-赢瑞科技MBSE联合实验室的支持下,在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的指导下,坚持政产学研合作,引入国产自主可控的、基于模型的虚拟时间综合技术及配套的WRP软件平台,有助于MBSE理论技术方法在国内工业界的推广、普及和应用,为打破国外仿真技术壁垒、推进工业软件向自主可控迈出了关键一步。
本书将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如大语言模型引入工业软件领域:一是大语言模型赋智新型工业化;二是工业大语言模型的工程化;三是大语言模型赋能数字工程与MBSE,在智能化设计文档生成、数字工业模型自动化与个性化、软件代码自动生成等方面实现创新突破,对于赋能国产工业软件、提升智能化水平、实现MBSE“弯道超车”具有重要价值。
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作为全国首批33所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之一,将MBSE作为重点建设的大型工业软件之一。本书作为新工科教材,是软件工程本科生(特别是工业软件方向)课程“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技术”和研究生课程“模型驱动的系统工程”的指定教材,致力于推动新时代新工科与“大思政课”建设。本书同时入选电子科技大学2024年“普通本科教育高质量教材建设计划”。
本书由于永斌、高凡、彭伟杰、王南星、王向向、龙广宇、曹宏晖、张玉宏编著。其中,于永斌负责编写第1、2、4、6章及所有章节的组织工作,高凡负责编写第5、7章,彭伟杰负责编写第3章,王南星负责编写第8章,龙广宇、曹宏晖、张玉宏负责编写第9章,王向向负责统稿与校稿。青年教师赖学方,博士后邓颖,博士生成勋、冯箫,硕士生吕诗仪、杨骐铭、向洪宇、印科鹏,本科生葛雨辰、何洋菲,以及赢瑞科技的雷勇、李坚定、李凯、申和仁、罗萌、胡月都参与了本书的创作。感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鲁金直教授对MBSE方法论的指导,感谢国际系统工程协会“奠基人”终身会士(INCOSE Fellow)丹尼尔·克罗伯(Daniel Krob)的指导与帮助。特别感谢工程院尼玛扎西院士对本书内容与组织结构给予的指导,并为本书作序。
本书得到了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部分支持和资助。
在本书付梓出版之际,感谢所有为本书的出版做出直接或间接贡献的专家、学者、同仁、老师与学生。限于作者的水平和经验,书中难免存在不当之处,恳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于永斌
2024年8月
扫码获取本书附带学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