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多数家长都会在学习上跟自己的孩子斗智斗勇,费尽心思,做各种努力,以求孩子获得更好的成绩。心理学认为,孩子学习成绩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由智商的差异决定的,家庭环境以及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才是问题的关键。比如,我们都知道,成长在幸福家庭中的孩子,大部分人的学习和生活都比较顺利,而有严重的心理问题或者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孩子,成长在充满争执或离异家庭的比例更高。
我在咨询工作中还发现,孩子有时候会用自己的学习成绩来调整自己和父母的关系。比如,父母都非常忙,经常忽略孩子,孩子在潜意识里就会刻意让自己出现一些状况,用生病或者很差的考试成绩来吸引父母的注意力,这样父母就不得不关注孩子。还有的孩子,因为对父母的强烈压制感到不满,会故意弄出一些特殊状况,让老师把家长叫到学校谈话。他们喜欢看家长在老师面前尴尬的样子,享受反抗成功的感觉。还有一种常见的现象,夫妻关系不好的家庭,孩子甚至可能用学习成绩来控制父母的婚姻选择。父母的婚姻关系濒临破裂,如果孩子的考试成绩出现大问题,父母就会被迫一起去关心孩子,以让孩子的成绩提上来。相信在大家身边,本来早已彼此厌倦、失望甚至是痛恨的怨偶,为了孩子的学习与前途,选择忍耐而不离婚的家庭并不少见。
家庭系统问题和孩子学习成绩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我们先假设你的家庭系统并没有给孩子的学习拖后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做家长的,如何对孩子的学习起到真正的推动作用,让孩子爱上学习、快乐学习呢?
鉴于近年来家长中非常流行一种认识——不能输在起跑线上,那么在正式谈论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快乐学习之前,请大家思考两个问题:
第一,在你心里,什么是你认为不能输的那条起跑线?
第二,你要孩子跑到“哪里”去?
先给大家讲一个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的故事吧:
有这样一个男孩:从未接受过专门早教;小时候当过一年多的留守儿童;换过六七个幼儿园;因为太淘气,上学前班时不得已去了私立学校,上学前认识的字不超过100个;在三年级时转到公立小学;低年级期间,发现抽动症症状,喝了3年中药进行治疗;和妈妈在北京生活,妈妈平时工作很忙,爸爸常年在外地工作,多年缺席孩子的成长;在小学阶段非常淘气,是一个让老师非常头疼的孩子,被列入班里的“四大金刚”,无论大会还是小会,被批评的名单里一定有他,他的妈妈几乎天天被老师叫到学校谈话;小学阶段业余时间只学习有关钢琴和体育的课,从未学过奥数,从没上过“坑班”,直至小学毕业,连《新概念英语》第一册都没学过;小学毕业时直接被派位到普通学校,又因为出国旅行没参加分班考试,于是整个初中3年,他都在北京西城的一所普通中学里年级平均成绩最差的班学习。这个孩子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呢?
后来这个孩子究竟怎样了呢?他变成一个狂热地爱学习、自律、人见人爱的好学生啦!学习、运动、才艺、辩论等方面,样样出色,初中阶段成为“北京市三好学生”;初高中的六年里,年年是区、校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各科的学习都很扎实,尤其“数理化”学得非常轻松,升入高中后物理和数学考试时常得满分。他并不是身上有多少光环、多么卓越的孩子,但他是健康快乐、极其热爱学习的男孩,是大家眼中公认的充满正能量的“别人家的孩子”。他在国内的一所“985”大学读完工科后,进入一所世界名校读硕士,其间,他一直热爱学习,并且生活得很快乐。
是的,您猜对了,他就是我的孩子小文。我用浸润式教养法,把一个传统意义上起点不高的孩子培养成了一个热爱学习且成绩优异的孩子。
什么是浸润呢?它与灌输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灌输是强势的、带有入侵性质的,而浸润是含蓄的、温和的、无声无息的。父母给孩子的爱与教育应该是浸润式的,而非灌输式的。润物细无声,细微处见精神,父母将爱与教育融入日常的生活,最大限度地降低孩子的对抗情绪,慢慢地就会对孩子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来书里寻找方法的家长都是爱孩子、爱学习的高素质家长,相信您在自己孩子小的时候就在很多地方做得比我好,您的孩子的起点或许比我的孩子起点高。这样一对比,您还会没有信心把自己的孩子培养好吗?
回到上面提到的问题:在你心里,什么是你认为不能输的那条起跑线?你要孩子跑到“哪里”去?
有些夫妻在备孕期就开始做各种育儿准备,怀孕期会认真做胎教,孩子一生下来,就在计算距离高考的天数。我曾听一位老师讲,她的小孙子刚出生几天,就有人建议去上早教课,说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有些孩子刚满月,就开始每周去上课。大家都想赢在起跑线上,于是很早就开发孩子的智力。但你仔细想想,这样真的是赢在起跑线上吗?
不是的。为什么不要急着抢跑?因为当你急着出成绩时,你的心态会变。而没有了稳定的心态,“动作”就会变形,也就是说,你的教育行为就会发生偏离甚至扭曲。
我个人认为,起跑线可以重新定义。它应该基于以下事实:你爱的是你的孩子本身。你爱他本身超越他以外的一切东西,你爱的不是学习成绩好的孩子,爱的不是给你带来荣耀或利益的孩子,爱的是他本身。
家长给孩子创造的真正的起跑线是:脚踏实地、平和的你自己。父母只有秉承这样的信念,教养孩子的方式才可能是浸润式的。父母只有心态健康,才不会盲目跟风,不会吹毛求疵,不会急功近利,不会拔苗助长,才会在孩子需要支持的时候,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助力而不是阻力。
第二个问题:你要孩子跑到“哪里”去?说白了,你要培养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考上名校?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还是超越父母?对于我们无比珍视且充满期待的孩子,你对他们的未来有一个清晰的想法吗?
无论是做一个项目,还是做一个产品,我们都要清楚自己需要的结果或者成品是什么样的,需要的功效和性能是什么。既然教育孩子没有回头路,那么对于这件大事,你是否有过明确的目标呢?作为家长,我们施加影响的时间段是孩子18岁之前。抛开运气和机缘等不可控的因素,结合孩子的天分和能力,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在18岁时是怎样的状态呢?根据自己的目标一步步倒推,你就知道每一步该怎么做,思路自然也就清晰了。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希望小文长大后成为一个身心健康、脚踏实地、德才兼备、生活幸福的人。我想在这一点上,大家和我的目标是一样的:培养一个身心健康、生活幸福的孩子。
具体到对孩子学习的期待上,我很早就设定,小文在高中阶段能身心健康、快乐学习、成绩优异。小文选择在公立学校学习,作为家长,我们希望小文在我们的陪伴下,可以愉快地读公立高中,并且上大学之后还能继续热爱学习,快乐地生活,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后来,这些目标都顺理成章地实现了。
然而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有些孩子在小时候很优秀,“语数英”三门课甚至经常取得满分成绩,但到了高年级,成绩却不断下滑,状态也越来越游离。一个孩子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学习成绩有多好,都算不得真正学习好,我们要培养的是到高中甚至到大学还依旧热爱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从这一点来讲,所谓“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其实是个伪命题。
归根结底,真正不能输在起跑线的不是孩子,而是我们自己,脚踏实地、心态平和的我们是孩子的最佳起跑线。而我们真正的成功,就是培养出的孩子在长大后能够身心健康、自食其力,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