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一生之品性,所谓百变不离其宗者,大抵胚胎于家庭之中。
——蔡元培
教育很像种庄稼,只谈收成不行,不谈收成也不切实际。孩子的学习成绩在家长心中就如同收成一般重要,无法回避。庄稼地里的小苗其实天生良莠不齐,只是看上去一片葱绿,很难立刻分辨出哪些是稻,哪些是稗。对孩子的了解与培养,需要家长具备足够的智慧,设定合理目标,并因材施教。
能生出什么样的娃,性格、长相、身高、智商如何,健康与否,好像皆靠天赐。当然,对孩子而言,投胎也是个“技术活儿”:生在什么样的家庭,有什么类型的父母,无法预知。太多时候,“别人家的父母”也是孩子们心底的白月光。
既然生孩子如同开盲盒,父母和孩子都无法选择对方,那么孩子有缘来到你家,作为父母的你,可以完全接受和珍爱孩子吗?哪怕孩子不像你期待的那样聪明和勤奋,甚至总是给你添乱。人们往往喜欢仰视那些出类拔萃的人,但大部分人只是普通人,我们的孩子天生卓越的概率很低。即便内心知道自己的孩子平凡,又有多少家长还是不愿放下幻想,罔顾孩子的身心健康,盲目地逼孩子参与内卷?结果是当下抑郁和焦虑的人越来越多且越来越低龄化,让人很痛心。
严格来说,孩子成长为卓越的人的概率也许并不大,但我们的孩子获得幸福的概率却可以是100%。而只有愿意放下执念、智慧达观且不断学习与成长的父母,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并且能力卓越的孩子。没有身心健康,卓越就无从谈起。
教育是一场长跑,重要的是在最后冲刺的时候,孩子还有心有力。同样的学校,同样的老师,在智商差异不大的孩子身上,教育效果却大相径庭,这可能是由于父母的教育模式不相同。孩子早期生长环境的差异,使得孩子的成长经历与人生体验有着巨大差异,因而,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远胜于老师对孩子的影响。究竟是让孩子过早地用全力,耗尽对学习的兴趣,以致人生都过不好,还是讲究长线布局,用无声无息的方式,科学地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其浸润其间,实现最好的自我?从这个角度看,父母的认知与选择决定了孩子的人生高度。
学习虽苦,但父母如果用对方法,孩子是可以爱上学习并快乐学习的。作为心理教育工作者,我一直都在探寻与思考:家长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唤醒孩子的内驱力,让孩子爱上学习,快乐学习,并最终成为最好的自己?
谈到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内卷是当下难以回避的话题,非理性、非必要的竞争或“被自愿”竞争对人的负面影响很大。家长们真正需要看清的是自身的焦虑,以及自己的盲目。其实,父母如果放下焦虑,不断提升自己,用对的教育方法,孩子就可以身心更健康,学习更快乐,日后也更出色。“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幸福感是人生最大的动力,放下虚荣、忧虑和高标准,学习如何给孩子更多的鼓励与爱,学习时时给孩子支持与力量,让家成为温暖和充满爱的地方,这样的父母才是好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