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
不从众的爱,为孩子的一生赋能

一、好的亲子关系,让家庭教育的顺利实施变得可能

我有幸在孩子3岁时成为专职的心理咨询师,也开始了深度的自我成长。在陪伴很多人经历痛苦、走出痛苦的过程中,我见过无数因家庭教育失败导致的悲剧,因而非常重视亲子关系,也一直在调整自己对于孩子的期待并尝试更合理的教育模式,未雨绸缪。

我清醒地认识到,要放弃那些成龙成凤的奢望。一个孩子,如果能相对快乐地读完初高中,并且在毕业时身心健康、阳光积极,家长便已是成功了!这样的孩子其实已经超越了绝大部分同龄人。眼光放长远看,我认为家庭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孩子在成年后能自食其力,对社会有贡献。

基于此,我很早就对孩子有超乎寻常的接受力与耐心。即便我的孩子只是个“普娃”,即便他小时候异常顽劣,孩子爸爸和我始终欣赏、深爱和呵护他,我们之间彼此深度信任,亲子关系始终是温暖与和谐的。好的亲子关系,让家庭教育的顺利实施变得可能。

从孩子很小时起,我们就一直尊重他的想法。我觉得自己在家庭教育上最成功的一点是,自从孩子升入初中,他就不再听我的话,而是听自己的。无论我的建议听起来多有道理,他都要经过自己的思考验证才接受。在他看来,我最多只是他的“参谋长”。

没有压迫就没有反抗。所以,我身边懂得尊重孩子的朋友都和我一样,尊重孩子的想法,我们的子女在青春期都没有出现逆反情况。直至孩子们长大成人,一直是父母慈、子女孝,亲子关系是和谐的。无论所处的教育大环境多么浮躁与内卷,孩子们始终沐浴在父母的爱里,快乐地学习与成长。

我的孩子是个不折不扣的“普娃”,甚至是“普娃”里面的“坏典型”。从小就好动、格外调皮,从幼儿园大班到小学毕业前,他基本上是老师们眼里的“鬼见愁”、班里的“四大金刚”之一;没上过早教课,上学前只认识自己的名字,“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小学时,因为抽动症,吃了3年中药,上四年级时还曾经因为连一分钟都坐不住,被老师批评,在班里被罚站、写检讨,作为家长的我时常被叫到学校谈话;除了体育课和钢琴课,他没上过其他辅导班,只是把学校里的功课完成。

那些年里,我从未因为老师找我谈话、孩子惹麻烦而打骂或者责备孩子,只是“被迫开始在教育上下更大的功夫”,并且一直觉得他非常可爱。儿子小文说:“妈妈,你最会教育孩子,所以给你一个最难教育的哦。”

其实我最感谢的是我的孩子小文,如果他不那么顽皮,可能我不会重新全心投入教育中去。是孩子成就了我,他不仅让我成为母亲,也让我有机会不断进步,直到有能力可以帮助更多的家长和孩子。生命里所遭遇的挫折、麻烦、痛苦,其实都是最好的资源,只要你懂得珍惜并勇敢面对,它们就会成为你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二、快乐学霸养成——不内卷,也出色

家长们的焦虑主要来源于比较,怕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比较带来快乐,比较也带来痛苦。每位家长都明白,人要和自己比,孩子要成为最好的自己。可是家长的内心又都迫切地希望孩子能超越其他同龄人:大学一定上名校,“清北”最好,再不济,“985”“211”也行。低于这个标准,家长就很难接受了,于是身不由己,越来越早地把孩子推进内卷的洪流。当然,焦躁不安的家长随着孩子的成长,终归要面对现实、恢复理智。

大家都熟知这句话“天才是99%的汗水和1%的天分”,但我确信,事实上没有多少智商一般的孩子靠足够的勤奋和好的教育方式就可以考上“清北”。家长们一定要理智而清醒,孩子的成长无法逆转,教育没有回头路可走,市面上那些耳熟能详的如何培养出上名校的孩子的教育指南,可能不适合你的孩子,那或许只是人家恰好生出了高智商又努力的娃而已。

当下中国教育正在不断深化改革,力图给孩子减负,但升学和高考的压力仍在,家长们的焦虑丝毫不减,怎样才能走出一条皆大欢喜的路呢?

早年间,我就发现一个孩子到了初高中,如果学习成绩不好,达不到中等及以上,基本上很难快乐,要保持身心健康也很难。

我的一些心理学同行的孩子因为父母宽容,的确身心较健康,但学业平平。

身心健康和学习成绩好不应该是矛盾的,所以我一直在思考:是否有办法可以帮助孩子和家长们,让孩子成为身心健康、不内卷,同时热爱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呢?我的经验证明:每个智商正常的孩子都可以成为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要做到这一点,家庭教育至关重要。

2009年,在我的孩子小文9岁的时候,刚升入四年级的他,上课连一分钟都坐不住,经常东张西望。我必须尽快下大功夫,投入精力去帮助他学习,于是,我开始了深度教育实践,没想到一直做了十几年。

以心理数学(从我国台湾地区引入的一个用心理学方法辅导数学教育的模式,其前身是日本的公文数学)为工具,我带领和指导家长们不断改善亲子关系,学习如何更好地与孩子相处,巧妙地助力孩子学习,陪伴孩子通过重复努力来提升学习兴趣、提升专注力、培养自学能力等。

我成功了。

小文在公立学校读书,从小学到高中毕业,基本上做到了不补课,不熬夜,不学奥数,初高中不参加任何学科的竞赛;规律生活,按部就班,小学晚9点睡觉、初中晚10点睡觉、高中晚11点睡觉;热爱游泳、羽毛球、乒乓球、篮球、击剑等运动,并坚持每周运动;五年级开始平均每年去两个国家旅行,直至上大学;努力增添生活上的富足感与幸福感,和我一起快乐生活,品美食、多娱乐。初中时,小文弹钢琴弹得极其投入,高中迷上了辩论。小文从小被惩戒的方式是背诵《朱子家训》,从而养成他谦虚知礼的品行。我们始终坚持不择校,不择班,不参与内卷,小文虽然整个初中都在北京市西城区一所普通的学校且年级平均成绩最差的班级里学习,但他最后却成为年级里成绩拔尖儿的学生,毕业时被评为“北京市三好学生”。

小文从初中开始极勤奋,显现出了强大的内在动力,彻底蜕变成大家公认的“别人家的孩子”,我也成了人人羡慕的“别人家孩子的妈妈”。中学时的小文温和儒雅、积极踏实,尤其热爱学习,不浪费一分一秒。初、高中的老师们都说,几乎没见过学习如此主动的孩子。小文在刚上初中的3个月内,就背熟了初中需掌握的1600个英语词汇;上课时全情投入,紧紧追着老师的思路,积极提问。他按时完成初高中的作业,并尽力把握一切零散时间,争取超前完成学业。小文虽然在读初中时就有相当大的作业量,但因为酷爱数学,所以自己主动大量刷题,额外完成了好多本不同的数学练习册。某天,他抱着一堆完成的练习册找数学老师,说这几本不适合基础不够扎实的同学,这本适合,建议老师推荐给同学们做。数学老师当场目瞪口呆。小文对数学真是狂热地爱啊,他初中时经常逢大考数学就失利,但始终屡败屡战,充满热情,直到高中时才做到数学考试轻松拿高分。

小文读初中时,身边大多是不爱学习、成绩平平的孩子;考入市重点高中后,身边都是比他优秀的同学,他在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环境里始终如一地勤奋学习,做好自己,并且将初、高中的学习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我是个执拗的妈妈,初中时坚持孩子不择校,不择班,有逆潮流而行的味道,确实有些冒险。在此,我也要深深感谢小文配合妈妈的不从众行为。

三、做自己最幸福,勇敢做自己

一上初中,我的孩子就不再是经常被老师批评的问题孩子,而是成为学校公认的爱学习、上进的好孩子了。有一天,孩子回来说,老师希望他好好努力,然后帮助他争取“北京市三好学生”荣誉。当时,我说出了自认为在孩子教育上最漂亮的一句话:“你想怎么淘气就怎么淘气,不要为了拿‘市三好学生’而委屈压抑自己。”

有多少人为了某种利益,不断地委屈自己?又有多少孩子早早就开始扭曲心灵,不断地压抑和伪装自己以求得某种奖励,造成自身心理上的问题不断积累?很可能,绝大部分家长根本没意识到这一点,更谈不上成为孩子的助力。

我们拼尽全力学习或工作,并不是为了比谁更有名、更有钱、粉丝更多,而是我们在选择上可以有更多的自由,可以对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说“不”。人最幸福的,是可以做自己,不需要违心去说任何话、做任何事。

我从小就被看作有个性的人,喜欢独来独往,很少在意别人是否满意。多年前,刚来北京时,我曾在一家人际关系复杂的公司工作。我当时没精力经营人际关系,只好在群体中沉默,做好分内事,和同事就事论事。后来,是非不断,我更沉默,受到诽谤亦不解释。从一开始的“小透明”到后来的对公司贡献颇多的人,我始终不逢迎,不骄矜。某一天,一位曾经做过记者的优秀同事在离职前特意找我聊天,对我说:“你是我见过的唯一让环境适应了你的人。”我才意识到自己有多么不从众。35岁以后,我开始学习有意识地去照顾别人的感受,也刻意训练自己更谦虚和包容。

虽然一路走来,经历了很多坎坷与痛苦,我却一直觉得自己是幸福和幸运的。不管顺利与否,安心享乐,无忧无惧。我认为自己经历的,都是最好的时光。

我曾经以为“学霸”(处于勤奋且分数高的成功期)才是好的。某次企业课上,跟员工们探讨时,我瞬间悟到其实大部分人终其一生都是在“学渣”(处于勤奋但分数低的淬炼期)象限里,偶尔才能当当学霸。“学霸”其实只是理想,而我们的常态是“学渣”。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们即便很努力,小有成就,也只是偶尔冒尖儿,跟那些卓越的人比,我们实在平凡得微不足道,但也正是我们这样朴素而踏实的人,构成了整个社会的主体。

勇敢做自己,这样的人最幸福。

四、致敬李绍崑教授

我所认识的人中,称得上伟大的,是我曾经的督导恩师李绍教授。李老师有着极不平凡的一生,他有大爱,对人真挚,给予这个世界满满的关怀。

李老师是美籍华人,曾任美国中美精神心理研究所的所长。他老人家在70岁之前,曾在英国爱丁堡大学任心理系教授28年。他不但是我学习心理学道路上的启蒙督导,更是我生命中的一道光,在他的帮助下,我有机缘打破自己的封闭状态,重新整合成越来越有力量的自己。

初识并跟随李老师学习时,他虽已经75岁高龄了,但仍神采奕奕。李老师独特的李氏吼叫与棒喝,他的慈爱与悲悯,春风化雨般滋润了无数同学,让大家生出敬爱与景仰之情。

我习惯跟人保持距离。真正走近李老师,源于我俩之间的一次激烈“斗争”。在成长团体里一直沉默的我,有一天出人意料地挑战起无人敢惹的李老师,开始“斗地主”。因为一些误会,那期课的最后一天,我当众要求李老师向我正式道歉。李老师当场决定在下一阶段的课程里召开集体会议,由全体同学来裁定他是否需要向我道歉。

转年,由韩立霞主持的集体会议如期举行,这是李老师的主场,所有的同学都是崇拜他的弟子,结果毫无疑问,他赢了。之后课上课下,李老师一直在递橄榄枝,用包括关注在内的各种行动变相地向我道歉,甚至有些讨好我的意味,好多同学因此表示不服和嫉妒。当时的我如受伤的困兽,执拗地不肯原谅,在课程接近尾声时,李老师说的“缘分需要互相珍惜”点醒了我,我跟老师和解了,李老师非常高兴。从此,我变得不再决绝和执拗。李老师的太太张宝蕊老师(也是我的老师)说,我很像李老师,笑称李老师这辈子终于遇到怕的人了。

之后在李老师身边的日子,都是无比幸福的啊!李老师是非常“鲜活”又自在的人,喜欢请客吃饭。李老师经常在课上一边跟我们分享零食,一边带我们认识更多层次、更精彩的世界,跟我们探讨各种意义深远的话题,如曾国藩的躬身入局、各流派宗教(李老师在美国时曾教过比较宗教学的课程)、临终关怀等。他经常带着同学们一起帮助其他同学解惑。在李老师这里,每个人都可以做真实自在的自己,不说假话,畅所欲言。在李老师的课上,我曾以“逍遥”为主题讲的小课,是我此生最逍遥自在的一课。

李老师从来没有教过我们要怎么做,从来不评价我们做事的好坏,也从来不讲大道理,我们甚至常常不记得他说了什么。但在他身边,我们会觉得自在又幸福,总能汲取满满的力量,不断明辨成长的方向。

在李老师心中,我大概是个极不上进的人,不潜心学术、不思读研和读博、不想承担太多压力和责任、不追求事业上的成功……但他从未批评过我。他只是吐槽我不肯好好学英语,更不肯学西班牙语。那次我在秘鲁待了近两个月,因外语实在太差,终究没能帮李老师找到他那位在秘鲁教育部门工作的故知。

某一年,学习论文写作时,我曾信誓旦旦地跟李老师说,我要以《聊斋志异》中的一篇文章为主题,写一篇关于婚姻咨询的论文。我看得出李老师很欣喜,李老师也极认真地指导着我。可惜那时的我实在惫懒。论文写到一半就搁置了,最终也没完成。想来李老师也感到无奈吧,终觉我是朽木不可雕也。难得的妙处是,在李老师这里,我虽懒惰却极其坦然自在,丝毫没有心理负担,或许这就是被他的大爱呵护得安全十足的感觉吧!

2012年,我去武汉看望李老师,李老师在征得来访者同意后,邀请我和他一起给情况复杂的来访者做咨询。咨询结束后,李老师认真地说:“艳梅,你的婚姻咨询做得比我好。”这是李老师对我的唯一表扬,我备受鼓舞。在后来的电话聊天里,李老师偶尔跟我说起他的烦恼,我倾听,给些建设性的解决方法,李老师也都欣然采纳了。

李老师讲究穿着,喜欢华美的服饰。跟随李老师学习的那些年,我却一直崇尚朴素,跟时尚绝缘。直到李老师去世两年之后,某天我突然觉醒,开始重视形象塑造。在某些方面,我终于不自觉地活成了李老师期待的样子。

多年来,我和我的孩子、我的学生们之间一直是平等的朋友关系,从来不存在“我在教他们”的优越感,我更不曾因为他们年龄小或者幼稚而小看他们;我把他们每一个人都当作独立和值得尊重的个体,在爱护他们的基础上,去理解他们,试着用鼓励的方式推动他们前进,只要他们需要我,我就会真诚地、尽心地去帮助他们。我想,这些都是李老师无形中教会我的道理。或许我在潜意识里觉得,做老师就要有一点老师的样子,努力带给别人一些支持,努力成为一些人生命中的光。

李老师于2014年深秋去世,享年86岁。在此之前,我们做了多次认真的告别。他在去世前一年给我们这些学生写了封公开信,跟我们约定:天上人间,不见不散。他在天之灵如果知道我已经出版第二本书了,一定会很欣慰。如果上天允许我活得比较久,我决心工作到85岁以致敬李老师。李老师去世好多年了,但我不忧伤,因为李老师永远活在我心里。我不但会继续勇敢做自己,让自己更幸福,也会把李老师曾给予我的大爱传递给有缘之人,希望我的存在可以让这个世界更美好。

五、衷心地感谢

有很多要感谢的人:感谢为本书付出大量心血的天地出版社的编辑;感谢好友王小屋为我的书作《推荐序》;感谢成长路上曾指导我学习的李绍教授、张宝蕊教授、李中莹老师、吴文君老师等多位大师;感谢“十分心理”创始人、《心理月刊》中文版创始人王珲老师;感谢我的好友朱薇、王海宏、李芬芬、袁锐、白兰、栗莉、韩立霞、侯娟、王迎旭、周越、陈琨、吴丽华、王菲菲、周澜、穆莉等;感谢多年来信任我的家长与孩子们;感谢所有我爱着也深爱我的家人们。

愿所有人都可以越成长,越自由,越青春。 rJ/ZzfkaYR6oEi7DFNoYfK7CtqtoM1bHIp3R1k6tX0c68HbS2r2sF/EtB0L1IcG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