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太子奇行

在太子承乾身上,看不出丝毫失去母后的悲痛。

年幼的弟妹们及出嫁的姐姐长乐公主暂且不论,至少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且身为太子,为什么不能在母后临终前见她最后一面呢?这就是身为皇后、身为母亲应有的态度吗?

母后临终时,在冠冕堂皇的理由之下,让他始终无法到母后身旁,向她道别。他深觉屈辱,母后冷酷的形象,完全在心里复苏。原希望在严肃的母后身上,能发现一点慈母的影子,但母后之死,使他唯一的希望也破灭了。

承乾恍如大梦初醒,过去并不强烈的疑心,现在却如浪涛般向他冲袭而来。

第四皇子魏王泰幼名青雀,是长孙皇后的第二子。“母后对青雀就没有像对我这么冷酷。她喜欢青雀,这是显而易见的。母后一定是要泰来取代自己太子的地位。临终时,不肯让我到身边去,是不是向父皇请求立泰为太子呢?”

这种可怕的疑心,却逐渐变为一种坚定的信念,他相信事实必然如此。

而在此之前,承乾早已亲身经历了好几桩可证明这种想法无误的事情。

前面已提过,承乾在少年时代是非常机警而聪明的,身体也健壮,太宗对这位活泼伶俐的太子,有异常深切的期望。

但承乾对学问之事,已逐渐不热心。虽然当时是个重视儒学的时代,但即使不是承乾,只要是活泼有生气的少年,都不会对儒学产生多大的兴趣。

中国自古以来,便有高度的文明。在文化水准极高的国家里,当然不会像朔北胡族那般,只知尚武功,而忽略文治。在社会上,只会武功的人一般受到轻视,读书人则倍受尊敬。尤其在宦途上,这是个不通经书便无法为官的时代。

欲统率饱学的群臣百官,身为天子的继承人,更必须有深厚的儒学素养。对承乾而言,父亲以好学、文治知名,母后更是一代女学者,且是儒学礼教活生生的典范。这件事,即成为日后演成太子致命悲剧的原因之一。

长孙皇后早已看出承乾不喜读书,每有机会,则加以训诫教诲,历述勤学的重要。为了培养他成为唐朝的第三代皇帝,皇后对他每件事的要求都非常严格。没想到母亲严格的管教,产生了反效果。随着年龄增加,承乾愈来愈讨厌做学问,甚至开始厌恶一切约束自己的事情。承乾又怕父皇及母后知道他的所作所为,每天临朝时,口里必道忠孝之辞,对父母也尽量保持谦恭的态度。但退朝之后,回到东宫,承乾便召集了宠爱的妃妾、侍女及宦官,恣情游乐。

反之,魏王泰自幼就喜欢学问,不好武术,年纪愈大,才学的表现,常使老师叹服。太宗和长孙皇后也非常高兴。而泰对老师总能以礼相待,更获朝臣的好感。

在这种情形之下,承乾对魏王泰的嫉妒心和憎厌感也就愈来愈强烈。

母后的死,对承乾而言,好像搬走了时时悬在头上的大石头,以后再也不必忍受那些乏味吓人的说教了。

怕太子的地位将被泰夺走的恐惧感,和不愿被夺走的敌意与憎恨,再加上这种解脱感,三者奇妙地交织在一起,几乎使承乾的精神失去平衡。从这个时期起,他的态度变得非常粗暴,一点小事也会使他愤怒莫名,或突然放声大笑。他行为异常的倾向,愈来愈显著,过去不得已而维持的治学态度,不久之后也了无踪影。

左庶子于志宁与右庶子孔颖达二人,经常劝谏太子承乾。东宫的官职,左庶子是正四品上,右庶子是正四品下。

后来,承乾就不肯见他们了,生活也愈来愈荒淫无度。

于志宁等基于职责,也无法坐视,便设法见太子,想要改变他的作为。

这件事传到了太宗耳里。太宗此时身心逐渐恢复正常,对于志宁等人忠勤的行径,大为欣赏,特别召见二人,各赐金一斤及布帛五百匹,犒赏他们的辛劳。

“朕在十八岁左右时,仍在民间,所以能了解人民生活的疾苦。”太宗以和蔼的口气对二人说,“然而即位以后,虽有志安抚民心,仍深切地感受到许多失策之处。更何况太子长于深宫之中,很难了解人民生活的困苦,有些行为也就难免脱离常轨,希望二位贤臣今后多多规劝太子。”

从这些话可看出,当时的太宗仍记挂着承乾的将来,盼望他能重新做人。

再说,于志宁和孔颖达,是太宗尚为秦王时期的十八学士中的成员。十八学士,是当时太宗创立文学馆时选择的学识优秀的十八名朝臣,六人一组,分成三组,轮流在文学馆值勤。秦王世民在政务之暇,和他们讨论,研究学问。从这里也可看出太宗好学的一面。

太宗把十八学士中的佼佼者选派到东宫,不外是想借助他们好好教导太子承乾。 S/esmQr62Gq83g1IDsCmnRi0TgBvoqhHhVCy86tScJsT1pQ+bjgFYZtKZF4nWqD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