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朝衙

朝廷的一天,从朝衙开始。在京的文武百官,天明之前就要离开家前往参内,在天子处理日常政务的宫殿前,排列整齐,等待天子御驾,天子上朝后,百官端正仪容,进行朝衙仪式,完毕之后,文武百官排成一列,整齐地通过天子面前,再退出,这就是朝衙。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也很简单,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虽然贵为天子,除非病重,否则,再累或再想睡觉,也必须在天明之前起床,端正威仪,接受百官的朝拜。

天子上朝的时间,不论冬夏,皆在五更三点,大约是早晨五点十分左右。唐继承隋的制度,将一夜分为五更,初更是现在的晚上八点,二更是十点,以现在的二小时为一更,再将一更分为五点。在五更五点时,夜晚就算结束了。

以前计时的方法,是在底部有洞的壶里装水,下面放置接水的器具,其中有指标以显示漏水的数量。此器具称为漏壶,整套装备称为漏刻。

据《旧唐书·职官志》记载,当时设有漏刻生,其上设有漏刻博士二十人,监督和教导漏刻生从事这个工作。每一更击鼓,每一点敲钟,报出时刻。

这种报时方法,当然不像今天这么准确,多少会有点出入。高官大致都住在宫城附近,其余的人离得远些。天子上早朝的时间是五更三点,因此住在长安街坊的文武百官不问冬夏,凌晨四点钟左右就要起床,整理仪容后,赶去参内,夏天还好,冬天就要摸黑赶路,尽管已经习惯了,仍然是件辛苦的事。

虽然每年日出的时间多少有点差异,冬天寒冷的程度也有不同,但从《旧唐书》等史书可知,大概是差不了多少。冬天,太阳约在七点钟左右才会出来,所以一路上的黑暗和寒冷,可想而知。

鼓声初运未闻鸡,

羸马街中踏冻泥。

烛暗有时冲石柱,

雪深无处认沙堤。

——张籍

这是唐朝中期以后的诗,描写冬天天色未明时,上朝官吏有多么辛苦的情形。

在唐朝中期以后,长安的路上到处都有石柱,但它的目的和形状并不清楚。沙堤,是新任的大臣初次参内时,所经过的特别的道路。初上任的大臣在参内之前,从新任大臣的宅第到宫城东侧的路,要铺上白沙。如此,刮风时就不会有灰尘,下雨也不会有泥水。沙堤两旁种有槐树,有严整的卫队和先导的骑马官员,后有大臣的红车。这些白沙是由长安东郊的浐水河岸,用官车官牛运来的,因为需求量庞大,得不断地往返搬运。据说,官牛的背后常因鞭打而流血。

所谓石柱或沙堤,到了唐朝后期时,长安街上的情况当然和太宗时期不同,而冬天天未明时上朝的辛苦,则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再说张籍是贞元十五年(公元七九九年)的进士,任职秘书郎。这首诗写于他五十多岁时。年老的官吏对于冬天天未亮时的早朝,必然感到特别辛苦。

身为大唐的官吏,当然不容许发生迟到这类不名誉的事情。所以,文武百官都会在规定的时间之前到达宫门前,等待宫门打开。在这段时间里,他们聊天或互通消息。届时宫门打开,百官走进燃烧着柴火的大殿的庭院,按照官阶排好。文武百官就在天明前的凛冽寒风中,等待天子御驾。

虽然不及百官辛苦,但天子和太子也必须在天明前起床,穿戴整齐后参加早朝。而近来沉溺淫乐至深夜的承乾,逐渐感到不耐,初期虽然还能以严肃的表情参加早朝,不久之后就借故生病,常常不参加早朝了。

前面也曾经提过,对朝廷来说,早朝是非常重要且严肃的仪式。只要早朝完毕,这一天没有政务的人,就可直接回家,继续睡觉也没有关系。随着承乾缺席早朝的次数增加,太宗的眉头开始有了阴影。

虽然太子住在东宫,但和天子住的大内,也只有一墙之隔,同在太极宫内。无论如何隐瞒,承乾的种种不良行径,还是很快地传入太宗耳里。

这个时候,右庶子张玄素,不畏艰难地去见太子,厉言直谏,每一次都徒劳无功。

有一次,承乾在早朝后,突然疯狂地击起鼓来。张玄素看到这种情形,立刻叩响头加以劝阻。如疯了般的承乾,居然以手里的鼓,用力殴打张玄素的脸,张玄素的脸顿时鲜血淋漓。太宗知道这件事后,立即召见张玄素,夸赞他的忠勤,特授银青光禄大夫一职。这是文散官,从三品。

到此为止都还正常,太宗接着做出的事就很异常了。太宗特别下问玄素,在隋朝时担任什么官职。

张玄素本来任隋朝的刑部令史,是掌管刑罚的刑部衙门内的下级官吏。这是当时庶人所能担任的最高官职。

正为圣恩而动容,感激不尽的玄素,听到太宗突然这样问,等于被浇了一头冷水。随着天下太平,社会已开始注重过去的家世和门第。勉强作答之后,张玄素惶恐退下,脸色铁青,走路也失去了章法。

魏征晋升门下省侍中,担任宰相后,接替他任谏议大夫的褚遂良,向太宗进谏:

“皇上早已知道张玄素出身寒微,皇上深爱张玄素的忠贞,才提拔他为三品的高官。张玄素为报答宏恩,更立志要做好辅佐太子的工作。皇上为何在众人面前,对这位忠贞之士加以如此侮辱呢?”

太宗无词以对,只有尴尬地保持沉默。

这段时期的太宗,常做出这种无意义的事情,让人无法理解。当初贞观初年时的开明作风,究竟到哪里去了呢?

这时太宗大概已下定决心,要废弃执迷不悟的承乾,代之以好学、礼让,深受群臣好评的泰为太子,这是为了国家百年大计,是个很好的念头。可是更换太子,毕竟是一国之大事,需要和宰相及群臣商量,当然会有很多人表示反对;即使退一步而言,群臣也会要求在废太子之前,要尽最大的努力改正承乾的行为。如果想克服反对意见,又不惹起很大的风波,就必须有适当的方法。太宗可能因此而苦恼,才会做出如上述的奇特言行。 7glBOCPDqqjnMwX8q6fmio5bcdDZnW22/QnuS7u0gykg9zCdn2ZEVhy7eKqZBaE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