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丛书总序

近四十年来海外汉学研究成为学界的一个热点,其翻译著作之多,研究展开之迅速,成果之丰硕,在中国当代学术研究领域是任何一个学科都不可以比拟的。据国家图书馆海外中国问题研究资料中心尹汉超副研究馆员的初步统计,四十年来学界翻译、研究、介绍海外汉学研究的著作达3600部之多。尽管如此,在海外汉学经典著作的翻译和整理上我们仍需努力,对于海外汉学名著的翻译一直是一项最基础、最根本的学术工作。在我们身边很难再有像钱锺书先生那样的天才,精通多国语言,融通中外学术,所以我们只能老老实实地把世界各国汉学的名著一本一本地翻译出来,这样才会对欧美汉学史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认知。二十多年来我就是凭借着这种理念,组织翻译了一批西方汉学早期汉学的经典著作。

尽管《剑桥中国史》《剑桥中国文学史》等大部头的著作已出版,关于儒学与道学的海外汉学著作的出版工作也有了显著的进步,但对世界各国的海外汉学名著的翻译仍有欠缺,尤其是非英语国家的汉学研究名著亟待翻译。特别是对“一带一路”国家的中国研究,我们应给予高度关注。因为仅仅靠英语世界的汉学成果,我们是绘不出一个完整的世界汉学历史全图的。我们应明白中国学术的进步是需要几代人才能完成的,我们应站在中国学术的全局,一代接一代地把世界各国的汉学名著翻译成中文出版。我们应鼓励更多的熟悉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瑞典语、印地语、波斯语等各种语言的学者投入到海外汉学著作的翻译研究中来,并像已故的冯承钧、耿昇先生那样,献身于基础汉学著作的翻译。我们向所有安于寂寞、献身学术、从事汉学名著翻译的学者致敬。这次我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合作,就是希望在海外汉学著作的翻译上再翻新篇。

四十年来,海外汉学(中国学)研究的进展与当代中国学术的变迁与发展紧密相连,这充分说明海外汉学这一域外的中国知识和中国当代知识的进展以及当代中国学术的变迁有着内在的联系。这样的传统是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成立开始的,吴宓在《清华开办研究院之旨趣及经过》中明确地指出:“惟兹所谓国学者,乃指中国学术文化之全体而言,而研究之道,尤注重正确精密之方法(即时人所谓“科学方法”),并取材于欧美学者研究东方语言及中国文化之成绩,此又本校研究院之异于国内之研究国学者也。”学者在解释吴宓这一思想时说:“近代以来,‘国学’概念的使用有不同的用法,吴宓的提法代表了当时多数学者的用法。后来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教研实践也显示出,清华国学研究院对国学和国学研究的理解,始终是把国学作为一种学术、教育的概念,明确国学研究的对象即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以国学研究作为一种学术研究的体系。在研究方法上,则特别注重吸取当时世界上欧美等国研究中国文化的成果和方法。这表明,老清华国学研究院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为本色,但从一开始就不是守旧的,而是追求创新和卓越的,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学术追求指向的不是限于传统的学术形态与方法,而是通向新的、近代的、世界性的学术发展。” 本土之国学与海外汉学互动是近代中国学术发展的重要特点,这样的传统在近四十年的汉学研究中也充分体现了出来。

汉学的存在标志着中国的学术已经是世界性的学术,汉学研究的成果已经不再仅仅作为一门“外学”,像外国文学、外国哲学、外国历史那样,仅仅作为一种知识产品丰富我们对世界学术的认识。自晚清以来,中国历史的自然发展因西方国家的入侵而打断,同时,中国文化与知识的叙述也不能再在经史子集这样的框架中表达,从四部到七科,中国现代学术体系和表达形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西方汉学,此时作为西学进入我们的知识和文化重建之中。因此,如果搞不清西方汉学的历史,我们就说不清中国近代的历史,并无法开启今天的学术重建。

在这个意义上,海外汉学不仅仅在海外,而且同时内在于我们近代学术史和当代的学术史之中。为此,我将海外汉学研究说成是一种“内外兼修之学”,意在表达它作为一个学术体系和知识系统,对中国学术具有内在参考性。

梁启超在百年之前就提出“在中国研究中国”“在亚洲研究中国”“在世界研究中国”三种方法。四十年来对海外汉学的研究使我们体会到:文化自觉和学术自觉是我们展开域外中国学研究,展开西方汉学史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开放与包容的文化精神是我们对待域外汉学家的基本文化态度;求真与务实的批判精神是我们审视西方汉学的基本学术立场。

张西平
2021年1月16日 qYraMi2E4xU9Z4Jbyspix4DLDxVI14XJXwfzgvprmhkkrWtADEGpbZBO7th9EyP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