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咱们一起组织一个市级研讨会吧!你准备演讲的主题是什么呢?”
“好啊,我们可以谈谈儿童情商的发展,以及关于他们基本的情绪问题。”
“我觉得,人们对此可能不感兴趣。最好有类似于‘如何迅速制止儿童发脾气’以及‘如何彻底平息儿童之间的争吵’这样的主题。”
从宣传的角度来看,这可能是非常适合的标题。它直接触及受众的痛点,同时也点出了其迫切的愿望。当我开始思考演讲的内容时,脑海中涌现出一个接一个的想法,这是属于现实主义心理学家的黑色幽默——想制止孩子发脾气,数一的时候撕下胶带,数二的时候用胶带封住他的嘴巴。没机会出声,就可以制止情绪的爆发——管理任何形式的情绪,只需要数两个数。(注意,我重申一下:这只是一种黑色幽默,并不是行动指南。)
如何彻底解决儿童争吵的问题呢?将一个孩子送到奶奶那里,然后再换回来。严格按计划进行,不给孩子们见面和争吵的机会。如果孩子超过两个,奶奶和姥姥不够用了,那就可以借助于机构。
你说这不现实?是的,我也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一次性彻底解决儿童间的吵闹问题是不可能的。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减少吵闹的次数,努力将吵闹转化为其他形式。 争吵的新形式是,他们不再故意损坏对方的小汽车,而是开始通过对话来解决问题,根据他们从成年人那里学到的道德原则和规则,来判断谁对谁错。
如果你注意到,孩子间的吵闹已经转化到另一个层面,由动手变成了动口,口头争论也不再是互相谩骂,而更像是建设性的辩论,那么请为自己鼓掌。你自己也明白,这种变化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经过长期的、有目标导向的努力才会发生的过程。
两个孩子在一起,就会不可避免地争夺各种资源。他们抢电视(看什么频道)、抢平板电脑(该谁玩)、抢最后一颗糖果(“你吃得比我多!”),甚至是最后一张小饼(“别吃得这么快!一会儿我的就没了!”)。
即使增加资源的数量,奶奶说会再做一些(“不要吵了!我还会再做的!”),也不能改变这种情况,因为资源本身的价值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竞争的过程。他们还能在哪里学习竞争呢?因此,即便桌子旁有多余的座位,我儿子萨沙和他的堂兄也一定会争夺同一把椅子。
“这是我的位置!”
“不,是我的!我昨天就坐在这里!”
“我上次来的时候也坐在这里!”
“和你比,我来的次数更多,并且更经常坐在这里!”
“你还没出生的时候,我就坐在这里了!”
“你还没出生的时候,我妈妈就坐在这里了!”
“在你爸爸还没认识你妈妈之前,所有人都不知道她的时候,我妈妈就已经在这里坐过了!”
单纯地假设一下,当所有资源都平均分配时,资源分配的问题似乎会消失:亲爱的孩子一号,这个是给你的;亲爱的孩子二号,这个是给你的。但实际上,如果给两姐妹完全相同的玩具,或发夹,或小包,或无论什么东西,其中一个孩子肯定会想要另一个的东西,因为“她的更好”,这是第一点;而第二点是,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一些唯一的且不可分割的资源。例如,“谁先开始游戏”,因为不可能同时开始游戏,总会有一个人先扔骰子。而此时,另一个人会对先投掷骰子的人生气,还会对那些说“下次你可以先开始”的人感到生气。
“我有一对双胞胎儿子。弟弟经常发脾气,哥哥总是会让步。例如,他们都想骑自行车,但只有一辆。我建议抽签决定谁先骑,但如果抽签结果是哥哥,弟弟就会发脾气:‘不,我想先骑!’而哥哥在这种情况下会自愿让给弟弟:‘妈妈,让他先骑,我可以一会儿再骑。’我应该怎么办?同意他们的决定,还是坚持遵循抽签结果呢?”
如果我们同意,孩子就会立刻安静下来。弟弟会先骑车,他会得出结论,发脾气可以帮助他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哥哥学会等待,这是好事,但他还学会了,为那些更强硬、更傲慢的人放弃自己的利益,难道这也是好事吗?我认为,最好是让哥哥知道,弟弟也要学会接受挫折,接受生活并不总是如人所愿。我不知道还可以用什么方法传授给孩子这个经验,除了让他们自己去体验。
有一次,一个男孩子的父母来找我咨询,男孩子非常不适应学校的生活。他的不适应表现在,他在课堂上会突然情绪失控。确切地说,他会突然躺在地上,在书桌间的过道上号啕大哭。因为老师叫了另一个同学到黑板前,而没有叫他。“这是因为学校的压力太大吗?”我问他的父母,之前他在学校是否发生过什么事情。“他很少发脾气。”通过详细交谈,可以看出,这个孩子之所以“很少发脾气”,是因为他几乎没有遇到过自己的愿望无法实现的情况,大家都让着他、迁就他、顺着他,都尽力满足他的愿望。“只要他不哭就行”——这是全家的座右铭。
举个例子,可以更清楚地理解这个家庭的生活状态。一家人坐下来吃晚餐,只有白面包。但孩子说:“我想吃黑面包!”于是,爸爸放下叉子,站起来,穿上衣服,去商店买黑面包……
当小孩子被拒绝,无法立即得到想要的东西时,他会感到沮丧。他可能会静静地泰然处之,也可能情绪激动地大发脾气,到底以哪种方式表达出来取决于他的性格。孩子经受挫折的能力是逐渐发展起来的,发脾气的次数也会越来越少。他可以接受面包只有白色的,黑面包下次再买。但如果孩子在三岁时没有体验过这种经历,如果孩子在上学年龄才第一次遭遇拒绝,那么可以预料,他会以“三岁孩子”的方式表达出来,因为他无法接受“下次叫你去黑板前”。“不发脾气”,也并不是件好事。
将孩子发出噪声和尖叫视作无法避免的现象吧,就像季节必然更替一样。春天总会飘满柳絮,秋天必然会变冷。
“妈妈,他拿走了我的牙!”浴室门被啪啪地敲响。我甚至还没来得及洗澡,就被喊了出来。
我已经习惯了听到孩子们抱怨,诸如“他拿走了我的饼干”或是“他不愿意跟我分享巧克力”之类的。但是“他拿走了我的牙”这句话,还是让我放下眼前的事情,赶紧去了解情况,搞清楚后才去洗澡。
“他拿了你的什么?”
“牙。”
“什么意思?”
“哦,我的牙掉了,他把它拿走了。”
对六岁的孩子而言,牙掉了是一个很好理解的生理现象。在弟弟萨沙的幼儿园班里,许多孩子的乳牙都在逐渐替换为恒牙。因此,萨沙在班级里就已经听说过牙仙子的存在了。班里的孩子告诉他,如果把掉下来的牙齿放在枕头底下,牙仙子就会带来礼物。
只是这颗掉下来的牙并不是萨沙的,而是他哥哥阿尔谢尼的……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也不知道这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但是哥哥直到十岁才开始换牙,而且直到现在都还没有全部换完。如果这是一种遗传特征的话,那么弟弟萨沙可能还需要等上四年才能等到自己的牙仙子。但是机智的弟弟决定加快和牙仙子的相遇。首先,他阻止了阿尔谢尼想要粗暴地扔掉牙齿的举动,他拉着哥哥的手臂,并劝说哥哥不要把牙齿扔进垃圾桶。萨沙讲着牙仙子的故事,他坚信牙仙子的存在。哥哥拗不过他,把牙齿放在枕头下面。但这并不是因为他真的相信牙仙子的存在,而是他意识到,可以利用弟弟的念头获得一点儿好处。因此,他当着弟弟的面向我眨眼,并提出了一个挑衅性的问题:“妈妈,我们可以向牙仙子要钱吗?”
但是阿尔谢尼并不知道弟弟有多狡猾……弟弟偷走了牙齿,并把它放在自己的枕头下面……我去洗澡了,透过水声,我听到两兄弟在房间里为牙齿而争吵。哥哥劝弟弟,牙仙子不是傻瓜,她很清楚这是谁的牙齿,所以不会错送礼物的,牙齿放在谁的枕头下面都没有关系。
我对他们的争吵持完全冷静的态度,因为我知道他们其实是彼此相爱的,这一点在面临外部威胁时变得非常明显。如果你的孩子们在家里吵架,但在外面或学校里他们会统一阵线,那就没什么问题。
是否需要干预儿童之间的冲突呢?有两种情况:完全不干涉或者每一次冲突都干预。关键是不要偏向任何一方,因为智慧在于中庸之道,而对此是无法制定明确规则的。明确的规则需要严格遵守,而智慧则在于可以灵活处理,能够感知状况、情绪、需求和每个人的能力。唯一明确的规则是确保他们不受伤害。孩子越小,越容易在冲突发生时动手打架,父母就应该更多地参与、解决他们的冲突。如果只是口头上的争吵,他们有机会协商解决,那就给他们自己达成和解的机会。
妈妈人在厨房,但注意力却在孩子们的房间里。她一边双手揉面、做汤,一边小心地听着发生的事情——听,他们吵架了。随后是五分钟的寂静,空气中弥漫着被欺负者的怨气。过了一会儿,交流开始恢复:“好吧,我们和好吧!”但是如果孩子们跑到厨房寻求帮助:“妈妈,你评评理,谁是对的?”或者更直接地说:“妈妈,你跟他说吧!”那我们就要提供帮助。如果拒绝帮助他们,然后挥挥手说“你们自己解决吧”,那可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