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05.将仁心变为行动

这一段话亦出自上封信。针对两弟言及家中已负债千两,不应再拿出四百两赠人的话,曾氏说家中负债情况他不清楚,若真的如此,则送人一事就不会提了,但现在或许族戚们都已经知道,不便改口,则只能听从老人们的意见。接着,曾氏写出这段话。这段话里有三个重要的词,即仁心、疑心、私心。曾氏说,当人生发出仁心时,就要立即将这个好的心愿化为实际行动。不然,疑心、私心便很快产生,好事就做不成了。读完这段话,给人的感觉是,仁心不及疑心与私心强大,三者中只有仁心一者独存的话,才能办好事。一旦三者并存,一定是后两者联合起来取胜。

孟子说“仁者爱人”,“仁心”的最大体现便是爱别人之心,“私心”恰恰是与“仁心”相对的爱自己之心。人的私心即爱自己之心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它根深蒂固,牢不可破,不需要任何人的指点便自发滋生。“仁心”却是要经过长期教育和培植之后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地才会自觉地拥有,故而“仁心”不敌“私心”。“疑心”的产生则是源于社会的影响。人在“私心”的导引下,会做出种种只利于自己而不考虑别人的事。人的这种心态一旦形成一种社会现象时,这种社会现象又反过来对别人的思维做出干扰,干扰的结果便是导致“疑心”的产生,故而“疑心”也是与“私心”紧密相连的。“私心”本就强大,再加上“疑心”,两者联合,力量便愈加强大。“仁心”在它们面前处于下风,则是很自然的事。曾氏洞悉此种人情,指出在“仁心”生发时,趁着“疑心”尚未起,便要一鼓作气,将“仁心”贯彻到实际作为中,因为只有实际作为才是具有社会价值的。曾氏这段话的最大意义,在于给人们找出一个克服人性弱点的良法。

事实上,曾氏的这点“仁心”,也没有敌得过家中众人一致的“疑心”与“私心”。“四百两银馈赠戚族”一事,湘乡老家一直未给京师寓所一个明确的信息反馈,估计没有照办。

【原文】凡仁心之发,必一鼓作气,尽吾力之所能为。稍有转念,则疑心生,私心亦生。疑心生则计较多,而出纳吝矣;私心生则好恶偏,而轻重乖矣。

【译文】凡是仁爱的念头一旦生发,必须一鼓作气,尽自己的力量去努力将它落实到具体作为上,稍微有点转念出来,则疑心产生,私心也跟着产生。疑心一生,则考虑计较就多起来,在送出与拿进这两方面便会变得小气;私心一生,则好恶上出现偏差,对事情轻重的处置便会有错误。 rYAma9Rtfle9Glqu/ge48NwkGGAHV5oSwBF1WrNvRUsnYkoUoCBqLzgNQog/d0B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