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唐浩明|作者

1946年生,湖南衡阳人,岳麓书社顾问,湖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长期致力于近代文献的整理出版与历史小说创作。著有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杨度》《张之洞》,读史随笔集《冷月孤灯》及“评点曾国藩”系列,整理出版《曾国藩全集》(全31册)。所著图书获中国国家图书奖、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等多种奖项。 VE5VqM/oTPKem4wqBVvQ5k6Pjuo4+eP6FyFcQQz0v7JL9IRD6OKpMiEvBaNLwAvM



新版自序
在历史中感悟人生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我用十一年的时间编辑出版1500万字的《曾国藩全集》。由于先前长时期对曾国藩的负面认识,以及史料整理的枯燥无味,曾经一度对这桩事情的兴趣有很大的阻碍,但在坚持做下去之后,我的消极情绪逐渐淡化,代之以发自内心的喜悦与热情。

这套全集也在不知不觉之间感染熏陶了我,十多年下来,自我感觉好像有脱胎换骨的变化。曾氏说“人的气质本由天生,难以改变,唯读书可变化气质”,这话说得太对了,书籍真可以给人带来本质上的变化。长期以来,我从这套全集中收获甚多。

这部曾氏全集,以最为质朴最为可信的文字,给我们留下一个窥视晚清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朝廷的无能与沉闷、官场的腐败与颟顸、司法的黑暗与恐怖、士林的压抑与颓废、百姓的困苦与无助,等等。皇皇三十册巨著,几乎看不到祥和、安宁、欢愉的色彩。所有的一切,都在预告这个运行二百多年的王朝已走到尽头。

这部全集,也记载了一个在末世办大事之人成功路上的千难万苦。他在秩序颠倒的混乱年代,于体制外白手起家创建一支军队,他一无所有,无权无人,朝廷既用又疑,多方掣肘,同一营垒的人则猜忌倾轧,而对手又兵力百万气焰汹汹。他两次兵败投江,常年枕下压剑,随时准备自裁。他多年身陷风口浪尖,看不到前途希望,感受到的多是灭顶之灾。他的精神状态,时临崩溃边缘。

但是,这个人最后还是成功了。他是怎么成功的?这部全集以最为真实的文字,记下此人是如何清醒地认识他所生存的那个时代,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如何在夹缝中趋利避害,如何在苦难中顽强挺住,又如何在顺境时求阙惜福。他在中华民族处于最为暗淡的时刻,曾经是怎样地思考着这个古老落后国度的出路。他从不说教,而是用自己的作为启发人们如何做事,如何处世,如何在荆棘丛生的荒土上为事业开辟一条成功之路。

作者身为一个偏僻山乡的农家子弟,一个天资并不太高的普通人,能在承平岁月科举顺利官运亨通,在乱世到来时能迅速转型,亲手组建一支军事力量改写历史,建震主之功而能安荣尊贵,一生处于最为复杂最为险恶的军政两界,却能守身如玉,长受后世敬重。其中的奥妙,究竟在哪里?曾氏之所以在今天仍有很大的关注度与榜样性,其原因或许就在这部全集中。此处可以解开人们的这种种疑团。

细读曾氏全集,我们可以知道,作者从青年时代起,就树立了一个坚定的信念。这个信念,就是中华民族历代圣贤所传承弘扬的文化道统。他真诚地信奉它,并坚持在自己的人生与事业中去践行它。心中有了这个信念,他的立身便有所本,处世便有所循,虽举世皆醉他可独醒,虽满眼污垢他可独清。

这就是信念的可贵,文化的可贵!

中国文化不擅长抽象的思辨,看重的是人世间的真实生存。朱熹说得好:绝大学问皆在家庭日用之间。学问不是用来摆设用来炫耀的,学问的目的在于指导做人处世,学问贯穿在日常所做的大大小小的事情中。曾氏笃信这个理念,并在自己的人生与事业中去努力践行这个理念。他又用自己的语言,结合自身的体验去诠释这个理念。

于是,在这个全集里,我们既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生动鲜活的本色,又可以感受到它的伟大力量。

我很想今天的读者能够读一读这部曾氏全集,但我又深知,读这部全集有不少的难处。

一是篇幅太长。当代人有许多事要做,有许多信息要关注,当代人其实比古代人要辛苦繁忙得多,大家没有时间更没有心思来读这样的大部头。

二是文字上有障碍。尽管曾氏全集在其所处的时代,算得上是白话文,但毕竟距今已有一百多年,与我们今天的用词习惯、行文方式有很大的不同,读起来不顺畅。

三是时代背景不了解。百多年前的中国,对我们今天的读者来说是有隔膜的,即便是那些影响历史进程的大事件大人物,读者对他们的感知,也是片面简单、支离破碎的。比如说慈禧太后,这个在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人们对于她,大多停留在霸道专横、奢侈享受、动用海军建设的银子为自己修建颐和园这些方面,却不知道,早年的她也有励精图治、克制节俭的一面。曾氏在日记中就记录了这样一件事。同治九年十月十日,曾氏偕另外几位大员进宫给慈禧祝贺36岁生日。慈禧既无赏品,也不管饭,拜寿者们自掏腰包吃了一些点心就出宫了。当天皇宫里,也没有为太后庆生的特别气氛。

四是对所读的文字的背景情形以及所涉及的人事不明了,影响对该文的透彻理解。

于是,我彻底放弃当时正顺手的历史长篇的创作,集中精力来做一番评点曾国藩所留下来的史料的事情。

我本着对今天普通读者有所借鉴的原则,从曾氏全集中挑选出100万左右的文字,又针对其中的每篇文字自己撰写一段评点,大约也有100万字,我试图通过这些评点,帮助读者走进晚清的深处,触摸曾氏本人的心灵,从而去感悟活生生的中国传统文化。

后世公认曾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他的代表性,在于他以自己的一生,证明古圣昔贤所标举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三立”,是可以做到的。如果将“三立”标准放低点,即立德的指向是做有道德要求的君子,立功指在尽力做对人类社会有所贡献的事业,立言则是写出一些对文化领域有所建树的作品。达到这样的标准,其实并不很难,也许很多人通过努力都可以做到。

这部评点系列分为六个部分先后推出,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这次由天津古籍出版社以全集的形式再次出版,应社会要求,将《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易名为《齐家之方》,将《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易名为《治平之策》,将《唐浩明评点曾国藩日记》易名为《修身之道》,将《唐浩明评点曾国藩诗文》易名为《情性之咏》,将《唐浩明评点曾国藩书信》易名为《友朋之谊》,将《唐浩明评点曾国藩语录》易名为《良善之言》。

其中《修身之道》《齐家之方》可归之于立德一类,《治平之策》《友朋之谊》可归之于立功一类,《情性之咏》《良善之言》可归之于立言之类。

对那些于曾氏有特别兴趣的人,则可以将小说《曾国藩》与这六部“评点”互相对照来看,看看文学人物曾国藩与历史人物曾文正公之间的异同之处。如果能从中悟出一点文学与史学之间的微妙关联,那更是一番读书的乐趣。

是为序。

2024年初春于长沙静远楼 VE5VqM/oTPKem4wqBVvQ5k6Pjuo4+eP6FyFcQQz0v7JL9IRD6OKpMiEvBaNLwAvM



自序
梁启超向曾国藩学什么

一九一五年四月五日,湖南一师教授杨昌济与他的得意弟子毛泽东聊天时,谈到毛的家世。杨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渠之父先亦务农,现业转贩,其弟亦务农,其外家为湘乡人,亦农家也,而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余因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涤生、梁任公之例以勉之。”

这一年,曾国藩(涤生)去世四十三年,梁启超(任公)也刚好四十三岁初度。将梁与曾氏并列作为农家子弟中的卓异代表,大概不会始于杨昌济,但二十二岁的毛泽东,此时很可能是第一次从他所崇敬的师长口里听到二人并提的话。

杨昌济并列曾梁,着眼于同是农家子弟同样声名卓著,至于其他方面并没有过多论及,当我们稍稍接触一些梁的文字后,便可以明显看出曾梁之间还有另一层关系,即曾氏对梁影响甚为深远,或者说,梁刻意向曾氏学习。

梁是广东人,因地域及由地域而产生的种种隔阂的缘故,他直到二十八岁才在国外读到曾氏的书。光绪二十六年春夏间,旅居美国檀香山的梁启超,在给其师康有为及朋友的信中,多次谈到初读曾氏家书时的震动:“弟子日间偶观曾文正公家书,猛然自省,觉得不如彼处甚多。”“弟日来颇自克励,因偶读曾文正家书,猛然自省,觉得非学道之人不足以任大事。”

从那以后,梁便将曾氏引为人生榜样。直到晚年,其对曾氏的景仰之情依旧不改。他对人说:“假定曾文正、胡文忠迟死数十年,也许他们的成功是永久的。”

梁启超为什么会如此推崇曾氏?他在曾氏身上学到些什么呢?一九一六年,梁在政务著述异常繁忙之际做了一桩大事,即从曾氏全集中摘抄部分语录,汇辑成一部《曾文正公嘉言钞》,并为之作了一篇序言。从梁的这篇序文和他所选语录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他对曾氏的认同之处。

梁认为,曾氏不仅是有史以来中国不多见的大人物,也是全世界不多见的大人物,而这个大人物,并没有超伦绝俗的天才,反而在当时的名人中最为鲁钝笨拙。那么是什么使得曾氏能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呢?梁说曾氏的“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他自己首先在这一点上着意向曾氏学习。

曾氏初进京时刻苦研习程朱之学,并身体力行,要做一个无愧天地父母所生的人,同时对自己身心各方面提出严格要求,且撰《五箴》即立志箴、居敬箴、主静箴、谨言箴、有恒箴以自警。梁也“以五事自课:一曰克己,二曰诚意,三曰立敬,四曰习劳,五曰有恒”,并效法曾氏以日记作为督察的方式:“近设日记,以曾文正之法,凡身过、口过、意过皆记之。”

人的一生最难做到的是“恒”字。曾氏以梁所谓的钝拙之资成就大事业,靠的就是这个“恒”——数十年如一日的劳心劳力。梁虽天资聪颖,但只活了五十六岁。自从二十多岁成名后,一生便在忙碌中度过,除大量的政事、教学、社交等占据他许多宝贵的时光外,还要承受动荡不安的流亡岁月的干扰,而他却留下一千四百万言的精彩著述,其内容几乎涉及文史哲的各个领域。如此巨大的成就何以取得?靠的也就是持之以恒的勤奋。他说他“每日起居规则极严”“所著书日必二千言以上”。他的学生说他“治学勤恳,连星期天也有一定日课,不稍休息。他精神饱满到令人吃惊的程度”。梁的精力充沛或许来自天性,但更多的应是出于自律。他在给朋友徐佛苏的信中说:“湘乡言精神愈用则愈出,此诚名言,弟体验而益信之。”湘乡即曾氏。曾氏所说的这句话,见于咸丰八年四月初九给他九弟的信。梁不仅将这话记于心付于行,而且又将它抄下来,编于《嘉言钞》中,提供给天下有志于事业者。

从梁所辑录的这部《嘉言钞》中,我们看到梁大量摘抄曾氏关于立志、关于恒常、关于勤勉、关于顽强坚毅方面的嘉言,足见梁对曾氏这些方面见解的看重。随着这部《嘉言钞》的问世,也可以让更多的读者看到曾氏当年“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的具体做法,在一段鲜活的历史过程中,得到对当下生存的启示。

作为近世一位卓越的政治活动家,梁更看重学问的经世致用。他在序文中说:“夫人生数十寒暑,受其群之荫以获自存,则于其群岂能不思所报?报之则必有事焉,非曰逃虚守静而即可以告无罪明矣。”以自己所做的实事来报答社会,这是梁启超的人生选择。接下来,他谈到自己从政二十年来的重要体会:既要做事,“于是乎不能不日与外境相接构,且既思以己所信易天下,则行且终其身以转战于此浊世,若何而后能磨炼其身心,以自立于不败?若何而后能遇事物泛应曲当,无所挠枉?天下最大之学问,殆无以过此”。梁的意思是,要做事,便得与浊世打交道,在此浊世中如何让自己的身心得到磨炼,从而立于不败之地;如何能很好地应付方方面面,不至于受挫受阻。这就是人世间的最大学问。他认定曾氏便是这样一个拥有最大学问的人。

曾氏是近代湖湘文化的典型代表。湖湘文化最突出的特色是注重经世致用。过去都说曾氏是理学家,其实,他对理学的学理并没有大的推进,他的贡献是在实践上。在如何将理学用之于身心修炼及事业建立这方面,曾氏是一个成功的践履者。曾氏以中国学问为教材,不仅尽可能地完善了自我健全的人格,而且成就了一番事功,并因此改变近代中国历史走向,这就是所谓的“内圣外王”。除此之外,在平时生活中,他也是一个好儿子、好兄长、好父亲、好丈夫、好朋友。曾氏认为,人生的“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在这一点上,曾氏与梁启超的看法完全一致。于是,我们在这部《嘉言钞》里,可以看到曾氏是如何修身的,又是如何办事的。这些事情中既有掀天揭地的军国大事,也有木头竹屑的零碎小事。梁启超说曾氏“所言,字字皆得之阅历而切于实际,故其亲切有味,资吾侪当前之受用”。既亲切,又实用,这就是当年梁读曾氏文字的感受。

此外,我们读《嘉言钞》时还有一个强烈感觉,即梁特别注重曾氏对当时堕落风气的谴责以及对扭转时风的自我期待与担当。梁不惜反复摘抄曾氏在不同时期对不同人说的有关言论,于此不仅能看出梁对曾氏这些议论的认可,还可感受到梁本人对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责任感。这一点,或许正是这两位历史巨人最大的心灵相通之处。

梁在《说国风》一文中说:“吾闻诸曾文正公之言矣,曰‘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同。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焉’……夫众人之往往听命于一二人者,盖有之矣,而文正独谓其势不能不听者,何也?夫君子道长,则小人必不见容而无以自存,虽欲不勉为君子焉而不可得也;小人道长,则君子亦必不见容而无以自存,虽欲不比诸小人而不可得也。”

显然,梁是在引曾氏之说来为自己的文章立论。曾氏认为,处在众望所归之地位的一二人,对一时的社会风气是负有引领之责的,而风气一旦形成,便又会影响各个层面上的人,从而形成强大的社会力量。曾氏一向是以“一二人”自期的。作为名满天下的维新派领袖,梁又何尝不隐然以“一二人”自许呢?在这一点上曾梁之间可谓惺惺相惜。

“一二人”靠什么来扭转风气呢?理学家曾氏是主张以道德的力量来转移社会的,即先做到自我道德完善,再以此来感化身边人及属下,然后再靠他们去影响更大的群众面。对此,曾氏有过表述:“天之生斯人也,上智者不常,下愚者亦不常,扰扰万众,大率皆中材耳。中材者,导之东而东,导之西而西,习于善而善,习于恶而恶……由一二人以达于通都,渐流渐广,而成风俗。风之为物,控之若无有,䲡之若易靡,及其既成,发大木,拔大屋,一动而万里应,穷天下之力而莫之能御。”

革新家梁启超对曾氏这种以德化人的理念甚为赞赏。临去世的前两年,他曾与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学生们,有过一次恳切的长谈。他说:“现在时事糟到这样,难道是缺乏智识才能的缘故么?老实说,什么坏事不是智识分子的才能做出来的?现在一般人根本就不相信道德的存在,而且想把它留下的残余根本去铲除。我们一回头看数十年前曾文正公那般人的修养。他们看见当时的社会也坏极了,他们一面自己严厉地约束自己,不跟恶社会跑,而同时就以这一点来朋友间互相勉励,天天这样琢磨着,可以从他们往来的书札中考见……他们就用这些普通话来训练自己,不怕难,不偷巧,最先从自己做起,立个标准,扩充下去,渐次声应气求,扩充到一般朋友,久而久之便造成一种风气,到时局不可收拾的时候,就只好让他们这般人出来收拾了。所以以曾、胡、江、罗一般书呆子,居然被他们做了这伟大的事业。”

梁早年系维新变法派,后来转为共和制度的坚定拥护者,对于张勋复辟清王朝的做法持坚决反对的态度,而曾氏则是彻底的大清王朝的保皇派。在某些人看来,梁不应学曾氏而要咒骂他才对。其实,人类文化中的精粹是从来不受政治观念和时空限制的,梁所看重的那些曾氏嘉言,正是属于人类文化精粹的部分。梁说曾氏是“尽人皆可学焉而至”的,他自己学习而有成效,于是想让大家都来学习,遂在百忙中抽空编了这部《嘉言钞》。梁认为他所编的这部书,对于中国人来说,好比穿衣吃饭一样的不可一刻离开。笔者也一向认为曾氏可学而至,且有感于“布帛菽粟”这句话,遂在评点曾氏的家书、奏折之后,不嫌一而再,再而三的麻烦,又来评点一番梁所辑录的这部《曾文正公嘉言钞》,无非是想让梁启超的意愿在二十一世纪的读者中能得到更好的实现。

2007年,两卷本《唐浩明评点梁启超辑曾国藩嘉言钞》问世,从发行情况来看,颇受读者欢迎。后来,又推出了线装本,以满足不同层面读者的需求。近日,编辑同志认为,可以出单卷本,使定价更亲民,我欣然接受。又因“嘉言钞”系“语录”的另一种表述,于是书名采用更为今人所熟悉的“语录”。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原《唐浩明评点梁启超辑曾国藩嘉言钞》一书,既包括确实为梁本人所摘抄的嘉言,也附有不能确证为梁所抄但的确是曾氏的嘉言。这次所选的嘉言,出自两种书中的都有,也不再有“正”“附”之分,一概置于“修身”“为学”“齐家”“处世”“从政”“治军”六大类中,故而书名中亦不再有“梁启超辑”的字样。

唐浩明
乙未春改定 VE5VqM/oTPKem4wqBVvQ5k6Pjuo4+eP6FyFcQQz0v7JL9IRD6OKpMiEvBaNLwAv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