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33.曾氏之人师唐鉴

曾氏一生有许多老师。但这些老师皆为经师,即教他识字读书,作试帖诗、八股文的老师,他的人师即教他如何修身养性、如何做人的人,却为数极少。在他的心目中,最具分量的人师,就是唐镜海先生。

曾氏在早年的修身日记中,很多次怀着恭敬之心提到镜海先生。曾氏的诗文集中,收有曾氏为镜海先生写的诗十一首,写的文章四篇,数量之多,少有人可以与之相比,足见曾氏对镜海先生的情谊。

唐镜海名鉴,生于乾隆四十三年。祖籍湖南善化。祖父为官山东,父亲一辈及他这一辈,都出生于山东,祖母、父母均葬于山东肥城。唐遵父命,徙籍山东肥城,故而唐鉴又可以说是山东肥城人。

唐鉴三十岁中举,三十二岁中进士点翰林,先后在翰苑、都察院、广西、安徽、山西、贵州、浙江等处为官。道光二十年,六十三岁的唐鉴以江宁布政使的身份回京出任太常寺卿。这时三十岁的曾氏刚到北京,做一个从七品的翰林院检讨。当时,唐是京师有志青年的精神偶像。经倭仁等人介绍,曾氏在道光二十一年认识唐鉴,从此结下非同一般的师生之情。

关于唐鉴对青年曾氏修身治学的影响,我们可以从道光二十一年七月十四日曾氏的日记中窥视一斑。

曾氏在当天日记中记载,他去拜访唐先生,请教检身之要、读书之法。关于检身,唐先生教曾氏以《朱子全书》为宗,重在身体力行。每天做日课,关键在于“戒欺”。关于读书,唐的要点为:一是专攻一经,二是为学在义理、考核、文章三门,而经济之学则在史学中。义理之学最为重要。这一番话,曾氏认为对他有“昭然发蒙”的作用。

我们看曾氏此后的一生,大致遵循着唐鉴为他指引的路途。唐鉴的确是曾氏的人生导师。因为此,曾氏对唐有着发自内心的尊敬。

唐鉴在京师做了六年的太常寺卿,于道光二十六年致仕离京,主讲金陵书院。咸丰元年,唐鉴再次来到北京,登基不久的咸丰皇帝在短短的两个月内,居然召见他十五次,向他垂询安邦治国、读书治学的诸多问题。作为一个退休官员,唐鉴享受了当时的极荣。这年八月,朝廷赏唐鉴二品卿衔,仍回江南书院。送别前夕,曾氏写下这九首七绝。

第一首。在长江边居住了六年的唐鉴,在充满敬意的氛围中重返京师,这情景就如同当年司马光从洛阳满载崇高的声誉回到汴京一样。

第二首。咸丰帝召见唐鉴,君臣之间的谈话时间很长。唐鉴告退的时候,已到正午时分。

第三首。唐鉴称赞咸丰皇帝文武全才,在文的方面如同康熙,武的方面如同乾隆。

第四首。唐鉴为学注重民生经济,著有《畿辅水利备览》一书,对京师附近的河流治理很有帮助。

第五首。说的是太平军在广西揭竿而起之事。面对这种变局,唐鉴向皇帝进谏的却是安民之策。为什么会有“盗弄潢池”之事出现?根本之处乃在于民不安生。唐鉴进的是治国的根本大计。

第六首。唐鉴请求咸丰帝让他告老还乡。

第七首。这首诗里提到两个人物。一为种放,他是北宋时代人,隐居多年不受诏进京,曾任职左司谏。李泌,曾辅佐唐肃宗、代宗、武宗,封邺侯。出仕前曾隐居山林。诗的意思是说,世上有人主张道德教育,有人主张出世脱俗。前者为行,后者为藏。行或者藏,都是一个人的选择,但事情的收效却不一样,若以藏来获得行,则是不值得称赞的。

以笔者之浅陋,似觉此诗颇有点费解。唐鉴既非以隐求仕者,且晚年主讲金陵书院,也不是隐。不知曾氏何以要提出种放、李泌两个以隐获仕的古人来?笔者很想请教高明。

第八首。唐鉴从十多次的召见中看出咸丰帝重视正学的心思,他要将这个好信息传递给江南的教育界和文化界。

第九首。感激老师多年来的教导栽培,今后再也没有这样的好机会了,同时也对于岁月流逝、韶华不再深为感叹!

送唐镜海先生九首

六年高卧大江隈,万里蒲轮驿吏催。京国诸儒齐额手,温公新自洛阳来。

金殿从容道古今,高言字字印天心。钟声送出东华路,已报槐阶转午阴。

摹天绘日本难工,圣德何由测六龙?白发老臣私赞叹,文如圣祖武高宗。

漳卫滔滔走帝都,尧封何事阙沟渠?廿年深究齐民术,一卷新呈水利书。

上相南征策众材,军容十万转风雷。书生却进安民策,盗弄潢池事可哀。

泰岱高云不可攀,曾兴霖雨在人间。如今老去神功敛,祗就君王乞放还。

道德神仙各有谋,行藏虽一事难侔。功名不数种司谏,出处羞称李邺侯。

熙朝正学要匡扶,众说纷纷各启途。归语江南诸父老,太平天子好真儒。

枌榆后进谬升堂,习习春风杖履旁。此后追陪何日是?镜中吾亦鬓毛苍。 F8Z/C4Eh6keTA24vKXLz+qZbVxL0nJqz9K8XpTZitk3oDmeXxFs+R9BtxFzzf4M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