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企业常青树”鲁冠球的“忍者之术”

四十不惑。

1969年,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开始在浙江省萧山县宁围乡的创业之路,到2009年整整40年。

在黄光裕、顾雏军、唐万新等巨富们相继出事后,有“企业常青树”之称的鲁冠球却分外从容淡定。2008年10月14日,《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他的署名文章:《由多伊尔过江想到的》,充满激情地回忆了过去改革岁月中的一些峥嵘往事。

其实,把鲁冠球比喻成中国企业界中的“忍者神龟”更为合适。龟者,长寿也——从1969年创办万向以来,鲁冠球已经稳稳当当走过了40年;神者,神通广大也——鲁冠球把一个小小的乡镇企业变成了一个跨国集团公司;而忍耐则是这位中国最长寿的企业家的最大特点——与那些急于求成的同时代创业者相比,他用长达20多年的时间来缓慢、隐蔽而又坚定地推行着自己的产权改革。

创业遭灭顶之灾

鲁冠球出生在浙江省萧山县宁围乡一个偏僻贫寒的小村庄,为生活所迫在少年时期便中断学业另谋生路。

鲁冠球的父亲在上海一家医药工厂工作,工资收入微薄,鲁母则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初中毕业后,鲁冠球面临的第一在问题就是生存。经人介绍,鲁冠球成为萧山县铁业社一位打铁的小学徒。在“文化大革命”中,一切民间商业活动及城乡人口流动均被无情地限制,做一个小手工业者几乎是鲁冠球除务农外惟一的选择。而3年学徒生活,使鲁冠球对机械、农具非常熟悉,也使他对机械设备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感。这是他一辈子人生和事业发展的基石。当条件成熟时,他将以此为原点慢慢向外扩展。无论走得多远,他的根基始终在这里。

鲁冠球的创业基于成熟的经验与考量。当时宁围乡的农民要走上七八里路到集镇上磨米面,很不方便。鲁冠球想,如果在本村办一个米面加工厂,一定很受大家欢迎,而且可赚些钱。亲友们得知鲁冠球的这一想法后,都很支持,纷纷回家翻箱倒柜,勒紧裤腰带凑了3000元,买了一台磨面机、一台碾米机,办起了一个没敢挂牌子的米面加工厂。

但初次创业却遇了灭顶之灾。在鲁冠球办米面加工厂的年代,是禁止私人经营的,他的加工厂被迫关闭,这让他倾家荡产。当时,鲁冠球的眼光无疑是对的——他谨慎地选择了合适的产品和对路的顾客,但错误的年代和肃杀的大环境摧毁了这一切。

1969年,蛰伏多年的鲁冠球终于等到了机会,受到宁围公社领导邀请接管了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开始第二次创业。他依靠作坊式生产,拾遗补缺,生产犁刀、万向节等五花八门的产品,这种“多角经营”,为他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

虽然幸运的鲁冠球坚持到了曙光重现,但因为曾饱受倾家荡产之苦,他在以后的企业发展过程中,一直谨慎地把自己的冒险立足于稳健和可控之上。

逼出的创新

雨过天晴,创业危机后的万向迎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面对计划经济的桎梏和国有企业的封锁垄断,鲁冠球只有出奇制胜、冒险一搏,才有可能冲破禁区,赢得一席生存之地。

在营销方面,鲁冠球用摆地摊和降价手段等手段抢占了国企的市场。当听说全国汽车零部件订货会在山东胶南县召开时,鲁冠球马上租了两辆汽车满载“钱潮牌”万向节产品直奔而去。因为乡镇企业的身份,他们连大门都进不去。鲁冠球索性在会场外摆起了地摊,并且主动把产品降价20%,结果买家蜂拥而至,一天时间就收获了210万元的订单。

鲁冠球的思想观念更是超前。在经济困难、敝帚自珍的年代,鲁冠球却心血来潮搞了一次代价昂贵的商业行为艺术,将价值43万元的不符合标准的万向节直接送到了废品收购站。此举惊呆了工人、震撼了同行、也给消费者们留下了其在产品质量上“洁身自好”的深刻印象。

在管理创新方面,鲁冠球也是独树一帜。从压抑的年代成长起来的鲁冠球,深知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性,把职工利益和工厂效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他独创了一种叫“两袋投入”的激励办法,也就是抓职工的“脑袋投入”和“口袋投入”,不断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并在厂内建立了一套激励型的结构工资制,实行按劳分配(基本工资和补贴)、按效分配(奖金)、按资分配(投资分红)三者结合。为了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他脑袋中冒出了企业要造就一大批企业家的想法,在厂内划分小核算单位,对各车间、分厂实行独立核算,建立厂内银行,把市场机制引入到厂内,把厂内原来的领用制一律改为买卖制。这些举措自然大大增强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和凝聚力。

多元化大考

在上世纪90年代,鲁冠球的万向公司已经在行业内做到了老大的位置,占据了全国约60%的市场,他面临着两种选择:纵深挖掘和横向拓展。

农业是他横向拓展的主要行业之一。但在最初,鲁冠球把从事农业更多地当成一项慈善事业在进行。鲁冠球多次投巨额“反哺”种植业、养殖业,虽然屡遭惨败却始终不改心中的“农业情结”,仍砸下巨资收购了浙江省远洋渔业集团公司,组建了先进的远洋渔业船队,带领近海几千渔民奔赴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开辟远洋捕捞基地。目前,万向集团累计投资农业产业超过20亿元人民币,涉农员工9000多人,直接带动40多万农民就业,受益农民近300万人。

而在占领全国大部分市场的情况下,继续纵深挖掘必然需要向国际市场进军。很多中国土生土长的企业家视为畏途的国际化征途,对鲁冠球来说却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1984年3月,一名叫多伊尔的美国客商指名要考察万向节厂。而当时乡镇企业产品进不了国家计划,鲁冠球正苦于没有外销门路。这真是送上门来的“馅饼”。有意思的是,萧山位于钱塘江南岸,与老杭州城隔江相望,那时钱塘江边立着“外国人止步”的牌子。鲁冠球很为难,不知道如何让多伊尔渡过钱塘江。当时的杭州市委书记当即拍板:让外国人过江,手续由市委来办,并且当天办好。

第二天,多伊尔先生就西装革履地过了钱塘江。经过细心考察、耐心谈判,多伊尔留下了3万套万向节订单。之后,万向的产品源源不断通过多伊尔的舍勒公司销往国外,产品进入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国际一流整车厂配套使用。到了2000年4月,这家成立于1923年的公司正式被鲁冠球收购。鲁冠球还先后收购了ROCKFORD、UAI、AI等多家国际优秀同行,并与万向的制造资源对接,形成成本、价格、品牌、市场等新优势,成为目前世界上万向节专利最多、规模最大的专业制造企业。鲁冠球从全国第一向世界第一大步迈进。

资本加速器

早在1994年1月10日,鲁冠球和他的万向集团迈出了其资本市场的第一步——万向钱潮正式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此后,万向又陆续成为承德露露的第一大股东以及华冠科技(后更名为万向德农)的第一大股东。此外,万向集团还相继参股中色股份、航民股份、兔宝宝等上市公司。

至此,“万向系”的版图不断扩张。而随着鲁冠球在2007年取得S*ST兰宝的实际控制权,鲁冠球控制的上市公司已经达到4家,名正言顺地成为国内资本市场控制榜第一家。

近几年,万向还以股权换市场、设备换市场、让利换市场、无形资产收购等资本经营与发展实业相结合的运作技巧,先后在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等7个国家建立起18家公司,步步融入国际市场。万向系的投资涉及到金融、新能源、资源等数十个行业。

在2007年中国内地资本控制榜上,鲁冠球是位列第一的企业家族,控制的资本总额达到194亿元。

面对众多在资本市场中呛水乃至翻船的民营企业,鲁冠球认为这并不是发展路径选择上的错误。他认为:“走产融结合的道路,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选择。”鲁冠球表示,一个企业如果只搞实业,不和金融结合,风险会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增加。因为上大项目,就一定要有金融支持。而金融风险要靠实业来抵御。

鲁冠球对此进行了形象的比喻:“好的东西要吃,但刚开始的时候最好少吃一点,要不然就可能不消化。资本运作就像喝酒,适量地喝肯定有益健康,但超过自己身体的承受能力,就会喝醉,就要出事。归根到底,这还是一个度的问题。涉足资本市场,一定要想好,我如果失败了,能不能承受得起损失。否则,就别参与。麻雀都知道留足三日粮呢!”

鲁冠球显然认为自己的资本运作是立足于实业的实力之上,是那只留足了三日粮的麻雀。每当和别人说到类似话题,他会兴奋地摇晃着大拇指大声地说:“要有实力!”

有实力的鲁冠球,看中了一个庞大而超前的行业——电动汽车。万向集团的产业近30年来一直以汽车零部件为主业,“造车”理所当然地成为鲁冠球的另一大梦想。早在1999年,万向便悄然启动了这个项目,而2005年改组的万向电动汽车有限公司,是万向集团的全资子公司。9年来,万向集团至少投入了3亿元。而万向电动汽车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的总投资计划是8亿元。鲁冠球在几年前豪情满怀地宣布:“我这一代造不了汽车,我儿子也要造。”

相比传统的汽车,电动汽车拥有诸多优点:没有噪音,对环境没有污染。在全球石油价格节节攀升、能源日益紧张的今天,电动汽车利用的是一种可再生资源。这个行业符合全球“节能减排”的大趋势,具有无限前景。

但电动汽车尚属于一片刚刚开发的新领域,充满了未知因素,也许会花上很多学费、走上很多弯路,才能踏上顺途。

隐忍的产权改革

1969年成立的万向,其启动资金全部来自于鲁冠球个人投入的4000元,但在那个年代他不得不戴上一顶集体企业的红帽子,并成为体制内的“大红人”。

作为从集体经济土壤中成长起来的鲁冠球,他一直深得头上这顶“红帽子”的庇护,因为企业的效益大幅提升,他被视为中国改革的典型人物而被大肆宣扬,甚至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一度走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而鲁冠球良好的社会形象,为万向以后多年的顺利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同时,他并未像其他一些戴过“红帽子”的民营企业家一样急功近利、急不可耐,以至于在急于“脱帽”时不慎感染“风寒”从而危及企业生命。他一直在坚定、隐蔽、耐心地做着企业产权改革的工作。这样,既不影响企业的迅速发展,又让企业一直在自己的牢牢控制之中。

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鲁冠球才开始寻求企业的产权改革。当时他采取了极为明智的策略,那就是“搁置所有权,争取控制权”。1983年,鲁冠球与当地政府之间达成了承包的契约关系;1988年,鲁冠球又进一步采取“花钱买不管”的战术,从当时企业的3000万净资产中划出1500万作为当地政府的投资,与政府之间确立了投资关系,让万向变成一个股份化的企业。

这恐怕是全国乡镇企业最早的产权制度改革。鲁冠球的高明之处在于:这个产权设计外部边界清晰,内部边界模糊。鲁冠球聪明地绕开了最敏感的地带,并没有为自己争取个人股份,为日后的渐变留下无限的可能性。

在万向集团,虽然也执行内部持股计划,但所有者权益并未明晰到每个员工名下,而是为企业全体员工所共有。但在万向美国公司,鲁冠球却于2001年开始进行产权改革试点,独创了经营者基金,通过创造增量资产购买新股的方式,逐步转化为总额不超过40%的公司股权。

万向集团于2000年6月收购华冠科技,而直到4年后才将部分股权转让给旗下的万向三农,让其成为华冠科技第一大股东。万向集团名义上还是集体所有制企业,但万向三农则是鲁冠球和其子鲁伟鼎共同控制的私人公司。这无疑是鲁冠球在对万向产权关系明晰化方面所做的一次努力。

“小规模的公司MBO,人家不注意。我们规模大,就要做得更规范。”鲁冠球显得格外小心翼翼。 EX0JmikRcdT5kILEIPUTFbOjSNXMqYjKQ0SmrQakv+l+KGaZpu0G9gmOagURGmF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