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约瑟夫·利克莱德的梦想

当前在万维网(World Wide Web)上,全球网站数量已经超过20亿个,每秒钟可以涌现成千上万条资讯。用户徜徉其中,就如同在陌生而广袤的世界里游走,一切都要依赖类似于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卫星导航系统的导航工具。但在互联网诞生之初,情况要简单许多。

1969年,互联网诞生,开辟了一个未知的新世界。在这个时期,理解和使用互联网相对比较容易,无须借助复杂的导航工具,就像航海水手只需要熟知指南针的四个方向。的确,如今庞大且复杂的互联网,在早期阶段只有四个可能的目的地。

21世纪,位于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及其周边的科技巨头塑造了全球用户的在线生活;巧合的是,1969年早期互联网的四个节点,也深深扎根于美国西海岸及其附近地区。

这四个节点分布在指南针的四个方向上,北方是斯坦福研究院(SRI),坐落于加利福尼亚州门洛帕克;向东行驶约750英里(约1200千米),便是犹他大学;南方矗立着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最西端即是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芭芭拉分校,距离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不到100英里(约160千米)。

每个节点都拥有一台大型计算机。在互联网的早期阶段,用户访问网站的方式与现在完全不同。我们熟悉的万维网的概念直到1989年才出现,这意味着今天常见的网页在当时还没出现。所以在此之前,互联网还使用“网络节点” 的方式进行连接,而这些节点通常就是计算机。四所大学机构的计算机学者们热切希望将这四个点连接在一起,以便进行网络通信并共享信息。

早在互联网诞生之前,计算机就已经存在并发展了几十年。“二战”期间的紧迫需求推动了计算机的发展。当时,军方希望利用计算机解密敌方消息和计算复杂方程,从而确定新型炸弹的引爆时间、地点及方式,为战争和军事行动提供支持。但是计算机通常位于高度保密的环境中,多数是在财力雄厚的大学机构内,所有访问都受到严格监控。

“二战”结束后,理想主义的情感进一步推动了互联网的发展。1962年8月,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员约瑟夫·利克莱德(J.C.R.Licklider)首次提出了“银河网络”(Galactic Network)的理念,即全世界的计算机用户将能够访问存储在全球不同地方、不同计算机上的不同信息。利克莱德在备忘录里陆续勾勒出来的梦想,最终成为推动互联网发展的原动力。如今,互联网已经为大众熟知,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人又爱又恨。 OUr+1B36CwTR5pfi01jgReBO6Wn/B0gJ3V2ujM7/AxBFWq5D4369LuBue36ty37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