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微软开始将IE浏览器捆绑到电脑的操作系统中,同时在1995年11月允许用户从互联网免费下载IE浏览器的第二版本。免费提供IE浏览器的举措,使其与网景浏览器等需要付费使用的浏览器形成了鲜明对比,然而,其他浏览器很快也宣布免费。
尽管网景浏览器将价格削减至零,却未能阻止IE浏览器的崛起,这对网景浏览器来说代价高昂。IE浏览器3.0在1996年发布,业界普遍将其视为与网景浏览器不相上下的竞争对手,微软在同年迅速获得了浏览器市场10%的份额。1998年,大约每10个网络用户中就有4个使用微软的工具上网,到了2000年,这一数字翻了一番。当时,用户能够浏览1700万个网站,而IE浏览器首次发布时,仅有几万个网站可供浏览。
微软在浏览器战争中击败网景,并取得主导地位,但有些事情明显不对劲。
1998年5月,网景公司向美国联邦政府递交诉状,声称微软通过反竞争手段获得了市场主导地位,而法院最终支持了这一指控。在2000年4月的美国诉微软公司案中,法官托马斯·杰克逊(Thomas Jackson)裁定微软存在垄断行为。
IE浏览器主要在Windows操作系统上使用,不适用于苹果系统用户。苹果于2003年开发了Safari浏览器作为替代选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失败的网景浏览器犹如凤凰涅槃,成为IE浏览器在21世纪初所面临的最严重挑战。
火狐浏览器(Mozilla Firefox)是在网景浏览器的基础上构建而成的,但开发团队精简了一些他们认为是为了迎合商业赞助商而添加的不必要的功能。这种精简的设计助力火狐浏览器与IE浏览器形成明显的差异。尽管IE浏览器占据主导地位,但它却陷入了停滞不前的状态,同时也面临着用户年龄逐渐上升的问题。火狐浏览器起初被命名为“凤凰浏览器”(Phoenix),有意借用从网景浏览器的灰烬中崛起的形象。但由于商标纠纷,它经历了两次更名,分别是“火鸟浏览器”(Firebird)和“火狐浏览器”(Firefox)。
火狐浏览器于2004年11月横空出世并迅速风靡,在首次推出的短短9个月内便吸引了超过6000万次的下载。5年后的鼎盛时期,火狐浏览器占据了浏览器市场的三分之一份额,但不久之后被另一款由谷歌开发的浏览器超越。
但当时,IE浏览器势不可当。21世纪初,微软的浏览器市场份额已经达到了95%之巨。但是,很快会有竞争对手与之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