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万维网的发展历程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互联网已经不再局限于精英大学,开始向更多的机构开放,但它仍主要服务于那些希望与其他研究人员交流或参与在线BBS和Usenet讨论的用户。

为了让互联网走出技术精英的领域,进入普通用户的生活中,我们需要开发一个简单易用的界面。而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发明的万维网,则实现了一个直观友好的界面。

1989年,英国研究员蒂姆·伯纳斯-李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工作。这是一家总部位于瑞士的核研究实验室,举世瞩目的大型强子对撞机就坐落于此。伯纳斯-李认识到互联网具有更广泛的潜力,而不仅局限于当时由学术界主导的小范围用户群体,但更为迫切的是,他认为有一种方法可以增强研究人员之间的沟通,于是他着手构建了他最初称为“万维网”的项目。

1989年3月,蒂姆·伯纳斯-李提交了一份有关信息管理的提案。这份文件详细阐述了研究人员之间信息丢失的问题,特别关注了复杂、不断演进的系统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如何运作的问题。1990年5月,他提出了第二份提案。这两份提案旨在寻求解决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问题,即“如何有效追踪一个如此庞大的项目”。

万维网的强行推销

1991年,美国计算机协会(ACM)超文本大会在得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举行。蒂姆·伯纳斯-李携万维网概念出席,但与会者对此表示怀疑。温迪·霍尔教授(Wendy Hall)是与蒂姆·伯纳斯-李同时代的学者,她后来回忆道:“这个系统并不是特别高明。”霍尔教授认为它有点名过其实,而且她的怀疑并非个例:提出万维网概念的论文被大会拒之门外。尽管如此,蒂姆·伯纳斯-李仍然没有放弃,坚持演示自己的概念。

这个方案至少引起了一方的兴趣——美国斯坦福大学粒子物理实验室成为首个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之外启用网络服务器的地方。但是,那时候访问网站还不方便。当时的NeXT计算机可以运行功能更全面的浏览器,但这种计算机针对的是特定的教育市场,而且价格昂贵,相当于今天的16 100美元左右。然而对于无法承担NeXT计算机的高昂费用或无法通过大学使用这种计算机的用户来说,他们只能使用命令行模式下的网络浏览器,但这种浏览器的用户体验极差,因此,当时迫切需要一种替代解决方案。

蒂姆·伯纳斯-李认为,使用超文本是明智的选择。

超文本是蒂姆·伯纳斯-李非常熟悉的概念。早在1980年,他就开发了一个名为“探询”(Enquire)的程序,用于跟踪他参与开发的软件。在1990年的提案中,他形容道:“为了检索信息,用户可以通过链接从一个页面跳转至另一个,犹如第一款动作冒险游戏《冒险》( Adventure 中的探索。”这些链接以超文本的方式呈现,但是在当时,它仍然是一个陌生的概念。“超文本”一词由电影制片人兼计算机程序员泰德·尼尔森(Ted Nelson)在几十年前首次创造。

蒂姆·伯纳斯-李将超文本定义为“将人类可读信息自由地相互链接”。大体上讲,用户可以通过探询程序中的链接,轻松地从一个概念跳转到另一个概念,无须按照线性顺序阅读。

蒂姆·伯纳斯-李成功说服了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一些同事,包括比利时系统工程师罗伯特·卡里奥(Robert Cailliau)。在卡里奥的帮助下,蒂姆·伯纳斯-李于1990年11月向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管理层提交了一份更为正式的提案。这份提案之所以引人注目,不仅因为它标志着互联网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还因为它所使用的术语如今仍然广泛应用:

超文本是一种通过节点网络形式将各种信息链接在一起并允许用户自由浏览的方式。这种技术为访问大量不同类型的信息(如报告、笔记、数据库、计算机文档和联机帮助等)提供了统一的用户界面。这个提案包括了一个简单的计划,可以将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现有的服务器整合在一起。

在他们二人的请求下,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为他们提供了四名软件工程师、一名程序员,并为所有使用新系统的人提供计算机——这个新系统被他们称为“万维网”。

该项目获得了批准。告别1990年、踏入1991年之际,蒂姆·伯纳斯-李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安装了历史上首台网络服务器。由于这台计算机需要保持在线状态,因此他在计算机上贴了一张提示条,上面用红色墨水写着:“这台机器是服务器。请勿关闭电源!”

历史上首个网站由蒂姆·伯纳斯-李亲自创建,并托管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服务器上。该网站提供了有关万维网项目及其工作原理的信息。 YDYsnhpjKmctK4Vyjow5H5+A8Tzd6HxzA1IdRqdb8DbmqbgnZ3lcYxMJybtxKJO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