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集团是韩国最大的财阀,该集团掌握着包括电子、航空、化工、建筑等诸多产业,其年营业额占全国GDP的五分之一,作为一个家族企业,旗下的诸多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也处于全球绝对领先的地位。
三星从卖鱼干起家,随着企业的发展,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物产、制糖、造船、建筑、人寿保险、医院等,包罗万象,被韩国人调侃一生都离不开税收、死亡和三星。
韩国人曾经用一句有趣的话来形容三星所涵盖的产业领域:在韩国,你可以使用三星的信用卡,购买一台三星的电视机,然后坐在三星地产开发的舒适公寓中,津津有味地观看由三星赞助的棒球比赛。
在风光旖旎的韩国庆尚南道宜宁郡,有一个特殊的景点,吸引着众多的人们前去参观。那里是三星创始人李秉喆的故居和旧三星商会遗址,展示着三星创始人李秉喆1:250的青铜模型,由于李秉喆号“湖岩”,故居附近道路也被改名为湖岩路。
1910年2月12日,李秉喆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祖父李洪锡是当地的鸿儒,李秉喆5岁起便开始在祖父开设的书院接受儒家文化教育,广泛涉猎了很多文化经典书籍,为他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父亲李赞雨知识渊博,思想进步;母亲全在林是汉城的大家闺秀。天资聪颖、思维敏捷的李秉喆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深受家人宠爱。
11岁时,李秉喆进入朝鲜东南部的晋州智水学校学习。他在这所学校里接触到了西方新式教育,也结识了不少朋友,其中就包括LG创始人具仁会。假期里,在汉城(现在的首尔)上大学的堂哥眉飞色舞地向李秉喆讲述首都的精彩与繁华,这深深吸引了他。于是1922年,李秉喆信心满满地踏上了汉城求学之路,进入寿松普通学校,这是一所由朝鲜总督府作为初等学校试点、日本建立的学校,可以说是朝鲜近代教育的发源地。之后,为了快速学成,李秉喆转到中东中学速成班学习。他聪颖睿智又勤奋好学,一年后便完成了普通学校的课程,顺利升入中学。
1926年,正在中东中学就读的李秉喆受父母“家有贤妻,男儿不误大业”的影响,回乡和出身名门望族的朴斗乙结了婚。朴斗乙温柔贤惠,成为李秉喆的贤内助。婚后,李秉喆继续完成了中学学业。不过,不满足现状的他,出于对知识的渴求,萌生了去日本留学的念头。于是,李秉喆不顾父亲的反对,义无反顾地奔赴釜山,登上开往日本的轮船,开启了异国的旅程。
轮船在玄海滩附近遭遇风暴,波浪滔天,船很颠簸,船舱外的浪花刷刷呼啸而过,位于船底二等舱的李秉喆被摇晃得头晕目眩、呕吐不止。由于晕船严重,身体受不住的李秉喆便苦求船上的工作人员,申请换到一等舱去。日本警察无情地嘲笑道:“真是可笑,朝鲜人居然妄想进一等舱!”李秉喆敢怒不敢言,他切身地体会到了“亡国奴的悲哀”。朝鲜被看作“四无国家”:无国、无主权、无企业、无富人。这让李秉喆终生难忘,对他后来选择走实业报国之路影响甚深。
到了东京,面对异国的文化,李秉喆深深地感受到漂泊他乡的孤独、艰难与辛酸。也正是在此时,他有幸结识了在日本私立第一学府早稻田大学读书的留学生李舜根。更巧合的是,二人还是同乡同族。在李舜根的介绍下,1930年4月,李秉喆通过努力考取了早稻田大学,进入政经科读书。 在大学二年级时,由于不适应日本的气候,严重的脚疾一直深深地折磨着李秉喆。1932年9月,万般无奈之下,李秉喆只得忍痛放弃了留学计划,闷闷不乐地回到了家乡。
虽然人回到了家乡,李秉喆的心还飘在外面,几年的留学生涯,使有了见识的李秉喆心“野”了,他再也不甘心困在乡下,而是不断地思索出路。他将目光投向了创业。当时朝鲜国内百业凋敝,一片萧条,几乎没有像样的实体产业。李秉喆萌生了实业报国的想法。
家族产业由父亲和哥哥照管,不需要李秉喆操心,于是他便将心思全部放在创业上。他信心满满地将他从日本带回来的农作物良种,在家乡进行试种,以期通过做农业研究开发,干出一番事业来,但由于缺乏经验,项目失败了。李秉喆情绪很低落,学业未完成再加上事业失败,双重的打击一下子击垮了李秉喆,他每天出去游荡、打牌,晚上很晚才回家。有天半夜,李秉喆打牌回家,看着熟睡的妻儿,突然意识到自己是个不称职的丈夫和父亲,这一段时间,他荒废了太多时光,既然已经成家,就要担起肩头的责任,不能再颓废下去。
李赞雨看着儿子有所反思和醒悟很高兴,便给了李秉喆一份价值300石 大米的财产做资本,随他闯荡。经过一番考察,李秉喆发现附近的港口城市马山是整个庆尚南道农产品的集散地,每年汇聚的大米高达数百万石,但马山大米的加工能力却远远跟不上。很多商人交了加工费,要等待很久才能取到粮食。在少数的几家加工厂里,等待加工的稻谷堆积成山。李秉喆看到了机遇,便和好友正亨荣、朴正源各自投资一万韩元,在马山开办了一家粮食加工厂,并通过银行贷款,从日本购进了先进的新式磨米机械。1936年4月,李秉喆创办的“协同精米所”轰轰轰烈烈地开张了。
但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本以为稳赚不赔的生意却偏偏赔了个底朝天,加工厂第一年就亏损了。李秉喆经过仔细调查,发现加工厂购入稻谷时正值米价上升,出售时米价已经下跌。找到原因后的李秉喆逆市而行,改变了经营方针:米价上升时,很多人都期待着之后会有更高的价格,他却趁此时机大量抛售;米价下跌时,别人纷纷卖出,他就大量买进。
事实证明,他的反向操作成效显著。第二年,李秉喆不仅赚回了投入的3万韩元成本,还意外地盈余了2万韩元。第一次创业可谓一波三折,有惊无险,但好在结果是好的,加工厂大获全胜。
在大米交易中,李秉喆了解到,马山的运输工具数量不足,于是他便当机立断成立了一家运输谷物的运输公司。这一次,李秉喆看得很准,运输公司生意蒸蒸日上,这激发了李秉喆的创业热情。当他看到金海附近有很多农民在出售农田时,便对金海平原的可耕种水田进行了深入调查,发现不仅有利可图,而且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于是李秉喆贷款买了200万坪(约合660万平方米)土地,成为粮食年产量达一万石的大地主,他所操控的土地产业规模在庆尚南道一带几乎无人能及。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为了集中资金、扩充军备,日本殖民政府在朝鲜采取战时非常措施,下达命令,要求所有的日本银行冻结资金;在此情景下,朝鲜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各种金融活动瞬间停滞。完全依靠银行资金流转的李秉喆不得不卖掉土地、转让企业来偿还债务。
清偿债务后,为了寻求新的商业机会和学习新的经营管理方法,李秉喆游历考察了朝鲜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比如汉城、平壤、新义州、元山、兴南、清津等地,然后又来到中国,从东北的长春、沈阳一路南下,前往北京、青岛、上海等地。
考察中,李秉喆观察到中国东北一带苹果和干鱼非常紧俏,却缺乏货源。他敏锐地意识到此中暗藏巨大商机,于是决定在东北和朝鲜之间做出口果品和干鱼的生意。
1938年3月1日,李秉喆在朝鲜大邱市买下一间小铺子,挂出招牌,创办了“三星商社”,这就是三星集团的起点。在朝鲜语中,“三星”是“三颗星星”之意,“三”是人们喜欢的数字,代表“大、多且强”,太阳有冷热变化,月有圆缺,唯有星辰永恒不变,“三星”寄托着创始人李秉喆对公司的愿景:希望企业能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发光、明亮、永恒。
李秉喆对市场的判断很快得到印证,干鱼和水果非常紧俏,经常是货物刚刚到达港口码头就被抢购一空。李秉喆深知“不能把鸡蛋装在同一个篮子里”,他乘胜追击,不断扩大经营范围,开办了“星标面条”加工厂。在粮食匮乏的年代,“星标面条”加工厂生产的面条成为市场上的畅销商品,产品价格虽然稍贵,但贵在质量好。
李秉喆靠质量取胜的经营思维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三星开始走“高价格、高质量”的“高举高打”路线。
三星商社开业后,业务量急速增长,李秉喆需要帮手来开创更大的局面。他想到了在东京早稻田大学认识的学长李舜根,此人忠厚善良且富有商业才干。李秉喆把期票、印章的管理和几乎所有事务的决定权,都毫无保留地交由李舜根掌管,使他成为三星商社的实际负责人。此举确立了三星“通过专职的经理人管理公司”的思路。
身边的朋友非常担忧,李秉喆却认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选人时一定要慎重,但一旦确定录用,就要放手大胆地让他去做。这条用人法则至今仍是三星集团的管理真经。敢于授权是三星集团最大的优点,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由于管理得当,三星商社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壮大。李秉喆没有满足于现状,仍然在物色新的投资对象。有一天,李秉喆百无聊赖中来到一家小酒馆喝酒,从邻桌人的闲聊中无意得知,原本由日本人经办的每年可酿造7000石粮食的“朝鲜酿造”会社,因不可调和的内部矛盾,正分崩离析,急于转手。
李秉喆认为,战争让人心情苦闷,很多人选择借酒消愁,这在无形中拉动了酒的消费需求。虽然战争之下许多行业陷入困顿,造酒业却一枝独秀。私人酿造业受到保护,可以享受许多优惠。对商机敏感的李秉喆察觉到这是千载难逢的投资机遇,于是果断出手,以10万韩元接手“朝鲜酿造”。他适当提高酒的浓度,让人们可以喝到更加醇正的白酒,酒的销量随着酒的质量一路上扬。一年后,“朝鲜酿造”产量激增到一万石,之后,销量更是节节攀升,成为大邱一带最大的纳税企业,三星由此掘到了第一桶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