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章
慈禧太后

假如前文的推断基本正确的话,我们应该明白,列强在1901年犯了一个最严重的错误,那就是为议和设置了一个条件:让慈禧太后不再干预朝政,而将权力还给光绪皇帝。这个条件刚公布就受到激烈的反对。谣言很快流传开来,光绪皇帝太不幸了,将因此而命不久矣。列强或许意识到这种危险,也可能是迫不得已,接着宣布放弃这个条件,允许慈禧太后继续行使国家权力,但有一条,保证光绪皇帝不出任何事情。

据说,即便在最艰难的囚禁生活中,光绪皇帝依然保持坚强的意志;而光绪皇帝可能重新执政的巨大希望,一度成为许多中国仁人志士奋斗的动力;更不消说,一直殷殷期盼着的康有为与其同人,还有像文庆这样的中国人了。文庆可能不被大家所熟悉,他真名林文庆,1901年出版《中国内部之危机》一书,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改良家。他在这本书里写道:

“列强必须敦促慈禧太后交权,恢复光绪的帝位,让其成为真正唯一行使权力的皇帝。那样的话,他只需动动笔墨,就可以避免慈禧太后再干预国家事务。……顽固派在国家的中部和南方已经没有什么市场。光绪皇帝重新执政,将会得到亿万百姓的拥戴。他要树立皇权是很容易的,迟早会得到全国的一致认可……他一旦执政,中国将很快达到世界先进国家水平,光绪皇帝组建的新政府定然会带领中国突破各种阻碍,得到飞跃发展。相反,要是光绪皇帝未能如愿,后果将不容置疑,以前的改良派将演变成革命派,大革命随之而来,滚滚洪流将冲毁整个中国,这几乎已是公开的事情了。假如这样的情形出现,各国列强将来遭受的商业损失将是无可估量的。大革命早已播种在中国的土地,现在已经悄然萌芽了。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危机,列强也在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他们能察觉到这些吗 ?”

非常遗憾,列强们并未察觉这些。林先生的预言,在十年之后得到应验。

表面看起来,上面的这段话好像有些自相矛盾。作者言之凿凿,说光绪皇帝将会“得到亿万百姓的拥戴”,但同时又认为,“大革命早已播种在中国的土地,现在已经悄然萌芽了”。但实际上二者是统一的。林先生想要说的是,如果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继续掌握朝政,“大革命(将)随之而来”。但光绪皇帝本来就是热心支持维新改革的,如果从顽固派手里夺回政权,他一旦重新执政,就可以继续推进改革,从而让中国的革命自然消失。这就是林文庆一书的中心意思,得到其他许多人的赞同,笔者也认为这种观点没错

可能有人持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老佛爷”已经转变为改革者了,这一变化发生在流亡西安的过程中。她在毕生的最后几年,一度全力批准并推行各方面的“新政”。然而无论怎样努力,她没能让国家避免革命。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很少有中国人能与外国人一样,认为慈禧太后会热情地支持改革。不少西方作家曾直接表述,“义和团”运动结束,特别当慈禧回京后,便已经全面“改弦更张”。她开始注意与外国人搞好关系,颁布推行了不少为人称道的政治改革举措。但一些中国精英并不相信这些说法,他们觉得慈禧太后并未彻底改变,只是做了一些表面上的改动。像林文庆所说,要想避免民众转变为革命党,只做点表面文章远远不够,需要她发自内心地做出改变。但是,慈禧太后推行的改革,并未让中国产生任何变化。所谓的“新政”,不过还是慈禧的一种手段,只为应对国内舆情、争取外国人的支持而已。

一位深谙中国局势的美国学者曾说,慈禧太后在1900前后,“推行了改革‘新政’,让中国走上了西方现代化之路,并凭借强而有力的政令,废除了一些些旧的规章制度 ”。然而,笔者觉得下面的说法更符合历史,“义和团”运动结束后,与其说“老佛爷”领导了改革,不如说她是被迫跟随潮流。她一直痛恨改革,但改革在当下势不可当,只能理智地接受这个现实。她历来讨厌西方化,却也不再全面否定。就像英格兰的查尔斯二世,自己不想干,却不得不干。另外,荣禄和李鸿章总督等人的劝说也功不可没,她足以认识到,时代已经变化,靠“义和团”已经无法将洋鬼子赶出中国了。但她对那些改革派一直耿耿于怀,毕竟他们在1898年的维新运动中,准备剥夺她的权力。她的胸怀自然不够宽广,不会认错,也就不会有任何修正或补救所犯罪行的举动。她还将“康党”(拥护康有为的派别)一伙人列在黑名单上,也没取消对康有为直接宣布的死刑;她还将光绪皇帝关押着,继续不停地侮辱和打击。现实就是这么不可思议,光绪皇帝曾经推出的改革事业,慈禧太后被迫赞同并实施,但是她对皇帝的仇恨不但并未因此消退,还反而增加了嫉妒。

外国学者对慈禧作为统治者的评价有两种观点,它们截然相反。其一是,她身上的统治者素质与生俱来,也就是具有“天赋之权”,要不是她,清朝根本无法延续这么长的时间。相反的是,她应该作为清朝灭亡之责的主要承担者。据我掌握的情况,前面的观点在中国权威人士中间鲜有赞同者,但十分流行于西方学者。正如斯蒂芬·金-霍尔所言,“有了这位极具天赋的女人,清王朝才得以推迟灭亡”。卡梅伦博士也有类似的说法:“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清王朝正是依靠慈禧太后坚韧不屈的禀赋才得以延续。……如果换一个人执政,清王朝早就覆灭了。”观点相反的人也不少,我想在此分别引用两种有代表性的看法。一位是英国人,威廉·爱德华·苏慧廉,他说:清王朝的大厦本就岌岌可危,皇太后挫败了1898年的维新运动,也就取掉了支撑大厦的最后一根柱子 。一位是中国的权威人物林文庆,前文引用过他的著作,1900年他就这样说过:多年以前,这位“老佛爷”就已经将“王朝带到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如果要问上述两种意见哪一种更符合事实,笔者肯定会选第二种,虽然这种说法也有一些纰漏。值得注意的是:慈禧太后不过是一位无知的年迈妇女,她不可能承担一切过错,同样如此,我们也不应在她去世后把这些都算在她头上。

另外,有四位美国作家也评论过慈禧太后。第一位的描述是:慈禧是“全球罕见的优秀女皇和最不受约束的暴君 ”。第二位提出了一个问题:“她能否被视为十九世纪后半期世界最了不起的女人?”第三位直接说:她是“世界少有的铁腕人物 ”。第四位的提法是:她可以列入“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统治者 ”之列。

笔者认为,个体对历史的影响不可能如此巨大。在来紫禁城的前几年,我听到不少与慈禧太后有关的传言。那时候,在我看来,“她很不幸地失去了许多大好机会,而这个当今世界历史最为悠久的帝国的皇室受到前所未有的屈辱,她难辞其咎”。我在当前的写作中,“完全的”之类的词用得不多,而基本上用“较大程度上”、“主要的”之类的弹性词语。我进一步觉得,慈禧至少要对清王朝的灭亡承担道义上的责任。然而,她又处于各种制度的约束之下,这些制度不是她创造的,而是祖传的旧制。她作为一名后继者,依然受到此类腐朽传统的约束而没有突破。但是,假如她真的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统治者”、“十九世纪后半期世界最伟大的女人”或者“世界少有的最杰出的女性”,那么她不但能够摆脱这些传统的束缚,还能改造它们。但她一个也没完成,这充分表明她既算不上一位铁腕人物,也没有足够的才干成为一位伟大的统治者

假如“伟大”的皇太后与她的西方崇拜者眼里的君主形象名副其实,并且头脑明智、具有政治才干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那么,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1898年西方列强在中国瓜分势力范围、1898年维新运动失败、义和团运动以及围攻使馆区、庚子赔款等一出出丑剧就不会发生;革命共和等“败坏朝纲”的局面不会出现;蒙古、新疆、西藏、热河以及东北三省等领土也会牢牢掌控在手;列强也会与中国友好相处,随之废除所有“不平等条约”;中国早就摆脱落后的经济和狭隘的民族主义,进而融入整个世界发展大潮之中。

当然,类似的考量有秋后算账的味道,实在没有什么意义,也没必要对慈禧太后做太多苛刻要求。她没能够施展出优秀的治国才能,这并不能算在她一个人的头上。即便如此,我们还是有一点理由,支撑她位居“有史以来人类最伟大统治者”行列。

义和团运动落下帷幕,苏珊·汤利夫人曾经在颐和园采访慈禧太后。她深知对慈禧太后做出评价很困难。在她眼里:“这是一位脸色黄褐,像意大利农民一样和蔼的小妇人,她的身边是土偶木梗般可怜的光绪皇帝。这就是太后‘老佛爷’,就是那位让人难以捉摸、具有至高无上权威的独裁者,那位支持义和团犯下滔天暴行的邪恶之徒吗?”她在文章的结尾发出一连串的追问,这位老佛爷是不是“应该承担晚清所有事件的责任”,或者“也仅仅是一个无法逃脱命运摆布的工具”?

在我看来,她确实是一个工具,但她是心甘情愿地充当这个工具。她并非受制于命运之神,而是被满脑子狭隘民族主义的顽固派摆布,后者有满人也有汉人,是欺骗者,而最终也被历史的洪流无情埋葬。他们发现,慈禧太后可以帮助他们实现目的——她对朝廷和皇室拥有至高的权威,正好是一件适宜而不可或缺的工具。而她的出身、所受教育及其性格和知识上的缺陷,很容易让自己轻而易举地接受顽固派的愚弄,并成为他们的领导和保护者。

慈禧太后的性格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爱慕虚荣,她对所有阿谀奉承照单全收,甚至还经常自我标榜,这与我国擅长此道的毕尔斯菲尔德爵士一样。她曾经对德龄这样说:“你应该明白,我一直觉得自己是史上最聪明的女子,再也找不到与我相提并论的人。”慈禧太后就这样自我标榜,我们相信没有人胆敢反驳,不管是德龄还是其他宫内之人。

慈禧太后推己及人,以为自己喜欢有人拍马屁,别人也会喜欢。实际上,这也是人类的天性。所以,她在接见外国驻华公使夫人之时,总是温和有礼,净说奉承话,让这些夫人们忘乎所以,从而改变了对她的一些不好的印象。在很多次招待宴会上,慈禧对使节夫人们和蔼可亲,经常说“中外亲如一家”,但她在心底里非常痛恨这些洋鬼子。假以时日,公使们发现,“老佛爷”看起来慈祥而极具魅力,对外国人赞不绝口,却在背地里向军队下达屠杀外国人的命令。不要说对外国人,她对本国的汉人也是一手利用一手防备,那个“满汉一家”的提法本是一句谎言,汉人要与满人平等,根本就不配!

返回京城之后,慈禧太后对外国人的仇恨有增无减。就是这些洋鬼子,给她带来了莫大的屈辱,这辈子怎能忘记,又怎可以宽恕。不过1900年以后,她依然与原来熟悉的外国公使夫人恢复了来往,虽然这样的交往虚伪得没有半点诚意。在与这些小姐或夫人会面时,她的嘴上叫着“漂亮的公主”,“美丽的公爵夫人”。如此种种的小把戏,居然让这些洋人云里雾里。那段时间,有身份和地位的人将能与“有魅力的”太后聊天当成时髦,当成可以炫耀的资本。

“老佛爷”很乐意人们将她与维多利亚女王相提并论,还经常为之找来很多证据。实际上,她更喜欢让人比作同时代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当时还有这么一个传说,伊丽莎白女王通过英国驻华公使得知这个比喻之后,表示她的地位没办法和慈禧相比。她说,“她太伟大了。但我不伟大,当然也谈不上渺小。”虽然她从来没能像“老佛爷”那样指定皇帝的配偶,盛气凌人地处罚皇帝及后妃,更不会命人将皇帝妃子投井,但她也冷酷地当众扇过朝臣和宫女的耳光。应该有人将这些转告“老佛爷”,或许能够让她乐一乐

在人间担任君主不算,还要做天上的神仙。慈禧太后经常在颐和园扮观音(众所周知,观音是大慈大悲的佛教之神)。这成为她最喜欢的娱乐活动。“老佛爷”端坐莲台之上,手持柳枝轻洒“甘露”,仿佛就是一个普度众生的活菩萨。每当这个时候,她的左右两边少不了有天仙,双手合十极尽幸福恭敬之态。天仙的扮演者通常少不了大太监李莲英,此人是她的心腹管家。

事实上,慈禧很喜欢把自己比作佛教神仙,“老佛爷”就是经常挂在口上的她的代称。外国人一般将它译作“the Old Buddha”,但我觉得应该译为“the Venerable Buddha”。因为“老”,尤其与“爷”连用的时候,不止表示英文里的年纪大,还包含某种神圣的意义,实际上是人们的一种尊称。“佛爷”则习惯上用于称呼皇帝。马国贤,一位来自意大利的传教士,18世纪早期曾在清宫待过,他在著作里有这样的说法:“全中国的老百姓都崇拜康熙皇帝,通常将其称为佛。他成为天下人顶礼膜拜的神,不管汉人还是蒙古人都尊之为佛。我也经常听见有人叫他活佛”。显然,善良的耶稣会教徒马国贤尚不清楚,汉语里的“佛”不只是上帝,还是中国百姓心目中尊贵的皇帝。另外,人们常用“主子”作为对皇室显贵的尊称,男女主人都一样。我在清宫生活的那些日子,“主子”通常是太监和其他仆役对皇妃或太妃的日常称呼。

虽然大臣同僚议论慈禧太后时恭敬赞誉有加,然而她学习并践行的中华传统文明只不过是一点皮毛。儒家伦理规范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她的品格修养与之格格不入,也不能与那些贤达的中国文化奠定者同日而语。1897年,居然有这样的事情发生。高级军官林秀川(音译)在觐见时稍微有所怠慢,行下跪礼时不大规范,就受到慈禧太后罢官夺职的严厉处罚。据正史记载,一位汉代的地方长官在惩罚无礼者时,与慈禧的做法完全是两样。这位长官并未处罚冒犯他的下属,好像并未想到他是来领罪的,只是说:放了他吧,他做出这样的无礼举动并不怪他,而是我对他缺少管教。如果有人将这段史实讲给“老佛爷”,她可能笑不出,但应该会有一些反思。

不久前,罗伯特·拉诺恩先生得出一个结论,我们可以看见,历史上的很多杰出女性(不包括维多利亚女王)的形象通常是“猫——虎式”。依笔者看来,慈禧太后正属于此类。不过按照中国帝王的惯例,她应该被称为龙类。龙善与恶为一体,比猫、虎更让人生畏,也更残暴。前文提到她喜欢扮观音,这也并不冲突,因为她相信自己就是菩萨转世,宫内人们的溜须拍马更让其深信不疑。

1908年,中国的两尊活佛准备会面,或者这应该被视为一个不幸事件。当时,中国有一位观音转世的慈禧太后,还有一位活佛——西藏的达赖喇嘛。按照藏传佛教的说法,他是佛在人世间的代表。当年,达赖喇嘛离开西藏,千里迢迢来到佛教圣地山西省五台山的一座寺庙。我当时正好在中国西部旅游,经过特许,得以在这年夏天拜见达赖喇嘛

转眼便是9月,西藏活佛应北京活佛之邀,从山西前往北京。北京城有了两尊活佛,一下子盛况空前。但这样的情形没维持多久,达赖喇嘛到来不过几个星期,两尊活佛就只剩下他这一尊了。达赖到,慈禧走。因为“老佛爷”的去世,京城百姓就出现了一个谣言,两尊活佛,或者代表一尊菩萨的两个人,如果共处一地就会相克;并且活着的活佛会紧随那一尊活佛仙逝。

但事实上,达赖喇嘛活得好好的,而接踵而至的是辛亥革命的爆发。

我们接着谈一谈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之间的一些纠葛。按照一些老太监的说法,母子二人是在1898年维新变法期间结的仇。我还从一位老太监口里得知一段旧事,如果不懂得一些中国古代习俗,则对此很难理解。中国有一种“割股奉亲”的说法,长者生了病,只要服下用股肉做药引的药就能痊愈,而股肉必须来自儿子或最亲的人,也可以是忠诚的朋友或仆人。这不过是一种关于孝道的传说,尽孝得付出非常痛苦的代价,便让孝道变得神秘而令人讨厌。日俄战争之后,慈禧太后得了重病。有一天,光绪皇帝前去探病,请安之后站在太后身边服侍着,当时在场的除了他们二人,就只有总管太监李莲英。慈禧太后忽然用一种自艾自怜的口气慢吞吞地说:“我明白自己活不了多久了,只有一样东西能治好我的病,但没有人愿意为我制作药引。”她一边说,眼睛不停地观察光绪皇帝和李莲英。虽然两人对太后所说的药引心知肚明,却都没有回答。

几天之后,慈禧太后恢复了健康。她发现李莲英一连几天都没来值班,便询问原因。一位小太监回答:李总管正在养伤,他在大腿上割了一块肉,奉献给太后做药引了。按照这一说法,自那以后,慈禧太后就百般宠信李莲英。自己的亲儿子光绪皇帝,却没能尽孝,慈禧太后觉得这让她很没面子,从此对光绪皇帝就怎么也看不顺眼了

我从一位皇室成员那里了解到一件事情,是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的最后一次见面,那情形就像可怜的“囚徒”拜见不可一世的“女牢头”。在被关押的日子里,光绪皇帝的任务或者说接受的惩罚是,每日都要臣服于慈禧太后的威权施礼请安。这本来是宫中旧例,慈禧太后要求这样做却有另外一层意思,一方面她经常提醒他别忘了自己还是个囚徒,从而强化自己的权威;一方面是出于某种邪恶的心理故意羞辱光绪皇帝。1908年秋季的一天,光绪皇帝照例来到宁寿宫,履行给慈禧太后请安的职责。这时候他已经病得非常厉害,依靠太监的搀扶才能耷拉脑袋、踉踉跄跄地行走。他已经感觉生命到了尽头,却依然挣扎着进入慈禧太后的寝宫,准备像以前一样跪下请安。他身体虚弱、面容憔悴,慈禧太后见状震惊不已,泪水不由自主挂满双腮。太监连忙给她擦去。双方对视着,一声不吭,偌大的宫殿空荡荡的,空气里死一般沉静。忽然,死寂被慈禧太后打破,她说道:“免跪请起吧!”但垂危的皇帝依然跪着,用几乎听不见的声音自言自语:“还是跪着吧,可能再没有机会了。”事实上,这确实成了最后一次。

仅仅过了几天,光绪皇帝、慈禧太后先后去世,前者在瀛台,后者在宁寿官。“老佛爷”或许有过预感,母子二人会一起离开人世。或许只有在阴间,二人的仇恨才会永远消弭。也许,只因为她忽然想起自己是慈悲为怀的观音菩萨,应该发一发慈悲。

1908年11月14日光绪皇帝驾崩,15日慈禧太后离世。这事确实有些奇怪,难免出现一些与“老佛爷”有关的传闻。传闻之一是,慈禧太后深知自己命不久矣,为避免光绪皇帝在自己过世后重新执政,就将他害死。传闻之二为,宫内的一些太监仗着太后对光绪皇帝有过虐待行为,一直害怕皇帝重掌大权,为了保护自己而毒死了皇帝 。第一个传闻我认为不可能,第二个似乎有些道理,但是没有足够的证据。有一位英国医生是消息灵通人士,掌握了不少来自太医的一手消息。他的说法是,光绪皇帝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身患多种疾病,体质很差,有足够的理由让我们相信他并非死于他杀。值得注意的是,十年囚禁和摧残减短了光绪皇帝的寿命,即便他的死没有其他原因,也丝毫不会改变我们对慈禧太后的评价。对于光绪皇帝的死,她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她处死他用不了十分钟,却十年无休止将其慢性折磨至死。

慈禧太后临死也不会承认她杀死了光绪皇帝,我们也无法要求她认罪。

1870年,光绪皇帝出生,五岁时继位,直到1889年婚后亲政,皇太后一直摄政。他在1889年到1898年掌握了十年实权,但依然受到干政的太后的影响。尤其是慈禧干预了甲午中日战争,这一战摧垮了中国仅存的实力,一个虚弱的国家毫无遮挡地出现在列强面前,对此她难辞其咎。我们已经知道,1898年,光绪皇帝年满28岁,但所有的权力都被夺走。直到1908年,他已经三十八岁,又当了十年有名无实的皇帝。如果他能活到1934年的现在,才仅仅六十三岁多一点。光绪皇帝在甲午战败中遭受巨大打击,但并未因此消沉下去,反而激发了昂扬的斗志,并于1898年开始维新变法。假如维新运动没有被慈禧太后等人扼杀,极有可能成为一个载入史册的契机,清王朝可以借此复兴,而中国从此走向繁荣富强,光绪皇帝也会彪炳史册,就像邻国日本的明治天皇。日本在明治时期开始改革,国家得到发展。明治天皇比光绪皇帝继位早了七年,也只比光绪皇帝晚去世四年。

清王朝灭亡之前的一百年里,多次遭受打击,陷入重重危机,影响和威望都受到很大损害,有好几次都差点覆灭。人们一度怀疑它是否会一蹶不振,直至最终灭亡。但几十年来,清王朝跌倒又爬起来,却一直坚持着。即便1900年“义和团”运动带来前所未有的屈辱,它依然挺了过来。早在19世纪中期,就有外国人说清王朝快灭亡了,但没被言中。它顽强地生存着,不但外国人,就连绝大多数中国人都理解不了。如果1898年戊戌变法成功,清王朝还会延续更长的时间;很可能走出屈辱的困境,走上富强的发展道路。然而,变法很不幸地失败了,没能起到挽救清王朝于覆灭的作用。

北京城外有两处建筑群,屋顶明黄,辉煌而宏伟,几百平方英里的山脉绵延起伏,广袤原野尽情铺展。这里是逝去皇帝的陵寝。两处陵寝遥遥相对,仿照前朝修造,这就埋葬清朝帝后的地方。西陵是光绪皇帝,而“伟大的皇太后”在东陵 (慈禧太后归葬之后不到六年,便出现了骇人听闻的盗墓 )。

皇帝和皇太后生前心灵距离遥远,死后也远隔了半个省。

曾经,奥德修斯在《赫卡柏》里这样感叹:如果死后能埋葬在豪华漂亮的坟墓里,那也就死而无憾了。“老佛爷”的想法可能也一样。位于京城西郊的颐和园华丽而美观,深得“老佛爷”的喜爱,但她没能在这所让人心旷神怡的帝苑中度过太久的时光。于是,她便认真筹划了东陵的豪华坟茔。她或许在幻想,自己可以长眠于那山林环抱的风水宝地,而大清朝依然为她一手掌握。 ygLB++Horoy9k96BzsaOMjUIeg5q7wu7QTvvQ1Apa2mQtqNzBdaDjs8hDyZpwK6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