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骆宾王 那个咏鹅的神童 用一生的时间 践行了屠龙的梦想

唐中宗景龙年间,被贬至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的诗人宋之问,趁闲暇之余,游历附近的名山大川,其间曾到杭州灵隐寺,对着空蒙山色诗兴大发,为后世贡献了名篇《灵隐寺》。

如果论及诗作《灵隐寺》中哪一句最对仗工整、意蕴深远,毫无疑问是那句“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但不知是不是因为宋之问人品太差,以致后世人不愿将如此妙句记在他的名下,才闹出了一段无从查证的诗家逸事。

相传当时宋之问在灵隐寺中遇到一位老僧,“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这两句诗正是那位老僧随口所赠,也正是这两句诗,让苦思冥想、不得妙句的宋之问茅塞顿开,这才有了完整的《灵隐寺》。而等第二日宋之问想要再寻老僧时,那位神秘老僧早已不知何往。

回过神来的宋之问在多番询问之下才发现,那个三言两语就让他顿悟的老僧不是别人,正是“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按照正史的记载,此时的骆宾王应该已经去世二十多年,但也有人说当年造反失败后,骆宾王侥幸逃出生天,从此云隐为僧,匿迹于江湖,不知所终。

无论是哪一种说法,或许都符合骆宾王想要的结局——前者成全了骆宾王的“舍身取义,杀身成仁”,后者实现了骆宾王的“摆脱桎梏,回归自由”。这位七岁时写出《咏鹅》的天才,用一生的时间,践行了屠龙的梦想,成为“初唐四杰”中结局最悲壮的那位。

南宋诗人魏庆之在他的作品《诗人玉屑》中,给了骆宾王极高的评价:“骆宾王为诗,格高指远,若在天上物外,神仙会集,云行鹤驾,想见飘然之状。”骆宾王是配得上这段评价的,因为早在七岁时,他就写出了震撼整个大唐诗坛的爆文——《咏鹅》。

《咏鹅》直到今天,都是很多人会背诵的第一首唐诗,我们可以想见,一千多年前那个七岁的孩童在众人面前作出这首诗时有多轰动了。一出道,就是寻常人一辈子也到不了的巅峰,这让出身寒门的骆宾王被不少大人物施以青眼。

史书对于骆宾王的童年少有记述,我们只能从只言片语中知道他出生于一个小官僚家庭,官至县令的父亲也未能庇护他太久。因为父亲死于任上,本就勉强度日的家庭彻底陷入绝望,骆宾王自此过上了落拓流浪的困顿生活。而当他再度回到众人视野里时,已经是道王李元庆的府属文人了。

都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虽然只是获得了一份临时工的工作,但能找到一个栖身之所,对于四处流浪、居无定所的骆宾王来说,已感万幸。

但出人意料的是,当道王李元庆让其自述才华的时候,骆宾王却因不愿炫耀而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在《自叙状》中这样写道:“若乃脂韦其迹,乾没其心;说己之长,言身之善;腼容冒进,贪禄要君;上以紊国家之大猷,下以渎狷介之高节;此凶人以为耻,况吉士之为荣乎?”

简单来说就是:承蒙您看得起,但我不喜欢自吹自擂,这不符合我做人的准则,告辞。

写一份自卖自夸的个人简介,对于才华横溢的骆宾王来说,易如反掌,但清高的他宁愿再度流落江湖,也不肯以文采取悦权贵,这也隐隐为其后续人生奠定了基调。

毕竟这样“不懂事”的刺头,无论给他多少次机会,也注定无法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上久留,但将“位卑未敢忘忧国”这七个字刻在骨髓中的骆宾王,注定要借助庙堂来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他的人生悲剧开始了。

和当时绝大多数读书人考到白头、以求功名不一样的是,二十一岁那年参加科举失败后的骆宾王,并没有执着于科考,而是开始了长期的边打工边看世界的快意人生。炒掉第一任老板、道王李元庆后不久,运气爆表的骆宾王迎来了第二次就业机会。

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十月,唐高宗李治完成了古代帝王的最高梦想——泰山封禅。随之而来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贺文与颂章,应接不暇的李治从文章堆里,一眼相中了一篇名为《为齐州父老请陪封禅表》的贺文,而作者正是失业在家的骆宾王。

被最高统治者青眼相加的结果,不言而喻。很快,骆宾王被封为奉礼郎,任东台详正学士。虽然只是一个负责仪礼校正的小官,但在唐高宗时期,门下省被称为“东台”,我想一直想要为黎民发声的骆宾王在那一刻,一定是欣喜的,毕竟他曾以长诗《帝京篇》表达过自己的心志。

《帝京篇》横空出世时,每个读过它的人都为之震撼。这篇被后世誉为唐代歌行体诗代表作之一的《帝京篇》,采用五言和七言交织出现的表现形式,从长安的繁华写到王公贵胄的纸醉金迷,再写到百姓的悠游惬意,最后所有的繁华喧闹戛然而止——骆宾王为以自己为代表的底层知识分子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苦闷失意而发声。

能得到唐高宗的赏识,骆宾王一定对李唐充满了感恩,在政治上纯粹又幼稚的他,接下来走的每一步都展现出了传统社会知识分子的风骨,但也因此招来了祸事。

诡异的事情在史书的字里行间忽隐忽现。骆宾王的安稳日子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任奉礼郎不久,他骤然遭贬。为了继续为国效力,不甘沦入江湖的骆宾王转而投军,冲向了大唐帝国最需要人才也最艰苦的边疆。

从长安到西域,再到川蜀,骆宾王这位典型的文人活成了大唐诗坛少有的几个真正有长期从军经历的硬茬。刀口舔血、生死旦夕的军旅生涯,并没有抹去骆宾王身上的傲气和纯粹,反而让他笔下的文字添了十分的凌厉。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年),从前线归来的骆宾王先后转任武功主簿和长安主簿,最后再度调入朝廷,任侍御史。这是个贬谪率极高的官职,赤子之心不减的骆宾王,以赌上身家性命的方式,一遍遍上奏,一遍遍觐见,一遍遍规谏帝王的得失。

此时的李唐江山已经岌岌可危,身染重病的唐高宗李治已经难理朝政,而精力充沛又雄心勃勃的武则天也已经基本控制了朝局,她不喜欢这个不断上书针砭时弊的骆宾王,直接将其打入大狱,若不是巧逢大赦,骆宾王这一身傲骨,只怕就沉沦在那无间炼狱中了。

如果有人问:赌上锦绣前途和身家性命,骆宾王就真的没有后悔过吗?

骆宾王的回答,已经写在他那首《在狱咏蝉》里了:“无人信高洁,谁来表予心?”既表达了自己对高洁品格的坚守,也表达了无人了解自己的孤寂。骆宾王通篇都没有低头求饶,他把自己比作那超凡出尘、不因外界环境而改变自己的蝉,即便深陷囹圄,也绝不屈服。

唐高宗调露二年(680年),本就斗争激烈的朝局骤生剧变:高宗李治的病情转危,而负责监国的太子李贤被亲生母亲武则天以“意图谋反”的罪名贬为庶人,幽禁长安,武则天的权势在此消彼长中进一步得到了巩固。

同样是在这一年,被贬为临海县丞的骆宾王到任后不久,弃官而去,纵然一贫如洗,也不愿在武则天的朝堂中为官。满怀报国之心的骆宾王,写下了那首《咏怀》来明志,其中的“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更是直接表达了他对李唐江山的担忧和愿意身赴国难的壮志。

短短三年以后的唐中宗嗣圣元年(684年),没有了唐高宗李治压制的武则天,不再做任何掩饰,开始向所有人展现出自己的勃勃雄心。她先是废了唐中宗李显,继而立了傀儡皇帝——唐睿宗李旦,自己则临朝称制,大权独揽。

就在武则天以为自己坐稳朝堂的时候,一篇名为《为徐敬业讨武曌檄》的檄文,随着英国公徐敬业在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起兵而传遍了整个大唐。这篇雄文以笔为刀,发出后响应声不绝,一时之间让徐敬业声势大振,朝局为之震动。连向来目空一切的武则天读后都询问作者是谁,当得知是骆宾王后,她感慨道:“有如此才不用,宰相过也。”

再好的檄文,也弥补不了战略上的失误,藏有私心的徐敬业贪图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的王气,放弃了直攻洛阳的机会,于是这场声势浩大的反武联军,被武则天以不到半年的时间迅速平定,以《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名震天下的骆宾王,也随着平叛的结束而不知所终。

就像开头写的那样,有人说骆宾王死于兵祸之中,也有人说骆宾王远遁江湖,更有人以宋之问在灵隐寺遇到骆宾王的逸事,来为这位大文豪的人生画上句号。

但于骆宾王而言,只要能为国尽忠,以什么样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已经不重要了。 p3HwXeOKuRHp6nZLHsy/6RDDUqul61JMVBQ4DrkveH7AuxYtyc/hPhR7252i7ug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