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建州女真

女真,是世居我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周朝时,称其为“肃慎”;汉晋时,称其为“挹娄”;南北朝时,称其为“勿吉”;隋唐时,称其为“靺鞨”;辽宋时,称其为“女真”;明清时又写作“女直”“诸申”。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早在周武王时期,肃慎就曾遣使进贡,贡品为“楛矢石砮,长尺有咫”,即桦木制作的箭杆和青石磨制的箭头。

《左传》中也记载,周人在说明自己领土范围时言道:“肃慎、燕、亳,吾北土也。”

由上可见,女真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大一统国家的一部分。

北宋末年,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割据政权“金”,先后攻灭辽和北宋,曾极盛一时。到了元朝,女真诸部则作为大一统国家的一部分,被纳入元帝国版图,元朝设“辽东宣慰司”(即“辽阳行省”)对其进行管理。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于洪武八年(1375年)在辽阳设“辽东都指挥使司”,简称“辽东都司”。这是个军政一体机构,类似军区。相较于元朝的辽阳行省,其管辖范围较小,只限于今天的辽宁省南部地区。

当时,在辽东都司的北方,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女真部落,南抵抚顺、开原,北达黑龙江两岸,东到大海,西至大兴安岭。明朝正式经营这一地区,始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上位后,开始大力招抚并羁縻管理女真诸部。他如此做,有两个原因。

一是“以夷制虏”的国策。

当时,明帝国的主要边患就是北方的蒙古 ,而女真与蒙古算是世仇,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就是被蒙古人攻灭的。所以,朱棣的策略就是以“东夷”(女真)制衡“北虏”(蒙古),即“以金、元世仇,借金之余裔以捍虏”

女真诸部位于蒙古的东边,军事术语叫“侧翼” ,这是朱棣尤其看重的,类似汉朝时期西域相对于匈奴的地缘架构。伟大的帝王总有共通之处,与汉武帝打通西域、夹击匈奴的战略构想类似,朱棣将女真诸部作为长城右翼的补充,明朝与女真的联合,对蒙古形成了战略半包围态势。一旦用兵,就可以东、南夹击蒙古人。

二是朱棣个人的特殊经历。

在当上皇帝之前,朱棣为燕王,封地在北京。由于此地距东北较近,所以朱棣早期与女真人打过很多交道,彼此较为熟悉。正如汉武帝重用赵破奴(匈奴化汉人)、金日磾(匈奴人),唐太宗重用契苾何力(铁勒人)、阿史那社尔(突厥人),出于边疆治理的考虑,朱棣也对很多女真人委以重任。

例如朱棣的心腹太监 亦失哈 ,是海西女真人,曾出巡奴儿干都司,官至辽东镇守太监;朱棣为燕王时,娶建州女真首领 阿哈出 的女儿为妾,后来该部遭灾,朱棣还曾发粟米赈济;朱棣率军北伐蒙古 阿鲁台 时,建州女真毛怜卫首领 猛哥不花 曾两次率部众随驾出征。

努尔哈赤即出自建州女真,清朝皇帝的先人协助明朝皇帝打蒙古人,后者又发粮米赈济前者,也算是一段奇遇。

既然说到了“建州”,就一并说说女真三大部。

说起女真,有人会想到骑射,类似游牧民族;还有人会想到深山捕猎,类似渔猎民族。其实呢,上述说法都有点儿片面。女真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在其内部也分为不同族群。

明清时期,女真分为三大族群,即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东海女真。

建州女真分布在南起鸭绿江、北至牡丹江的区域,遍布整个长白山区,相当于今天辽宁省、吉林省的东部和朝鲜的东北部。此地距明朝辽东地区较近,汉夷杂处,汉化程度较高。他们以采集、渔猎为主要谋生手段,部分人也从事农耕。

海西女真分布在今天的松花江流域。由于此地地势平坦,多草原沼泽,所以海西女真是一个偏游牧的女真群体,类似蒙古。例如海西女真叶赫部首领 金台什 ,就是蒙古人的后裔,原姓土默特。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努尔哈赤派出四百人劫掠叶赫部,就“取叶赫游牧蒙古马一百匹、羊五百只携归” 。当然,靠近辽东都司的海西女真部众也从事农耕和手工业。

正是因为海西女真偏游牧的特点,使其天然可以拥有成规模的骑兵部队。在努尔哈赤崛起之前,海西女真是三大族群中整体实力最强的。

野人、东海女真分布在黑龙江两岸和库页岛。其实,他们就是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赫哲、费雅喀这些部族,也是真正的渔猎、采集部族,社会组织、生活方式比较原始。

在这三大族群内部,又分成大小不一的部落,像海西女真,就分为乌拉、哈达、辉发和叶赫四大部。

除了上述女真族群之外,在当时的东北地区,还有一支蒙古部族,名为 兀良哈 。兀良哈分布在嫩江流域,其祖上是建立辽王朝的契丹人,后来这拨人逐渐被蒙古人同化,可以将其理解为“蒙古化契丹人”。

对上述四大族群的管理,朱棣施行“卫所制”。永乐初年,朱棣在辽东都司以北地区,设立了一个管辖地域超大的机构,即大名鼎鼎的“奴儿干都司”。其管辖范围包括东北地区所有的女真、蒙古部落,从地域上讲相当于黑龙江、嫩江、松花江流域和呼伦贝尔草原。你可以将其理解为“省级自治区”,与之类似的明朝行政机构还有“乌斯藏都司”(西藏)和“朵甘都司”(青海和川西)。

在奴儿干都司之下,明朝设立了大大小小的“卫所”,你可以理解为自治州、自治县。这些卫所本质上就是之前的女真、蒙古部落,明朝册封各部首领以明朝官职,这种职位可以世袭,明廷不干预卫所内部的日常行政,但卫所有义务定期朝贡,明朝皇帝可在战时向其征召军队。当然,人家也有可能不进贡、不出兵,至于这些不听招呼的卫所会不会挨揍,视当时皇帝的能力和性格而定。

概括来说,明廷对女真卫所有宗主权、召集权而无治权,类似盟主与盟友的关系。那么问题来了,人家凭什么就听你明朝的安排呢?

答案就是朝贡。

在东北大开发之前,东北平原遍布沼泽、森林,基本没有农业、手工业,但盛产马、貂鼠皮、舍利狲(一种大猫)皮、海东青(猎鹰)、兔鹘(白鹰)、黄鹰、殊角(海象牙)等土特产。这些东西在我们看来是好东西,它们也确实是好东西。但是,它们既不能当衣服穿,也不能天天吃。女真人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粮食、布匹、铁器、瓷器等,还有购买这些东西所需要的金银,都需要用土特产去换。

这时,如果某部首领被明朝授予官职,就可以向明朝进贡,明朝则回馈丝绸、布匹、金银等作为赏赐。本着“薄来厚往”的原则,明朝回馈给进贡者的价值,往往几倍甚至十几倍于贡品价值。例如成化年间,西域各国听说永乐年间“贡狮子”的赏赐巨多,竟然争相进贡,每年送来十几头狮子,以至于当时的明朝礼部认为,“永乐赏例,岁久难从” 。也就是当年的赏赐太厚,如果按照永乐时期的赏赐比例,时间一长明朝都给不起钱了。

进贡有这么丰厚的回报,再加上必要的招抚措施,这就是明朝统治女真诸部的套路。

当然,朱棣老兄是很狡猾的,他的钱可不能白给。他用着女真,也防着女真,主要有两招。

第一招,众建诸侯以少其力。

这一招源自汉朝的推恩令,也就是多封几个首领,让他们形不成合力。多到什么份上呢?

截至万历十五(1587年)年,明朝累计在东北地区设“卫”三百八十四个、“所”二十四个、“地面”七个、“站”七个、“寨”一个 ,合计超过四百个。本来东北当地的部落只有百余个,明朝却再将它们划分为四百多个卫所。

像建州女真,明朝就在其地域内设立了“建州卫、毛怜卫、虎儿文卫、禾屯吉卫、渚冬河卫”等卫所。在建州卫下,明朝又先后分出“建州卫、建州左卫、建州右卫”,即著名的“建州三卫”。景泰二年(1451年),根据朝鲜人的统计,建州三卫的人口加起来只有两千三百余户,还不及现在一个镇的规模。如此多的卫所自然使得单个的地盘较小、人口较少,很难形成较为强大的部落,也就无法对明朝形成威胁。

第二招,分等级册封。

为了让卫所首领们听招呼,有足够的上进心,明朝还准备了不同级别的官职用来册封,由大到小分别为:都督、都指挥、指挥、千户、百户、镇抚等。

这些官职中,像都督,听着官很大,但其实跟明朝直辖地区的同名官职区别很大。明朝五军都督府的“左、右都督”,是正一品高官,全国不过十人。而万历初年,东北诸部的都督就已经有二十二人之多。一个都督管辖的地域相当于现在的县级市、地级市规模,人口可能只有镇、乡规模。某部首领表现好,明朝可以升其官职;表现不好,也可以剥夺其官职。谁强大了,明朝就册封他旁边的部落首领以更高官职,激起他们内心的斗争精神,让其互相制衡。

虽然这招有点儿损,但是效果还不错。永乐年间,女真诸部虽然偶尔也有入内地劫掠的行为,但总体而言还是比较消停的。

但是,这种盟主与盟友的关系能够维持稳定,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盟主必须足够强大,才能镇得住场子。朱棣当政那会儿,问题倒是不大,可是等他死后,就出事了。土木堡之战,明军大败,明英宗被俘。这样,在周边各部族首领心中,“明帝国不可战胜”的印象瞬间破灭,明朝的威信大大下降。这时,建州女真开始蠢蠢欲动。史载:“建州等卫女直 都督李满住、董山等,自正统十四年(1449年)以来,乘间窃掠边境,辽东为之困敝。”

正统十四年即为土木堡之战爆发的年份,这一年之后,建州女真首领 李满柱 (即李满住)、 董山 多次带领族人劫掠辽东,并暗中勾结蒙古和朝鲜。为了剪除边患,明宪宗决定联合朝鲜东西夹击,对建州女真进行征伐。

成化三年(1467年)七月,明军杀董山等26人;当年十月,明军兵分三路攻入建州,攻破张打必纳、戴咬纳、朗家、嘹哈四寨;成化四年(1468年)正月,朝鲜军队过鸭绿江,攻破兀狝府诸寨,生擒李满柱和他的儿子古纳哈等人;成化十五年(1479年)十月,明宪宗再次联合朝鲜对建州三卫进行征伐。

明朝的军事行动对建州女真造成了毁灭性打击,从此该部一蹶不振,消停了近百年。 MI9Yibl93saoyF+OMXJBk4l5V/eO6SbBsIMTdIzJyHVkZMHWkc8Hbu0FXptSiDO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