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死后,他创立的“大蒙古国”分裂成东、西两大部分。东边即为元帝国;西边俗称“四大汗国”,元朝史料中称其为“西北诸王”,即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尔汗国和钦察汗国(又称金帐汗国)。这些政权的建立者均为成吉思汗的子孙,它们的疆域从日本海一直延伸到黑海,囊括了大半个亚欧大陆。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元帝国的灭亡,就是蒙古人统治的终结,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洪武元年(1368年),明军攻占大都,元顺帝北逃,在漠北建立政权,恢复国号“蒙古”,史料中通常称之为“北元”。以此事件为标志,元朝灭亡,明朝建立。在这个节点,整个亚欧大陆的腹地,依然处在蒙古人的统治之下。
在今天的中亚地区,自称是成吉思汗后裔的蒙古贵族 帖木儿 刚刚自立,建立“帖木儿帝国”。四十年后,这个帝国的疆域西至爱琴海,东达印度河;北至里海,南达波斯湾。之后,帖木儿的后裔还统一了大半个南亚,建立“莫卧儿帝国” 。
在今天的新疆以及中亚东部,是 察合台 (成吉思汗次子)的后裔建立的“东察合台汗国”,明朝称其为“亦力把里”,这个政权一直延续到清朝康熙年间。
从乌克兰大草原到额尔齐斯河, 拔都 (成吉思汗的孙子)建立的“金帐汗国”(即上文所说的“钦察汗国”)依旧强盛。这会儿,几乎所有俄罗斯人都是金帐汗国的臣民。
东亚这边,北元跑到漠北后,仍然统治着从额尔齐斯河至嫩江流域这片广袤的地域。
也就是说,相比元朝和四大汗国时期,蒙古人统治下的地盘只是少了明帝国而已。由此可见,初期的明朝还是很武德充沛的。
在我们的教科书中,称这一时期的蒙古为“瓦剌”与“鞑靼”,相当于两大部分。都是蒙古人,怎么会分成两部分呢?
这还得从蒙古的统治架构说起,跟我们理解的中央集权不同,蒙古人的统治,类似周朝的分封制。
成吉思汗时期,以能打仗的壮丁 为单位编立户口,采用十进制模式,即十户、百户、千户、万户。打仗的时候,就从这些军户中抽人,兵民一体。
看到这里,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这段内容之前好像看到过。明朝的卫所军户制,后金的八旗制度,都是以壮丁为单位编户口,按一定比例抽人当兵。怎么元朝也是这一套呢?
没错,这三个朝代的军事制度是有延续性的,而且它们都有同一个母版,即金朝的“猛安谋克制”。请注意,这个“金朝”并不是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而是“辽、宋、金”的那个“金”。
金朝的创建者完颜阿骨打规定,以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换句话说,“谋克”等于八旗中的“佐领”;“猛安”则介于“参领”和“都统”之间,相当于“旅”这个编制。由上可见,不管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它们之间都是有共通性的。
所以,我一直认为,自铁木真的崛起开始,中国的古代史就是汉人、蒙古、女真三族鼎立的状态。先是金、南宋、蒙古三方割据;接着是元朝完成了一次大一统;再是明朝完成了汉人、女真的小一统,蒙古人割据北方草原;最后清朝再次完成了大一统。任何两方的联合,必然对另一方形成绝对优势。像蒙古与南宋联合,攻灭金朝;朱棣与女真联合,对蒙古形成绝对军事优势;本章节后面还要讲到女真与蒙古的联合。
好啦,言归正传。铁木真时期的一个万户,你可以理解为八旗的一旗。凡是主动投降、归顺的部落,铁木真就把他们编入军户。百户、千户通常仍由原部落首领管理,到了几千户、万户这个级别,则由铁木真派蒙古贵族管理。与八旗制度不同的是,铁木真不仅分人,还分地盘,每个万户都有自己的分封区域。
这样,除了蒙古高原这片自留地,在其他地区实质上是“蒙古上层统治当地部族”的状态。这种少数统治多数的模式,使得蒙古人很难将当地部族“蒙古化”,反而有很多蒙古贵族被同化。像西亚的“波斯化蒙古人”,东欧草原的“突厥化蒙古人”,都是这么产生的。建立元帝国的蒙古贵族也大都汉化。
这些万户和封地,被视作“资产”一类,铁木真将这些资产分别赐予功臣、兄弟、子侄,有的给万户,有的给几千户,并划定各自封地。被册封者的儿子可以继承老爹的人口和地盘,如果儿子有好多个,老爹有权自行分配。不管下一任蒙古汗王或元朝皇帝是谁,通常都不会改变这种分封架构。
元朝皇帝也有自己直辖的万户,即“怯薛军”,你可以理解为后金两黄旗的亲军。铁木真时期入选怯薛军的条件十分苛刻,不仅要身板壮、会骑射,还必须是跟着铁木真打天下的功臣、贵族之后。
忽必烈上位后,重整大汗/皇帝直属军队。一方面仍是以勋贵子弟为主体,组建怯薛军,分为四部分,即“四怯薛”;另一方面,在怯薛军之外,组建一支以汉兵为主体,兼容女真、高丽、契丹、钦察、阿速 等多民族士兵的侍卫亲军。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将元朝的军队比作一个圆形,最核心的部分即为怯薛军,再往外一环即为侍卫亲军,再往外是其他军队。
综上,蒙古人的统治架构类似周天子的分封制度,每个万户类似诸侯,其弊端也与周朝类似。如果周天子的拳头大、实力强,那么大家都会听他的。然而,当天子不太行了的时候,就没人搭理他了。从某种意义上讲,瓦剌和鞑靼,就是这么形成的。
从历史分封上来看,北元的地盘内原本就有东、西两大势力,两者大致以杭爱山脉为界。
西边的地盘,我们暂时称之为“西蒙古”,原为成吉思汗之孙 阿里不哥 的封地。东边的地盘,我们暂时称之为“东蒙古”,原为成吉思汗四个弟弟的封地。元顺帝北逃后,这里又挤进了一个北元皇帝。
按照传统,东、西两边的蒙古人,都应该听北元皇帝的。然而,朱元璋的军事行动打破了这一传统。洪武一朝,先后十三次对北元用兵,史称“明太祖北征”。老朱打击的重点目标就是北元皇帝的直属部众,打得人家在广袤的蒙古高原到处跑,可谓要多惨、有多惨。于是,就有了下面这段史料。友情提示,各种蒙古名字比较难记。
元顺帝北逃后,于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病死于应昌,他的儿子 爱猷识理答腊 接班,次年改元宣光,是为“元昭宗”,蒙古汗号为“必里秃汗”……
这是一位很有想法的老兄,跑到大草原后还不忘“恢复中原”。他给自己定的年号“宣光”,就取自杜甫《北征》一诗中的“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即表示他要像周宣王、汉光武帝一样复兴大元,可见其汉化程度之深。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明太祖的第一次至第六次北征,打击的重点目标就是北元皇室的直属部队。北元虽然有击败徐达军团这种壮举,但大部分战役还是失败了。洪武十一年(1378年),元昭宗带着他恢复中原的梦想郁郁而终。相比继任者,他还算是好的,最起码是善终。
元昭宗死后,他的弟弟 脱古思帖木儿 接班,是为“天元帝”,蒙古汗号为“乌思哈勒汗”。这位老兄更惨,先是在捕鱼儿海 被明军击败,儿子和一堆老婆都被明朝大将蓝玉抢走。战败后,他又遭到西蒙古阿里不哥后裔 也速迭儿 的伏击,被同族所杀,连皇帝大印都被抢走了。
天元帝的死,正式开启了一个时代,即“大汗有毒”时代。
这里先说明一下,由于之后发生的事情涉及的人物实在太多,且关系复杂,所以我给每个北元大汗赋一个英文字母编号,规则如下:
北元皇帝的直系后裔,我称之为“元系”,赋编号A,用数字区分不同皇帝,例如“A1、A2”。
阿里不哥的后裔,我称之为“阿系”,赋编号B,规则同上。
窝阔台(成吉思汗第三子)的后裔,我称之为“窝系”,赋编号C,规则同上。
重量级的“非大汗”人物,也赋予他们编号,从X开始。同理,同一家族的人,也用数字区分先后,例如“X1、X2”。简介如下表。
蒙古可汗世系及各汗上位、离任时间,根据“15世纪中叶前的北元可汗世系及政局”[作者:宝音德力根,刊登于《蒙古史研究(第六辑)》]一文整理。
看完以上内容,相信大家只有一个感觉——乱!
怎么可能不乱?从1388年到1452年这65年间,北元一共换了11个大汗,平均每人在位不到六年,只有一个可能是正常死亡案例。在以上这段既混乱、又伤感的“杀大汗运动”背后,是瓦剌与鞑靼分裂的原因。
下面,我们先来捋一捋,经常废立大汗的几位牛人的成绩。
X家族, 浩海达裕 、 马哈木 、 脱欢 、 也先 这一家四代人,拥立大汗五人,杀大汗六人,杀Y1 哈什哈 、Y2 太平 ,杀Z 阿鲁台 。
Y家族,哈什哈和他的儿子太平,拥立大汗三人,杀大汗一人。
Z家族,阿鲁台拥立大汗三人,杀大汗两人,杀X2马哈木。
捋完了之后大家就可以发现,在这段时间内,蒙古的权力就掌握在以上三伙人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