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九节
聊聊皇太极

看完以上内容,很多朋友可能会认为,皇太极简直就是一台政治机器,仿佛没有血肉感情。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举几个小例子。

天聪三年(1629年)正月十二日,投靠后金的蒙古小部落首领 昂坤达尔汉和绍齐 病故。皇太极亲往吊唁,在棺材旁痛哭,哭完后把自己穿的貂皮大衣解下来,给死者的遗体穿上。就算这是收买人心之举,演得也是十分逼真。

大凌河之战时,后金一名士兵被大炮打断了腿,皇太极亲往探视,发现伤口已经生蛆。皇太极痛哭,责骂分管的军官说道:“尔等如不能治,为何不早来奏于我”;“前代之事,尔等何有不知者。古一良将于行兵之处,有遗箪醪者,虑不能遍饮,遂投醪于河,与士卒同饮其流。又一卒生疽,将军吴起得知,亲为吮之”。然后,他要求手下军官,今后“凡士卒,伤则调治之,病则往视之”。

皇太极援引的,是霍去病和吴起的典故。霍去病远征河西走廊,将武帝所赐的美酒倒入泉水,与士兵共饮,是为“酒泉”;吴起则是亲自为士兵吮吸毒疮。皇太极就以这两个典故教育手下将官,当爱兵如子。

天聪六年(1632年)底,上文说过的莽古尔泰病死,皇太极亲往吊唁,哭完后回到家里也颇为伤感。于是他叫来岳讬、多尔衮和豪格,坐在自己家侧门口聊了个通宵,感叹道:“有生有死,例来如此!”整你归整你,那是政治;哀悼归哀悼,毕竟兄弟。

当然,最能体现皇太极重感情的事件,是他对海兰珠的深情。

拜现在热播的各种清宫戏科普,很多朋友知道,多尔衮与大玉儿 是青梅竹马,皇太极横刀夺爱,强行娶了大玉儿。

其实这是比较扯淡的。

布木布泰是在科尔沁草原长大的,多尔衮先住在赫图阿拉,之后住在沈阳,他俩的生活区域并没有交集,怎么就能“青梅竹马”了呢?

布木布泰出嫁那年才十二岁,多尔衮十三岁。这种年纪,有可能山盟海誓、海枯石烂吗?

他俩唯一可能产生情愫的时点,是在布木布泰嫁给皇太极之后。那会儿后金内廷的风气还比较开放,小叔子去嫂子那儿坐坐,老爹的小妾给儿子送点东西吃,都是常事。加之皇太极对多尔衮十分喜爱,后者自然也就有了很多便利条件,有可能与嫂子产生点儿什么。

以上内容纯属猜测,但如果属实,那就不是皇太极抢了多尔衮的未婚妻,而是多尔衮通奸嫂子。这到底是谁吃亏了呢?

说回皇太极对海兰珠,真可谓是爱出水平、爱出创意、爱出了一片新的天地。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封海兰珠为“关雎宫宸妃”。关雎宫位于沈阳故宫内宫廷区的东宫,地位仅次于中宫(皇后所居),宫殿名字取自《诗经》中的《关雎》,即大家耳熟能详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崇德二年(1637年),海兰珠为皇太极诞下一子,皇太极大喜,发布了清朝立国以来的第二道大赦令,可见皇太极对这个儿子的重视。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可能就没有后面豪格、多尔衮争皇位那些乱七八糟的事了。然而,半年之后,这个孩子就夭折了。海兰珠痛不欲生,从此身体状况开始恶化。尽管皇太极精心照顾,但她还是一天不如一天。

崇德六年(1641年),明、清爆发松锦大战,皇太极亲赴前线督战。九月十二日,皇太极在前线听闻海兰珠病重;九月十三日早晨不到六点,皇太极拔营赶回盛京;九月十七日,皇太极在辽河边上扎营,当晚八点左右,盛京来人报海兰珠病危;皇太极即刻拔营,并派两名大学士飞驰回盛京探视情况;九月十八日清晨五点,皇太极赶回盛京,走到沈阳故宫内宫廷门口时,海兰珠病逝。

之后六天,皇太极恸哭不已,几乎未曾进食。他边哭还边反省:“我爹死了我都没有这么悲伤过,我不孝啊!”

九月二十三日,因多日不眠不食,皇太极晕厥,意识模糊。

崇德七年(1642年)元旦,因宸妃去世,皇太极下令免朝贺,罢宴乐,举国不许作乐。

当年五月初五,洪承畴、祖大寿率军投降,照例要给人家摆酒宴接风,爱才如命的皇太极竟然身着素衣且不出席宴会。为了防止二人误会,皇太极特地派索尼前去解释,是因为宸妃的“丧期未满”,所以他不能饮乐。

就到这个份上。

自从海兰珠死后,皇太极的身体状况急剧恶化,时常“身体违和”,两年后去世。他的“情种基因”,原封不动地传给了他的子孙。顺治帝对董鄂氏、康熙帝对赫舍里氏、乾隆帝对富察氏,都是爱得花样百出。

综上,皇太极也是个普通人,也有自己的情感,只因为他是皇帝,很多时候为了国家的整体利益,不得不压制个人的情感。说到国家的整体利益,皇太极一生所做得最重要的一件事,莫过于“汉化”。

说来比较有趣,努尔哈赤从结婚后就在汉人地界厮混,有学习汉语的语言环境,汉语说得很地道,读过的典籍也不少。

然而,他最后就悟出了“历代圣王皆以武力定黎民”这么个道理。而皇太极呢,他从小可是在女真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并没有学习汉语的环境。在这种情况下,皇太极学到的汉文化远比努尔哈赤更为精髓,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自古及今,文武并用,以文治世,以武克敌。”

上文说过的我就不再重复了,这里说说其他方面。

皇太极对于历史事件的评价,基本能够秉持客观、公正的立场。例如他在评价金灭辽、元灭金这两个事件时,并没有因为金朝同为女真人创立而有所偏袒。他说道:“大辽之天祚帝,无故欲杀金太祖,遂启兵端;金之章宗帝乃无故欲杀元太祖汗,又启异端。”

在通读正史的同时,皇太极肯定也没少看小说。他拉人入伙的那一套,我怎么看都有刘备、宋江的影子。

同时,皇太极也有自己的偶像——朱元璋。他曾说过:照着《大明会典》治国,可谓是得心应手。《大明会典》是明朝官方编纂的制度合集,包括行政法规、诸司(部门、地方行政机构)执掌、朱元璋的祖训、各种礼制、《大明律》等内容,可谓是治国的综合性指南。

在皇太极的影响下,他的一群兄弟、子侄也开始精研汉学。宗室之中的萨哈璘、多尔衮等人,就是因为“精通满、蒙、汉文义”而备受皇太极赏识;非宗室中的索尼、希福等人,也因为同样的原因而被迅速拔擢。

除了要求女真人学习汉文化,皇太极对汉官也相当倚重,这里用范文程举例。

每次议政,他先问道:“范章京(范文程)知否?”

有些事情做不了决定,他就说道:“何不与范章京议之?”

与周边各政权的往来文件,都由范文程起草,递给皇太极后,他也不仔细复审,只是说道:“汝当无谬也。”

某次,皇太极请范文程吃饭,范文程考虑到家里的老父亲还没吃,就下不去筷子。皇太极观察到了,立刻让人把菜肴分出一些,送给范文程的父亲范楠。

对臣下做到这个份上,算是相当不易了。

至于皇太极建立的统治架构,也基本上照抄明朝。天聪五年(l631年)八月,皇太极设立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每部均设满、汉官员。崇德元年他改元称帝后,又增设都察院(监察机构)和内三院大学士。这些都与明朝完全一致,后章节会详解。

甚至于连宗室爵位,皇太极都照抄明朝。

明朝的宗室爵位顺序为: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等。

皇太极所确定的清朝宗室爵位顺序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等。

除了“贝勒、贝子”,其他连名称都懒得换。

同时,皇太极也有针对性地对明朝的体制进行了改革。

当时后金管辖范围内,有满、蒙、汉、朝鲜等多民族,官员以满、汉为主,不同民族之间语言不通。皇太极在六部中均设“启心郎”一职,“启心”即为“启迪心声”,其表面任务就是翻译。然而,皇太极还给这个官职赋予另一项职责——监察。道理很简单,不同语言的文书,都需要通过启心郎进行翻译,所以这些官员掌握着大量第一手资料。这样,就可以根据文书内容,监督官员的履职情况,再向皇太极汇报。

启心郎的权力极大,甚至可以监察、弹劾皇帝。像天聪六年二月,礼部启心郎 祁充格 就以皇太极出门没带“旗伞”为由,罚了他一只羊。

皇太极就用这种监察制度,代替了明朝的太监和锦衣卫监察体系。当然,这种监察制度还不是很完善,后来皇太极的子孙们又想出了一个更好的监察方法,让官员们互相监督、检举,即为密折专奏。

综上,到皇太极正式建国称帝 那会儿,清朝的统治架构已经相当成熟,是标准的中原王朝体制。

在皇太极这一系列政策实施后,很多满洲贵族的权益受到损害,他们对此多有不满。以至于在皇太极执政后期,满洲贵族内部出现了这样的论调:“昔太祖(努尔哈赤)诛戮汉人,抚养满洲。今汉人有为王者矣,有为昂邦章京(即都统)者矣。至于宗室,今有为官者,有为民者。时势颠倒,一至于此。”

当然,皇太极时期仍然存在一些弊政,例如剃发令。这一时期的归顺者依旧需要剃发,但并没有上升到“不剃发即死”的程度。像大凌河之战中被俘的明军统帅张春,就一直拒绝剃发,照样活得好好的。

好啦,情感、汉化、建制方面就说到这里,下面说说“武功”。虽然皇太极在内政建设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是仍然不及他在战争中的建树那般耀眼。皇太极一生中的征伐清单如下。

(一)两次征伐朝鲜,使朝鲜成为清朝属国。

(二)攻占皮岛、旅顺及辽南沿海岛屿,攻灭明朝东江镇。

(三)在辽西走廊爆发的两次决定性战役,即大凌河之战和松锦之战中,歼灭明军野战主力兵团,攻破宁锦防线,控制了大半个辽西走廊。

(四)五次攻入明帝国关内。

(五)五次征伐察哈尔,兼并整个漠南蒙古,终结了延续四百余年的蒙古汗国。

(六)二十五次征伐黑龙江,使得牛满江以西的黑龙江女真诸部归附清廷。

皇太极接班那会儿,后金的实际控制地域相当于今天的辽宁省中部、吉林省和松花江下游。到崇德八年皇太极去世时,清朝已经实控了今天的东北三省、内蒙古(无阿拉善地区和呼伦贝尔草原)和黑龙江中上游北岸地区。这个开拓成绩,在明清两代的皇帝中是可以排进前五的。

上述清单中的前四项属于内战性质,我就不多介绍了。第五项和第六项,我会放在后面两章详述。下一章,让我们来看看明清时期的蒙古是什么情况吧。 h39m8u1DxWc9+43TV9JahAVVxgS5ktQE/XGGbMPVBrAbp/yoOHNtVxCWv1Lx1DM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