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集权篇

政治斗争的核心就是控制兵权,看完上文大家应该就能发现,在入关前,后金军其实就是八旗军 ,控制八旗就是控制军权。所以,皇太极的集权措施主要是在八旗中进行的。他接班这会儿,八旗旗主分布如下:

正黄旗:多铎;镶黄旗:阿济格。

两红旗:代善和岳讬。

正白旗:皇太极;镶白旗:杜度。

正蓝旗:莽古尔泰;镶蓝旗:阿敏。

此时八旗可以分为四派:

(一)多尔衮三兄弟,即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多铎和阿济格分别接管两黄旗。老努临终前,计划将镶白旗旗主杜度调往镶红旗,把镶白旗交给无旗的多尔衮。 如果这一计划得以实施,那么多尔衮三兄弟就手握三旗,是八旗内绝对的最强势力。

(二)皇太极一派,即皇太极和支持他上位的代善家族,分别控制正白旗和两红旗。

(三)莽古尔泰的正蓝旗和阿敏的镶蓝旗,各成一派。

在很多人看来,作为后金的一把手,皇太极要搞这些旗主是很容易的,把旗主杀了,把旗下的人口归为己有就是了。

其实不然,上文说过,每旗都有自己的历史沿革,旗下的牛录,要么是从老爹那里继承的部众,要么是联姻拉来的部众,要么是在战场上收降的部众,与旗主关系紧密,一旗之内各种姻亲、关系网盘根错节。你可以设想一下,现在一共有八个村,归一个乡长管理。某天,乡长突然杀了你当村长的表叔,换成乡长的亲戚当村长,后果会怎样?

所以,贸然杀旗主,必然引起八旗内乱。基于此,努尔哈赤生前就规定:各旗已有的牛录,任何人不能随便剥夺。即使某个旗主犯了罪,其他的旗主也不能把该旗下的牛录占为己有,只能在旗内交予与犯罪者亲缘关系较近的兄弟、子侄。这又提高了皇太极的游戏难度。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皇太极的集权措施。

一、夺镶白旗,打压阿济格

天命十一年(1626年),就在杜度交出镶白旗、多尔衮准备接手时,老努“嘎嘣”咽气了。皇太极一接班,就联合其他三大贝勒,拿出了努尔哈赤生前的“预遗言”,令多尔衮三兄弟的母亲阿巴亥殉葬。

这一招的名字叫“釜底抽薪”,相当狠。这一年,阿济格二十一岁,多尔衮十四岁,多铎十二岁,除了阿济格,另外两人还在青春期,没有民事行为能力。皇太极把他们后面的母亲弄死,再对他们动手就方便多了。

接着,皇太极就以镶白旗无人署理为由,将该旗纳入自己麾下。因为这一举动并不涉及其他三大贝勒的利益,所以无人提出异议。可怜的多尔衮就这么错过了第一次当旗主的机会。需要说明的是,即便是皇太极独领两白旗,这两旗的牛录数量之和还是要小于多铎的正黄旗一旗。由此可见,老努对多铎的喜爱之深。

随后,皇太极借口自己是大汗,服色、旗色必须用黄色,用自己手里的两白旗,强行与多铎、阿济格的两黄旗换色。也就是说,人口还是原来那些人口,只不过把军队的服色、旗帜换一下。这样,皇太极就成为两黄旗旗主,而多铎和阿济格则分别为正白、镶白旗主。

皇太极这一系列举动让已经成年的阿济格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意识。他们三兄弟没战功、没资历、没人脉,却手握最肥的两旗,这就像一个孩童拿着黄金行走于闹市之上,是典型的“怀璧其罪”。所以,阿济格决定干点儿什么,他计划让多铎娶他们三兄弟的亲舅舅 阿布泰 的女儿。

阿布泰是阿巴亥的亲弟弟,同时阿布泰又娶了努尔哈赤的女儿,算是国舅加驸马。多铎的这门亲事,相当于娶了自己的亲表姐,亲上加亲。其中还有强烈的政治因素,也就是三兄弟依仗母亲娘家的势力,对抗皇太极。

皇太极当然知道这一层,他借此事狠整了阿济格一道。他以阿济格“擅自派人说媒”为由,免去其镶白旗旗主之位,将该旗交予多尔衮,并罚银一千两。同时,他将阿布泰从游击降为备御,这已经是相当小的官了。

皇太极这一招可谓是“一石三鸟”。

首先,他打压阿济格的举动,与其他三大贝勒无关,这三个实力派人物不会干涉。

其次,因为老爹生前的规定,皇太极无法将阿济格的镶白旗据为己有。所以,他让年轻的多尔衮接管,多尔衮与阿济格是亲兄弟,不违反老努之前的规定。而且,这还相当于还了之前抢多尔衮镶白旗的人情。

最后,他这一招在不知不觉间就离间了多尔衮三兄弟的感情,一个升、一个贬,被贬者自然对高升者心怀怨恨。

为了加深这种怨恨,皇太极在狠整阿济格的同时,厚待多尔衮和多铎。

天聪元年(1627年),皇太极带着这两个初中生远征蒙古,凯旋之后,对他俩大加赞赏。他赐多尔衮“墨尔根戴青”的称号,墨尔根在蒙古语中意为“聪明”,即汉语的“睿智”,多尔衮后来被封为“睿亲王”,即源于此;赐多铎为“额尔克楚虎尔”,这个词在蒙古语中意为“勇敢的将军”。多铎后来被封为“豫亲王”,“豫”字即为“勇”的谐音。

受封之后,多尔衮很识趣。皇太极喜欢精通汉语的人,他就学汉语;皇太极喜欢汉人饱读之士,他就天天跟这些人搅在一起;皇太极喜欢打仗猛的,他就带头冲锋,有一次差点儿死在了明军的堑壕里。

受封之后,多铎很不识趣。元旦庆贺,他送给皇太极一匹劣马;跟阿济格走得很近,一个蒙古部落归顺时,他伙同阿济格抢人家首领的老婆;皇太极带兵征伐明朝,他半路吵着要回家。

两人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差异,是因为经历不同。多铎在老努时期那是很红的,要多红有多红,八岁就被确立为首旗旗主。所以,皇太极给的这点儿恩惠,他看不上眼。多尔衮在老努时期并不受宠,所以他格外珍惜皇太极给他的机会。

多尔衮乖巧的举动也被皇太极看在了眼里,之后,多尔衮的地位以火箭般的速度提升。天聪五年(1631年),皇太极仿照明朝初设六部,任命年仅十九岁的多尔衮分管六部之首的吏部。后来,皇太极甚至当着自己亲儿子豪格(他比多尔衮还大三岁)的面儿,对多尔衮谕旨:“朕爱尔过于诸子弟,锡予独厚。” 你说在场的豪格听到这句话,心里会怎么想?

这种“爱来爱去”的君臣关系,也被多尔衮学去了,他后来就曾对洪承畴说过:“凡我所心爱之人,虽万金不惜。”

正是这种破格拔擢,让多尔衮能够在众多兄弟子侄中脱颖而出,有资格参与后面那场皇位争夺战。

二、夺镶蓝旗,搞倒阿敏

前文说过,皇太极登基初期,后金被明朝三面围困,他试图从辽西走廊突破,攻打锦州,大败而归。之后,皇太极决定,进行战略迂回,绕过辽西走廊入关。

崇祯二年(天聪三年,1629年)十月,皇太极避开宁远、锦州,绕道今天的内蒙古,分兵三路从龙井关、洪山口、大安口突入关内,包围北京城。攻城不克后,后金军又攻克滦州、永平、迁安、遵化四城。

这四城位于今天河北省的东北部,在山海关与北京之间。皇太极的打算是,占住这四城,作为后金在关内的基地。隔断北京与山海关联系的同时,对山海关及辽西走廊形成南北夹击的战略态势,进而跳出明朝的辽东包围圈,对明朝的辽西走廊形成反包围。而率军留守这四城的,正是阿敏。

此番出征前,皇太极定军令如下:“若归降之民虽鸡豚勿得侵扰;俘获之人,勿离散其父子夫妇,勿淫人妇女,勿掠人衣服,勿折房舍庙宇,勿毁器皿,勿伐果木;若达令杀降者、淫妇女者斩;毁房屋、庙宇,伐果木,掠衣服,离本纛及入村落私掠者,从重鞭打。”

军令如此细致,可谓是面面俱到。然而,阿敏老兄完全不把这些军令当回事。占领四城期间,他肆意屠杀、掳掠当地百姓,导致后金根本无法在当地建立稳固的统治。天聪四年,阿敏被孙承宗打败,逃回盛京

阿敏的失败和关内四城的失守,打乱了皇太极既定的战略规划,着实让他痛心。但是,这也让他看到了一个整倒阿敏的绝佳机会。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段“通过政治手段整垮手握兵权大将”的标准流程。

第一步:

崇祯三年(天聪四年,1630年)六月初四,阿敏率领大军返回盛京。皇太极“未令诸贝勒、大臣入城,营于十五里外,惟令军士入城” 。也就是把高级将领全部留在城外,却把士兵放进城,这是什么意思呢?

你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一名士兵,在外面辛辛苦苦打了两年仗,好不容易回到家门口,守城门的不让你进,你会做何反应?

谁敢不让进,老子跟谁玩命!这都不需要做思想动员。

然而,一旦你进了城,就是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时,有人招呼你:“我跟老大不和,你跟我一起去砍他!”你还会去吗?

你爱和不和,关我啥事,这就叫“百炼钢化作绕指柔”。

此外,将领在外、军队在内,自然也就割裂了将领与士兵的联系。

第二步:

皇太极派出几个大臣去向阿敏问罪,类似如下内容:

“你是不是把滦州、永平给丢了?”

“你是不是损失了不少军队?”

“你的军队是不是掳掠了不少人口?”

这些事阿敏当然干了,皇太极也早就知道,所以,阿敏就痛快地认罪了。而皇太极要的就是“阿敏已经认罪”这个事实。

第三步:

皇太极下令,把进城军队中的中层军官全部绑了,召集城内一众王公贵族,给他们开批斗会。会上,皇太极声情并茂地说道:“尔等既能将财帛、瘸足女人携之而归,为何不能收我军士俱归耶?我军士亦瘸乎?彼有何辜,呼天叫地而死也!我念及此,马能怀,岂不伤感?”

翻译一下:你们既然能够把抢掠的财物和裹足妇女带回来,为什么不能把那些受伤的、被俘的士兵带回来呢?他们也瘸吗?他们有什么过错,呼天喊地、客死他乡?我想到那些死难的士兵,痛心不已;如果马有感情,连它们也会感到悲伤。

说罢,潸然泪下,痛哭不已,在场的王公大臣也纷纷落泪。

戏演完了,开始处罚。团长(甲喇章京,参领)以上的军官均不释放,交由相关部门定罪;团长以下的军官免罪。也就是只追究中高层领导责任,其他不问。

第四步:

六月初七,皇太极在阿敏不在场的情况下,召集群臣宣布阿敏的罪行。上来他就表示,之前阿敏已经认罪,现在要宣布他的罪行。然而,皇太极所宣布的罪行,就不是上面说过的那几个问号了,而是“十三大罪”。

这些罪名可谓是百花齐放,从阿敏他爹舒尔哈齐被杀那会儿开始算起,打朝鲜犯了哪些罪,打蒙古犯了哪些罪,跟兄弟相处犯了哪些罪,条条罗列。

还有些比较搞笑的。例如阿敏和岳讬打朝鲜的时候,岳讬找到个妹子,打算把她献给皇太极。阿敏说道:“我取之何为不可?”

岳讬没同意,还是把妹子献给了皇太极。皇太极也没收,而是赐给了其他大臣。之后,皇太极就发现阿敏“面无喜色,背地怨恨” 。这也是一大罪。

在最后三条,皇太极点出了压轴的罪行:“自至永平后恨城中汉人,因汗抚养降民,心甚不悦”;“榛子镇人自愿归降,令军士尽掠降民牲畜财物,驱该城汉人至永平,分给八家为奴”;“悉诛永平、迁安官民,以财物牲畜、瘸足妇人为重”。

接着,皇太极让诸王公大臣议罪。都闹到这个份上了,还有啥好议的,不就是个死吗?

这时,皇太极又回忆起他与阿敏并肩战斗的岁月,作垂泪不忍状,令“免死下狱”,即永久禁锢。但是,阿敏的正蓝旗下所有人丁、军队、财物、牲畜,均被剥夺,交予其弟济尔哈朗。

济尔哈朗是谁?

他是阿敏的弟弟,努尔哈赤的侄子。在父亲舒尔哈齐死后,他被努尔哈赤收养,自小在宫中长大。在此期间,跟济尔哈朗关系最近的人,就是皇太极。

明白了吧?

当天,一队卫兵到城外,绑了一脸蒙圈的阿敏,将其下狱,永久禁锢。到这会儿,阿敏才知道,原来自己犯了十三大罪……

皇太极搞倒阿敏的过程,前后仅用四天,可谓釜底抽薪、干净利落,阿敏不要说反抗,连辩白的机会都没有。真是又损又狠!

通过这一举措,皇太极不仅搞定了镶蓝旗,而且以阿敏为榜样,有效震慑了在努尔哈赤时期肆意杀戮的八旗中高层军官。自此之后到清军入关前,虽然后金军(清军)在战争中仍然存在一些杀戮平民的行为,但像阿敏这般大规模、公开化的暴行基本禁绝了。

多说一句,被阿敏掳掠回来的妇孺,皇太极下令“编为民户,以房舍、衣食给之”

三、搞倒莽古尔泰

阿敏被整倒后,八旗局势如下:

两黄旗:皇太极。

正白旗:多铎;镶白旗:多尔衮。

两红旗:代善和岳讬。

正蓝旗:莽古尔泰;镶蓝旗:济尔哈朗。

两黄旗由皇太极亲掌;镶白旗的多尔衮、镶蓝旗的济尔哈朗都是皇太极扶植上位的,是他的铁杆嫡系;代善本来就是支持皇太极的,这时皇太极在八旗中已经处在绝对优势。但是,他还嫌不够,又将目光转向了莽古尔泰。说起来,这算是个偶然事件。

崇祯四年(天聪五年,1631年),皇太极率军攻打大凌河城,让莽古尔泰的正蓝旗打头阵,多有死伤。莽古尔泰气不过,去找皇太极理论,说道:“我部下人,凡有差遣者每倍于人,何曾违误?” 即每次打仗,我这一旗分配的作战任务总是比其他旗多好几倍,我啥时候说过半个不字?

皇太极答道:“果尔,则告者诬也。” 即你被人挑拨啦!告诉你这话的人是在诬陷我。说罢,皇太极准备上马离开。

莽古尔泰喝了点儿酒,不依不饶,继续说道:“为汗者,宜从公闻谕,何独与我为难耶?我为汗一切承顺,仍不中意,是欲诛我也!” 即当领导的,得一碗水端平,你怎么老是为难我啊?我处处听你的,你还是不满意,你这是想弄死我啊!

说罢,他握着佩刀刀柄向皇太极走去。

当时,代善、德格类(莽古尔泰的胞弟)都在场。德格类上前拦阻,说道:“尔之举动,不成体统矣!” 边拦阻还边揍了莽古尔泰几拳。很明显,德格类这是在保护莽古尔泰。

没想到莽古尔泰挨完揍后火气更大,大声对德格类说道:“爹个鸟,尔为何拳殴我耶!” 即我怎么怎么你爹(其实也是他自己的爹),你怎么揍我啊!说这话的同时,他还拔出了半截刀。

其实呢,我们结合上下文来看,莽古尔泰拔刀的举动,针对的应该是德格类。然而,皇太极却发现了一个绝好的机会。他不走了,回到帐篷里坐下。他心里盘算的是:如果这个莽夫砍伤德格类或是砍死几个侍卫,就可以把“弑君”这个罪名扣到他的脑袋上了。

可是没想到,皇太极回来后,莽古尔泰居然怂了,把刀收了起来。皇太极一看对方不上套,就继续拱火,他骂道:“尔所衣食,均我所剩,得倚我为生。” 即你从小没人管,吃穿都是我剩下的,没有我你能活到今天?

“尔何得斫我耶?尔原系肌瘦将死之人也!” 即你凭什么要砍我啊?没有我,你就是将要饿死之人!

挨完骂后,莽古尔泰依旧是怂怂的。一看对方还不上套,皇太极也急了,他拔出佩刀,去骂侍卫:“我恩养尔等何用?彼手出佩刀欲斫我,时尔等何不拔刀趋立我前耶?昔姜太公云操刀必割,执斧必伐等语。彼引佩刀,欲斫我也。” 即我养你们何用啊?他拔刀了啊!这是要砍我啊!你们怎么不拔刀挡在我身前呢?人家姜子牙曾经说过:拔刀那就是要砍人,持斧就是要伐木。他拔刀一定是要砍我啊!

这叫什么?

这就叫“拔刀为号”。皇太极话里隐含的意思是:他拔刀了啊!你们怎么还不上去砍他呀!你们不砍他,他怎么还手?他不还手,我怎么坐实他的罪状啊!

要是侍卫机灵点,这会儿就该上去砍莽古尔泰了,可是还是没有人上前。由此可见,“大汗的哥哥”这个头衔还是很有震慑力的。

到这儿,莽古尔泰弑君的帽子就没法扣了,皇太极这个伤心啊,“含怨入团帐房”

当晚,莽古尔泰主动去找皇太极谢罪,皇太极不见。莽古尔泰只好派人传话说道:“我以枵腹饮酒四杯,因对汗弟狂言,言出于我之口,竟不自知。特来叩首请罪于汗。”

皇太极仍然不见,派人答复:“白日拔刀欲杀我,晚间复来何为?” 看见没,皇太极不知不觉地就将莽古尔泰的“拔刀举动”,定性为“拔刀欲杀我”。

真够坏的!

“莽古尔泰弑君未遂”事件一经传播,那还了得?各路王公、大臣们群情激奋,纷纷要求给莽古尔泰定罪。

这时,皇太极表示:这个案子我属于原告,所以我不能参与审判。老大是原告,下面的人还能饶得了莽古尔泰?

最后定罪:莽古尔泰降爵,从四大贝勒中除名,剥夺其管理的五个牛录,交给他的弟弟德格类,罚银一万两。之后,莽古尔泰彻底身败名裂,天天郁郁寡欢。

第二年,莽古尔泰病死,德格类接管正蓝旗。天聪九年(1635年),德格类也病死,当年,这两兄弟的亲姐姐莽古济被其丈夫告发谋逆。查案过程中,又“意外”发现了莽古尔泰谋逆的证据。皇太极随后处死莽古济和莽古尔泰的儿子,并将这姐弟三人及他们的后代从宗室档案中除名。

这就是连根拔起了。这样,正蓝旗就空了出来。皇太极将正蓝旗与自己的两黄旗打乱重组,成立了新的正蓝旗,并将这一旗交给自己的长子豪格管理。同时,皇太极还将皇室户口全部落到新的镶黄旗内。这样,镶黄旗就成为八旗首旗,之后成为定制。

如果说整倒阿敏展现了皇太极的谋划、布局能力,那么整倒莽古尔泰就展现了他超卓的临场应变能力。在搞倒这两人的过程中,皇太极丝毫不拖泥带水,只要撕破脸,一定连根拔起,不留后患。所谓优秀的政治家,或者说是政治机器,大概如此。

四、各种微操

搞倒莽古尔泰后,就到了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改元称帝。此时,八旗局势如下:

两黄旗:皇太极。

正白旗:多铎;镶白旗:多尔衮。

两红旗:代善和岳讬。

正蓝旗:豪格;镶蓝旗:济尔哈朗。

豪格、多尔衮、济尔哈朗这三旗的旗主都是皇太极扶植上位的,是皇太极的嫡系;代善家族曾支持皇太极上位;两黄旗由皇太极亲掌。除了多铎这个刺头之外,其他七旗都被皇太极搞定了。然而,他还是不太满意。

代善家族掌握两旗,代善的资历又比自己老,代善的几个成年儿子打仗又很猛,这些在皇太极眼中都是威胁。于是,皇太极又开始整代善。

天聪九年,皇太极在杀掉莽古济之前,就以“代善请莽古济吃饭”为罪名,狠整了代善一道。弟弟请姐姐吃饭,也有罪……

崇德二年(1637年),皇太极定代善六条大罪,当众宣布后,再将其赦免;崇德三年,代善根据往年的规律,估摸着又到了皇太极整自己的时候了。所以他反复自查,终于发现自己犯罪了,这个罪名是:没有及时安排好内院的值班表……

于是他主动自首,皇太极将其赦免。

再说说代善的长子岳讬。崇德元年,岳讬是成亲王,宗室最高爵位;当年,他因“挑拨罪”被连降两级,成为贝勒;第二年,岳讬因为在宴席上与蒙古部落头领发生冲突,爵位再降一级,成为贝子,这已经是很低的宗室爵位了。

然而,代善的二儿子硕讬更惨。崇德四年(1639年),硕讬因“僭越罪”,爵位降为“辅国公”;第二年,因为多尔衮被处罚,硕讬受到牵连,直接被削去爵位……

就是这么个搞法。

当然,皇太极也没忘记敲打其他人。阿济格、多铎就不必说了,这两个刺头动辄被降爵、罚款;杜度一辈子的爵位都没变,对于这位没有靠山的努尔哈赤长孙,皇太极甚至懒得动手敲打他;连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也被重罚过三次。

唯二的例外是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前者只被重罚过一次,后者则从未被重罚过。由此可见,他俩才是皇太极的铁杆儿嫡系,这也是他俩后来能够摄政的重要原因。

之后,皇太极借着处罚多铎的由头,将两白旗打乱重组,将多铎的部分牛录分给多尔衮,并以多尔衮为正白旗旗主,多铎为镶白旗旗主。这样,在皇太极执政晚期,八旗局势如下:

两黄旗:皇太极。

正白旗:多尔衮;镶白旗:多铎。

两红旗:代善、阿达礼 、硕讬。

正蓝旗:豪格;镶蓝旗:济尔哈朗。

至此,皇太极终于满意了。 ESa8MO+DP6X2LaRv+vW0CnMwXqqW49mlq9sHYL0365vTA97O5Ve6MZU5OEeFzps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