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九节
明朝的反击

上文说过,在努尔哈赤对后金军进行整编、改革后,以明朝当时的军队,是无法将其击败的。所以,摆在明朝眼前只有一条路,组建一支与后金军类似的军队,人员来自同一地方,配备更精良的盔甲、更先进的火器,严加训练,找几个会打仗的将领去统帅他们。应该说,当时的明朝还是有明白人的,这个明白人就是木匠皇帝天启。

是的,我并没有打错字,我说的就是明熹宗朱由校。对于这个说法,相信很多人会有异议。别急,请听我解释。

天启元年(1621年),木匠皇帝刚刚接班,沈阳、辽阳就相继失守,明朝在关外的形势如累卵之危。面对危局,木匠皇帝于天启二年派出两位重臣去收拾残局,一位是孙承宗,另一位是袁可立。

按照天启帝的宏观规划,孙承宗负责山海关内外及辽西地区,袁可立负责登莱和东江。孙承宗、袁可立到任后,又各自找了一位前台将领统兵,即大名鼎鼎的袁崇焕和毛文龙。同期明朝所练的三支精锐部队,正是在他们的主持下完成的。下面,我就分别说明一下。

第一支,关宁军。

关于这支军队的情况,当年明月老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介绍过,即书中所说的“关宁铁骑”。这支军队的组建思路是“以辽人守辽土”,即以之前一系列战争中所产生的辽东难民为兵源,组建的一支新军。这些人刚刚在战争中失去了家园和亲人,思想觉悟高,打起仗来不需要动员。

关宁军的建设前后分为三拨。

第一拨即天启年间袁崇焕所练的关宁军,人数并不多,约一万人左右。袁崇焕守宁远时,城内军队即一万余人。正是这支军队,送给了努尔哈赤起兵后的第一场大败。

第二拨即崇祯年间袁崇焕复起之后所练的军队,约两万人

第三拨是崇祯朝中晚期吴三桂所办的关宁团练,这支军队总数为四万人。因其成军时间太晚,在崇祯年间基本没起到过作用,这里就不统计在内了。

辽西走廊的这三万关宁军以骑兵为主,搭配火器,全员重甲,可以正面硬杠后金八旗兵。

崇祯二年(1629年),袁崇焕被崇祯帝下狱后,这支军队分成三部分:一部分入关镇压农民军;一部分随吴襄父子守山海关;一部分随祖大寿镇守辽西走廊。

第二支,旧辽东军。

这支军队由祖大寿收拢辽东军残军组建而成。祖大寿是祖承训的儿子,祖承训是李成梁家丁军队的统领,官至辽东副总兵。

努尔哈赤对明开战时(万历四十六年,即1618年),李家已经没落了。李成梁本人在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去世;其长子李如松在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战死,第五子李如梅在万历四十年(1612年)病死,次子李如柏参加了萨尔浒之战,但临阵脱逃,被言官弹劾,于天启元年(1621年)自尽。

李家的猛人死得差不多了,祖大寿就成为原辽东军的老大。不仅是军队,连李家当年的土地,也大都归入祖氏门下。广宁之战后,各路明军败逃关内,只有祖大寿不往回跑。这并不是他的觉悟有多么高,而是因为辽西走廊北侧的土地就有他自己家的,他舍不得跑。

孙承宗主政辽东后,十分欣赏祖大寿,让他主持修建宁远城,并以此为基地收拢溃散的辽东军。这支军队的底子就是李成梁的家丁部队,人数并不多,约为七千人。

该军装备精良,全员重甲,全部为骑兵。明朝吏科给事中宋玫就曾说过:“榆关(山海关)外控惟宁锦八城,而八城厚势,惟祖大寿一旅” ;皇太极在给各路明军排名时,也将祖大寿的军队列在第一位,即“明所恃者,惟祖大寿之兵” 。能让敌我两方都视其为精锐,可见这支军队的战斗力之强。

与李成梁时期一样,这支军队的军纪很差,属于兵痞一类。后来祖大寿的家丁统领祖宽带领部分军队入关镇压农民军,四处烧杀淫掠,祸害地方。以至于崇祯帝下令将其处斩时,竟无人为其求情。

多说一句,吴襄是祖大寿的小舅子,两家是亲家。所以,祖大寿是吴襄之子吴三桂的舅舅(不是亲的)。也就是说,在袁崇焕死后,旧辽东军和新练的关宁军,大部分都在祖、吴两家手中。

第三支,东江、登莱军。

所谓“东江”,就是毛文龙的皮岛及其控制下的辽东半岛东南沿海地区和大片岛屿;所谓“登莱”,就是今天胶东半岛蓬莱市周边。这两处是怎么联系上了呢?

这还要从毛文龙说起。辽沈之战后,毛文龙率领二百人跑到了朝鲜西海岸的皮岛,之后不断劫掠后金领地,并在辽东半岛东南沿海驻兵屯田、收纳逃民。到天启四年,毛文龙的控制区域达到最大,几乎占据了辽东半岛东侧全部沿海地区。史载:“复地自金州至永宁堡、旅顺、岫岩、盖州以及清河、宽奠、叆阳、汤站、凤凰城并镇江一带,计地千有余里,已经遣将分守设防。”

根据袁崇焕的统计,这一时期,毛文龙手下有正规军两万八千人,屯田民众十几万。关于毛文龙的事迹当年明月老师曾科普过,这里不再赘述。但是,大家不觉得奇怪吗,毛文龙如何以区区二百人,建立这么大规模的根据地呢?别的不说,他是如何造船的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叫袁可立。猛人,超级猛人,被《明朝那些事儿》所忽略的猛人。天启二年(1622年),木匠皇帝敕令:“(袁可立)节制两镇(东江和登莱),凡一应兵马钱粮、征收调遣、防剿功罪尽归经理。”

袁可立到任后,整肃登莱军,招募新军两万人,于登莱沿海设炮台、烽火台,新建战船数千艘。他所练的军队主要是水军,这支军队一方面支持毛文龙的物资供应,一方面去辽东半岛沿海收容逃亡难民。事实上,毛文龙正是在袁可立的大力举荐下,才当上皮岛总兵的。

除了练兵,袁可立还很有情报意识,他策反了后金在辽南的守备大将——刘兴祚。

刘兴祚,辽东开原人,有的史料说他是汉人,还有的史料说他是汉化女真人。他投靠努尔哈赤的时间非常早,是在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这会儿的老努还在老老实实地向万历皇帝进贡。刘兴祚到来后,努尔哈赤非常赏识他,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将他编入满洲正红旗,委任其以八旗官职,并称其为“爱塔”。

立业五大战后,后金占据了辽河以东的地盘。老努授刘兴祚以副将之职,让他管理盖、复、金三州 ,相当于委任其为后金的封疆大吏。在此期间,老努经常差人去看望刘兴祚,其中有一次,甚至将自己所穿的“细线貂皮袄”捎给了他。

就是这么个人,被袁可立策反了。

综上,在努尔哈赤执政中后期,也就是天启皇帝执政期间,明朝已经对后金形成战略半包围态势。

东部:毛文龙东江军和朝鲜军队。

西部:袁崇焕、祖大寿、满桂的关宁军和旧辽东军。

南部:袁可立的登莱军,还有袁可立策反的辽南刘兴祚。

兵练好了,宏观布局好了,还有了内应,就该折腾老努了。

天启三年(1623年)三月,袁可立奏报:他亲自挑选精兵三千六百人,“出海于旅顺、皇城、广鹿、平山等岛,相机进剿” 。明军所到之处,“舳舻相接,奴酋胆寒” 。同时,皮岛的毛文龙也是不断地折腾,每年出去抢几回。

这些军事行动是努尔哈赤发布迁移令、兴建防御工程的根本原因,而迁移令和大兴土木,又导致后金境内民变四起、汉人逃亡,这是典型的恶性循环。

东边、南边被折腾得够呛后,老努又打算继续往西打。天启六年(天命十一年,1626年),老努率军攻打袁崇焕防守的宁远城,即为著名的“宁远之战”。这段大家应该就比较熟悉了,此战,老努遭遇了自起兵以来的最大挫折,攻宁远城不克,士卒死伤甚多,于当年郁郁而终。

接下来,就轮到他的儿子皇太极登场了。 U2Foh17Kg2sOhaiqmrgx0jRsQE0EEXL8PkMekffybqs/gKP6Jqqf+HWum9fh9Oj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