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

(融生活情境,学科内容,学科任务,课堂活动为一体)

课堂第一环节:展现真实情境体验生活实际:

情境一:莫尔在《乌托邦》中提到:“一个人可以仰望星辰乃至太阳,何必喜欢珠宝的闪闪微光?”空想社会主义者怀着一颗悲悯之心,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矛盾和罪恶,但他们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多次工人起义,无产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第一本全面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伟大著作。

结合材料,简述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条件。(描述与分类)

情境二: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西方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作出了种种设计和构想,但他们并没有找到解放人类的切实途径。

马克思是一位极富理想情怀的人,他笃信人类的理想能够实现。他在《共产党宣言》中这样描述道:“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显然,在马克思的思路中,理想社会即人的自由的真正获得,因而就是一个“自由王国”,与之相对应的社会形态就是共产主义社会。换言之,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人的自由真正实现的理想社会。

结合情境,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知识,分析马克思的理想社会与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想社会的本质区别。(描述与分类)

情境三: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展出的《共产党宣言》专题展,以《共产党宣言》为主题,分为“《共产党宣言》的诞生”“《共产党宣言》在世界的传播”“《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传播”“‘画’说《共产党宣言》”等四个单元。展览重点突出《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传播,深入介绍其在中国革命进程中产生的影响,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著作在中国的翻译与传播的意义;挖掘了我国先进分子为寻求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真理,在《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著作影响下探索发展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付出无数艰辛努力后最终成立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举。

某参观者观看完专题展后深受感动,对下面一段话非常感兴趣: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结合情境,回顾历史,分析《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在中国出版和传播的重要意义。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该参观者所关注的那段话的认识。(解释与论证)(辨析与评价)

情境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共产党宣言》是第一次全面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伟大著作,“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矗立起一座马克思主义精神丰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宣言》一经问世,就在实践上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深刻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

结合情境,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有关知识,说明在《共产党宣言》的指导下,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如何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解释与论证)

情境五: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唱衰中国的舆论在国际上不绝于耳,各式各样的“中国崩溃论”从来没有中断过。但是,实践证明,中国不但没有崩溃,相反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接续奋斗,创造了世界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我们始终认为,各国的发展道路应由各国人民选择。“中国道路”是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奋斗实践中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坚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必将越来越宽广,我国发展道路对世界的影响必将越来越大。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据此有人认为,资本主义战胜了社会主义,“历史已经终结”。结合情境,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批驳。(辨析与评价)

情境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研究社会历史,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创立了唯物史观;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继承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绘就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壮美画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党的百年奋斗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从来没有过时,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

结合材料,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知识,简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什么能使社会主义实现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解释与论证)

课堂第二环节:设计学科任务激发学生思维(任务设计——学科内容——学生活动)

1.结合材料,简述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条件。(描述与分类)

思维语言过程: 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2.结合情境,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知识,分析马克思的理想社会与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想社会的本质区别。(描述与分类)

思维语言过程: 空想社会主义者不了解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持用理性原则改造社会。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把理想社会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空想社会主义者不了解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作用和意义,主张用说服和示范的方法改变社会。马克思认识到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认为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理想社会。空想社会主义者不了解工人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仅把它们视为同情的对象。马克思则认为无产阶级是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无产阶级可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建立理想社会。

3.结合情境,回顾历史,分析《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在中国出版和传播的重要意义。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该参观者所关注的那段话的认识。(解释与论证)(辨析与评价)

思维语言过程: 《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在中国的出版和传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照亮了中国革命先驱的前行道路,给中国人民提供了全新选择。在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无产阶级解放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相较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有其历史进步性,能较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资产阶级赖以形成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是在封建社会里形成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是以封建社会生产力为基础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发展到某一阶段,封建的所有制关系就不再适应已经发展了的生产力,反而变成了束缚生产的桎梏。这一桎梏被资产阶级打破,是历史的必然;资产阶级通过血腥掠夺和圈地运动等手段,获得了大量失去生产资料并能自由出卖劳动力的工人。

4.结合情境,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有关知识,说明在《共产党宣言》的指导下,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如何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解释与论证)

思维语言过程: 《共产党宣言》发表以后,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运动开始了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巴黎公社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第一次尝试;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蓬勃生机。

5.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据此有人认为,资本主义战胜了社会主义,“历史已经终结”。结合情境,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批驳。(辨析与评价)

思维语言过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越尖锐,终将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社会主义的发展,尤其是中国经济快发展和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向世界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中国崩溃论”不攻自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的挫折,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历史终结”,它为社会主义发展积累经验和教训,我们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四个自信”。

6.结合情境,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知识,简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什么能使社会主义实现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解释与论证)

思维语言过程: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剩余价值学说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课堂第三环节:课堂知识整合思维逻辑建构

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1.空想社会主义

(1)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背景:

①伴随着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日益显现的激烈矛盾,社会主义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

②一些先进分子纷纷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同时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从而形成了空想社会主义。

(2)空想社会主义的进步性:

空想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批判者,表达了早期无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建立理想社会的愿望,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3)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

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他们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2.工人运动的兴起

(1)三大工人运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先后爆发了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2)工人运动的历史意义

①实践意义

以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将斗争的矛头指向整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

②理论意义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无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社会主义应运而生。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1.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1)唯物史观

①唯物史观的创立: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研究社会历史,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彻底摆脱了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创立了唯物史观。

②唯物史观的重要意义: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2)剩余价值学说

①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②剩余价值学说的重要意义:剩余价值学说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

(3)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的重要意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2.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1)诞生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

(2)《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①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②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

③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1.十月革命的胜利

(1)过程: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2)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3)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所有制: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关系: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

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2.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

(1)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2)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但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显示了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当代化的结晶,科学社会主义具有与时俱进、与时俱进的品格,它总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当代的应用和发展,是当代化中国化的科学社会主义,具有当代内涵和当代特征。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现代文明优秀成分的积极吸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中国国情,吸收其合理因素,赋予其中国特质和中国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当代性”,是它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又一重要原因。

课堂第四环节:立足价值引领落脚立德树人

感悟用生命守护的力量一本《共产党宣言》油印册的故事文/田文举

在山东省东营市的博物馆里,陈列着一本长18厘米,宽12厘米,纸张焦脆、边角破损、装订开裂的平装书。书面上印有水红色马克思半身像,书名从右至左排列,书的名字叫作《共产党宣言》。陈望道,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家、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就是由他翻译完成的。

1920年,一个温暖的春夜,29岁的陈望道在浙江义乌分水塘村一间简陋的柴房里奋笔疾书。母亲端来粽子与红糖汁,嘱咐他用粽子蘸着趁热吃。潜心翻译的陈望道竟然蘸着砚台里的墨汁,就把一碗粽子吃掉了。让他废寝忘食翻译的那本书,就是《共产党宣言》。作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陈望道对马克思主义有着深入的了解,同时精通日语,又懂英文,汉语功底也很出色,于是他成为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最佳人选。

因为这是《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译本,陈望道在翻译时,手边并没有更多的译本可供参考。在翻译的过程中,他逐字逐句地斟酌和推敲,用他自己的话说,“花了比平时多五倍的工夫”。1920年4月底,他终于完成了《共产党宣言》全书的翻译。同年8月,在共产国际的资助下,译本得以在上海出版。

此书是中国著名语言学家陈望道在1920年首译的第一版中文《共产党宣言》。也正是这本小小的油印册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传播开来,点燃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火炬。

然而,这本小小的油印册子能够跨越世纪、经世流年地保存下来,却有着它半个世纪鲜为人知的非凡经历。

1926年初,共产党员刘明辉来到刘集村党支部书记刘良才家中,悄悄掏出自己珍藏的这本《共产党宣言》,神情凝重地说:“党员都应该学一学,它会让我们明白革命的目的,知道今后要走的路。”

在那白色恐怖、血雨腥风的年代,676种书刊被国民党当局列为“非法禁书”,其中,《共产党宣言》名列榜首。

1975年1月,已重病在身的周恩来总理见到了《共产党宣言》首译者陈望道,紧握着他的手问道:“《共产党宣言》最早的译本找到没有?那是马列老祖宗在我们中国的第一本经典著作,找不到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心病啊!”同年5月,84岁高龄的刘世厚把这本《共产党宣言》交给了东营市政府,周总理的这个愿望终得实现。

这本《共产党宣言》如此的坎坷经历,人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能让革命先辈们用生命去恒心执着地守护它?

这是信仰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力量源泉。纵观我党发展的各个时期,无论是在轰轰烈烈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这种信仰的力量始终支撑着、激励着、鼓舞着共产党人艰苦奋斗、奋力拼搏,又不断地攻坚克难、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直至胜利。这种力量用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最先进的、最科学的信仰,也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共产党人为此信仰而生,为此信仰而行。

如,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竭诚奉献,视死如归的“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的共产党先驱李大钊;狱中《清贫》励后人的红十军团缔造者方志敏;棉絮果腹惊敌手的抗日名将杨靖宇;笑看旌旗红似花的抗日女英雄赵一曼;凌霜傲雪、慷慨壮歌的地下党工作者江竹筠;烈火烧身、岿然不动的抗美援朝战士邱少云等等,他们代表共产党人,全身都洋溢着他们为信仰不怕流血牺牲、为信仰而坚守顽强意志的高尚品格。

又如,在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亲民爱民、无私奉献的干部楷模焦裕禄;青天一顶星星亮、荒原一片篝火红的石油工人王进喜;神秘“消失”三十载、两鬓斑白见到娘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三巡苍穹、践行使命、“特级航天功勋奖章”获得者景海鹏;逢危有我、八折不辞的抗非典、抗新冠逆行者钟南山等等,他们以崇高的理想信念,不忘初心,勇于担当,为祖国、为人民守护着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21世纪的今天,中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变局既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重大机遇,也给我们党带来了严峻挑战。在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坚定信仰不动摇、理想信念不滑坡、高举旗帜勇向前,永远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取得胜利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和制胜法宝,也永远是我们党厚积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力量源泉。 jFeKuPIHHTg1BPpNrhLJmoflKEIeE4Cf2edwes9xkxQ287uramiTGXTyQ5e3i/V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