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教学设计

(融生活情境,学科内容,学科任务,课堂活动为一体)

课堂第一环节:展现真实情境体验生活实际:

情境一:围绕“原始社会是一个理想的社会吗?”这一问题,网友在网上发起了热烈的讨论,下面是四名网友的发言。

心雨:“原始社会没有压迫和剥削,人人平等,因此它是一个理想社会。”

风:“并不是理想社会。原始社会虽然不存在剥削和压迫,但是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的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更谈不上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浅灰色的铅笔:“不是理想社会。因为原始社会里有人吃人的现象,而且人的寿命都很短。”

草色青青:“是理想社会。虽然生活艰苦,但是有像尧、禹那样杰出的首领,那时的社会风气好,人们之间的关系和谐。”

这四名网友中,谁的观点最为科学?运用所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作出判断,并阐明理由。(描述与分类)(辨析与评价)

情境二:奴隶主的小故事

春秋后期,铁器牛耕等新型生产工具出现,它们效率高,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奴隶们深受奴隶主的压迫,常以破坏生产工具表达对奴隶主的反抗,奴隶主只能给奴隶一些粗笨的工具使用,但这些粗笨的生产工具不如铁器牛耕效率高。

有一位开明的奴隶主尼古拉斯,承蒙先祖受封的上千亩公田,役使奴隶1000,纳贡上千斗,剩余自享受。他发现,铁器牛耕效率高,千亩公田奴隶300可完成。剩余奴隶700何置?驱之垦荒变私田种植归己有。再后来,他发现将私田分成小块租给奴隶,允许其自耕收取地租,既能缓和奴隶反抗,还能调动其生产积极性,自己还收租到手软。于是许多开明奴隶主也学习推广,封建制生产关系开始确立。

根据小故事,结合教材和史实,论述奴隶社会是如何演进到封建社会的?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状况和生产关系特点怎么样?(解释与论证)

情境三:(情境一)在新石器时代末期,人类已使用天然金属,后来学会了制作纯铜器,随着生产的发展,产品出现了剩余,集体劳动逐渐被个体劳动所取代,生产资料相应地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随着土地也变成私有财产,私有制由此确立,随之也出现了阶级,墓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等级之分,大墓墓穴宏大,陪葬品种类繁多,小墓墓穴十分简陋,只有逝者生前用过的一些工具和陶器。

(情境二)在古罗马,奴隶主把生产工具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会说话的工具”,即奴隶;第二种是“有声的工具”或“哗叫的工具”,指耕牛一类;第三种是“无声的工具”,如大车等。在奴隶主眼里,奴隶和牲畜、工具一样,是可以任意转让、出租、赠送、买卖甚至杀死的。

(情境三)我国两汉时期,租种豪强地主土地的佃农和为豪强地主耕作的雇农数量有了明显增加。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战乱使更多的农民被豪强地主所控制,他们不仅要为地主耕种土地,缴纳地租,还要服劳役,战乱时则被武装为私兵。他们不单立户口,而是附于主家户籍,世代相袭,非自赎或主人放免不得脱籍。但他们又都有自己的财产,并且不像奴隶那样可以被买卖。

结合情境情境一,分析原始社会为什么会向奴隶社会转变。结合情境情境一、二、三,说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分别是什么?(解释与论证)(描述与分类)

情境四:(情境一)14世纪的佛罗伦萨,有钱的羊毛商人,开设了与众不同的工场,直接控制和组织呢绒的生产,他们把许多作坊组织起来,雇佣工人,对羊毛加工、洗刷、梳净,然后将其分给城市或农村的手工业者纺成线织成呢。其他技术较为复杂的工序,如染色等,则由较大的手工工场完成。14世纪中期,在佛罗伦萨的城区和近郊从事呢绒生产的手工工场约有200家,年产呢绒几万匹,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情境二)老约翰生活在15世纪的英国,他有大量的财富和广袤的土地。在冶铁业、炼铅业等众多手工业中,他选择建立羊毛纺织工厂,琢磨着雇佣工人,开出的条件是:每人每天劳动需满16小时,可领2便士薪水。一些贫困的农民,除了自己的劳动,再没有别的东西可卖了。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受雇于老约翰,成为雇佣工人。老约翰心里非常得意:这群傻瓜!你们4个小时的劳动,就值2便士啦!其他12个小时,都是为我赚的。

资本主义社会条件实现方式是什么?谈谈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和原因。根据情境,说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具有怎样的特点?(解释与论证)(描述与分类)

情境五:(情境一)马克思说:“劳动并不向来就是雇佣劳动,即自由劳动。”在原始公社制度下,社员实行共同劳动、共同分配,根本不存在雇佣劳动。雇佣劳动的特点是,工人的劳动力成了商品。工人将自己的劳动力卖给资本家,换得工资,以求生存;资本家购得劳动力,使之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超过投入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以谋取利润。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时指出:“生产剩余价值,赚钱发财,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家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榨取工人的血汗,达到发财的目的,整个资本主义制度,就是建立在资本家对工人残酷剥削基础上的制度。

(情境二)英国作家狄更斯在小说《双城记》开篇中写道:“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信仰的时期,这是一个怀疑的时期;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结合情境一,概括资本主义形成雇佣劳动关系的必备条件。资本主义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请结合情境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描述与分类)(辨析与评价)

情境六:(情境一)1929年10月24日,美国华尔街股票市场形势急转直下,股价狂跌,股票持有者疯狂抛售股票,股市崩溃,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一夜之间,“繁荣”景象化为乌有,全面的经济危机随之而至: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骤降;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收入锐减,很多人濒临破产。一场规模空前的经济危机终于爆发,美国历史上的“大萧条”时期来临了。这场危机持续时间较长,直到1933年,美国等国家才陆续走出危机阴影。此次危机的破坏力特别大,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失业工人超过三千万。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危机,进而导致全球性经济危机。2008年第三季度美国经济负增长0.3%。英国第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比第三季度下降1.5%,这是自1980年以来英国经济最大的季度跌幅。全球主要金融市场环境急剧恶化,多家银行倒闭,股市遭受重创。

(情境二)1929-1933年的某一个冬天。寒冷的北风呼啸着,一个身穿着单衣的美国小女孩蜷缩在屋子的角落里。“妈妈,天气这么冷,你为什么不生起火炉呢?”小女孩在瑟瑟发抖。妈妈叹了口气,说:“因为我们家里没有煤,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有钱买煤。”“妈妈,爸爸为什么会失业呢?”“因为煤太多了。”

(情境三)在资本主义的社会阶级结构中,存在着两大对立着的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拥有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通过掠夺无产阶级的劳动获取利益,集聚财富,却相对加深了无产阶级的贫困。工人的工作和其本身都已被异化,生产力发展得越快,工人就被剥削得越严重。资本主义必将走向灭亡,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自己培养了掘墓人。

结合情境一、二归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表现?(描述与分类)

结合情境一、二、三,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解释与论证)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在阶级关系上的表现是什么?(描述与分类)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自己培养了掘墓人?(解释与论证)

课堂第二环节:设计学科任务激发学生思维(任务设计——学科内容——学生活动)

1.结合情境,分析原始社会为什么会向奴隶社会转变。结合情境情境一、二、三,说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分别是什么?(解释与论证)(描述与分类)

思维语言过程: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逐渐盛行起来。原来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逐渐被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代替,生产资料相应地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贫富分化的加剧,使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漫长的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了。

首先,在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使人们不得不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这是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

其次,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再次,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是: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能留下部分归自己支配。

2.根据小故事,结合教材和史实,论述奴隶社会是如何演进到封建社会的?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状况和生产关系特点怎么样?(解释与论证)

思维语言过程: 新式生产工具(铁制工具、牛耕技术、轮犁等。)使得生产力提高,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遭到奴隶的反抗。奴隶破坏劳动工具,造成新式工具无法广泛使用。

(旧的生产关系)适合并促进新的生产关系形成,开明的奴隶主释放奴隶把土地分为小块交给破产的平民或者奴隶耕种。奴隶缴纳地租,承担劳役改变剥削方式。

3.结合情境情境一,分析原始社会为什么会向奴隶社会转变。结合情境情境一、二、三,说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分别是什么?(解释与论证)(描述与分类)

思维语言过程: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逐渐盛行起来。原来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逐渐被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代替,生产资料相应地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贫富分化的加剧,使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漫长的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了。

首先,在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使人们不得不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这是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

其次,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再次,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是: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能留下部分归自己支配。

4.资本主义社会条件实现方式是什么?谈谈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和原因。根据情境,说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具有怎样的特点?(解释与论证)(描述与分类)

思维语言过程: 资本主义社会条件实现方式:暴力和掠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基本条件,通过“圈地运动”等实现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通过殖民扩张、掠夺等实现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需的大量货币。

工场,直接控制和组织呢绒的生产,他们把许多作坊组织起来,雇佣工人,对羊毛加工、洗刷、梳净,然后将其分给城市或农村的手工业者纺成线织成呢。其他技术较为复杂的工序,如染色等,则由较大的手工工场完成工厂雇佣劳动分工,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具有的特点:所有制形式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人与人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分配形式资本家在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只给工人支付少量工资。

5.结合情境一,概括资本主义形成雇佣劳动关系的必备条件。资本主义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请结合情境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描述与分类)(辨析与评价)

思维语言过程: 资本主义形成雇佣劳动关系的必备条件:一是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二是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狄更斯认为“这是最好的时代”。但资本主义制度的成果并没有真正惠及广大劳动者,反而使工人的境遇更加恶化,进一步扩大和加深了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对立,因此狄更斯又认为“这是最坏的时代”。

6.阅读情境一、二归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表现?(描述与分类)

阅读情境一、二、三,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解释与论证)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在阶级关系上的表现是什么?(描述与分类)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自己培养了掘墓人?(解释与论证)

思维语言过程: (1)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生产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是: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2)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当矛盾尖锐化时,社会生产结构会严重失调,一方面社会生产大规模增长,另一方面工人阶级因资本家的剥削日益贫困化,从而造成社会生产严重过剩。

经济危机难以治愈,根本原因在于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3)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并雇佣工人进行生产,为了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不断加大对工人的剥削;广大工人没有生产资料,在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受压迫,成为受苦最深的阶级。

(4)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就越不可避免。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课堂第三环节:课堂知识整合思维逻辑建构

一、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1.原始社会

(1)原始社会的地位: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

(2)原始社会的两大阶段及经济形态特征

①原始社会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两个阶段,其中绝大部分时间是旧石器时代。

②经济形态特征:旧石器时代的人们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距今约1万年前,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那些得益于畜牧农耕而使人类实现了定居的地方,大都成为人类文明的摇篮。

2.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及氏族制度

(1)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

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使人们不得不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2)氏族制度

①在原始社会,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在氏族制度下,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一切大事都在议事会上由氏族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到了原始社会末期,一些近亲的氏族构成部落,有的部落联合起来组成部落联盟。

②在氏族制度下,氏族内部没有人压迫人的现象。氏族议事会是氏族全体成年人行使平等表决权的民主集会。氏族长和军事首领是由氏族议事会选举产生的。氏族长负责处理氏族日常内部事务,他没有强制手段,全靠风俗习惯和自己的威望解决氏族内部的问题,军事首领负责对外作战。他们同大家一起劳动,没有任何特权。

3.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国家的出现

(1)原始社会的解体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逐渐盛行起来,原来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逐渐被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代替,生产资料相应的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最早归家庭私有的主要是生产工具和牲畜,后来土地也变成私有财产,这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贫富分化的加剧,使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漫长的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了。

补充:私有制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不可避免的。

(2)阶级

①阶级的出现: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两大地位不同的集团——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出现了,前者处于剥削者的地位,后者处于被剥削者的地位。

②阶级的概念:所谓阶级,就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

(3)国家

①国家的出现: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这样,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奴隶制国家产生了。

②国家的概念: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4.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

(1)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

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是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

(2)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

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5.奴隶社会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

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

二、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

1.封建社会

(1)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及其进步性

①特点: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②进步性: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农民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有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封建制生产关系更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从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封建社会的阶级剥削

①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在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

②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地租包括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

③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思想钳制: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是君主专制、等级森严。为了维护封建国家的统治,地主阶级还散布封建迷信、传播封建道德、鼓吹“君权神授”,钳制劳动人民的思想。

(3)疑似为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封建社会阶级矛盾的表现:面对地主阶级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这种斗争,常常由分散的小规模的抗租抗税运动,发展成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或农民战争。

2.资本主义社会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生: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萌生出来。

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二是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西方资产阶级依靠暴力、通过掠夺促使这两个条件形成。

(2)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①资本主义社会开始的标志

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②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意义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进了人类思想上的极大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①含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

②基本特征: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生产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

③主要表现: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④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⑤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4)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①含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②表现: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并雇佣工人进行生产,为了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不断加大对工人的剥削;广大工人没有生产资料,在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受压迫,成为受苦最深的阶级。

③实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贯穿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不可避免,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

①含义:生产力是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②内容:生产力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生产资料作为生产力中物的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劳动者作为生产力中人的因素,是生产工具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2)生产关系

①含义:生产关系,即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②内容: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如何;产品如何分配。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其他两个方面。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二者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则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则阻碍生产力发展。判断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的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课堂第四环节:立足价值引领落脚立德树人

卡尔·马克思主要成就介绍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 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 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 马克思

卡尔·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之一,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创者。

马克思是德国的思想家、政治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创立的广为人知的哲学思想为历史唯物主义,其最大的愿望是对于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创立了经济理论《资本论》,马克思确立他的阐述原则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被认为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概述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5]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6]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的学说。[5]学说的范围包括政治、哲学、经济、社会等广泛的领域。

马克思对哲学的贡献是将实践概念引入哲学,使哲学同现代无产阶级(工人阶级)的解放联系起来,将这个哲学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导致唯物史观的产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马克思分析和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从而发现剩余价值,指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而这个专政又是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演变而来。

科学无神论

科学无神论是在批判和继承历史上的无神论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2]用历史说明宗教,阐明宗教的社会基础,揭示宗教本质及其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12]告诉人们,宗教是颠倒世界观,宗教观念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幻象的反映,不应把命运交给神来支配,人类能靠自己的力量为自己谋得幸福。

历史唯物论

马克思的哲学追溯到人类的本性:他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地方,就在于人可以有效地计划出他们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因此,人一旦进行有计划的劳动生产,就同其他动物根本区别开来了;而因为要劳动,人们必须事先结成生产关系及其他社会关系。人们的劳动生产力制约着人们在其中进行活动的生产方式,而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便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生产方式、社会关系等构成社会的基本架构,并决定着人们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一旦形成,便反过来成为制约人的活动的客观力量。可见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劳动阶级的生产劳动之上的,劳动阶级造就人类社会的“自然规律”。

唯物主义者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自然界不依赖任何哲学而存在,意识归根到底是物质的产物,自然界的产物。唯心论者反之。唯心论者认为意识决定物质,换句话说,人的意识决定对物质的看法与解释,人因为意识的改变,改变对物质的定义;而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人在周遭所遇到的事物,决定人对物质的定义,人通过自己的物质实践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人自身也在这种实践活动中得到改造,获得自己的新的质量和素质。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论与自己的唯物论做了扬弃,而成就了独出一格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人类必将因无产阶级的解放而彻底解放,完成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完成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而人类的生产模式也随之改变,全人类进入“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社会。

政治经济学

一个国家社会的经济,代表着一个国家社会的劳动力。但马克思认为此一观点被资本主义给扭曲,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的架构下,劳动力已经成为一种消耗性的日用品,传统的商人借由转手买卖赚取商品的差价,而资本家却是靠无偿占有剩余价值的方式,来发财致富的。而财富在私人手中的积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下便形成资本。劳动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资本需要增值,就必须吸取活劳动,而使劳动者始终生活在只能维持自身生命的再生产的水平,是吸取活劳动的前提。但他认为资本主义的缺陷在于资本家为了生产力与利润,势必投资更多的金钱与资源用于科技的研发,而劳工的价值也会因为科技的进步而贬低。进而异化无产阶级劳工本身的人类特质,成为资本家的人肉机器。根据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资本主义会物极必反,无产阶级会因为自身的解放,逐渐取代资产阶级就跟当初在封建时代末期,资产阶级推翻王室贵族阶级一样。而劳动阶级也会成为主角,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在马克思看来,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需要由无产阶级的政党来领导,而无产阶级政党则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统治阶级需要以强制性的方法来统治被统治阶级以便维持自身的生存。而这些强制性的方法逐渐演变成为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榨取和剥夺之工具。统治阶级为把阶级关系维持在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秩序和范围之内,就形成国家和法律。无产阶级要想获得自由的解放,就必须团结起来,进行革命,以消灭包括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旧有价值,消灭阶级,即消灭敌人的同时,也消灭自身,消灭剥削,迈入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

“旧的国家是一种‘以其无处不在的复杂的军事、官僚、宗教和司法机构像蟒蛇似把活生生的市民社会从四面八方缠绕起来的中央集权国家机器’。”

——卡尔·马克思,《法兰西内战》

共产党宣言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ProletarierallerLänder,vereinigteuch!)——《共产党宣言》马克思认为,在人类历史上,科技的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使剩余产品增多,使得人类能在自身中实行脑体分工。这种分工一方面大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使人类从原始社会的野蛮阶段走了出来,进入文明时期;另一方面,脑体分工本身就是最初阶级划分的基础,由于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使垄断精神生产的剥削阶级分子与承担全部体力劳动的劳动阶级处在根本利益相互对抗的关系之中,人类自此进入阶级社会。阶级社会几千年的发展,不过是剥削阶级对劳动人民剥削的程度以及劳动人民对剥削阶级依附的具体方式的变化。

共产党宣言手稿

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发展的阶级社会阶段中,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的,阶级斗争本身就构成人类历史发展的一种推动力量。只有联系生产力发展以及由生产力决定的社会关系结构的变化,才能彻底解决阶级斗争的问题。马克思在关于阶级的理论中,特别强调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现代阶级关系的产生源于劳动者同自己的生产资料的分离,但阶级一旦产生,又会把阶级利益对立的烙印打上文化、宗教等领域。在这个意义上,阶级有时是一个社会范畴。人类社会的阶级关系从早期的简单走向复杂,然后又走向现代社会的简单化。马克思指出,讲究功利的资本主义社会并未改变阶级对立的事实;而和平式的协商办法无法从实质上解决阶级间的矛盾。

对立,因此,在进入共产主义之前,无产阶级将进行短暂(相比较起其他历史阶段而言)的无产阶级专政,进行多层面的革命,尽一切的可能重新分配社会资源。所以一般认为,马克思并不反对暴力革命。 +84AHyQuFtzVwyif74Uwc02UKWbmjAMUa/t8JrBlX+afMOd9zvVOGVJHe6gwsud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