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教学设计

(融生活情境,学科内容,学科任务,课堂活动为一体)

课堂第一环节:展现真实情境体验生活实际:

情境一:《吴越春秋》卷九的记载,勾践十三年(公元前484年),越国谎称受灾,吴借粟(稻谷)万石,第二年“越王粟稔,拣择精粟而蒸还于吴”。

吴国这一年颗粒无收,饿死了许多百姓。而越国抓住时机果断出兵攻打吴国,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吴国因何而亡?给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启示是什么?(解释与论证)(预测与选择)

情境二:党的二十大以来,中储粮集团公司党组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在打造高质量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支撑力量和世界一流农产品储备集团的道路上不断发展壮大、做强做优,中央储备安全管理得到系统性重塑,成为国家粮食安全体系中的“国之重器”。

2023年9月23日,以“庆丰收促和美”为主题的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主场活动在安徽芜湖举办,又是一年秋收时。秋粮产量占全年粮食产量的四分之三,秋粮收购涉及品种多、覆盖地域广、时间跨度长,是全年粮食收购的大头。

今年以来,极端气候干扰全球农业生产,关于粮食安全的担忧在全球蔓延。就我国粮食生产情况而言,国务院关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工作情况的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粮食产量13731亿斤,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且人均粮食占有量达486.1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的粮食安全线。

为保障今年秋收生产,我国继续从守护耕地、推进大中型灌区建设、保障农民种粮有钱赚不吃亏等方面入手,保障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

分析中储粮集团有限公司的企业性质及作用?国家为什么这么重视保障粮食安全?如何确保粮食安全生产?(解释与论证)(预测与选择)

情境三:家庭农场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农业组织形式,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具体农场。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并再次强调要坚持家庭经营基础地位,突出培育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近年来,我国家庭农场发展迅速,数量已经超过87.7万户,据2019年农业农村部信息:我国家庭农场大多由小农户升级而来,经营规模在20~200之间;家庭农场主要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种养结合,其中种植业农场有56.1%采用了喷灌技术,养殖业农场有近80%进行了粪便资源化、综合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在不少家庭农场中,父辈负责生产、子女负责营销,经营的农产品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品牌;全国有36.9%的家庭农场加入了农民合作社,参与和分享农机、良种、技术、订单等服务。

说明三权分置制度的作用,解释论证家庭农场是怎样发展乡村经济的?如何理解农业合作社和产业融合?(解释与论证)

情境四:根据最近发放的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来看,当前最主要的就是要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保障我国粮仓充足。这需要加强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用的是“退林还耕”政策。“退耕还林”政策和“退林还耕”政策并不矛盾,并不冲突,两者还会继续实施的。因为二者看似说的是一个目标,实际上却是不同的。“退耕还林”是为了维护生态安全,对实施政策的范围是有要求的,它退的都是不适合耕种的土地。它的目的是改善那些曾经因肆意砍伐森林树木导致的水土流失,地方沙漠化等问题的。而“退林还耕”是为了保障粮食安全,退的是可以耕种但却种了树的土地。

有人认为,退耕还林和退林还耕政策之间存在矛盾的,请论证政策的合理统一性。粮食节约,小至保暖,大到国安。请以此为题写100字的感言。(描述与分类)(解释与论证)(辨析与评价)

课堂第二环节:设计学科任务激发学生思维:任务设计——学科内容——学生活动

1.吴国因何而亡?给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启示是什么?(解释与论证)(预测与选择)

思维语言过程: 吴国因为粮食短缺导致战争失利而亡。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耕海牧渔,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只有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

2.分析中储粮集团有限公司的企业性质及作用?国家为什么这么重视保障粮食安全?如何确保粮食安全生产?(解释与论证)(预测与选择)

思维语言过程: 中储粮集团有限公司是国有大型企业,是我国粮食安全体系中的“国之重器。中储粮银川公司作为服务国家粮食安全的企业,主动维护农民利益,发挥网络渠道优势,贴心服务广大农民。通过严格准确执行政策性粮食收购政策,不折不扣地传递中央惠农支农政策红利,保护种粮农民利益。从粮食收购各个细节入手,主动延伸收粮服务,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以便捷优质的社会化服务方便农民卖好粮、带动农民增效益。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重,粮食是民生根本,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物质资料生产离不开人的劳动和生产资料。劳动是物质财富的源泉,也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体,种粮农民积极性关乎粮食生产基础,关系粮食持续稳定增产和粮食安全。

层层压实各级党政同责,莆田市重粮抓粮意识进一步增强,工作力度持续加大,粮食安全责任不断落实落细,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提供可靠的粮食安全保障。

3.说明三权分置制度的作用,解释论证家庭农场是怎样发展乡村经济的?如何理解农业合作社和产业融合?(解释与论证)

思维语言过程: “三权分置”指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再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格局。第一,土地经营权流转转让的是经营权,转让土地经营权农户可以获得财产收益,但土地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第二,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的改革推动了家庭分散经营向农业规模化经营转变,有利于农业科技的运用与推广,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第三,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形式多样,但必须遵守自愿有偿的原则;第四,农民可以通过土地经营权的流转获得一定的财产收益,同时还能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防止出现丢荒弃耕的现象。

家庭农场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使先进农业技术应用,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推进农业品牌化、专业化经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拓宽农民合作社服务范围,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股份合作制是以合作制为基础,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相结合形成的新型企业的组织形式,通过土地流转,农户以土地入股公司,同时成为公司的员工。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带动就业;通过土地流转能有效整合土地资源,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实现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通过土地流转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有利于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

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合为一体,可分为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三类。如某村适合种植油菜,村民、种植大户种植油菜可以获取收入,属于第一产业农业,某些农业企业或者种植大户可开发榨油厂生产植物油,这属于第二产业(工业生产植物油),油菜花可以供游客观赏,这可以发展乡村旅游,这属于第三产业服务业,村民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可以提供餐饮住宿等服务,这就又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机会。

这一过程中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得到融合发展,村集体经济得到发展,村民获得就业机会,有助于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

4.有人认为,退耕还林和退林还耕政策之间存在矛盾的,请论证政策的合理统一性。粮食节约,小至温饱,大到国安。请以此为题写100字的感言。(描述与分类)(解释与论证)(辨析与评价)

思维语言过程: 首先,二者都有政策或者法律依据。2002年,国务院曾发布《退耕还林条例》,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针对退耕还林政策落实相关补助政策。

其次,二者目的统一。不同退耕还林是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落实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但对实施范围有严格要求,对石沙化、盐碱化、水土流失严重、产量低而不稳的耕地,同时规定原则上基本农田不得“退耕还林”。

退林还耕是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增加粮食和农产品的产量,以满足人民的需求,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为民族复兴聚集量能。

最后,守住生态与耕地红线,协调推进退耕还林与退林还耕,共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新的发展理念和协调发展观。

每一粒粮食都来自于艰辛的劳动,昨天曾经历过民生之艰,今天许多国家依然缺粮。我国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巨大贡献。作为时代青年,增强节约意识,传承勤俭节约美德,宣传适度消费,践行光盘行动,从我做起,既有利于提升个人修养和生活品质,也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课堂第三环节:课堂知识整合思维逻辑建构

一、公有制主体地位及其体现

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

(1)物质资料生产的要素:物质资料生产离不开人的劳动和生产资料。

(2)劳动和生产资料的重要性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劳动是物质财富的源泉,也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生产资料是创造物质财富和价值的条件。

2.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决定性作用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地位: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是生产关系的核心,是经济制度的基础。

(2)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作用:不同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同一个社会可以有不同形式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其中,占支配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一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

3.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1)内容: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要求: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科学指导,在坚持社会主义各项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4.公有制经济的构成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5.为什么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

①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

②以公有制为主体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

③以公有制为主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

6.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①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②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7.国有企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地位:是国有经济最主要的实现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

(2)作用: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

二、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利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党和国家的一贯方针政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2.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具体要求形成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

要支持和帮助非公有制企业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推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课堂第四环节:立足价值引领落脚立德树人

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从新能源汽车看高质量发展

人民日报评论任平2024年04月15日

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从新能源汽车看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作为现代工业技术集大成者,汽车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正是这一主旋律中的动人乐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中指出:“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给中国制造增添了新亮色。”

2023年,我国汽车产销量首次均迈上3000万辆台阶,跃升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今年一季度,我国汽车销量同比增长10.6%,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同比增长33.3%,出口同比增长23.8%,迎来开门红。

时光回溯至1983年4月,第一辆合资轿车桑塔纳在上海下线,中国以改革开放的步伐开始迈入汽车大国的新旅程。

从新中国成立时“一辆汽车都不能造”到1956年7月第一辆解放牌卡车下线;汽车产销量从2009年首次双突破1000万辆大关,到2023年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中国人民一定能,中国一定行”的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密码?

“现在中国要向制造业强国、工业强国的更高目标发展,就是要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抢抓机遇、弯道超车”;

“我们要成为制造业强国,就要做汽车强国”;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

循着新时代中国汽车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轨迹,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断,我们更加真切认识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更为深刻体会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

(一)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汽车产业是国家制造实力的重要标志。

201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28万辆;2023年,年产销量均突破900万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品百花竞放,产销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

从名不见经传到全球领先,新时代中国汽车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崛起,重要的在于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又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在新领域新赛道实现超车。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既无先机优势可言,又要面对各种唱衰和质疑,对新能源汽车来说,换道超车面临的难题超乎想象。

2024年3月25日,比亚迪第7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成为全球首个达到这一销量里程碑的汽车品牌。2023年全球新能源车型前20位销量排名中,中国品牌高达16款。

品牌向好、产业向新,背后是日渐成熟的产业链体系。

产业链长、关联度高、附加值大,作为制造业代表性产业,汽车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在带动相关产业、拉动就业等方面贡献明显。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道理正在于此。

瑞典斯德哥尔摩,弗里哈姆嫩港口。这里坐落着蔚来汽车在瑞典的第六座换电站,一个连接斯德哥尔摩、哥德堡、马尔默三大城市的充电网络已经形成。

上汽已布局泰国、印尼、印度、巴基斯坦4座整车制造基地,2024年1月比亚迪乌兹别克斯坦工厂正式投产……中国汽车在“走出去”中书写着“全球化故事”。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国际潮流所向、大势所趋。中国建成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系统,中国的绿色产能正有力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减碳目标、加快绿色转型,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建设清洁美丽世界作出贡献。

抚今追昔,令人心生今夕何夕之慨。

从“电动化”到“智能化”,新能源汽车发展进入下半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际上汽车制造业竞争很激烈,信息化、智能化、共享化等不断发展,对我们来讲有危有机,危中有机。”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发展,中国新能源汽车形成了创新优势和过硬品质,拥有应对挑战的自信和底气。

新时代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生动印证“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也让我们更加坚定“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二)

新质生产力成势处,高质量发展动力足。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处于核心地位。

我国新能源汽车之所以实现换道超车,关键就在于以科技创新实现动力变革和动能转换,开辟了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了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部件。超快充、长续航、高安全,用户的关键诉求,正是科技创新必须破解的技术难题。现有技术中,锂电池综合性能最好。

2022年历史性跻身中国百强城市,2023年实现经济增速连续5年居福建省首位。宁德之变,秘诀就在“金娃娃”。

谋深,虑远,成之因也。当锂电池成为外贸“新三样”之一时,目光必须看向更深远处。

70%的锂资源依赖进口,且难以同时满足交通、智能电网和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储能需求……开辟新赛道,开发不受资源限制的电池体系——

掌握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印证: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源;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我们完全有信心、有优势、有能力。

科技创新驱动的产业变革,不仅有“含智量”“含绿量”“含金量”的跃升,更有生产方式的重塑。

“灯塔工厂”代表着当今全球制造业智能制造和数字化的最高水平,新晋21座“灯塔工厂”中有12座在中国。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在中国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新赛道上,新能源汽车产业跑出加速度,不仅广泛应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更引领着制造业转型升级。

“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紧盯各行各业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必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

(三)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科技创新是新引擎,改革开放是点火系。

技术不成熟、生产成本高、产业链未形成、市场尚待培育……面对新能源汽车产业起步时的一系列困难,我们用改革的办法破除了各种堵点卡点。

供给侧改革大刀阔斧,让企业“动”起来。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尽快放宽外资股比限制特别是汽车行业外资限制”。

时隔一周,汽车产业取消外资股比限制“时间表”出炉——2018年是专用车、新能源汽车,2020年是商用车,2022年是乘用车。

3个月后,特斯拉宣布在上海建厂,总投资达500亿元,规划年产能50万辆。作为首个外商独资新能源汽车项目,不仅带来“鲇鱼效应”,倒逼中国车企创新求变,也为特斯拉提供广阔发展空间,实现多方共赢。

新时代以来,先后出台《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陆续推出70多项支持政策措施,为产业发展开出“良方”、提供“导航”;放开准入门槛,“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不断创新商业模式;实施并两度优化新能源汽车“双积分”管理办法,促进传统车企加快电动汽车量产步伐……一系列改革举措,激活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一池春水”,推动全产业链加快突破核心技术卡点,不断铸就全球领先的竞争力。

需求侧改革持续发力,让市场“热”起来。

实施“绿牌”政策,让购车易获号牌资质、行车避免限号;推动新能源汽车下乡、开展汽车以旧换新;支持充电桩、充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峰谷电价政策……一系列政策措施出台,有效缓解了消费者的“价格焦虑”“里程焦虑”“充电焦虑”。

改革一子落,发展满盘活。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了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新能源汽车“好风凭借力”,也来自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创造的大环境。

“放管服”改革不断提速,减税降费支持实体经济,负面清单制度加快落实,营商环境不断改善,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建设……全面深化改革迎风破浪、攻坚克难,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动力、添活力。汽车产业的“改革故事”,是生动缩影,也是有力见证。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又一个重要年份,主要任务是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

“要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

坚持用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新征程上,以改革谋发展之策、促开放之势、激创新之源,我们必将创造更多换道超车奇迹、书写更多改革自强新篇。

1995年,我国第一辆电动汽车诞生,名为“远望号”,既寓意望远的豪迈,又蕴含抵达的雄心。今天,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然驶向更远处,写照着一个文明古国新的传奇。汽车梦、强国梦、复兴梦,我们期待远方,我们行则必至。 R7rFcvXZjK7gihuL7fb243wQswgM/nTw325wXerOa+3nse6bHkBzd58urecUBa6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