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物质”发生变化,是指其属性也就是对外表现出来的、区别于他物的差异性发生改变。“实体物质”的属性,可以分为两个类别:本质属性和性状属性。本质属性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实体物质”内含的Z构成单位所表现的正反物质属性;第二,“实体物质”内含的Z构成单位的数量;第三,“实体物质”在空间的位置。性状属性是“实体物质”内部产生X构成单位后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实体物质”的性状属性要通过与其他“实体物质”的作用才得以表现。比如,一个物体的质量表现,要通过与秤砣等标准物的作用对比;一个物体的颜色表现,要通过与光子的作用反射等等。
“实体物质”具有保持自身差异性的内动力,其中恒定的向心凝聚力,会固化内含的Z构成单位,同时促成X构成单位的形成,或改变已有X构成单位的空间位置。因此,凝聚力不能改变本质属性,但会改变性状属性。另外,在一定条件下的向外扩张力,能改变“实体物质”内含的X构成单位的空间位置,并随之改变“实体物质”基于X构成单位空间位置排列而产生的性状,在这个过程中“实体物质”内部固化Z构成单位的压力趋弱,可能导致Z构成单位被“空间物质”吞噬。因此,扩张力会改变性状属性,同时也能改变本质属性。
可以想象,在“实体物质”的本质属性中,空间位置是不可能由“实体物质”的内动力加以改变的,其变化必然缘于外力作用,同时,内动力的产生其实也基于外力作用。
“实体物质”产生向心凝聚力的诱因,是“实体物质”外部的“空间物质”在运动并作用于“实体物质”,假设“空间物质”全然静止,或者实体物质存在于虚空的空间中,向心凝聚力是不会产生的。另外,“实体物质”产生向外扩张力,是抵御外部物质侵蚀的结果,也是基于外力作用。因此,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实体物质”的属性不会发生变化。外力作用是决定因素,但是,外力作用必须借助于“实体物质”的内动力,才能改变“实体物质”的属性,包括空间位置。我们知道,当A物体碰撞B物体时,会对B物体产生推动力,B物体朝着A物体的运动方向移动,从而改变空间位置,这个过程其实最终由B物体的向外扩张力完成。也就是,B物体被碰撞的一刻,出于抵御外部侵蚀需要,产生向外扩张力,并在碰撞点反作用于A物体。B物体的向外扩张力在碰撞点方向受阻,从而产生与A物体运动方向同向的推动力,改变自身的空间位置。
由于外力作用决定“实体物质”的属性变化,因此如果“实体物质”存在于一个没有外力作用的空间中,其属性将永恒不变,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现在所处世界的“空间物质”在不断运动。可以说,目前宇宙中一切“实体物质”发生属性变化的总能量来源,是“空间物质”的运动。至于“空间物质”运动的能量来源,则要追溯于宇宙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