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物质之间发生作用的结果,可以从两个层面:“空间物质”与“实体物质”之间的作用,以及“实体物质”之间的作用。
在目前世界中,由于空间充满着“空间物质”,“空间物质”时刻包裹着“实体物质”,因此“空间物质”与“实体物质”之间恒定发生作用,导致“实体物质”产生恒定的向心凝聚力,从而强化“实体物质”的本质属性(当然,空间位置属性除外)。在“空间物质”的作用下,“实体物质”内部会否产生向外扩张力?不可能。因为在与“空间物质”的作用中,“实体物质”要保持自身属性、避免被消灭的根本需要是,保持内部的Z构成单位。而Z构成单位只有在“实体物质”的向内凝聚力中才能得到固化,反之,“实体物质”的向外扩张力会弱化Z构成单位。因此,一个悬浮在“空间物质”中的“实体物质”,如果没有其他“实体物质”的外力作用,不会自我分裂,更不会发生大爆炸。
“空间物质”的运动虽然在不断强化“实体物质”的本质属性,维持“实体物质”的存在,但同时也在不断吞噬“实体物质”,主要表现是与“实体物质”裸露在最外层的Z构成单位发生作用,冲平Z构成单位内部的“空间物质”叠加,并最终导致Z构成单位恢复为“空间物质”,从而消失。当然,“空间物质”吞噬“实体物质”的过程十分缓慢,就像在水流中被冲刷的石头,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变成鹅卵石,要彻底消失需要的时间就更长。
当两个同质的“实体物质”接触进而发生作用时,出于抵御外物侵蚀、保持自身属性的需要,两者内部分别产生向外扩张力。这种扩张力主要表现为“实体物质”内部的X构成单位,在接触点作用方向朝外运动转化为向外作用力。当然,能导致一个“实体物质”内部X构成单位产生上述运动的物质,必定是另一个“实体物质”内部同质的X构成单位。在一个“实体物质”的作用下,能否导致另一个“实体物质”内部产生向内凝聚力?不可能。因为两个“实体物质”在相互作用中,为维护自身的存在,各自的根本需要是保持内部同质的X构成单位。而“实体物质”的向内凝聚力,将挤压内部X构成单位,这会强化X构成单位内含的Z构成单位,但同时会损毁X构成单位。也就是,X构成单位只有在“实体物质”的向外扩张力中,才能拥有更好的相对独立空间,从而保持自身的性状属性。对X构成单位来说,其存在与否主要取决于性状属性,而非本质属性。
两个同质的“实体物质”之间作用的结果,表现为两者作用后,内部同质的X构成单位的状况。如果两个“实体物质”内部的同质X构成单位在向外扩张运动中融为一体且性状属性未发生改变,那么两个“实体物质”的作用结果就是融为一体,这样同时意味着原来存在的两个“实体物质”均消失。如果X构成单位性状属性发生改变,那么融为一体的“实体物质”性状属性也将改变,并由此转变为另一类别属性的“实体物质”。
两个“实体物质”发生作用,其内部的同质X构成单位就产生向外扩张运动,只要作用的时间足够长,X构成单位必然融为一体。两个“实体物质”不可能永远接触,而保持各自内部的同质X构成单位的本质属性或性状属性不改变,上述情况只有在两者未发生作用才会发生,但是,两个同质的“实体物质”接触必定发生作用。新生成的“实体物质”所表现的性状属性,有时更接近原来的一个“实体物质”,这时可表述为一个“实体物质”同化另一个“实体物质”,虽然同化后,原来的两者其实都已消失。一个“实体物质”的同化能力,取决于比被同化“实体物质”拥有更多的同质X构成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