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物质”是在“空间物质”的叠加运动中诞生,其标志是“空间物质”生成Z构成单位,可以说,Z构成单位是最原始的“实体物质”。随着“空间物质”叠加运动的持续进行,以及“实体物质”内动力的不断作用,产生各种X构成单位,比如人们已知的夸克、介子、电子、质子、原子、分子和多分子聚合体等等。由于内含的X构成单位不同,“实体物质”表现相异的性状属性。进言之,由类似X构成单位组成的“实体物质”,具有类似的性状属性,可以被归纳为同类物质,称之为同质。
物质是否同质,具有相对性。举例来说,动物之间有类似的属性,这些属性与植物截然不同,因此在动物属性的范畴内,动物之间是同质的。同时,在植物属性的范畴内,植物之间也是同质的。而无论在动物属性还是植物属性的范畴内,动物与植物之间不同质。但是,如果将辨别物质的属性范畴缩小至生物属性,那么动物与植物也同质。当然,如果将属性范畴无限缩小至物质的基本构成单位即“空间物质”,那么一切“实体物质”都是同质的。
物质之间发生作用(标志是物质的属性发生变化),也具有相对性,但必须具有同质性。正如猴子不可能从石头中蹦出来,而必然是由雄雌两只猴子交配生产,这是在猴子属性范畴内,物质之间发生作用的结果。但是,猴子可以搬动石头,运动中的石头也可以击伤猴子,这则是在另一类“实体物质”属性范畴内的作用结果。
具体来说,两个“实体物质”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是,它们内部具有同质的X构成单位。“实体物质”之间发生作用,实质是其内部具有同质的X构成单位的作用。因此,根据人们已知的X构成单位,“实体物质”之间的作用,可以区分为夸克、介子、电子、质子、原子、分子和多分子聚合体等不同范畴的作用。当然,Z构成单位之间的作用,是最接近于极限的“实体物质”作用。
但是,具有同质性的物质,不一定会发生作用。雄雌猴子不交配不会生出猴子来,石头与猴子擦身而过也不会伤及猴子。因此,物质之间发生作用还需另一个前提条件:接触。世界上也许只有人的思想可以不经接触而交流传播,但这已不属世界的客观事物范畴。如果要对物质的接触下个定义,我认为可以表述为,两者无限接近,但未连为一体。所谓“无限接近”,是使“实体物质”足以产生向外扩张力,而“未连为一体”,是因为如果物质连为一体,就不会再产生向外扩张力。而世界上真正连为一体的物质,只有“空间物质”。
综上,具有同质性,是物质之间发生作用的必要条件,而接触,则是同质的物质之间发生作用的充分条件。在现实世界中,同质的“实体物质”只要发生接触,必然发生作用,因为所有“实体物质”还处在一个大背景中:“空间物质”在不断运动。由于“空间物质”与“实体物质”具有同质性(本质都是由基本构成单位组成),当两者接触后(“空间物质”永远包裹着“实体物质”),“空间物质”的运动必然向“实体物质”传递运动能量。而运动着的两个“实体物质”,不可能具有绝对相同的速度。因此,同质的“实体物质”接触必然发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