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章
经络系统生理

一、概述

经络实体“联结”了整个人体的所有组织器官,其生理是沟通整个人体内、外的阴阳两系统的功能产品(气、血)交换。这点医者不可不明!人体由无极性的经络实体系统和被动极性的脏腑组织系统、主动极性的运动系统组成。脏腑组织系统包括动、静脉血管,脏腑从饮食提取营养,动、静脉血管是脏腑系统向各个器官组织输送营养和负责代谢的功能性组织。运动系统包括植物神经和运动神经,以脑髓为核心的肌骨把营养转化为动力,植物神经和运动神经由脑髓向各个器官组织输送动能和智能,植物神经和运动神经是运动系统输出功能的组织。

人体生命运动,由体内气、血两大循环的生理机制提供能量。这两个机制相互交流各自的供需,它们双方的功能器官——血管和神经,都穿行存在于经络组织内,双方各自所供物质都是发出在经络里面,要在经络内部生理正常的环境中形成交换。经络内部生理的正常与否,决定了气、血 通过和交换 的正常与否,所以就形成了经络实体的三个生理机制,即气循环、血循环和经络。 而现代医学只有血循环,没有气循环

人体生来要靠饮食获取营养来维持生命运动。饮食进入人体,被五脏六腑按顺序、各司其职地提炼出的气、血。如何维持生命运动和如何转化为人体生命运动的能量,这是 经络生理 学要研究解答的根本问题。

人体的气、血,有自己独立的循环体系。气的循环,由卫气和真气两个循环组成;血的循环,由营气和营血两个循环组成。共计在人体内形成了四个循环的生理活动。

(1)造静脉血液的循环,即《内经》“营气十二经流注”表述的内容;(2)与现代医学相等同的血循环,即《内经》“五十营”描述的内容,也就是造静脉血液的循环与心脏动脉向所有组织器官供血的总和;

(3)造真气(神经递质)的循环,即由饮食生出的“卫气”,先行到四肢;进入骨骼,沿骨骼行进到颅内脑组织;分化生出真气后,经五官组织器官,沿脖颈内部(食道气管)下行,进入脏腑的循环;

(4)真气(神经递质)的循环,把《内经》“十二经别”等同于现代医学神经、神经递质的循环。《内经》描述为“白天在阳经循环25周,晚上在阴经循环25周。”

血的循环,《内经》描述为“五十营”和“营气十二经流注”。“五十营”与现代医学中的血循环相等,“营气十二经流注”是五脏六腑轮流各司其职地生产静脉血液的一个循环,与西医学“脑髓生血”的生血机理形成互补,无法相等。

气的循环,《内经》作者们受当时社会科技水平的限制,没有观察到十二经别是由脑髓生出的神经,只观测到了卫气“白天在阳经循环25周,晚上在阴经循环25周”的昼夜循环,和所受于天的真气(不知何来)。他们未能将饮食生出的卫气,先行到四肢后,如何在循环中分化生出“真气”(神经递质)的过程认识清楚,当然也没能把卫气与“真气”的关系认识清楚。所以,《内经》未能对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进行表述。

二、五十营(血循环)

中医为人祛病的途径,主要是活血化瘀和理气散结。血瘀和淤血在人们各种病症的体征中普遍存在,不论药物疗法还是物理疗法,皆在活血化瘀方面有各自的疗效和道理。那么,解穴疗法为代表的理疗,又是怎样活血化瘀的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首先得认清血液运行的基本原理。

《内经·灵枢》五十营

【原文】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脉终矣。所谓交通者,并行一数也,故五十营备,得尽天地之寿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

表明:《内经》作者按一般人每一呼吸血液向前行进六寸的运行速度,测出血液每天能运行“八百一十丈”远;又在观测到血液向心脏来回循环的血管长度后,得出每天血液由心脏循环了五十周。《内经》作者受当时社会科技水平的局限,只是讲了血液靠气鼓动来运行,未能把运行机理描述透彻。

古中医把血管内命名为“营”,在《内经》中提出了“五十营”的生理活动。其本质与现代医学的血循环相同,是对人体生理同一系统的不同描述。

用现代的语言讲,血液在血管内规律运行,其动力来自心脏、肺脏和运动肌等三个组织。这三个组织等同于三个“泵”,有心泵、肺泵和肌泵之称。其中的“肌泵”,是解穴疗法为代表的理疗能够获得活血化瘀疗效的主要途径。所以咱们主讲肌泵。

1.肌泵

肌泵由运动肌(横纹肌)、静脉血管和经络等三部分组织组成。运动肌存在于人体运动系统中,不存在于体内的“被运动系统”。被运动系统由五脏六腑组成,其中含心肌和平滑肌,没有运动肌。

静脉血管内面有一个名叫“静脉瓣”的组织,它在正常情况下,控制着静脉血液只能从肢体末端方向向心脏方向流动。当静脉血液从肢体末端向心脏方向流动时,静脉瓣可在静脉血液冲力下飘向心脏方向,使血管处于畅通状态,让静脉血液向心脏回流;反之,当静脉血液从心脏方向向肢体末端流动时,静脉瓣可在血液冲力下,飘回原位,将血管堵死,使静脉血液无法向反心脏方面流动。于是,不论任一部位的静脉血管,只要受到运动肌群挤压的力作用,其内静脉血液就不得不向心脏方向涌去;而等到运动肌群放松时,其部静脉血管又会对所处部位静脉血管外部周围产生吸收力,将其他组织器官分泌或代谢,并被《内经》统称为“营气”的液体吸收进来,成为静脉血。这个过程,就是肌泵的工作过程。

然而,当某区域静脉血管因受寒或其它原因被外部经络膜粘连住,或者自身硬化僵住,其区域静脉血管内部的静脉瓣,就失去了弹性而无法来回飘动。于是,一方面,其区域静脉血管内血液,因失去向心脏方向运行的动力而滞慢,导致心脏负荷加大而血压增高;另一方面,其区域静脉血管外需代谢进入血管的营气,因失去进入血管应有的动力,而滞留出现“血淤”病症,此时就需要活血化瘀,才能消除症状恢复健康。

血管处在经络内,经络是血管的环境。

经络是存在于肌肉块与肌肉块之间、肉与骨之间、骨与骨之间、脏与脏之间、腑与腑之间、脏与腑之间的白膜,皮肤是经络的集中表现,它们内部都有血管、神经通过,因而通行气血,有“隧道”之称谓。人们不论有没有学研过《解剖学》,都可以细心观察到:

(1)经络膜对整个人体外包内络,将五脏六腑、肌、骨、血管和神经等组织统一联系到一起,成为人整体;

(2)对五脏六腑、肌、骨、血管和神经等每一个组织器官都外包内络,将其内部所有的细胞统一联系到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器官组织(所谓“络”也);

(3)每一个脏腑组织上都有《解剖学》称之为系膜的经络,延伸穿过骨骼的肌骨间,最后张开连接到经上,其内部与经内部相通,每一个脏腑组织进出的动静脉血管均由“系膜”内进出到经路内(“系膜”与经路的连接点位置,穿过距皮肤最近的运动肌缝间到皮肤的部位,即所谓“穴位”是也);

(4)整个人体所有的骨头块被经络连在一起,形成完整的骨骼;

(5)整个人体所有的运动肌块,被西医称为肌间膜并连接于骨骼的经络,并且沿着骨骼与整个骨骼相连接,成为多条围绕人体的环形路径(所谓“经”也)。

(6)所有经、络不论大小,其内部都有血管和神经通过,并且其内部血管或神经,都与心脏或脑髓相连接成为血循环、气循环(神经递质)的两个循环系统。

2.肌泵的工作原理

肌泵工作的动力,由人体活动时运动肌群收缩、张弛,对静脉血管的挤压、放松来形成。当运动肌群收缩时,对静脉血管产生挤压力,使静脉血管内血液向心脏方向运动;张弛时对静脉血管外部“营气”产生吸力,使静脉血管外部各个组织器官分泌或代谢的统称为营气的液体,被吸收进血循环里来成为血液成分,如此往复,形成肌泵功效。肌泵功效的正常与否,与血压的正常与否之间,存在着一定因果关系;穴位周边的肌泵功效正常与否,又决定着各相应的脏腑功能是否能正常输出和所需营养是否能正常得到;任何一处的肌肉、骨骼生理环境遭到损坏或者运动功能受限,其区域肌泵的功效皆会失常。

3.肌泵动力源

人体劳作或运动锻炼的活动,是肌泵动力的来源,其含有内运动、外运动和被运动等三种运动形式:内运动是由肺脏的呼吸对其周围经络牵拉,从而对运动肌产生的张弛;外运动由人体劳动锻炼产生;被运动由以解穴疗法为代表的各种推拿按摩(包括机械的)来提供。

众所周知,正常情况下人体呼吸时的肺脏,会随呼而缩小,随吸而扩大。肺脏本身是被经络外包内络而成的组织器官,也同样有众多系膜延伸穿过骨骼,与全身经实体连接着。其所处像房子一样的胸腔和膈(将胸与腹隔开的组织)有一定量的弹性,正常情况下可随呼吸而收缩与扩张,通过经络牵动使浑身运动肌都处在不断张合态,形成肌泵工作的推动力(注意:这段所讲,不是“肺泵”,本章不对肺泵、心泵进行讲解)。人体劳动锻炼依靠浑身肌肉的伸缩来完成,不言而喻,更是会对静脉血管形成挤压、放松的推动力。

毫无疑问,以解穴疗法为代表的各种推拿按摩(包括机械的),直接对人体表肌肉和骨骼发力,使肌肉运动产生伸缩,形成对肌泵工作的推动力,当然会产生活血化瘀的功效。值得多说一句的是,解穴疗法用手指通过穴位,向处在深部经组织内大静脉血管进行挤压、放松运动,其活血化瘀功效比其他推拿按摩要强大得多。没有练得指力功夫的常人,其力度是渗透不到的(这里不讨论中医药物疗法中的活血化瘀方药)。

三、营气(十二经脉)造血

营气是现代医学“组织液”中能够气化进入静脉血管,但尚未进入血管的那一部分物质。它包含饮食中分化的营养,以及组织代谢和分泌物中的水酸质。

《内经·灵枢》营气第十六“黄帝曰:营气之道,内谷为宝……”首先表明了血液原料由饮食中产生,然后描述了饮食中可进入血管成为血液的成分——“营气”,经五脏六腑轮流做功生产营养成品“动脉血”的顺序——“ 十二经脉子午流注 ”。这与《内经》五十营十五讲的根本不是一回事(五十营讲的是动、静脉血管内的血液,每昼夜围绕心脏为核心循环五十周)。

营气进入的血管只是静脉血管,进入后成为静脉血,再进入到《内经》五十营十五中讲的“营”里。《内经》五十营十五描述的是静脉、动脉围绕心脏为中心,为整个人体提供营养和代谢的血循环。而《内经》营气十六的十二经子午流注,描述的则是五脏六腑轮流做功,在饮食中提取营养,生产静脉血液的循环过程。

营气不在血管内循环,是在静脉血管壁上与经络之间运行,静脉管壁称为“脉”,经络称为“经”,两种组织合称为“经脉”。医界多有学者将经脉解读为“血管”,认为是丢了一半组织,这是因为他们从根本上把经络定论为“隐性组织”后的结果,导致学者对生血机理认识不清。

《内经》营卫气会篇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痹论篇第四十三提到:“岐伯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乃能入于脉也。 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 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邪客第七十一也有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藏六府,以应刻数焉。”引此作据,是要强调: 营气、卫气都由饮食中提取而产生。

那么,饮食中的营气为什么能入脉化以为血,而卫气却不能入脉为血呢

这就需要用现代语言进行解说,才能使人明白。脉即血管,脉外即血管之外。血管之外,是现代医学所称的组织液。也就是说,饮食化出的营气、卫气,都是现代医学所称的组织液的内容,而人体内所有组织器官都有分泌物和代谢物,也是现代医学所称的组织液的内容。所以,现代医学所称的组织液,由营气、卫气、分泌物和代谢物组成。注意,这里讲的分泌物,包括血管滤出物和神经递质。

饮食化出的营气、卫气,并不能在肠胃彻底分开,而是在五脏六腑的十二经脉流注循环中不断向血管内外分离。这个分离,是营气、卫气各自不同的质量,在十二经所处区域不同的环境温度和压强中,产生物理反应的结果。

营气、卫气、分泌物和代谢物混合而成的组织液,质量有水酸质和油脂质两大类,水酸质沸点温度是70摄氏度,在31摄氏度环境中就可气化;油脂质沸点温度是700摄氏度,没有100摄氏度以上的环境不能气化。人体静脉血管的结构,只能吸收相对气化的液体,对不能在人体内环境温度中相对气化的液体无法吸收。饮食化出的营气,正是其可在脏腑环境温度中能够相对气化,才得以入脉为血。组织器官的分泌物和代谢物中的水酸质成分,也和饮食化出的营气一样,能够在人体内环境温度中相对气化,所以也是《内经》“营气”的范畴。人体内所有组织器官都有分泌物和代谢物,其中的水酸质成分,像饮食中水酸质成分一样,能够气化进入血管。

那么,五脏六腑中的所有组织器官分泌物和代谢物的水酸质成分进入血管,是有顺序地进呢?还是没有顺序地进呢?

解答这个问题,必须掌握一个前提,那就是只有在心脏泵入动脉里的血液,才是人体组织器官可用于生存的营养。而在心脏以外其他脏腑的所有静脉血管内的静脉血液,都只是制造这营养的半成品,还不能是供组织生存的营养成品。心脏以外其他脏腑的所有静脉血管内的静脉血液,最终到达心脏时,才被五脏六腑加工成了真正的营养——“动脉血液”。

五脏六腑加心包是十二个组织,十二个组织向一个心脏组织输送物质,像“排队”一样地形成先后顺序——“十二经子午流注”。

营气由饮食、五脏六腑及所有组织分泌液和代谢物中的水酸质成分组成,也就是说人体内所有能够进入静脉血管的物质皆属于“营气”。五脏六腑有共同对饮食化运分离“营气、卫气”的功能,同时各自的分泌液、代谢物也都有可进入静脉血管化成血液的水酸质成分。饮食中的营气,可在胃肠所代表的消化系统进入静脉,但五脏六腑的分泌液和代谢物则需要先混合在卫气组织液里,顺系膜运行到“经路”里后,借助运动系统提供的热量才能分化,其中的水酸质部分进入静脉血管,油脂质部分归入卫气。

营气的十二经脉流注循环,起于五脏六腑各自的络脉血管,沿途将营气吸收合聚来的十二条经静脉,按子午流注顺序流向心脏,聚合成了心脏里的动脉血液。由五脏六腑各自的络脉聚合成的十二支静脉血管,按顺序通过“经路”,形成了五脏六腑的脏腑循环。这个过程中,十二条经静脉环绕运动系统的十五个区域,收集吸收了运动系统中肌、骨、分泌液和代谢液的水酸质成分,同时其水酸质承载的运动系统肌、骨运动产生的火红的热量也跟着进了血循环。

十二经脉的“经路”是通过穴位,内与五脏六腑的各支络脉所连结,外与运动系统肌骨的络脉相连接。通过十二经静脉血管的循环,把脏腑从饮食提取到的营养,和从运动系统吸收到的热量合在一起,生产出了完整的可供组织器官生存所用的营养。 所以,十二经脉的“子午流注”,本质上是人体的造血机制。

四、卫气造神经递质的循环

活血化瘀和理气散结是为人祛病复康的根本手段,前面讲了理疗能够活血化瘀的机理,下面讲讲理气散结的机理。

理气散结理的气是什么?结是什么?

《内经·灵枢》营卫气会篇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痹论篇第四十三提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乃能入于脉也。 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 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卫气行第七十六也有说:“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藏。”

《内经》明确表明了卫气在血管外运行。我们只要承认《内经》卫在脉外的“脉”,是指现代医学的静脉血管,就自然承认了《内经》卫气是在现代医学描述的组织液,起码是内容之一。 我们理气散结所理的气,就是《内经》讲的卫气,也就是现代医学讲的组织液。

活人的肠胃和各脏腑组织器官,无时无刻都是随呼吸不断蠕动的。脏腑组织器官相互之间的蠕动,如果没有润滑液的隔离和润滑,不免会在蠕动中产生相互摩擦性的损伤。而这能够起润滑作用的液体,绝不是饮食中的水酸质营养能办到,而只能是饮食中的油脂质成分才能完成。这是卫气从饮食生出后,最先完成的生理功能。

一说到“气”,就会被现代医学先生们因解剖中只见液体不见气体,而与《内经》抬杠。可是,解剖中的死人尸体,在10摄氏度以下的环境里是不会放屁的。饮食向人体生命运动提供了水酸质和油脂质两类营养,是以气液态形式运行,这个观点肯定是站得住脚的。

水酸质和油脂质两类营养,在脏腑区域的低热环境中,出现不同的两种形态变化和去向:前者能够在脏腑区域的低热环境相对气化进入血管;后者不能在脏腑区域的低热环境气化进入血管,只能在血管外面,被西医称为“组织液”,即《内经》经络学的卫气。明白了卫气的物理实质,就能根据其物理特性,来推断其在人体内不同温度的环境中,产生怎样不同的运动变化了。

《内经》邪客第七十一说到:“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 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 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藏六府。”注意,卫气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四末,即四肢,也含达四端之意。那么卫气是如何从肠胃运行到四肢呢?

卫气在胃肠产生后,受植物神经输出神经递质“炮弧”的推动力作用和肺脏呼吸牵动五脏六腑区域所有经络张合运动,顺络膜 “漫” 向四面八方的胸腹膜,经系膜疏导浸入肌群之间的十二经路,沿肌络膜渗入各个肌块内细胞之间,起到了 分肉皮肤 的作用,为人体运动中肌群之间起到了润滑作用,使它们不会因运动摩擦而损伤。这个过程中,卫气不断地受到五脏六腑轮流在十二经循环中提取“营气”的提纯,使自身在运行到骨骼周围时成为了“纯油脂质”的卫气。

骨骼在人体运动中,受到的是“撑力”作用(肌群受到的是“拉力”作用),不能接受“含水酸质卫气”的进入。“撑力”作用使得骨膜密度坚实,同时骨骼运动产生“高度热量”,也迫使“含水酸质卫气”中的水酸质能在骨外耗尽。骨骼在人体运动中各个关节之间需要的润滑,只有“纯油脂质”的卫气能完成保护骨组织不受伤。一旦有“含水酸质卫气”进入的某局部骨组织,就会使某局部骨组织受伤,得“风湿性”骨病。

卫气到了四末(四肢),由肌肉层进入了运动系统的骨骼,受到运动系统骨骼环境的高热力作用,不断承载高热量后就有了沿骨骼逐级逐节向上运行的能力。同时,承载了沿途各器官组织工作生出的高热、光、声、电和力,自身不断的充实优化。沿骨骼到达头颅时,卫气优化为高级的纯油脂质卫气。高级纯油脂质的卫气,在头顶囟门经络渗入颅内进入脑组织络里,一部分受颅内高压力作用,成为神经递质进入神经组织的 真气循环 ;另一部分受氧化成为水油混合体的卫气,为脑组织和七窍感官组织起润滑作用,同时向胸腹内的脏腑区域运行合入饮食区域。途中遇冷则凝,使人泣涕;遇过热则化,使人觉干涩(见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 “帝曰:泣涕者,脑也,脑者,阴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脑渗为涕”)。进入脏腑区域后,与饮食中卫气合,进入下一个卫气循环。

人体卫气的运动,不像营气那样浮着于血管表现出“条线”状,而是如水 “漫” 地面一样,顺络膜 “漫” 向地运行。卫气存在于人体内的所有部位,犹如一个拥有每天一个大环流运动的人体“ 海洋 ”,在这个大环流中,既供给了五脏六腑在十二经区域提取的 营气 ,又产出了神经递质的 真气 卫气能为人体内组织器官起润滑作用,而不能提供动力。真气则不能为人体内组织器官起润滑作用,而是只提供动力。

从卫气原始(饮食)初级阶段起,经中级、高级两个阶段后,复转回原始(饮食)阶段,同时在循环中生产出神经递质(真气)。不难看出,这个运动循环在人体生命机制中与十二经脉营气循环相并列,不论是功能、质量和循环形态,都是既不同于血循环,又不同于十二经脉营气循环的另一个循环系统。

结合我小时候听老人讲的卫气行,可以知道:

卫气在胃肠产生后,凭肺脏呼吸产生的胸腹腔压力和自身重力向四末(四肢)运行。到了四末(四肢)顺骨骼向上运行,就像“油灯”中的油捻子……

“油灯”是中国中小城市的人们在60年代时还普遍使用的一种照明器具。其结构由油碗、油捻和油三部分构成。油捻是用多根棉花纤维合捻而成的软线体,在油内浸泡后,一头仍泡在油里,另一头搭在油碗口边上点燃出火苗。油灯通过油捻子不断吸收碗里的油来燃烧发光,油捻本身焚得极慢,而碗底油被吸干后,没有了燃料、油灯也就灭了。

人的胸腹腔如同油灯的“油碗”;饮食中脂油质营养液如同油碗中的“油”;五脏六腑衍生出的系膜结缔组织与运动系统的韧带滑膜结缔组织,共同捻结在骨骼脊柱,如同“油捻”。脑组织如同灯头“燃点”,被呼吸的氧气点燃卫气,生出“火光”,照亮各脏腑肌骨,使人能够看到、听到、闻到和感觉到世界。各处的感觉器,得到照明条件后能开展学习或工作的“用灯光者”。

现在回想起来,当初师父讲的“火光”,不正好是现代医学讲的神经递质吗?由此推断,促成真气产生和真气循环的动力,是呼吸送来的“氧气”。

现代医学中的脑脊液与神经递质之间,没有母子关系的生理论述。关于脑脊液的运动,《正常人体解剖学》第256页、258页这样讲道:“脑脊液自脉络丛(脑组织内容)产生……左右侧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经左右室间孔流入第三脑室,与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中脑水管入第四脑室,然后与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第四脑室正中孔和两外侧孔流入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在蛛网膜下腔既可流到脊髓周围的蛛网膜下腔,也可上流到大脑半球表面的蛛网膜下腔。最后经过蛛网膜粒渗入硬脑膜窦中。” 其所描述的,正是卫气循环中分化出真气后,由“脑组织沿五官器官、呼吸道器官和食道”的各区域,向脏腑区域胃肠运行的过程

至此,卫气造神经递质,完成了“饮食生出→脏腑区域→运动肌肉层→四肢→骨骼→颅内脑组织→五官区域→呼吸道食道区域→脏腑区域→与饮食生出合→……”的循环。

注意,脑脊液的主体油脂质是血循环里无法提供的,而脉络丛属于疏松结缔组织内容,具有传输卫气的功能。关于神经递质的生理,《生理学》第119页这样写道:“中枢递质……但所有的神经递质都有不断合成,贮存、释放和失活等”,也未提及如何从饮食中提取升华而来的生理。

人体白天劳作运动时,运动神经和植物神经都处于工作状态,但植物神经的运动烈度比运动神经弱,运动神经传输的真气,对运动系统肌骨群提供的动力作用,主导了卫气白天循环在“阳”经的25周;晚上睡觉时,运动系统肌骨不工作了,只剩植物神经处在工作状态,其传输的真气在脏腑系统的各个组织继续提供动力,主导了卫气晚上循环在“阴”经25周 。可见: 《内经》卫气的“卫气”白天循环在“阳”经的25周,晚上循环在“阴”经25周”,指的是真气的循环规律

五、真气

几千年前的社会科技水平,与近代几百年来的社会科技水平相比较,落后程度可用天地之差来形容。当时的解剖观察工具,未能让古中医学者观察到十二经别的实质,是根生于脑髓的不同于血管的神经组织;当然也无法将十二经别的神经功能,从经气功能中分别出来进行讲述。但却把发现的不同于营气、卫气的“真气”告诉了我们。

《内经·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结合《内经·灵枢》邪客第七十一“伯高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 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藏六府,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藏六府。”,以及刺节真邪第七十五“岐伯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可明显看出, 真气并非指“呼吸的氧气”,因它出现在肠胃区域“与谷气并”,而积于胸中的宗气才是行呼吸与氧气交换的概念

《内经》中没有关于十二经别病症及如何治的描述,其余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冲脉、督脉、任脉等,却是都有对病和治疗的描述。同时也没有与现代医学“运动、植物神经生理功能”相匹配的组织和生理论述,但对心理和各个感觉器功能的病理和治法有杂繁的讨论。

《内经》作者们讲“真气者,所受于天”,是有先天之意,确切一点是“不知何处生来”的无可奈何。他们在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的“ 心藏神”,在 藏象论篇第九 的“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在 刺法论七十二 的“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在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的“头者精明之府,头顷视深,精神将夺矣”,在 营卫生会第十八 的“血者神气也”,在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的“岐伯曰: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把“神”定义为心藏、心者神之变、心者神明出、血者神气也,最后神乎神、慧然独悟、口弗能言…… 总之,无法把“神明”的组织及其生理讲出来。

在学研现代医学《解剖学和生理学》过程中,我思考着中医学气、血并列的生理病理描述,不由得自问,难道《内经》作者们在解剖观察中彻底看不到神经组织?

最终,当把十二经别“假说”认为与现代医学讲的神经是同一组织时,我豁然开朗,明白了中医《内经》时代的作者,由于经别的发泡传输真气(神经递质)和分泌代谢,不像经脉那样有管内红色形态和管外滤出,面对经别、经脉在经络内“有离有合”的通行状态,用几千年前的解剖工具和观察能力,实在难以将二者的实质生理区别开来。所以在整理成《内经》时,写成这样的含糊描述,为我们在中医学留下了神明如何生理的不到之缺。

对《内经》中存在的不到之缺进行修补和发展,是当今中医学者应有的担当。必须抵制那些神化《内经》,说所有内容是黄帝所言“不可更改”的言论。因为他们限制着中医学向现代化发展,有破坏中医学自我修正成长的反动作用。明白了《内经》历史环境,没必要小里小气地不敢承认其中的不足。西医学对神经系统组织的表述,是比《内经》经别描述得周到,但没有“神经递质如何从饮食中提炼生产而来”的论述,也是存在有不到之处。难道神经递质不是必须持续在饮食中提炼生产而来?否则它就会有用完。因为血循环只能为脑髓组织提供赖以生存的水酸质营养,血液不能含有高纯度油脂质,血液一旦有了高纯度油脂质就会得高血脂病。

当我们树立了《内经》经别与西医学神经是同一组织的观点,进而对存在于组织液里的卫气、真气、营气和经气进行甄别研究,就不难发现, 卫气循环生真气(神经递质),营气循环生静脉血,血靠气鼓、气靠血养的理论,在中西医学结合的基础上,表现得原来是如此的生动活泼。 这样既完善了中医学,又填补了现代医学神经递质和静脉血从饮食如何生成的空白,保障子孙后代的健康,使命如此尽矣。

卫气循环的大脑阶段,在大脑区域受到氧气持续化学作用下,分化出了卫气、真气两路,分别进入各自的循环渠道。真气以(神经递质)形式由经别组织(神经)的输出性纤维传递,催动人体各个组织进入工作运动状态;各个组织将工作运动中受到的“刺激模式”通过络膜传给感觉器;感觉器将“刺激模式”载入真气通过输入性纤维发出真气泡弧,将人体各个组织产生的感觉信息传回脑组织,形成了真气在“脑组织→输出神经→组织器官→感觉器→输入神经→脑组织……”的循环。

真气循环过程为人体各个组织器官提供了动力,循环的结果不但使得脑组织有了对各种感觉的认识,同时还生产出了以脑组织为核心的“磁场”。

人体的这脑磁场,能够接受人体运动过程的刻录,形成记忆的储存功能,同一运动过程重复的次数越多,所刻录的痕迹越深,形成的记忆越深刻。各种不同形式的运动过程,会产生让感觉器感到好与坏的各种不同的结果,这些过程和结果也都刻录在脑磁场,存储形成感觉各种不同形式运动有好有坏的记忆。

脑组织用感觉将多次刻录的各种痕迹进行对比后,将其中对自身不利的痕迹淡化和消除,并使“某些条件下怎样运动对自身有利”的痕迹积累,产生出喜利恶害的“意念”(有理性)。脑磁场的储存功能,使脑组织形成记忆。记忆中种种感觉的对比,使脑组织产生区别利害并且喜利恶害的“欲望”,也称“本能意念”。

屡屡任由“本能意念”指挥身体进行运动的过程,得到了时好时坏等级不同的结果,过程结果都刻录在脑磁场记忆中。脑组织对脑磁场记忆内容的回忆(复读),发现“任由”本能意念指挥身体进行运动,不能可靠地产生感觉好的结果。于是萌生要对意念进行管理的“智慧”,也称“理性意念”。由此产生了“本能意念”与“理性意念”之间的服不服从管理的斗争。

“理性意念”取胜的次数多,理性就成长、成熟,最终升华为“灵魂”;反之,取胜的次数少,就稀里糊涂、自己管不住自己,最终没有“灵魂”。

随着“真气”循环的持续不断,脑磁场记忆持续充实,使得人的认识、识别和判断的能力水平持续提高,使人渐渐有了创造性的趋利避害运动和制造并运用工具产品的能力。“真气”持续循环地成长,不但能在与自然环境斗争中为 健康 保驾护航,还使人类表现神奇,最终成为宇宙的主宰。

真气循环表现本能意念、理性意念和灵魂的过程中,存在自身质量由纯油脂质向纯脂质的步步精化。纯脂质的真气由大脑经运动神经输导到人体各个组织内外,释放运动能量后,自身化细胞膜的“膜组织”。细胞膜在细胞核死亡后成为“络膜组织”内容,一代一代地推动络膜组织向系膜向皮肤成长,最后老化为“皮屑”脱落于人体外。

真气对卫气的动力作用,使得卫气体积膨化鼓胀,为组织器官们相互之间撑起一定空间并提供润滑保护。当人体真气虚弱时,因卫气体积不能正常膨化鼓胀进行润滑,于是感觉疲乏,经络表现松弛致免疫力下降,并会因各组织器官工作中相互摩擦受损,出现不适或疼痛无力;在人体跑、跳等外运动时,程度轻的会使人体产生脏器或脑组织的震荡感,重的则出现某些组织器官相互碰撞损伤(多在关节发生)或某个组织器官在其解剖位置跌落(胃下垂、直肠脱落等)。

真气在《内经》中“与卫气并而充身”。真气为何被古人定义为“卫气”的内容?医学发展到现代,我们知道了真气“与卫气并而充身”,具有“是否通过脑组织”与卫气并而充身的不同。人体的防卫,分为本能防卫和理性防卫两个机制。本能防卫由不分黑天白夜每时每刻都在工作着的植物神经进行,因而不分白天黑夜都会保持。而人体的理性防卫机制,则是由脑组织工作产生的意念通过运动神经工作进行,所以只有在人体清醒时候才处在工作状态,并且可随人的意念而决定烈度和形式。在本能、理能和智能这三个不同级别的意念作用下,防卫机制也随之表现出本能、理能和智能三种不同的机制和三种不同的效果。

1.本能防卫

痛觉本身便是本能防卫的表现。凡是感觉器未通过大脑,直接释放真气炮弧推动卫气或肢体,与受风湿寒、病毒为代表的自然力作用进行的抵抗,都是本能防卫的表现。

某局部组织器官受到外来“有定压力”(风湿寒、病毒等)的向内攻击,感觉器随即释放真气炮弧推动卫气或肢体进行抵抗,随后才将痛觉信息通过输入经别(哦,别忘了,是神经)传回大脑。人体不论是否清醒时,受风湿寒、病毒为代表的自然力作用,感觉器一般只调动了卫气进行的抵抗,很少调动肢体动作。但在清醒时,大多同时调动了卫气和肢体进行的抵抗。

本能防卫向外释放的能量,堵截外来侵害力,形成持续的矛盾“战争”,其局部组织受到“战争”损害,引发其局部感觉器的疼痛感;同时原本防卫力的油脂质卫气,因失去真气泡弧的正常振动,而向“痛感”处停滞并持续集聚,对痛感处“有定压力”形成围攻,压力持续增强。如压力能在持续提高中转化的热量(发烧了),能将“积聚”气化,则痛感消失,实现了防卫成功;反之,防卫失败,“积聚”使组织损伤生病。从中看出,本能防卫的真气,有点像发号施令的将军或元帅,而它调动的原本起润滑作用的“卫气”,就有点像接受号令的战士兵团。

但感觉器输出的真气毕竟没有识别力,无法对“无定压力”发出应有的自动放松指令。比如搏击内容的点穴指力,就是一个代表性的“无定痛力”。它是搏击者用手指力,向对手穴位猛然点击后,又突然将手指收回,当对手穴位处痛感产生,周边原本防卫力的“油脂质”液体持续向穴位处积聚来时,却得不到“有定压力”的反作用(注意有定和无定),结果四面八方聚来“油脂质”,就会自己与自己矛盾做功,产生无休止持续加重的疼痛。被点穴的人,越是本能性紧张使劲,疼痛就会越厉害。一旦得到大脑输出“放松”的理性意念控制,放松了反而疼痛缓解。但人是不能总放松不动的,复再用劲动就又会“痛感”加剧,于是只好放松不动。这就是搏击点穴制人的原理。解穴疗法用与点穴相反的发力方式,以振法引导,使四面八方聚来的卫气散开(像是劝架),没有了持续积聚,疼痛自然消失,产生了解穴效果。

2.理性防卫

理性防卫发生在大脑获得“痛觉”为代表的不好信息后。大脑对获得的“痛觉”为代表的不好信息,进行与脑磁场记忆过往的多次对比后,产生当时认为好的意念,并输入运动神经的真气炮弧推动卫气和肢体,产生“躲闪腾挪”为代表的运动防卫,就是典型的理性防卫。这时的理性防卫,是大脑没有谋划长远,认为好的意念下进行的。常常会发生当时认为好的意念理性防卫,反而产生长远认为不好的结果。这样的过程和结果,在脑磁场多次刻录,形成了脑组织对比后产生追求长远认为好的意念。

只求当时认为好而未计长远认为好的意念,我们称其为“理能”,其作用下的防卫属于理性防卫。

3.智能防卫

预防“疼痛”为代表的不好发生,是智能防卫。为谋划获得长远认为好的结果,而不抵抗并接受当时认为不好的结果,是更高级别、更复杂的智能防卫。这种谋划获得长远认为好的结果,而不抵抗并接受当时认为不好结果的意念,我们称其为“智慧”,也称“智能”“高级理性”。古人称其为“灵魂”。在上世纪80年代气功浪潮中,被人们称为“意念”。

大脑“智慧”的意念,与人体各个感觉器之间,有点像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意念,能够将各个感觉器功能团结调动起来,对某局部“疼痛”为代表的不好进行对抗和消灭。比如“大周天”的感觉操(道家养生功能法),即意念将视力、听力和省觉力集中汇集,按照卫气行每天在人体脏腑运动循环一周的规律,把感觉有序地进行“脏腑→四末→腰背→头颅→面脸→胸腹→脏腑”的排列调动,就会形成意念通过感觉输出真气炮弧推动卫气,在人体内运行了原本一天一夜一个的循环运动,使人体产生如休息一夜后反而更精神了的感觉。不仅如此,智能真气在这个过程中,还能检查到某些部位不通或难通,并采取局部小循环进行攻克后再续前进,实现活血化瘀和理气的“祛未病”(非器质性病)的实际效果。类似于头痛、肚痛和腰背痛困的感觉,我本人皆有过用此法得以消除的经历,也因此形成了我几十年来不见有病困的现实。

当然,智能真气的运用,需要有“学习→学练→熟练掌握”的过程,方能得心应手。没学练的人,连自己意念也管不住,就如《小猫钓鱼》——“自己想东,意念跑西、跑南,乱窜去了”,这叫“跑神”,那当然不行。

真气的运动形式,既不同于血液的管内流动,也不同于卫气的“漫”状被动。真气以“炮弧”运动形式,被神经输导后扩散推动到组织器官。脑组织当然也是组织器官,当感觉器将感觉信息输入真气,经输入神经向脑组织发回“炮弧”时,也同样受到了“炮弧”的振动,组织内部会产生疏通样的动弹。因而,理疗医生通过对感觉器(如人中穴、大敦穴、涌泉穴等)的强刺激,能够调动输入神经对脑组织进行“炮弧”冲击,对昏迷患者起到唤醒作用,也能够在治疗偏瘫方面产生治疗效果。

六、经气

用现代医学的话讲,经气是经络内的组织液。用中医经络学的话讲,经气是由营气、卫气、真气和动脉滤出、组织分泌液、组织代谢等六种物质合在一起的一个概念,与现代医学的组织液是一回事。其中的营气、卫气和真气,是三个各自在整个人体经络内围绕人体进行生理循环的机制;动脉滤出和组织代谢,在经络内相交后,和在营气、卫气和真气的混合“中介”后,横向交换给血循环和组织;组织分泌液按质分别去向营气或卫气两个循环。因为它们都存在于经络内,所以属于“经气”范畴。

从功能角度讲,营气循环是“造静脉血”的机制,卫气循环是润滑和造真气的机制,真气循环是为所有组织提供动力和造智能的机制。动脉滤出和组织代谢,是血循环给组织的营养供应和垃圾收回,属于经气纵向运行中含有的“横向”运动循环。经气的纵向运行,是指营气、卫气和真气的三个循环。包括血管、神经在内的所有组织所分泌的液体,本质上都是组织生产的产品,具有各种不同组织的不同功能,它们不断地在经气内合成,又不断地在经气内分离,分别归入营气、卫气和真气的循环。因而,《内经》表述的经气功能,是将营气、卫气和真气三个循环功能统一起来的描述。分而视之,可见其含有非常复杂的生理活动。

经气中出现动脉滤出与组织代谢的交换阻碍,是中医学“淤血”病的体现,需要活血化瘀;出现营气与卫气的分流不能,是中医学“气结气滞”的表现,需要破气散结。 “破,气”是因为营气与卫气不能分离,就得像“劈柴”那样将它们破开。“散结”是经络穴位有粘连,导致了气滞出现,就得拆解粘连,以使“气滞”散去。

对营气、卫气、真气和经气,进行区别认识,能够得知中医学“气滞血瘀”的来龙去脉,进而在临床祛病实践中能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地为患者祛病康复,避免盲目施法中的万一之错。尤其是营气,一定要明白营气不是“营”,“营”是静脉管内和动脉管内的血液,而营气是静脉管外将要进入静脉管的气液。

七、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的“经”,是通行着神经血管的经路;“筋”,是名为“深筋膜、腱鞘和肌腱”的经络内容。“筋”腱的实质,由多块肌肉的内外络膜汇聚而成,处于运动肌块的两端,中间包裹运动肌在内,因此,我们说“经筋是对经络组织与运动肌块两个组织的合称”。筋腱有与骨膜连结的顺骨膜状组织,把运动肌群分割开,相互之间形成经路,两端连结入骨头关节处,参与关节处的穴位形成。

《内经·灵枢》经筋篇描述了十二经筋各自在人体骨骼上的走向形态、病态和治法。其描述的治法,可以反证出经筋“运动系统肌骨不喜水酸质”的生理。《内经·灵枢》经筋篇将十二经筋所有病症都归结为由风寒湿引发的“痹”,治法则皆用烧烤或针刺对痛处快速进行。原文为“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某某)痹也。”其中的“以痛为输”,是治疗十二经筋痹病的通用取穴法。

十二经筋包络的六百多块肌肉,围绕骨骼横向相互交叠成多层,既有保护骨骼的意义,又有为骨骼加工卫气的生理。原先由脏腑来到运动肌层的卫气中,因尚含有部分水酸质而不能进入骨骼,一旦含有水酸质的卫气渗入骨骼,就会导致关节润滑不利、骨头伤损的风湿病(痹)。运动肌利用运动产生的热量,结合“机泵”原理,把由脏腑来到运动肌层的卫气中含有的部分水酸质消除,然后经筋“腱与腱鞘”输入骨关节,使关节能够在受力运动中得到正常润滑而不伤损。经运动肌加工后进入骨骼的卫气,之后的生理情况,已在前面卫气循环中讲过了。

人体骨骼在运动中,尤其是剧烈运动中,会产生出比运动肌和脏腑热度都高的强大热量,如果没有运动肌“机泵”消除卫气中的水酸质,把强大热量载走,排入血循环,就会向“焚”发展而致骨质疏松。

肌腱连同肌肉外部的肌膜等结缔组织,皆属于经络实体内容。借用现代医学“连接组织辅助装置”的概念,经络实体维持人体运动的各个形状,在人体运动中发挥其特有的弹性功能,起着贮存能量和缓冲保护等作用。

八、十二皮部

皮肤通过浅筋膜与全身所有穴位相连,穴位由组织器官上的系膜与骨膜联结后,再横向联结于十二经路,所以它是经络实体的集中表现。如果要求皮肤是纯粹的经络实体,就得减去其中的毛细血管和末梢神经。

《内经·素问》皮部论篇“帝曰:皮有分部,脉有经纪,筋有结络,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异,别其分部,左右上下,阴阳所在,病之始终,愿闻其道。岐伯对曰: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表明:十二经脉各自分支的络脉,皆散布到皮肤上来;任一经脉内部失常都会通过其分支的络脉,表现到皮肤上来;同时任一经脉分支到皮肤的络脉受到病邪侵害,又都会渐渐向内部经脉发展。所以,把人体皮肤按照十二经的走向分成十二个皮部区域,有利于对疾病的识别和判断。

经络之所以能够沟通人体内外、平衡阴阳,正是因为经络有对整个人体“外裹内络”的组织体系才得以实现。皮肤对整个人体外裹,用穴位与人体内部各层所有组织上“外裹内络”的经络相联结,因而形成了具有人体内各层经络膜集中表现在外的人体经络实体。由于皮肤集中人体内各层经络而成,所以形成了它在人体经络中“致密、韧性高和最厚”的特征。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人体内部所有脏腑、肌骨组织活动发生的热、胀、虚和疼痛,都先就近反映到皮肤,然后由皮肤将这些信息载入真气递质,经输入神经输向脑组织。正常情况下,载入信息的真气递质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经输入神经输向脑组织,另一部分则在皮肤局部产生本能性的对抗。真气在皮肤产生的这种本能性对抗,防止外界环境中的不良风湿寒侵入,为人体起到防卫的功能,因而被《内经》命名为卫气。皮肤如果将真气卫气排除在外的话,其对人体的防护作用,就失去了活性的生命特征,沦为机械性的“盾牌”。机械性的盾牌皮肤麻木无知觉,是一种病态,会因某局部皮肤相连接的经别休眠不工作(如面瘫、偏瘫),而在某局部皮肤表现。因此,皮肤犹如看护人体的“哨兵”,具有向人报告“示警信息”的保卫功能。

我们在前面内容中曾下过“皮肤是经络组织集中表现”的定义,但没有切实具体地讲其道理,因而不容易让读者掌握和操作。我们说皮肤是经络组织集中表现的依据,有其结构上的三个特征和其功能上的三个表现。结构三特征为:(1)皮肤真皮层主要成分是不规则的致密经络组织,具有比经别膜更大的耐压能力;(2)皮肤有与人体全身各穴皆连结的结构;(3)皮肤同时是血循环的最末梢动静脉交流处和每一运动神经的最末梢游离处。功能三表现为:(1)皮肤具有通过穴位将人体内各个器官组织相对固定在人体内某一解剖位置的功能;(2)皮肤具有通过血循环为人体内散热和通过自身收缩为人体保温的功能;(3)皮肤具有监督人体内各器官生理正常与否的感觉器功能。

形象地讲,皮肤就如同纲举目张中的纲一样,对人体内经络组织像纲牵拉着鱼网一样地总领着。人们可以通过皮肤颜色、形态和松紧度三方面的变化,分辨出人体内部有什么样的病情活动;并可以通过皮肤给药、给热和给力运动三种措施,治疗人体内部的各种疾病和恢复人体内外各种功能。而穴位就如同鱼网纲领中的每根绳头,让人们牵之、抖之、挥之,可实现对人体内各局部经络组织的操纵管理。

九、经络和穴位

二指禅不论点穴制人或解穴治病,都是用指力去改变穴位内部结构状态后的力加速效应。制人时要使穴位内部扭结粘连结构失常,使生理活动向逆方向改变;治病时则反之。所以点穴功夫须认得穴位组织,并懂得穴位内部生理活动的规律。古人云:“识其常才能知其变。”

穴位主要是由被运动系各个组织器官的撮状系膜,伸到骨骼肌间膜的经路系联结后,又透过肌缝间伸到皮肤,将被运动系、经路系和运动系三者横向连接在一起,在皮肤某一位置的撮状组织。这就如同螺栓或铆钉一样,将脏腑系统、经路和运动系统有机地结合为人的整体。当然,这不是机械性的。它们像喇叭花样呈开放向皮肤,使人手指点按时感觉能够探到深处的血管或神经。

穴位组织既有向脏腑系统中某一器官组织内部通连的结构,又有通过经路与某一骨膜连接的结构,同时还有侧面与某两三个肌块、肌膜连接的结构。由于脏腑系统内各器官组织都有分泌液,已在十二经路膜里形成了子午流注的日循环一周的运动;又由于成人后的运动系统内各肌骨块也都有在经络内、经气里索取营养和分泌、代谢的生理活动,所以穴位组织自然会与十二经路里循行着的卫气,以及肌骨块里循行着的卫气,都有着一种“盛与被盛”的关系。当它们三方(脏腑、肌、骨)中某一方突然出现超量卫气涌出时,都会对穴位的“盛”能力提出挑战——要么让卫气发生逆行(组织分泌不能发出);要么穴位就把突发超量卫气截留盛下,来保证经路中卫气正常量的顺行(保障其他组织分泌液能正常通过)。穴位具有与三个以上方向的肌间膜沟通着的结构。这与多方肌间膜沟通相连的结构,使得穴位在盛到超量卫气时,能够将超量卫气分流向缺乏组织液的肌间膜里去,形成对组织液进行调节管理的功能。同时也如同现代交通工具的减震器,为脏腑组织起到了在人体剧烈运动时的缓冲作用,保障了脏器不受到损伤。

为什么会在某局部、某一方突然出现超量卫气涌出呢?这个问题是由人体内外运动、内外压力和内外温度等三个因素中某一因素突然变化失常而造成的结果。

1.穴位调节卫气

人体内卫气的循环运动,是在人体经络组织的中层筛网膜输导中运行。但卫气的运动内容,都是凭借人体内运动、内压力和内温度等三因素的全面平衡,来维持着正常的运动形态。一旦人体某一局部的某一段经路或某一肌骨块中出现了某一因素的失常时,就会随之出现卫气流量过多或过少的失常。有超多流量涌出的部位,同时就会有超少流量得到的部位。超多流量在某局部如果长期得不到解除,就会因为长期滞留凝结成增生性病灶。而在某局部若长期缺少卫气流量,又会在人体运动时被摩擦损伤。二指禅的解穴治病,就是要将超多流量部的沉积物化消还原为液体后,遣送到超少流量部位(称“散结调气”)。

穴位是一个可蓄存一定量卫气和随时向缺液方向调放一定量卫气的组织。不论人体某一局部的某一段经路和某一肌骨块出现卫气流量超多或超少,都会使人体某一局部内发生卫气运动的逆流现象(称“气逆”)。控制不住就会进而引发更大区域的卫气逆流泛滥(称“气厥”),使人体健康遭受破坏。比如中老年人,大多会有胸腹内某处突然作痛(心脏病前期或肝胆气逆),迫使自己不得不停住自己正在呼或正在吸的内运动,等这一阵过去后再恢复呼或吸的正常内运动的经历;或许会有某些伸腿或伸臂时,突然觉到腿肚转筋或臂肌憋痛,使自己不得不停住自己伸腿或伸臂的外运动,等过了一阵自觉缓解后再恢复这外运动的经历……如果当时不能及时中止自己的呼吸或外运动的话,后果必然是被逆行卫气憋坏某一器官而形成病灶。不幸的是,很多人恰恰就是不能及时中止自己“当时”的内运动(呼吸)或外运动(动作)而憋成病灾了。

穴位中蓄存着的卫气,在正常情况下,是处在不断更新的流动状态里。如果某一穴位中蓄存了超量的组织液,长期不能恢复更新流动状态,就会发生“沉积→纤维化→钙化”的增生性病态。但这些增生病灶一旦得到点穴功夫施予高温高压的加速力运动后,就会转归向“软化→液化→消化”的方向去,实现解穴疗法的祛病效果。

2.控制卫气质量

穴位在经络系统中起着控制卫气质量、调节卫气流量和保证卫气质量的作用。卫气的本质,是人体内各器官组织的功能载体(注:由饮食中提取的卫气,也是肠胃组织提取出来分泌到脏腑区域经络里,因而属于肠胃的功能载体)。所以穴位工作的正常与否,决定着其所辖器官组织的功能能否正常发挥。

卫气在前文描述的原始卫气阶段时,是肠、胃、肝、胆、胰(器官组织)的功能载体,主要成分是饮食中的营养物质。但到了前文描述的中(运动肌层)、高级两阶段时(骨骼层),由饮食中来的水酸性营养物质已大部分进入血循环里去了,其主要成分就成了人体内各个器官组织的分泌液,也就是西医学中内分泌的液体(人体各个器官组织都有内分泌行为)。人体内各个器官组织的分泌液,分别具有不同特征的功能。这就好像现实社会中的分工生产,有专门生产药品的工厂、专门生产面包的工厂,还有专门生产机器的工厂。生产药品的工人,需要面包来充饥,需要机器来使用;生产面包的工人,需要机器来使用,需要药品来保健;生产机器的工人,需要药品来保健,需要面包来充饥。但不论生产什么的工人,都需要市场流通、调节和管理。各种工人生产的药品、面包、机器等产品进入市场后,统统被人们称之为商品或产品。卫气这个概念,实质上也是人们对人体内各个器官组织生产的产品的统称。尽管目前大多数人还未意识到这个实质,但这个实质是客观存在的。

为了便于理解,可以把卫气比作现实社会中的各种产品或商品,把经路比作市场,把穴位比作工商管理、质检和计划的关口。人体内各个组织器官之间,存在着相互协调、共同合作的关系。脏腑需要肌骨分泌的高热量,又需要经别分泌的真气;肌骨需要经别分泌的真气,又需要脏腑分泌的营养转化液;经别需要脏腑分泌的营养转化液,又需要肌骨分泌的高热卫气。同时,人体内这三类卫气又是相互作用到一定水平,才能让人体内各器官组织相互运用。

穴位就如同我们现实社会中从事工商管理、质检和计划的工作人员。腐败了就无力再管理卫气的质量和正常流通,就会使人体内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功能紊乱、阻滞;正常和强健了就推动卫气质量的提高和流通速度的加快,就会使人体内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功能提高和发展。所以,穴位工作的正常与否,决定着人体内各器官组织的功能能否正常发挥。如何恢复穴位工作的正常状态的学问,就是如何让人体内各种功能正常发挥出来的学问。反之,当穴位工作状态失常时,其穴位所辖的器官组织功能自然也随之失常。人体穴位功能皆能正常发挥时,即便是其体内已有某一器官组织损伤(病态),也会随着时间推移而自动康复起来。因为人体穴位与各器官组织之间,既有相互养护、相互修复的关系,又有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3.穴位的热力反应

这里讲的穴位组织,可以说是对整个人体经络组织的概括。在研究穴位组织的物理反应时,必须把穴位与在穴位中运动通流的卫气分别看作两个相互独立的概念来讨论(在其他情况下,一般是把它们二者合称为穴位,看作一体)。

在前面讲卫气生理运动时,已经对卫气本质作了“原始于饮食中脂油质液,与脏腑系统各器官的分泌液合成”的概括。在本文中,为了便于读者理解物理角度上的卫气与穴位之间的关系,特建议读者把卫气理解为“水”(因其具有载热带走热量的功能),把穴位组织理解为“火炉”(因其具有与器官组织细胞合作生热的功能)。

穴位组织活着并在工作状态中时,若缺少了常量卫气滋润的供应,即便是其部血循环能保持正常,也无法避免干化,趋向焚灭。反过来讲,当卫气进入到了“不工作或工作过狂”的穴位组织区域里时,就会要么因得不到常量热力作用而凝结,丧失运动生命力;要么因受超常量热力作用而沸化消失掉。所以穴位组织与组织液之间,就像火与水的关系一样,双方平衡相处时,才能使双方体形生命相得益彰。

穴位组织的工作动力,来源于真气的泡弧(神经递质)推动力作用。它工作状态的勤、懒和狂,是它接受到神经递质泡弧频率作用下的反映。但穴位工作状态的勤、懒和狂,并不等于其工作能力的强弱。我们在前面人体热力生发机制中已经讲过,经络工作是用自身收缩力,向自身裹络着的器官组织细胞起作用,结果是与自身裹络着的器官组织合作生出热力来。这表明了经络工作能力的强弱,是由经络组织内蓄有的收缩力量的多少来决定的本质。而在点穴实践过程中可以看到: 穴位受到外部艾条燃头热力持续炙烤作用时,会随之反映出紧缩起来的运动趋向。 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穴位收缩力,是穴位接收体内高热(骨骼受力运动生的热)力量的转化。

穴位内部结构的正常与否,决定着其接收到真气泡弧推动作用刺激后,是否能产生进入工作状态的反应;穴位组织内存收缩力能量的多少,决定着其工作能力的强弱。

穴位工作的对象,是其裹络着的器官组织细胞群。它工作能力强时,在它收缩力作用区域内的有极性细胞,就只能老老实实地埋头苦干,进行反作用力工作,生产出热量来;反之,它工作区域中的有极性细胞,就会因自己鼓张力量过剩、消耗不完而狂乱或者变生成出增生病灶。所以,穴位经络与器官组织细胞群之间,存在着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穴位工作运动的能量少时,与其裹络着的器官组织合作生出的热量也就随之少,同时其拥有的收缩力量也就随之减弱。其内运动的卫气,就会因环境温度过低而向稠冻结方向发展,并且受热源区(骨块为热源)至皮肤方向的温度越来越低的环境作用,使靠近皮肤方向的组织液停滞,生化为脂肪组织。脂肪具有保温和抗御外寒的功能,为深层经路中卫气的运动,维护了热力环境的正常。当人体运动量过大过剧烈时,穴位工作频率和强度皆表现出很超高的水平,并生出超大量的热力量来。这时穴位中积存着的脂肪组织,就会在超大量热力作用下由固体向液体还原,参与到卫气运动中去,将超量热力载走,来维护住穴位组织不被超高热量作用损坏而保持结构正常;若这时穴位中没有脂肪化液来救急灭火的话,就会被超量热力耗干和焚化,使人体表现出骨瘦如柴的欲焚之相。

4.穴位与血管、神经

穴位和经路共同构成了神经和动静脉血管穿行“路途”的环境,经路像“隧道”一样地为血管神经起着遮风避雨的空间作用,又像“减震器”一样地为血管神经起着消除运动振荡的缓冲缓压作用,还像“市场管理”一样地为血管神经起着供需物质交流的中介作用。作为隧道,经路不能有垮塌的破瘪和败漏的臃结,否则会造成血管被夹卡而窒息,或被冻浸而栓塞,或神经功能失常而出现抽痛。作为减震器,穴位经路内中层筛网膜间卫气既不能过少,也不能过多,否则会造成血管在运动中受磕震、晃荡而破损,导致血管神经相互不能交换,收不到营养或分泌不出功能载体而硬化。

不论穴位经路为血管神经当隧道、减震器还是市场的哪一种功能,都是穴位经路组织自身生理活动基础上的生命力表现,而不是机械性的动力表现。穴位经路内的生理活动,可因穴位经路自身结构遭变而发生紊乱,也可因人的情绪暴动而生病态,还可因周边肌骨病变而被感染。不论哪一方面原因引起的穴位经路里生理活动失常,都会使血管神经生存环境恶化而对血管神经功能形成威胁。

(1)当血管环境发生病变时,会造成血压指数随之发生变化。下面我将自己亲身体验过的情况和我弟弟身上发生的情况,描述给读者,以增强对穴位与血管关系的阐述。

我于2001年夏末的一天中午,在过分疲乏的沉睡中,左肩头受到电风扇冷空气的侵袭,得了俗称的“漏肩风”。初期,虽然觉得左肩头酸痛,但它不能阻碍我天天练功和干活,也就一直没把它当回事,不做处理。到2003年夏季的一天,我给一位熟人量完血压后,闲谈中提及我自己的血压情况,当即一量,发现左肱动脉低压95,动脉高压125,并且听不到心脏射血声音;而右肱动脉低压75,动脉高压115,并且能清清楚楚地听到心脏射血声音。这一下引起了我的警觉,遂对此现象的成因进行研究,考虑为什么左肱血压表现得如此高,右肱血压却能正常。最后得出结论,成因只能是在左肩头“肩隅”“肩髎”二穴受冷风封禁的症结上。随即对此二穴作了解穴处理,左肩头隐痛当即消除了。然后再量血压时,左右两肱血压都呈80/115了,并且心脏射血声也恢复得清楚了。

我弟弟(比我小16岁)于1989年练军体功夫时,在右耳后下部“天牖”穴留下了内伤。当时他才19岁,气血旺盛,一直没啥明显的病理反应,也就一直没有当回事。到了2004年6月份时,他出现了头晕症状,查其血压发现:右肱动脉低压35,动脉高压70;左肱动脉低压75,动脉高压150。究其病因,除其过去练军体时遗留的右耳后隐疾以外,再找不出其他能够使其产生此病象的原因。于是在让他服“活血化瘀降沌”中药煎剂的基础上,当即对其右耳后“天牖”穴进行了解穴处理。治疗三天后,复查其血压情况,结果出现了倒置变化:右肱动脉低压70,动脉高压140;左肱动脉低压60,动脉高压80。又持续疗养几天后,再查血压,两臂均为60/100,合乎从小练功的人血压偏低的规律,属于正常了。头晕症状随之消失,而且是先消失头晕,后血压恢复正常。

我兄弟二人亲身经历的过程,起码可以证明:肩、颈部穴位经路遭封禁后,可导致其辖区内血压失常。当然,仅凭这两例实情,远不能为“穴位与血压的关系”确立起有力的规律来。因为其他部位的穴位(如四肢),不一定会这样表现出来。要彻底揭示“穴位与血压的关系”的规律,还需要后人们努力探索研究和总结,本文只是为此开了个头。

(2)穴位与神经的关系

体现穴位内部生理活动的卫气循环,是生产真气(神经递质)的工厂,而真气回过头来又推动卫气,形成了《内经》表述的“日行于阳25周,夜行于阴25周”,每天在人体循环一周。真气对穴位内部的生理活动起到了推动力的作用。如果某一局部穴位经络失去了真气工作的递质泡弧推动,其内部卫气运动就会减弱到植物水平,其部穴位经络本身的随意识收缩能力也就随之停止。所以,穴位与真气之间,是有无随意识性生理活动上的机器与动力关系。

必须指出的是,穴位经络内随意识生理活动的停止,并不阻断卫气为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交流充当中介的正常功能,而是只阻断了组织细胞们的生产性运动,使组织细胞们只能生存,不能工作了。这个表现,在运动系统的肌骨组织上最为明显。

穴位经络与脑组织之间,通过神经纤维(经别)进行相互压推力作用,体现了穴位经络生理活动由神经提供动力源 的关系。处在脑组织与穴位经络之间的经别,是由“内、中、外”三层结缔组织(完整的经络组织结构形态)包裹着一队列神经细胞的一根根(或称一道一道、一条一条)组织。这三层结缔组织合围起来的经别膜,要比穴位经络组织(其中不包括皮肤部分)的耐压能力高得多。经别膜组织就如同脑组织对各处穴位经络施加压力的管道,使脑组织得以把从颅内生产来的压力,转嫁分流给各处穴位经络。这些压力作用载入经别膜里的真气(神经递质),通过真气鼓发成的泡弧载体,释放向各处穴位经络纲领的器官上去。

因为经别膜的耐压能力比穴位经络的耐压能力高得多,所以不像“血管”那么害怕穴位经络的挤压夹卡。除骨块错位或增生对神经形成的挤压夹卡外,一般不会在人体内力运动中受到穴位经络形变的拉扭损伤。

根据穴位经络工作动力是由经别真气转化而来的原理推导,通过对穴位经络进行刺激,使其进入高强度工作状态,可以缓解颅内高压,会对颅内高压引起的头晕头痛产生治疗效果。根据穴位经络与脑组织之间正常情况下存在的相互压力作用的原理,运用解穴疗法对脑损伤形成瘢痕灶的偏瘫肢体进行加压力作用,可以对脑组织上瘢痕灶产生掀顶和鼓动的效果,起到疏通脑组织上瘢痕灶,使之恢复将脑脊液向经别真气转化,对这类患者具有治疗作用。

5.穴位与脏腑的关系

《内经·素问》在经络学部分里描述了十二皮部的内容。原意是说,十二正经的络脉,各自都在皮肤上占有和分布着各自的区域和 穴位 ,因而外界邪气接触到了某一经皮部区域的 穴位 后,就会顺某一经络脉进入人体,向某一经脏腑组织进发侵害。反之,某一经脏腑发生病变时,也可以逐步将失常的病气沿某一经脉向皮肤上其区域里穴位发出,使其经皮肤区域显示出病象。但这个理论中,缺乏对卫气循环运动中分化出真气和其与皮肤关系的认识。即便如此,几千年前的人们能够对人体经络认识到如此水平,也确实值得今人敬佩了。

6.经络的无极生两极

经络是无极性的组织。人体所有组织器官,都被经络外裹内络。以下内容讲的无极生两极,无极当然是经络组织,那两极是什么?

五脏六腑和肌肉是阴极性组织,骨骼是阳极性组织。人体先生有经络,后才会生出五脏六腑和肌肉。这个定义,估计会有很多人诟病,但没必要对此争议下去。我们只对临床有实用意义的生两极,作如下阐述。

经络组织由内、中、外三层构成。就十二经路而言,内层和外层都是和肌块外膜质量一样的组织,中层筛网膜由各种无极性细胞构成,总称“间充质”。“间充质”具有分化肌细胞和骨质的功能,当肌骨断裂时能够加速分化,完成愈合修复。但其修复过程,需要具备双方贴近、温度正常和“嚅动”的三个条件。其中“嚅动”是周边肌肉的微微抖动,是为了与周围卫气循环不断。没有嚅动,就会因失去与周围卫气循环而发热腐化,即便用消炎药物控制长住了也是会形成“瘢痕”。因此,对于骨折或手术道口进行贴合后,应给伤部周边肌肉适当适量的按摩。当然,贴合的周正与否,也与“瘢痕”是否形成有关。 grBcwrfK4YqpUJ5sD20gGFWXKnsOLg0LFIpFulkCpX7QaS/XMffBvX+uxlmC3K9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