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经络系统的生理

《内经》经络系统的生理,是人体后天如何依靠饮食提供营养维持生命运动的生理学。它包括了血液如何生成及其循环规律,卫气如何生成及其循环规律和宗气如何生成及其功能等三部分内容。

《内经·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

【原文】岐伯答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脑,五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为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

岐伯答曰: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岐伯答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

岐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岐伯答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

岐伯答曰: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

首先指出:

(1)饮食入胃化生出“清者为营,浊者为卫”的营养。营在脉中,当然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卫在脉外,是指被现代医学称为“组织液”的内容。

(2)营一天一夜循环五十周,都是在血管里运行,并没有显示所循环的血管分有阴阳。而卫一天一夜在脉外循环的五十行,却分出“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的不同。

(3)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

(4)人有热,饮食下胃,汗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说明了汗与血是同一质量,与卫质量则不同。

一、血液如何生成
《内经·灵枢》营气第十六

【原文】黄帝曰: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间,与太阴合,上行抵髀。从脾注心中;循手少阴,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阳,上行乘腋出䪼内,注目内眦,上巅下项,合足太阳,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上行注肾,从肾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主脉出腋下臂,出两筋之间,入掌中,出中指之端,还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阳,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下行至跗上,复从跗注大指间,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此营气之所行也,逆顺之常也。

这里要注意:

(1)饮食入在肠胃产生出的营气,不是处在血管里面,而是处在血管外面。

(2)营气要进入的血管,是静脉血管,不是动脉血管。

(3)所以,本篇描述的营气的十二经(子午)流注,全部是在静脉组织上的流注,营气在这个流注过程中进入的是静脉血管,所成之血液只能是静脉血液,而不是动脉血液。

(4)流注过程中经过的手、足“阳”性经路,都是在头脑部交接,其阳经所过的运动肌骨都会分泌和代谢的物质,也会进入静脉血管成为静脉血液的内容;经过的手、足“阴”性经路,都是在胸部交接,其阴经所过的脏腑组织也都会分泌和代谢的物质,也都会进入静脉血管成为静脉血液的内容。

小结:《内经》造血的机制,由饮食提供的营气、脏腑和肌骨提供的分泌液等三部分构成。脏腑和肌骨的代谢液,因要排出人体外,不能算造血机制的构成内容。这时,才给心脏制造好了可营养人体各部,使脏腑、肌骨、脑髓等各个组织器官得以生存运动的动脉血液。这与现代医学“脑髓肝造血”的机制,明显存在不同。

二、血循环
《内经·灵枢》五十营第十五

【原文】黄帝曰:余愿闻五十营奈何?岐伯答曰: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十息,气行六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五百四十息,气行再周于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二千七百息,气行十周于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脉终矣。所谓交通者,并行一数也,故五十营备,得尽天地之寿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

这里要注意:

(1)脉再动,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可是指的动脉!

(2)这五十营说明的是,动脉血液每一天一夜,共向人体各部提供营养五十次(或称“五十周”)。那么,自然就与营气造血在静脉血管,每一天一夜在十二经流注的五十周,相互吻合,形成了动、静脉之间的循环。

三、卫气循环
《内经·灵枢》卫气第五十二

【原文】黄帝曰:……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

岐伯曰:博哉圣帝之论!臣请尽意悉言之。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门。命门者,目也。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间,标在窗笼之前。窗笼者,耳也。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上三寸中,标在背腧与舌下两脉也。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所,标在背腧也。足阳明之本,在厉兑,标在人迎颊挟颃颡也。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标在背腧与舌本也。手太阳之本,在外踝之后,标在命门之上一寸也。手少阳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标在耳后上角下外眦也。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别阳,标在颜下合钳上也。手太阳之本,在寸口之中,标在腋内动也。手少阴之本,在锐骨之端,标在背腧也。手心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标在腋下下三寸也。

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腧,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

《内经·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

【原文】岐伯曰: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内经·灵枢》邪客第七十一

【原文】伯高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藏六府,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藏六府。

《内经·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

【原文】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

《内经·灵枢》卫气行第七十六

【原文】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藏。

《内经·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

【原文】岐伯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

综合上述《内经》有关卫气的六篇内容,可知:

(1)卫气因其质量不同于营气,而不能进入血液,只能随人体各部血管外面不同形状的经络组织体运行,形成了“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的局面。

(2)卫气在肠胃生出后,先由脏腑区域运行到运动系统的四肢,进入运动系统区域后,开始“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藏”的运行后,见有“所受于天的真气”与谷气相并,参与到卫气循环中来。

(3)既然“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那么卫气到达四肢后,就有了沿运动系统肌骨组织向颅内脑组织运行的过程。否则,卫气在颅内的气街,岂不凭空而来?

于是,这里就出现了“所受于天的真气”是何本质的问题。因为肠胃区域产生的谷气,怎么能得到从天而来的“真气”呢?根本不可能!

四、宗气
《内经·灵枢》邪客第七十一

【原文】伯高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藏六府,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藏六府。

《内经·灵枢》五味第五十六

【原文】伯高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

《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原文】岐伯对曰:……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首先可以肯定,糟粕、津液、宗气是三种不同物理性质的物质,糟粕无疑是最终要排泄出体外的大便;津液是可循环于整个人体内部,能分离为营气和卫气的营养;宗气不能循环于整个人体内部,只能在胸部里面的肺脏区域“司”呼吸。那么,宗气如何“司”呼吸呢?这是我们现代中医人,应给予补缺的内容。

借用现代科技有关 “二氧化碳”的研究成果。

众所周知,呼吸时呼出的是“二氧化碳”。

宗气“司”呼吸的过程,是它具有主动从肺脏向人体外逸出的能力,推动肺脏进入“相对真空”状态,使肺脏表现出“呼气”动作;肺脏的“相对真空”状态,使得氧气被动地被肺脏吸入人体……形成了呼吸的循环不断。那么宗气如何具有“主动从肺脏向人体外逸出”的能力呢?

这可以用现代科技概念的“二氧化碳”的物理特性来解释:现代科技让我们得知,呼吸时呼出的是“二氧化碳”,吸入的是氧气。当我们将“宗气司呼吸”的实质过程,理解为宗气主动从肺脏逸出人体外形成“呼气”运动时,就会发现宗气实质就是“二氧化碳”!而现代科技对“二氧化碳”临界态,早已有了认识——“二氧化碳”在7.35MPa(有说7.37MPa)的压力下,会从气态转变为超临界流体;在31.26摄氏度以下的温度环境中,以液态形式存在,反之在超过在31.26摄氏度以上的环境中变为气态。如果其所在环境既有7.35MPa的压力,又是31.26摄氏度左右的温度,就会表现为“介乎于气体与液体之间”的特殊状态。

饮食在胃酸作用下,化生出的“二氧化碳”,在人体内温度环境中,无法一直保持“液态”,只能由“液态”向气态转化。众所周知,物质由“液态”向气态转化,具有表现为“爆炸”型的动力。所以,宗气“司”呼吸,是用自身动力向人体外运行时,推动肺脏进入“相对真空”状态,使肺脏表现出“呼气”动作,而肺脏本身接受“相对真空”状态的水平有限。当肺脏被“相对真空”状态超过肺脏能够接受的水时,就会卡住宗气继续向人体外的逸出,同时开始舒张自身对人体外的氧气形成吸力;当然肺脏舒张吸力的水平也是有限的,吸进氧气超过肺脏舒张吸力的水平时,也同样会卡住,开始对宗气放行……这不就形成呼吸不断的循环了吗?

把宗气讲到这里,应该能够反驳人们的错误观点,即《内经》说“真气所受于天”,就等于是说“真气”实质是指氧气。 i+ZU6AF+dPp3ErD6Rz4RyETmWsaWxfC+yXrDO951j3BVqco3eand/X2TqS9fbG5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