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一般(单相)倍压回路

§1-1 无负荷的单级倍压回路

如图(1-1)所示。设C 1 =C 2 ,并忽略回路中的电阻、电感及任何泄漏电流。

变压器次级电压设为U 30 ,当U 30 的 0 端为正而 3 端为负时,K 2 导通;U 30 对C 1 充电,最大值为U 30 最大 =U m ,此时C 1 上端为正,而下端为负。

当 3 端为正而 0 端为负时,C 1 上的电压与U 30 相加而通过K 1 对C 2 充电,使得U C2 =2U m ,从而实现了倍压的目的。

§1-2 有负荷的单级倍压回路

在图(1-1)中,设U 30 =U m cosωt,而C 1 上充电的幅值为U m 。故:

U 10 =U c1 +U 30 =U m (1+cosωt);

U 20 =U c2 =2U m

设每个周期内流经R H 的电荷为Q 1 ,则流经R H 的平均电流I cp

I cp =Q 1 / T=Q 1 ·f≈U 20 / R H

Q 1 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C 2 放电时输出电荷Q 2 ,另一部分为C 1 向C 2 充电的同时也向负荷R H 输出电荷ΔQ。即Q 1 =Q 2 +ΔQ。

显然,Q 2 及ΔQ都是由C 1 送出去的,故C 1 在一个周期要输出的电荷为Q 1 。由此可见,当接了R H 之后,点 1 的电位最大值不可能维持为 2U m ,而要降低Q1/C1。故C 2 充电所能达到的最高电位为:

U 20 最大 =2U m -Q 1 / C 1 =2U m –I cp /(f·C 1 )。

由图(1-3)可见,在每周期内C 1 向C 2 充电时间t 1 是很短的。只在t 1 内,C 1 向C 2 充电,其电荷为Q 2 ,同时C 1 给负荷R H 以电荷ΔQ。

在t 1 期间,C 2 上的电压按指数函数上升;过了此刻,K 1 关闭,C 2 上的电荷向负载流出,C 2 上的电压按指数函数下降;放电时间为t 2 ,放出电荷为Q 2

其关系式如下:

U 20 最小 =U 20 最大 e -t2/ τ 2 =[2U m – I cp /(f·C 1 )]e -t2/ τ 2

又U 20 最小 =U 20 最大 -Q 2 /C 2

∴ [2 Um – I cp /(f·C 1 )]e -t2 / τ 2 =2U m – I cp /(f·C 1 )-Q 2 /C 2

∴ Q 2 /C 2 =[2U m – I cp /(f·C 1 )](1-e -t2 / τ 2

上式中,τ 2 为C 2 对R H 放电时的时常数,故τ 2 =R H C 2

从以上分析看出,有负荷时的输出电压最大值比无负荷时的低,二者之差用ΔU表示。

ΔU=2U m –U 20 最大 =2U m – [2U m – I cp /(f·C 1 )]=I cp /(f·C 1 )=Q 1 /C 1

输出电压是有波动的直流电压,设用δU表示此波动电压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则

δU=U 20 最大 -U 20 最小

=[2U m –I cp /(f·C 1 )]-[(2U m –I cp /(f·C 1 )-Q 2 /C 2 ]

=Q 2 /C 2 =[2U m –I cp /(f·C 1 )](1-e -t2/ τ 2

一般t 1 很小,当其忽略不计时,t 2 ≈T=1/f。

Q 1 =Q 2 +ΔQ≈Q 2 又Q 1 =I cp /f

∴ δU=Q 2 /C 2 ≈Q 1 /C 2 =I cp /C 2 f。

由此可见,ΔU、δU与负荷平均电流I cp 成正比,而与电容C 2 .电源频率f成反比。输出电压在(2U m -ΔU)与(2U m -ΔU-δU)之间波动,即

(2U m -ΔU)≥(输出电压)≥(2U m -ΔU-δU)。

§1-3 两级倍压回路有负荷时的工作原理

设:1.倍压电路中所用的电容均相等,且等于C;

2.略去倍压电路中所有的电阻和电感;

3.设t 1 大大小于t 2 ,t 2 ≈T。

4.在分析电容工作时还有一个前提,即认为任何一个电容在一个周期内获、失电荷量相等。

现在来分析图(1-4)电路中各元件的工作情况。

§1-3-1 负载上的电荷

在t 2 (≈T)期间,流过负荷的电荷为Q,其路径如图(1-6)所示。

Q≈I cp ·t 2 (t 2 ≈T,忽略ΔQ)

≈I cp ·T=I cp /f

除该路径外,再无其他路径(忽略ΔQ)。由于C 1 、C 2 在t 2 期间各要失去Q,因此图(1-5)所示的U 10 曲线要由B降到A。总的压降为Q /C 1 + Q/C 2 =2Q /C。它基本上等于曲线由B → C,再由D → A所总共降落的电压。B → C,D → A这二级都是指数曲线,其时常数τ应由图(1-6)决定。

§1-3-2 C 1 上电荷之平衡

C 1 在T中与C 2 一起对R H 放出Q,那它必须获得Q,获得的时间发生在AB一段,即U ao 接近+U m 的一段时间。

此时,U 1′ 0 与U 2′ 0 均大大高于U 20 与 0,因此,K 1′ 与K 2′ 截止。要供给C 1 以Q,只有经过C 1′ 及K 1 才行。现K 1′ 与K 2′ 均截止,而K 2 又只能允许由 2′流向 2,因此,Q的流动路线只可能如图(1-7)所示。当全部Q流动完毕,C 1 已得到平衡之后,在T内,沿图(1-7)路线不可能再有电荷流动。

§1-3-3 C 1′ 上电荷之平衡

由图(1-7)可知,因为要在t 1 时间内对左侧电容充电,故C 1′ 上会失去电荷Q(略去ΔQ),因此,C 1′ 必须在t 2 时间内重获Q。而C 1′ 要获得正电荷,其唯一的通路是经过K 1′ 。其路径如图(1-8)所示。

该Q流动的时间发生在如图(1-5)所示的CD段,即U a0 接近(-U m )时。因为只有在此时,U 20 才有可能高于U 1′ 0 。在一个周期T内的其他时间里,由于U ao 的升高,U 1′ 0 总是比U 20 高得多,故K 1′ 不通。当C 2 沿图(1-5)路径对右侧电容放完Q以后,该路径的电荷流动即停止。这也就是图(1-5)中CD一段陡降的原因。

§1-3-4 C 2 上电荷之平衡

C 2 在一个周期T内共放出两个Q:一个Q是在t 2 时段对R H 放的;另一个Q是在CD段沿图(1-8)路径放的。而C 2 在AB段沿图(1-7)路径仅收回一个Q,那还差一个Q,其补充的路径只能是图(1-9)所示的路径,别无他径。时间亦发生在AB段。

§1-3-5 C 2′ 上电荷之平衡

C 2′ 在一个周期T内也失去两个Q:一个沿图(1-7)所示路径给C 1 、C 2 充电,时间在AB段;另一个沿图(1-9)所示的路径给C 2 充电,时间仍在AB段。

而C 2′ 沿图(1-8)路径收回一个Q,另一个Q只能沿图(1-10)所示的路径收回,其时间也在CD段。

§1-3-6 结论归纳

1.在T的大部分时间(t 2 )内,只有电路图(1-6)工作。在此期间,C 1 、C 2 将各失去Q。Q≈I CP ·T=U CP ·T/R H

2.当U a0 接近(-U m )时,左排电容(除最上面的C 1 )和T P 一起对右排电容(C 1′ 、C 2′ ……)放电,因此,U输出进一步下降。

3.当U a0 接近(+U m )时,右排电容和TP一起对左排电容(C 1 、C 2 ……)放电,因此,U输出上升。

4.各级电容上进出的电荷流动为:C 1 、C 1′ ── Q;C 2 .C 2′ ── 2Q;若有n级,那么最下一级电容的电荷流动则为nQ。

5.流过各整流器(K 1 ……等)的电荷均为Q,并且只发生在AB、CD一段,故电流的持续时间短,峰值高。

6.流过变压器T P 的电流也是持续时间短,峰值高,进出的电荷流动为nQ。

§1-4 输出特性之计算

§1-4-1 δU的计算

δU的定义:波动电压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由图(1-5)可知,从B → C → D → A中,C 1 共放出Q,而C 2 放出2Q。因此,δu=Q/C 1 +2Q/C 2 =3Q/C=3I CP ·T/C=3I CP /(f·C)。

这是带有负荷的两级一般倍压电路中δU的值。当推广到n级时,

§1-4-2 ΔU的计算

ΔU的定义:无负荷时的输出电压最大值与有负荷时的输出电压最大值之差。

对于带有负荷的两级一般倍压电路来说,之所以在负载R H 上不能得到4U m ,是因为C 1 、C 2 都不能充到2U m

拿C 2 来说,它上面的电压在B点[如图(1-5)所示]处达到最大值,也就是相当于图(1-9)中的K 2 开始截止之时。这时:

式中:U C2′B 表示在B点时刻C 2′ 上的电压;U a0 最大 =U m

式中的U m 是C 2′ 在前一负半波中获得的,2Q是在A→B段中放出去的。因此:

再说C 1 ,这时先要求出C 1′ 上的最高电压。C 1′ 上的电压是按图(1-8)充电完毕时达到最大值的。此时,K 1′ 刚截止,而K 2′ 刚导通,因此:

式中:U C2D 表示在D时刻C 2 上的电压值;B→C段中C 2 对R H 。放电所引起的电压降落为(Q/2)/C 2 ,这是因为C 2 在从B→C段和从D→A段共对负荷R H 放出Q,而在这两段相等的时间放出的电荷也相等,故各为Q/2;C 2 对C 1′ 放电为Q(图1-8)。

C 1 上的电压是当右排电容由K 1 向C 1 充电完毕时达到最大。此时,K 1 刚截止而K 2 刚导通。时间发生在B时刻。故:

式中:1.U C1′ B 为B时刻的C 1′ 上的电压;

2.C 1′ 对C 1 放电为Q。

由于U C1 最大 最大 及U C2 最大 最大 均同时在B点出现,故最高输出电压为:

当一般电路为n级时,情况则分析如下。

由前面的推理看出,在A → B一段时间里,K 1 、K 2 ……K n 将顺序导电,这时,C 1′ 、C 2′ ……C n′ 等右排电容将和T P 一起相继对左排电容(C 1 、C 2 ……C n )充电。等K n 最后导电完毕,C n′ 共放出nQ,C (n-1)′ 共放出(n-1)Q,……C 1′ 放出Q。

而在C→D一段,左排电容C 2 、C 3 ……C n 和TP一起相继对右排电容(C 1′ 、C 2′ ……C n′ )充电,K 1′ 、K 2′ ……Kn 将顺序导电。在此期间,C 2 将放出Q,C3 放出 2Q,C (n-1) 放出(n-2)Q,C n 放出(n-1)Q。按前面两级一般倍压电路计算ΔU的方法可得:

在A→B段中之B点, (∵C n ′在A→B段中放出nQ)

式中:K′=0、1、2……

当K′=0时,令K=n-K′,则K′=n-K

注意:

上式中n(2n 2 +n)项中的n表示,当去掉∑符号时(2n 2 +n)应有n个;

§1-4-3 最佳级数 nn 的计算

从Ucp的表达式可见,当n超过一定值后,n再增加,将无法使Ucp增加。因此,对于一定的输出电压,有一最佳级数n。 AHjW/pif026CcGL9hnqU9xRbIekyk4g9u1xf6mkH5nCr8S+kFbuG45hTzsiWQDs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