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对称倍压回路有关参数计算公式之推导

对称倍压回路有三个重要参数:电压降ΔU、脉动电压δU、最佳级数n。本文较详尽地介绍了这三个参数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为了推导摘要中所述的几个参数,本文先对有负载时的两级对称倍压回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再推广到n级。

§2-1 两级对称倍压回路有负载时的工作原理

有负载时的两级对称倍压回路原理图如图(2-1)所示。

在分析其工作原理时,有以下几点假设:

1.回路中所有的电容均相等,且等于C;

2.略去回路中电阻、电感及任何泄漏电流;

3.在分析电容工作时,认为它在一个周期内获、失电荷量相等;

4.认为左、右柱电容对中柱电容充电的时间很短,和一个周期比较可以忽略;在左、右柱电容对中柱电容充电的同时,它们对负载R H 所流的电荷ΔQ可以忽略。

下面对图(2-1)中各元件的工作情况进行分析。

§2-1-1 负载R H 上的电荷

设在一个周期内流过负载R H 的电荷为Q,则Q的流动路径如图(2-2)所示。Q的关系式如下:

式中I CP 、U CP 分别为负载上的平均电流、平均电压;T为周期,f=1/T。

§2-1-2 C 1 上电荷之平衡

C 1 在一个周期中对R H 放出Q,故须在一个周期中获得Q。其获得电荷的时间发生在U a0 接近+U m 及U a ′ o接近+U m 的两段时间。在这两段时间里,K 2 、K 4 及K 2 ′、K 4 ′均截止。因此,要供给C 1 以Q,当U a0 接近+U m 时,只有经过C 1 ′及K 1 才行;当U a′ o 接近+U m 时,只有经过C 1 ″及K 1 ′才行。其电荷流动路径分别如图(2-3)、图(2-4)所示。C 1 在一个周期内放出一个Q,故只需补回一个Q即可。由于是在两段时间补回,故每次补充Q/2。

§2-1-3 C 1 ′上电荷之平衡

因为C 1 ′在T内失去Q/2,为了保持平衡,必须在其他时间补回。C 1 ′要获得正电荷,必须通过K 2 。其路径如图(2-5)所示。其电荷流动时间发生在U a0 接近-U m 的一段时间。因为只有在这时U 20 才有可能高于U 1 0 。在T的其他时间里,由于U a0 的上升,U 1 0 总是比U 20 高,故K 2 不通。

§2-1-4 C 1 ″上电荷之平衡

与前述雷同,C 2 在U a '0 接近-U m 的一段时间里,通过K 2 ′对C 1 ″充电,电荷为Q/2,如图(2-6)所示。C 1 ″在图(2-4)所示路径中失Q/2,现得Q/2,故在T内收支平衡。

§2-1-5 C 2 上电荷之平衡

C 2 在T内的电荷收支情况综述如下。沿图(2-2)路径对R H 放出Q;沿图(2-5、2-6)路径,对左、右柱电容各放出Q/2,共放出Q;沿图(2-3、2-4)路径,各从左、右柱电容得到Q/2,共得Q;沿图(2-7、2-8)(该两图情况与前述雷同)路径,从左、右柱下端电容各得Q/2,共得Q。由上可见,C2 在T内得 2Q,失 2Q,收支平衡。

§2-1-6 C 2 ′上电荷之平衡

C 2 ′上电荷在T内的收支情况综述如下。沿图(2-3)路径放出Q/2;沿图(2-5)路径收回Q/2;沿图(2-7)路径放出Q/2;沿图(2-9)(该图情况亦与前述雷同)路径收回Q/2。

由上可见,C 2 ′在T内共得Q,失Q,收支平衡。

§2-1-7 C 2 ″上电荷之平衡

C 2 ″上电荷在T内的收支情况综述如下。沿图(2-4)路径放出Q/2;沿图(2-6)路径收回Q/2;沿图(2-8)路径放出Q/2;沿图(2-10)(该图情况亦与前述雷同)路径收回Q/2。

由上可见,C 2 ″在T内共得Q,失Q,收支平衡。

§2-1-8 归纳

设U a0 接近+U m (即U a '0 接近-U m )的一段时间为t 1 ;U a0 接近-U m (即U a '0 接近+U m )的一段时间为t 3 ;其他两段时间分别设为t 2 、t 4 。在这四段时间里,各电容的收支情况如下表所示。

由表可见,C 1 、C 2 在t 1 、t 3 时段各得Q/2。因此,输出电压在t 1 、t 3 时段按指数曲线上升;C 1 、C 2 在t 2 、t 4 时段各失Q/2,故在该时段电压按指数曲线下降。这样,便可绘出带有负载的对称倍压回路各点电位变动情况的图形如图(2-11)所示。

归纳以上情况可得出如下结论:

(1)在T的大部分时间(t 2 、t 4 )内,只有回路图(2-2)在工作。在此期间,C 1 、C 2 失去的电荷与其他参数的关系如式(1)所示。

(2)在时段t 1 ,右柱电容(C 1 ′、C 2 ′)和U a0 一起放出电荷,而中柱(C 1 、C 2 )及左柱(C 1 ″、C 2 ″)电容补充电荷,U输出上升;

在时段t 2 ,中柱电容(C 1 、C 2 )对负载放电,U输出下降;

在时段t 3 ,左柱电容(C 1 ″、C 2 ″)和U a '0 一起放出电荷,而中柱(C 1 、C 2 )及右柱(C 1 ′、C 2 ′)电容补充电荷,U输出上升;

在时段t 4 ,中柱电容(C 1 、C 2 )对负载放电,U输出下降。

(3)各级电容在T内电荷收支情况:

C 1 ——Q;C 2 ——2Q;C 1 ′、C 1 ″——Q/2;C 2 ′、C 2 ″——2Q/2。推广到n级,则有:C n ——nQ;C n ′、C n ″——nQ/2。

(4)流过各整流器的电荷均为Q/2,并且发生在t 1 、t 3 时段,故电流持续时间短,峰值高。

(5)流过变压器的电流也是持续时间短,峰值高,副边每只绕组电荷流动各为nQ/2。

§2-2 输出特性之计算

§2-2-1 脉动电压δU之计算

从图(2-11)可见,由A → B → C为半个周期,而波形则以半个周期进行循环。从B → C,电容C 1 、C 2 各失去Q/2。因此:

推广到n级,则有:

式中δU 平均 为脉动电压的平均值。

§2-2-2 最小电压降ΔU及平均电压降ΔU CP 之计算

对于两级对称倍压回路来说,在负载R H 上并不能得到 4U m 。这是因为C 1 、.C 2 上都不能充到 2U m 。拿C 2 来说,它上面的电压在B点达到最大值。A → B区域发生的时间为t 1 时段。在t 1 内,U ao (当接近+U m 时)及C 2′ 上的电压通过K 3 共同对C 2 充电(K 3 导通在K 1 之后),因此,C 2 上的最高电压和K 3 刚开始截止时的C 2′ 上的最高电压相等,即

U C2 最大 =U C2′ B +U ao 最大

U C2 ′ B =U m –2(Q/2)/ C 2′ =U m – 2Q / 2C

式中U a0 最大 =U m ;U C2′ B ——表示C 2′ 在B点的电压。

U C2′ B 表达式中的U m 是C 2′ 在前一负半波(U a0 =-U m )中获得,而2·(Q/2)是在A → B段(即t 1 时段)中放出去的,其中(Q / 2)是通过K 1 放的,另外(Q/2)是通过K 3 放的。因此:

注意:这里略去了在t 1 、t 3 时段C 2 对负载R H 所放的电荷。

再看C 1 上的电压。

C 1 上的最高电压和K 1 刚开始截止时的C 1′ 上的电压应相等,因此:

U C1 最大 =U C1 ′最大 -[C 1′ 对C 1 放电而引起的C 1′ 上的电压降落(Q/2C)],

而U C1 ′最大 =U C2 最大 -[B → C段中C 2 对R H 放电所引起的电压降落(Q/2C)]-[C → B′段中C 2 对C 1′ 放电所引起的C 2 上的电压降落(Q/2C)]+[C → B′段中左柱电容(C 1″ 、C 2″ )对C 2 充电的电压 2·(Q/2C)]

这样,可求出U 10 最大

从U C2 最大 =2U m -2·(Q/2C)可以推出当级数为n时,中柱最下面的电容C n 上的电压最大值为:

同样,U Cn-1 最大 =U Cn-1 ′最大 -[C n-1′ 对C n-1 放电而引起的C n-1′ 上的电压降落:(n-1)Q / 2C],而U Cn-1 ′最大 =U Cn 最大 -[B → C段中C n 对R H 放电所引起的电压降落:(Q/2)/ C n ]-[C → B′段中C n 对C n-1′ 放电所引起的C n 上的电压降落:

(n-1)Q / 2C n ]+[C → B ′段中左柱电容对C n 充电的电压:nQ /2C n ],所以:

同法可推得U Cn-2 最大 为:

以此推之,U Cn-k ′最大 为:

§2-2-3 最佳级数n的计算

由式(13)可见,当n增加到一定值时,U CP 将无法增加。因此,对于一定的输出电压,有一最佳级数n。这里,设n=X,X为连续变化的正数。

这样

则有

当X较大时,3X+2 3X 2 ,故可将(3X+2)略去,得

式中,符号INT表示括号中的值取整数。实际上选的级数较n 最佳 要小,这主要从经济情况考虑。

注释:

1.“一般倍压整流电路”又称为“单相倍压回路”。该称谓见《电机工程手册》第三篇:高电压技术(1978.2 第一版)P3—59。

2.“一般”与“对称”倍压回路之比较。

3.在t 1 、t 3 时段,各整流阀的导电时间是有顺序的。其顺序是先上后下。例如图(2-1)中,在t 1 时段,K 1 先导电,然后K 3 导电K 1 截止;在t 3 时段,在t 3 时段,K 2 先导电,然后K 4 导电K 2 截止。其他整流阀的情况亦然。

之所以这样,其道理也是很明显的:如果是下面的整流阀例如K 3 先导电,当略去导电时的内阻,则点 2′与点 2 等电位,这样,右排电容便不可能再通过K 1 对中柱电容充电了。

4.第二章之(11)式U Cn-2 最大 =2U m -(Q/2C)[n+(n-1)+(n-2)]之推导:U Cn-2 最大 =U Cn-2 ′最大 -[C n-2′ 对C n-2 放电而引起的C n-2′ 上的电压降落:

(n-2)Q / 2C];

U Cn-2 ′最大 =U Cn-1 最大 -[B → C段中C n-1 对R H 放电所引起的电压降落:

(Q/2)/C n-1 ]-[C→B′段中C n-1 对C n-2′ 放电所引起的C n-1 上的电压降落:

(n-2)Q / 2C n-1 ]+[C→B′段中左柱电容对C n-1 充电所引起的电压上升:

(n-1)Q / 2C n-1 ];在(10)式中,U Cn-1 最大 =2U m -(Q / 2C)[n+(n-1)],因此:

U Cn-2 ′最大 ={2U m -(Q/2C)[n+(n-1)]}-[(Q/2)/ C n-1 ]-[(n-2)Q / 2C n-1 ]+[(n-1)Q / 2C n-1 ]=2U m -(Q/2C)[n+(n-1)];

U Cn-2 最大 =2U m -(Q/2C)[n+(n-1)]-(n-2)Q / 2C

=2U m -(Q/2C)[n+(n-1)+(n-2)]。

5.在U Cn-k ′最大 =2U m -[n+(n-1)+(n-2)+……+(n-K ′)]·(Q /2C)中有一个等差数列:[n+(n-1)+(n-2)+……+(n-K′)]。其首项为n,末项为(n-K′),公差为(-1),共有(1+K′)项。前n项和为:

(1+K′)·(n+n-K′)/ 2=(1+K′)·(2n-K′)/ 2。

6.在(12)式推导中,有几个算式的值表示如下:

是一个等差级数。其首项为0,末项为(2n-)(n-1),

共有n 项,故

是一项n项平方和,首项为0,末项为(n-1) 2 。按杂级数求和公式有: aSyiFChC14KhtsVwSlb0tgT+mXCD6xT0Y66xrsvmHzb94FkiSVAcudPch+hjXbU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