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6 不会受伤的男孩

基顿三人组的商用信函头图,包括他们演出场景的照片和图画(约1901年)。

不管你还多小,

不管你长多大,

永远都要记得,

爸爸在你身旁。

——基顿三人组演出广告的文案小诗,作者是同为歌舞杂耍演员的“米尔顿四人组”中的弗兰克·米尔顿

在乔重复讲述的那些关于巴斯特的夸张故事里,有一则轶事完美复刻了后来巴斯特电影里那种不断加剧的灾难事件。在他的讲述里,当时巴斯特还是蹒跚学步的幼儿,一天下午,父母外出演出时,由于照看他的膳食公寓女主人的疏忽,小巴斯特把右手食指塞进一台洗衣机的金属绞拧器里,手指的第一节都被截断了。那天稍晚些时候,按说他手指的重伤还刚包扎好,巴斯特就在镇上四处游荡,看到一棵桃树,于是把一根树枝往上丢,想打下一个桃子来,结果失了准头,反而把自己打晕了(喷水人被喷水了!)。尽管如此,后来——理想的说法是他又打了个长盹——男孩被一阵路过的旋风卷起,毫发无伤地落到了几条街以外的路上。

这则被洗衣机绞断手指的故事是真的,毕竟几乎每部基顿影片的镜头都拍到他缺了一节的手指。而且,1899年3月,堪萨斯州金斯利市的《图像》( Graphic )也报道过“基顿家的小男孩,那个来这里参加药品展示秀 的小家伙,被沃尔嘉摩特太太家的绞拧器齿轮切断了手指尖”。 [1] 不过,从性格图谱的角度来看,乔所吹嘘的故事的第一部分也像是真的,它勾勒出的幼年巴斯特的形象,尽管尚未展现出表演的天赋,却已表露了对机械的兴趣、大胆的活动能力和易惹麻烦的特质。当然,桃树下的那一幕和旋风出场的部分——更不用提这些事情还都被压缩在一个下午的时间里发生——很显然属于乔·基顿的夸大其词,为的是打造一个传奇的童星形象。

无论真假与否,乔带有幻想色彩的吹嘘都在巴斯特心中留下了痕迹。历经一系列逐渐升级的灾难事件后依然毫发无伤站在原地的小小身影,成了后来基顿典型的银幕形象。在十多年的创作生涯里,他将不断回溯当初的那个自己,每一幕中复杂的、连续不断的动作场景——目不暇接的追逐、喜剧噱头或特技——都要不断堆叠,最终以一个旋风级别的(有时真的是旋风)灾难场景达到高潮。这样的螺旋发展式结构在基顿最后一部独立制作的长片《船长二世》( Steamboat Bill, Jr. )结尾处逐渐升级的气候灾难场景中得到了最为复杂的呈现。但类似这样的场面也几乎发生在他每一部20世纪20年代的影片里——那段时间也是基顿个人生活中最多产、最具创造力、经历最多起伏的时期,那些如旋风般突然而至的事件让人不禁发问:“他是怎么熬过来的?”

乔想象中的幼年基顿动作系列片好似对他儿子后来的银幕形象造成了某种深层次的影响。站在乔的旋风故事中心的那个颇具冒险精神的小倒霉蛋,显然就是后来基顿默片中透过摄影机镜头(也通过他在私人生活中遭遇的几乎每一架照相机的镜头)一再看向我们的那个坚韧的小人物的原型:那个坚不可摧、无忧无虑、总是处在危机边缘又总能不明缘由地 化险为夷 的巴斯特。

且不提小巴斯特的喜剧天赋,他和乔用自己不断更新的表演创造了一个长达十七年的独特的梦境,家长在其中展现出来的无休止的暴力行为却被免除了一切批评,他们是怎么做到的?迈拉有一本保留了很多年的家庭剪贴簿,收集了大量没有日期的剪报,大多是基顿三人组表演的商业广告,同样着重于吹嘘这个年轻人能够承受多大的打击。乔在一则流传甚久的广告中宣称,他了不起的大儿子是“不会受伤的男孩”。另一条宣传语强调了巴斯特等同于家居用品的特征,说他是“人形拖把”,第三条则不加掩饰地把这个男孩的处境和买票来看演出的幸运儿做了对比:“你以为自己儿时被粗暴对待了吗?看看他们是怎么对巴斯特的吧。”

有时,透过乔写下的异想天开的文案和他鼓动其他同行为他们的家庭演出传单创作的宣传语,观众可以明显感到他对大儿子天分的自豪。“征求:比巴斯特更搞笑的儿童喜剧演员。拜托,这有必要吗?”这是1903年的一份传单上的广告语。这句看起来饱含爱意的标语没有署名,因而很可能是乔写的。然而他在其他场合的极端公关言论却流露出别样的恶意,甚至含有一种杀婴的倾向。

乔曾在歌舞杂耍界的商业报纸上发表过一封给“德裔美国内科与外科医生协会” [2] 的公开信(或许这是一次植入广告,尽管其中没有特意吹捧某种特定的疗法)。乔过于详细地描绘了巴斯特经历的一次几乎危及生命的医疗体验,信的内容和口吻都不太寻常,读来令人不安。乔讲了很多关于他儿子病情的细节,“鼓起的”腹部和“骨瘦嶙峋的”四肢,断言“看样子已经没办法救他的命了”。实际上,尽管当地政府和国家机构经常要求巴斯特脱掉外衣检查他身上是否有虐待留下的痕迹,他在所有方面都是一个相当健康的孩子,几乎从未有过因身体原因缺席演出的情况。只有一次例外:当时巴斯特还不到十三岁,有一次乔错误估计了踢向儿子头部的力道,导致后者昏迷了十八个小时。

乔一向热衷于用自己孩子的突发事件博取新闻头条。1906年,为了给当地报纸提供一则吸引眼球的新闻事件,好让大家知道基顿家来这里演出了,他付钱给缅因州波特兰一家剧院的道具师,让后者暂时“劫走”巴斯特的小弟弟,当时只有一岁半的哈利·“叮当”·基顿。几年后,乔给《综艺》( Variety )杂志写了一篇专栏,讲述基顿家到伦敦皇宫剧院演出一周的经历。行文语调轻快,内容却明显是深思熟虑过的。他在文章开头讲述了这趟跨洋旅行中跟官方负责人产生的冲突,他们不喜欢乔公开拍卖两岁的小露易丝的行为,尽管他是开玩笑地要把女儿卖给出价最高的人。

也是在这篇专栏文章里,乔写到基顿家在英国演出了几场后,他被人叫到阿尔弗雷德·巴特(Alfred Butt)的办公室里,邀请他们来演出的正是这位传奇的音乐厅经理人。“那是你儿子,还是你的养子?”巴特问乔。基顿回答说巴斯特是亲生的。“哎呀,”巴特叹道,“我还以为他是收养的孩子,你才会那样毫不在意地对待他。” [3] (这里也证实了人们对于孩童养育的观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完善。在这则轶事的传播过程中,没有人意识到其中值得质疑的前提——包括巴斯特在内,他对第一位传记作者几乎一字不差地复述了乔的话——即收养来的孩子可以或应该得到父母区别于“亲生的”对待。)

乔被这番暗示激怒了,竟然有人说他对待巴斯特的方式不符合理想的家长形象,为期一周的演出结束后,他立即定了最早的船票返回美国,取消了一家人期盼已久的首次欧洲之行。对于美国的歌舞杂耍演员,前往欧洲演出标志着一种传统意义上的成功,证明他们是这个国家最顶尖的表演者。乔的老朋友哈里·胡迪尼 几年前就去过了,后来W. C.菲尔兹 、歌手索菲·塔克和许多与基顿三人组同属马戏黄金年代的演员也先后造访过欧洲大陆。然而,按照爱国主义者乔在专栏里的说法,他从来都不喜欢出国演出:他同意出去巡演是因为“巴斯特眼里的泪花”。 [4]

如同乔发表的每一篇文章,这份关于皇宫剧院的回忆似乎也经过了大量的修饰与美化。不管巴斯特有没有哭,他确实很难接受第一次海外旅行就这样被取消了。当时巴斯特刚满十三岁,这个年龄的孩子总是很难淡然应对失望,何况他从五岁起就一直被捧为行业里的顶尖演员,长久以来,无论基顿家的演出剧情如何变化,他始终是捣蛋儿子/暴躁爸爸剧情的核心主创。

十四五岁的巴斯特逐渐厌倦了这种演出模式,他已经长得太高了,没法随意让乔在舞台上丢来丢去,而且后者总是喝得醉醺醺地上台,动作也愈发粗暴,他们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像是掺杂了创意技巧的纯粹的自我防卫:两名成年男性挥舞着扫帚互殴,现场乐队在台下胡乱演奏着威尔第的《铁砧之歌》 。如果要给基顿家后期的这些演出套路打个比方,他们就像是真人版的威利狼和哔哔鸟 ,被困在毫无缘由又永无进展的争斗里。

尽管我们很难确切说出基顿家的演出是从何时起偏离了“大胆”而显出更多“危险”的倾向,但情况似乎是在英国之行后开始变化的。乔的酗酒倾向越来越严重,脾气也越来越差,甚至当着观众的面就要对巴斯特实行报复,这搞糟了他跟剧院经理和演出登记人的关系。另一方面,因为父亲很难想出新花样,巴斯特也变得越来越烦躁易怒。媒体注意到了基顿家在表演尴尬期中的问题。1912年,《纽约戏剧镜报》的一位评论员犀利地写道,他原本期待看到基顿家精彩的演出,然而“两个成年人给一个十六岁小伙子作配的戏码没什么看头”,还说巴斯特“应该更投入一点演出”。 [5] 三年后,他们到印第安纳州的韦恩堡演出,《日志公报》( Journal-Gazette )在评论中提到过去“基顿爸爸把巴斯特到处乱甩的劲头比政客胡言乱语的气势更盛”,如今巴斯特“背离了他母亲的期待,成了一个平平无奇的普通男孩”。多么熟悉的论调;儿童天才令人失望的青春期,长大的孩子不再讨人喜欢,许多当代童星也经历了类似的尴尬期。

不过,这篇报道接着说道:“巴斯特长的不只是块头。他头发下面的灰质 也发育得相当不错,想到了很多新的特技和花招……丰富了他的演出。这让父子俩的演出少有相同的内容,这对父亲来说是个挑战,要猜透巴斯特的行动可不容易。” [6] 儿子迅速成长并超越了父亲的表演水平,并在相对没有个人发挥空间的合作演出里尝试新内容的举动,这幅聪明的年轻人惹恼家庭演出掌控者的画面,似乎让时间快进到了1917年罗斯科·阿巴克尔 在纽约的电影公司。那时的巴斯特刚刚摆脱了每日剧场演出的束缚,和一位富有创意的年轻喜剧演员搭档,这个人不只是他的伙伴,也成了他的导师。巴斯特的“灰质”将要在那里接受一种全新媒介的考验——他的适应期很短,并且很快就开始了新的尝试。他一踏入电影界就开始翱翔。


[1] 堪萨斯州金斯利市《图像》( Graphic )上关于幼年巴斯特洗衣机绞拧器事故的报道出自莎拉·奇特尔的Pinterest账户。波莉·罗斯提请我对此注意。

[2] Myra Keaton scrapbook, Margaret Herrick Library,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Beverly Hills, California.

[3] Meade, Cut to the Chase , 45.

[4] Tom Dardis, Keaton: The Man Who Wouldn’t Lie Down (London: Andre Deutsch Limited, 1996), 19.

[5] Meade, Cut to the Chase , 53.

[6] “‘“Buster”Is a Big Boy Now,’Mourns Daddy Keaton at New Palace,” Fort Wayne Journal-Gazette , February 25, 1915. uInmJcT2Ra1gH2z72kVoUqrQaMVgPBENr2rkqyJic19u1pPijyCnZ4G4KdR/V8m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